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超高层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标准在国际承包工程中的实践研究
1
作者 姜琦 亓立刚 吕西林 《结构工程师》 2024年第6期217-226,共10页
我国建筑业在技术进步和工程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建筑企业综合实力和技术能力持续增强,在许多方面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建造能力,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研究了我国超高层领域相关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建立了超高... 我国建筑业在技术进步和工程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建筑企业综合实力和技术能力持续增强,在许多方面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建造能力,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研究了我国超高层领域相关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建立了超高层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标准霍尔三维模型,通过高烈度区结构抗震设计技术实践、沙漠地区超厚筏板基础建造技术实践典型案例研究,分析了我国超高层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标准在国际承包项目中应用的成功经验,探讨了技术标准的选用对工程质量、施工组织、工程进度及工程造价的重大影响。工程实践研究表明,我国在项目策划、建筑设计、项目管理、设计优化、建材开发、施工技术改良和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超高层设计和建造经验,采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境外工程的履约能力,促进我国对外承包业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国际承包工程 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 结构抗震设计 筏板基础建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式桥抗震韧性评估方法:Ⅰ.基于专家意见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伟 叶爱君 +6 位作者 吴学平 周连绪 宋开辉 李军 娄亮 魏新农 彭俊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梁式桥是中国交通路网中最普遍的桥型,建立其抗震韧性评估方法是“韧性城市”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需求,但其中至关重要的梁式桥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尚未建立。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表征了结构在遭受地震后使用功能损失-保持-恢复的过... 梁式桥是中国交通路网中最普遍的桥型,建立其抗震韧性评估方法是“韧性城市”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需求,但其中至关重要的梁式桥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尚未建立。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表征了结构在遭受地震后使用功能损失-保持-恢复的过程。为填补这一空白,该文第一部分采用专家意见调研的方法,构建了梁式桥主要受力构件(墩柱、主梁、支座、基础、桥台)和次要受力构件(挡块、伸缩缝)的震后功能恢复模型。首先,系统地定义了各构件的多级损伤状态和性能指标;然后,设计了调研问卷,面向全国各地124位桥梁设计、科研、施工、检测、养护、加固领域的专家,征询各构件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桥梁震后通行决策、残余通行功能、决策时间、构件修复策略与时间、以及构件修复期间桥梁残余通行功能;最后,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梁式桥各构件的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该文第二部分将利用该模型对我国量大面广的板式支座梁式桥开展抗震韧性评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抗震韧性 震后功能恢复模型 专家意见调研 功能损失 构件修复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狮子洋大桥设计风参数及主梁断面气动优化研究
3
作者 赵林 刘鹏 +2 位作者 徐军 崔冰 崔巍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狮子洋大桥为主跨2180 m的双层桥面板桁-箱桁组合钢梁悬索桥,该桥中跨桥面高度处设计基准风速高达48.0 m/s。为确保该超大跨度悬索桥运营阶段的抗风安全性,围绕主梁气动外形优化开展多方案抗风性能比选及风致振动性能评价。结合气象站... 狮子洋大桥为主跨2180 m的双层桥面板桁-箱桁组合钢梁悬索桥,该桥中跨桥面高度处设计基准风速高达48.0 m/s。为确保该超大跨度悬索桥运营阶段的抗风安全性,围绕主梁气动外形优化开展多方案抗风性能比选及风致振动性能评价。结合气象站概率统计模型设计风速和混合气候模式设计风速,确定狮子洋大桥桥位处设计风参数;对5种主梁方案开展主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进行主梁方案比选和颤振稳定性气动措施优化、不同扭转阻尼比下涡激共振稳定性评价以及台风气候模式下多模态抖振频域计算。结果表明:桥位设计基本风速取34.9 m/s;颤振稳定性方面,对5种主梁方案,上、下层桥面设置通长纵梁能显著改善主梁断面的气动稳定性,增设桥面底部中央稳定板、封闭下层桥面底部和上、下弦杆风嘴可进一步提升抑振效果;涡激共振响应方面,当扭转阻尼比达到0.32%时,扭转涡激共振基本消失;抖振响应方面,台风下主梁抖振响应显著高于《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3360-01—2018)规定的百年重现期内设计风速下抖振响应。推荐主梁方案为上、下层桥面系分别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和整体式箱梁的双层桥面板桁-箱桁组合钢梁,其主梁断面可满足颤振、涡激共振和抖振的抗风安全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双层桥面板桁-箱桁组合钢梁 台风 风致振动 气动选型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柱基于能量等效的损伤状态量化方法
4
作者 宁超列 王硕 翟永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2,共8页
钢筋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具有不同的失效模式。不同失效模式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状态量化方法目前存在定义方式不一且预测精度较差的问题。基于246根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的拟静力往复加载试验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等效原则量化不同... 钢筋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具有不同的失效模式。不同失效模式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状态量化方法目前存在定义方式不一且预测精度较差的问题。基于246根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的拟静力往复加载试验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等效原则量化不同失效模式钢筋混凝土柱损伤状态的方法。通过引入贝叶斯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失效模式钢筋混凝土柱的位移角预测公式。研究结果表明:能量等效原则可将钢筋混凝土柱的骨架曲线等效为一个理想弹塑性模型,不仅便于定义屈服点、峰值点和极限点,而且便于在同一框架下对比不同失效模式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力学性能差异。根据屈服点、峰值点和极限点的位移角,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状态可以划分为:“基本完好”、“轻度破环”、“中等破坏”和“严重破坏”四个等级。贝叶斯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准确预测不同失效模式钢筋混凝土柱屈服点、峰值点和极限点的位移角。传统的峰值承载力经验折减系数法在预测屈服点的位移角时偏于保守,在预测极限点的位移角时偏于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柱 失效模式 损伤状态 能量等效 贝叶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性抗震设计理念的发展及应用研究综述
5
作者 贾良玖 罗旭亮 +1 位作者 王立军 项平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0,共11页
延性抗震设计旨在通过结构发生较大弹塑性变形来降低结构地震响应。这一抗震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国家抗震规范中,其核心思路是通过使用强度折减系数对设防地震反应谱进行折减,使结构通过非弹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强度折减系数主要... 延性抗震设计旨在通过结构发生较大弹塑性变形来降低结构地震响应。这一抗震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国家抗震规范中,其核心思路是通过使用强度折减系数对设防地震反应谱进行折减,使结构通过非弹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强度折减系数主要由延性折减系数和结构超强系数决定。同时,能力设计法是实现延性抗震的主要工具,该方法要求体系内的非延性构件在延性构件进入非线性阶段前后都保持弹性,以实现整个结构体系的延性设计。通过梳理延性抗震设计理念的研究历史,简要介绍了延性系数、结构周期、场地条件、阻尼比等因素对延性折减系数的影响,阐述了现有强度折减系数的组成和计算方法。最后,总结了中国、美国、欧洲、日本抗震规范中延性设计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性抗震设计 能力设计法 强度折减系数 延性折减系数 抗震设计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主动碰撞耗能装置减震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
6
作者 鲁正 张家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文中提出了一种具有碰撞出力时机可控的半主动碰撞耗能装置(semi-active impact damper,SAID),旨在控制地震激励下土木工程结构的多模态振动,SAID无需额外的控制元件,依靠其碰撞作动力干预结构振幅的积累实现振动控制。根据SAID力学模... 文中提出了一种具有碰撞出力时机可控的半主动碰撞耗能装置(semi-active impact damper,SAID),旨在控制地震激励下土木工程结构的多模态振动,SAID无需额外的控制元件,依靠其碰撞作动力干预结构振幅的积累实现振动控制。根据SAID力学模型和对应半主动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碰撞净距可调的装置构造,并开展了振动台试验,探究了SAID系统在5层框架结构的减震效果。研究表明,SAID系统可以有效减小结构顶层加速度和结构层间位移,依据时频能量分析可以发现SAID能够在可控碰撞中将结构的振动能量由低阶模态向高阶模态转移,从而快速耗散能量,并有效限制主导模态所引起的结构反应。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SAID系统的优化方案增强型半主动碰撞耗能装置(enhanced semi-active impact damper,ESAID)系统,以减少冲击引起的加速度突变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SAID系统的减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主动碰撞耗能装置 多模态振动控制 时频能量分析 碰撞耗能装置 半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震巨灾保险试点实践对比研究
7
作者 熊政辉 曲哲 +3 位作者 宁超列 卜春尧 尹建明 薄涛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2,159,共6页
地震巨灾保险市场机制在灾害风险防范、损失补偿和恢复重建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该文通过梳理我国2015年以来推广城乡居民地震巨灾保险试点模式和实践情况,总结了全国性、云南和四川的地震巨灾保险方案(全国地震共保体方案),对比了各方... 地震巨灾保险市场机制在灾害风险防范、损失补偿和恢复重建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该文通过梳理我国2015年以来推广城乡居民地震巨灾保险试点模式和实践情况,总结了全国性、云南和四川的地震巨灾保险方案(全国地震共保体方案),对比了各方案中的保险标的、保险责任、保险金额、赔付标准、保费来源和损失分担等内容。结果表明,除云南采用以震级为触发机制的地震指数保险外,其他地区均基于全国共保体方案调整,探索建立了适用于当地的地震巨灾保险模式。然而,我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面临政策、法规和技术挑战,建议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实践,推动适合中国的地震巨灾保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风险 巨灾保险 实践经验 方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跨越江悬索桥龙卷风致静力响应
8
作者 操金鑫 杨一 +1 位作者 曹曙阳 葛耀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基于大跨度桥梁主梁龙卷风荷载物理识别结果,开展大跨径悬索桥龙卷风致响应的计算分析,将其与常规风荷载下的风致响应进行对比,探讨桥梁抗龙卷风设计时,用常规风荷载模式进行结构龙卷风响应等效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与常规风荷载不同,龙... 基于大跨度桥梁主梁龙卷风荷载物理识别结果,开展大跨径悬索桥龙卷风致响应的计算分析,将其与常规风荷载下的风致响应进行对比,探讨桥梁抗龙卷风设计时,用常规风荷载模式进行结构龙卷风响应等效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与常规风荷载不同,龙卷风荷载具有局部影响性且升力作用相对明显。涡流比、龙卷风相对距离以及加载点桥轴向位置都对悬索桥的龙卷风致结构响应有所影响,不同类型的响应随上述3个参数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常规风致响应与龙卷风致响应本身具有不同的特性,两者在数值上的表现也有较大不同,两者的荷载等效方法有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风 风荷载 悬索桥 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流线型箱梁扭转涡激气动力的简化涡模式与气动措施抑振机理
9
作者 胡传新 官绪龙 +1 位作者 赵林 葛耀君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09,共8页
以典型流线型闭口箱梁为研究对象,利用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获取原始断面与优化断面(栏杆扶手抑流板断面和检修轨道导流板断面)涡振响应,并分析其典型风速下断面周围分布气动力矩贡献,结合简化涡和数值模拟方法,推演断面周围流场演变特征,... 以典型流线型闭口箱梁为研究对象,利用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获取原始断面与优化断面(栏杆扶手抑流板断面和检修轨道导流板断面)涡振响应,并分析其典型风速下断面周围分布气动力矩贡献,结合简化涡和数值模拟方法,推演断面周围流场演变特征,揭示了流线型箱梁扭转涡振及气动措施抑振机理,为主梁扭转涡振及抑振机理分析提供了一种思路。研究表明:原始断面存在明显扭转涡振现象,其振幅达0.112°,增设检修轨道导流板后振幅降低35.7%,增设抑流板后涡振现象消失。原始断面和导流板断面涡振时,上表面分布气动力矩对涡激力矩贡献值远大于下表面,二者均由上表面大尺度前缘分离涡主导,分离涡漂移时长约为2.5个断面振动周期,对应2阶扭转简化涡模态。增设导流板后,断面上表面分布气动力矩对涡激力矩的贡献显著减小,旋涡漂移模式与断面振动之间的相位关系发生改变,断面周围旋涡作用强度减小,故涡振振幅降低。增设栏杆扶手抑流板后,上表面分布气动力矩对涡激力矩贡献值显著减小且其波浪式分布消失,上表面前缘大尺度分离涡的形成得到抑制,故断面涡振现象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扭转涡振 简化涡方法 流线型闭口箱梁 抑流板 检修轨道导流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运营荷载的大跨径拱桥层次贝叶斯模型修正方法
10
作者 罗岚炘 宋明明 +2 位作者 钟华强 何天涛 孙利民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8-297,共10页
现有大跨径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finite element model updating,FEMU)方法一般未考虑运营荷载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导致修正后模型的参数变异性大。鉴于此,提出了一种考虑运营荷载的层次贝叶斯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该方法包含考虑温度... 现有大跨径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finite element model updating,FEMU)方法一般未考虑运营荷载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导致修正后模型的参数变异性大。鉴于此,提出了一种考虑运营荷载的层次贝叶斯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该方法包含考虑温度和交通荷载的概率参数修正、概率响应预测和结构状态评估。首先,根据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确定了计算理论频率时需要考虑的荷载。随后,建立了温度-弹性模量线性关系,并基于动态称重(weigh-in-motion,WIM)数据,提出一种车辆荷载估计方法,以在有限元模型中定量考虑运营荷载对结构频率的影响。同时,引入两阶段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采样方法和响应面代理模型,以提高概率模型修正的计算速率。该方法在一座采集了两年监测数据的大跨径拱桥上得到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考虑运营荷载、参数不确定性和建模误差后,实测频率基本处于预测频率的95%置信区间内。最后,基于实测响应和预测响应置信区间提出了一个结构状态指标,并利用该指标检测出该桥的路面铺装更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模型修正(FEMU) 层次贝叶斯 运营荷载 大跨径拱桥 结构状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气候下低矮建筑屋面实测风压的分形特征
11
作者 崔炳唱 黄鹏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2,共9页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造成的损失主要是由于低矮建筑的破坏,台风期间屋面风压的特性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基于物理学的分形理论,对风压脉冲信号的分形特征展开研究.依托同济大学浦东实测基地,以2011年台风“梅花”期间低矮双坡实测房...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造成的损失主要是由于低矮建筑的破坏,台风期间屋面风压的特性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基于物理学的分形理论,对风压脉冲信号的分形特征展开研究.依托同济大学浦东实测基地,以2011年台风“梅花”期间低矮双坡实测房屋面风压数据和近地面风速数据为样本,采用盒子计数法估计风压时程序列的分形维数.论证了分形维数值和风压脉动强弱的正相关性.分析了屋盖全区域的分形特征以及屋盖坡角和来流方向等对分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气候下屋面风压是反持久性时间序列,全屋面区域测点风压分形维数的平均值是1.700.建筑坡角和来流方向对屋面风压的分形特征影响较大,分形维数的峰值出现在远离来流的向风面山墙区域,局部低值出现在屋脊的中心区域.对分形特征和非高斯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分形维数与峰度系数之间负相关性较强,在0°坡角下二者负相关系数为-0.5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屋盖 现场实测 分形特征 反持久性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幕墙振动台试验地震作用再现方法
12
作者 樊圆 任祥香 +1 位作者 谷子 卢文胜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5,42,共6页
为了实现对建筑幕墙抗震性能的合理检验与评估,构建具有抗震韧性的建筑,在幕墙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中,需要通过专门的分析合成设计,使地震激励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地面地震动输入,而是利用试验加载钢框架来模拟幕墙安装位置处主体结构的... 为了实现对建筑幕墙抗震性能的合理检验与评估,构建具有抗震韧性的建筑,在幕墙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中,需要通过专门的分析合成设计,使地震激励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地面地震动输入,而是利用试验加载钢框架来模拟幕墙安装位置处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提出了一种考虑加载框架放大效应的楼面地震激励设计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全频率成分对楼面谱的贡献,并通过计算构造谱谱比来获取目标台面谱和修正地震激励。采用该方法进行复杂幕墙体系振动台试验表明,加载框架对台面地震动输入具有显著的有放大作用,结构周期处的谱值放大倍数在试验中可达到5.8倍。考虑加载框架动力特性的幕墙地震输入的波形方法能够大大提升加载框架楼面谱谱值与目标谱之间的吻合度,从而有利于实现楼面地震作用的准确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试验 建筑幕墙 楼面谱 地震动输入 加载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钎焊S30403奥氏体不锈钢高温下及高温冷却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13
作者 谭瑞昕 楼国彪 +3 位作者 陶宇超 王美南 李舜 苏葛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1-212,共12页
以S30403奥氏体不锈钢为原材料的热风钎焊不锈钢芯板具有突出的力学特性和环境友好性.相较于传统热辐射钎焊,热风铜钎焊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将加工成本降低了30%以上.热风钎焊时,不锈钢经过铜钎焊炉高速高温(1100℃)热风处理,会影响... 以S30403奥氏体不锈钢为原材料的热风钎焊不锈钢芯板具有突出的力学特性和环境友好性.相较于传统热辐射钎焊,热风铜钎焊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将加工成本降低了30%以上.热风钎焊时,不锈钢经过铜钎焊炉高速高温(1100℃)热风处理,会影响不锈钢力学性能.本文对热风钎焊S30403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高温下和高温冷却后拉伸试验,得到弹性模量、名义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断后伸长率等主要力学性能数据,建立高温下主要力学性能指标计算模型,并基于Rasmussen模型建立高温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研究表明,热风钎焊S30403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下的初始弹性模量、名义屈服强度、极限强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900℃时,弹性模量约为常温时39%,名义屈服强度约为常温时20%,极限强度约为常温时10%.采用不同的冷却方式时,热风钎焊S30403奥氏体不锈钢的名义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区别不大,但弹性模量和断后伸长率会发生较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钎焊 高温 本构模型 冷却方式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刚度惯性阻尼器控制高层结构振动的试验与模拟研究
14
作者 赵玮伟 全涌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建立了控制多自由度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的负刚度惯性调谐阻尼器(negative stiffness-tuned viscous mass damper, NS-TVMD)系统的理论模型,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制造了以齿轮齿条式惯容器元件和预压弹簧式负刚度元件组装而成的NS-TVMD系统,... 建立了控制多自由度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的负刚度惯性调谐阻尼器(negative stiffness-tuned viscous mass damper, NS-TVMD)系统的理论模型,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制造了以齿轮齿条式惯容器元件和预压弹簧式负刚度元件组装而成的NS-TVMD系统,并将该系统安装在一个6自由度高层建筑气动弹性模型上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相互验证,并分析得到了NS-TVMD的最优参数。结果表明,准确调谐的NS-TVMD系统比传统调谐惯性黏滞阻尼器系统对高层建筑的风致振动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由于负刚度组件在静态情况下具有高刚度,而在动态情况下具有低刚度,当NS-TVMD系统被调频至受控结构的一阶自振频率附近时,它不仅能有效控制结构的一阶模态响应,还能通过其低动态刚度特性控制结构的高阶模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阻尼器 负刚度弹簧 风洞试验 风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韧性分析的特高压换流站地震后快速修复算法
15
作者 陈俊翰 谢强 吴思源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0-398,I0118,共10页
特高压换流站是长距离输电的重要节点,其震后修复路径对快速恢复电气功能有重要意义。该文针对特高压换流站拓扑结构的特点,首先定义韧性矩阵和由韧性矩阵计算抗震韧性指标的函数,然后通过演绎推理论证了该函数最小值的存在性,最后提出... 特高压换流站是长距离输电的重要节点,其震后修复路径对快速恢复电气功能有重要意义。该文针对特高压换流站拓扑结构的特点,首先定义韧性矩阵和由韧性矩阵计算抗震韧性指标的函数,然后通过演绎推理论证了该函数最小值的存在性,最后提出了排列算法求解该最小值,并输出最优修复路径。通过该方法对某一实际换流站开展研究,并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和算法的可行性。该算法可为特高压换流站震后快速修复提供算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换流站 韧性矩阵 抗震韧性指标 最优修复路径 排列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压与偏压状态下高强钢轴向约束柱受火后剩余承载力试验研究
16
作者 宋林昕 李国强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7,共15页
文章设计10根截面尺寸与长度均相同的高强钢柱,根据钢柱受力状态分为轴心受压与偏心受压2组。在每组5根试件的试验中,1根钢柱不受火,在室温下加载直至失效,以得到其未受火的极限承载力;另外4根钢柱受到轴向约束,在恒载作用下先升温至设... 文章设计10根截面尺寸与长度均相同的高强钢柱,根据钢柱受力状态分为轴心受压与偏心受压2组。在每组5根试件的试验中,1根钢柱不受火,在室温下加载直至失效,以得到其未受火的极限承载力;另外4根钢柱受到轴向约束,在恒载作用下先升温至设计温度后再在空气中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在室温下加载直至失效,以得到其受火后的极限承载力(剩余承载力)。通过试验得到高强钢轴向约束柱的火灾响应与受火后响应,并对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强钢轴向约束柱在高温下发生整体屈曲后,其侧向挠曲迅速发展,受火后仍有很大的残余弯曲变形,大幅降低其受火后剩余承载力;在同一条件下,高强钢轴向约束柱受火后剩余承载力的折减程度随着偏心距的增大而减小;有限元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高强钢轴向约束柱的恒载升降温全过程响应与高温后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柱 轴向约束 偏心受压 受火后剩余承载力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试验研究
17
作者 李若舟 贺维国 +1 位作者 袁勇 李清菲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为探究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设计了一个比尺1∶30的群洞地铁车站结构的大型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采用横向输入峰值加速度0.07g、0.15g、0.21g、0.30g、0.50g、0.70g和1.0g等7个不同强度的人工地震波,研究了群洞... 为探究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设计了一个比尺1∶30的群洞地铁车站结构的大型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采用横向输入峰值加速度0.07g、0.15g、0.21g、0.30g、0.50g、0.70g和1.0g等7个不同强度的人工地震波,研究了群洞地铁车站在强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特征、位移响应特征、结构破坏模式和动应变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阿里亚斯强度(Arias Intensity)的放大系数曲线揭示,模型围岩和站厅衬砌结构在峰值加速度0.5g后进入塑性破坏状态;站台衬砌结构在峰值加速度0.3g后从塑性状态逐步进入破坏状态,同时能量耗散逐渐增加。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站厅横断面的相对位移增幅显著,开口断面与非开口断面的相对位移峰值差距进一步扩大。结构的裂缝主要分布在纵向,站台直墙中部纵向裂缝宽且长,而站厅直墙中部未产生明显裂缝。结构传递函数的主频随着地震动强度逐渐减小,在弹性阶段和塑性破坏阶段,结构主频分别为22.7、18.5 Hz。当地震动横向激励时,VL断面相同位置的拉应变均大于HR断面,最大拉应变出现在竖向联络通道的下断面拱肩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洞地铁车站 振动台模型试验 岩石场地 抗震性能 裂缝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地聚物隔离墙材料渗透特性演化及微观机制研究
18
作者 薛钦培 陈宏信 +2 位作者 冯世进 刘晓轩 谢伟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1-820,共10页
竖向隔离墙是限制污染物迁移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已被广泛用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现场管控。在干湿循环作用下,传统隔离墙材料极易发生性能劣化,导致其服役寿命显著缩短。通过一系列宏微观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钠基膨润土、氧化镁、... 竖向隔离墙是限制污染物迁移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已被广泛用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现场管控。在干湿循环作用下,传统隔离墙材料极易发生性能劣化,导致其服役寿命显著缩短。通过一系列宏微观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钠基膨润土、氧化镁、微胶囊3种改性材料对粉煤灰基地聚物隔离墙材料渗透特性演化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地聚物隔离墙材料养护28 d后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均满足水泥基隔离墙的防渗设计要求,分别可以达到6.62 MPa和4.73×10^(-11)m/s;不含改性材料的试样在1次干湿循环后渗透系数超过1×10^(-8)m/s,而含有改性材料的渗透系数在5次循环后仍能达到设计要求;3种改性材料通过影响小孔(<0.05μm)、中孔[0.05μm,0.10μm]和大孔(>0.10μm)所占的比例,可以有效提高地聚物隔离墙材料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防渗性能。研究成果对隔离墙的服役性能评价和科学设计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墙 干湿循环 地聚物 渗透特性 微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梁桥纵向阻挡型装置防落梁效果研究
19
作者 高浩原 王胜斌 +2 位作者 项敬辉 李建中 齐新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为防止地震中的落梁破坏,国内外桥梁抗震规范均要求桥梁采用防落梁装置,但对于防落梁装置的限位和防落梁效果却鲜有研究。本文以采用纵向阻挡型防落梁装置的梁桥为背景,开展阻挡型防落梁装置的限位和防落梁效果研究。介绍了纵向阻挡型... 为防止地震中的落梁破坏,国内外桥梁抗震规范均要求桥梁采用防落梁装置,但对于防落梁装置的限位和防落梁效果却鲜有研究。本文以采用纵向阻挡型防落梁装置的梁桥为背景,开展阻挡型防落梁装置的限位和防落梁效果研究。介绍了纵向阻挡型防落梁装置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针对一座五跨简支梁桥,考虑混凝土挡块这一典型纵向阻挡型防落梁装置的非线性力学行为及其与下部结构的碰撞效应,研究在不同的地震动强度下挡块的限位和防落效果,分析、比较了挡块强度、间隙以及设置橡胶垫对于限位和防落梁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纵向阻挡型装置的防落梁效果与其自身强度、初始间隙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地震动强度的影响;合理的装置强度和初始间隙有利于减小碰撞力或碰撞次数,降低落梁风险,并将桥墩损伤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在防落梁装置和下部结构的碰撞接触面设置缓冲橡胶垫可有效减小碰撞力和桥墩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纵向阻挡型 防落梁 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支座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相似设计研究进展
20
作者 任祥香 卢文胜 《结构工程师》 2025年第1期217-230,共14页
橡胶支座隔震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大量的研发和应用。缩尺模型试验方法作为研究和验证新型结构及复杂结构性能的重要手段,在结构与防灾减灾工程的研究和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模型试验中,采用科... 橡胶支座隔震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大量的研发和应用。缩尺模型试验方法作为研究和验证新型结构及复杂结构性能的重要手段,在结构与防灾减灾工程的研究和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模型试验中,采用科学的相似方法对原型结构进行合理的相似设计是确保模型试验结果反推原型结构性能准确性的关键。集中介绍橡胶支座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的相似设计研究进展,从隔震结构上部结构、隔震层与转换层分别介绍相似设计面临的挑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上部结构模型的相似设计借鉴传统的模型实用相似设计方法;隔震层的相似设计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的支座力学性能计算公式进行修正,用于超规范小尺寸橡胶支座,另一方面需要按照隔震层倾覆刚度相似的的原则进行支座数量选择与布置;目前缩尺模型的加强转换层会使支座的负荷区域压力趋于均匀化,且减小罕遇地震时支座的受拉概率,在对模型地震反应试验结果分析时需要考虑加强转换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支座 隔震结构 振动台试验 相似方法 整体结构动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