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0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确定近期科研目标
1
《世界竹藤通讯》 2007年第2期49-49,共1页
针对世界竹藤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析测试仪器的硬件优势,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大胆探索,深入开展竹藤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实现竹藤研究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
关键词 科研目标 网络中心 国际 分析测试仪器 自主知识产权 技术成果 跨越式发展 科研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国际竹藤网络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2
作者 岳永德 《中国林业》 2009年第3期16-17,共2页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践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就加强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建设开展了调研。通过凋研,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科学发展观 能力建设 网络中心 国际 学习 科研院所
原文传递
国际竹藤中心与清华大学开展竹炭深加工技术研究
3
《世界竹藤通讯》 2004年第2期49-49,共1页
2004年5月13日,在清华大学创新大厦,国际竹藤中心与清华大学科学与工程材料系签署了关于“竹炭深加工技术研究”的合作意向书。双方本着自愿合作,发挥各自技术,设备和人员优势的原则。
关键词 国际竹藤中心 清华大学 竹炭 深加工技术 合作研究 技术推广 资源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毛竹中木质素与综纤维素的含量 被引量:3
4
作者 焦淑菲 相玉红 +2 位作者 黄安民 王戈 张卓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0-35,共6页
近红外光谱结合反向传播的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技术预测了毛竹中木质素与综纤维素的含量.用常规湿化学方法测定了54株毛竹样品的木质素含量以及53株毛竹样品的综纤维素含量.用近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谱结合反向传播的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技术预测了毛竹中木质素与综纤维素的含量.用常规湿化学方法测定了54株毛竹样品的木质素含量以及53株毛竹样品的综纤维素含量.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相应的光谱,为了提高信噪比和计算速度,对原始近红外光谱进行平滑、压缩、归一化预处理.利用预处理后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BP-ANN模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Leave-n-out交叉验证法优化了隐含层神经元的个数,学习率,动量因子和学习次数.优化的BP-ANN模型用于预测测试集中9个毛竹样品中木质素与综纤维素的含量,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8%、1.40%.结果表明,应用毛竹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和BP-ANN技术,可以用于预测木质素和综纤维素的含量,基本能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ANN 近红外光谱 毛竹 木质素 综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复合设计优化稀酸水解竹黄制备戊糖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别士霞 沈葵忠 +3 位作者 王戈 房桂干 韩善明 焦健 《造纸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0,共5页
为充分提取竹黄废屑原料中的半纤维素组分,论文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方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以戊糖得率为评价指标,对竹黄稀酸预水解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的影响顺序为反应温度(X1)>硫酸浓度(X3)>反应时... 为充分提取竹黄废屑原料中的半纤维素组分,论文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方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以戊糖得率为评价指标,对竹黄稀酸预水解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的影响顺序为反应温度(X1)>硫酸浓度(X3)>反应时间(X2);固定固液比(w/v)为1∶10时,竹黄半纤维素最佳水解条件为水解温度120.5℃,水解时间2.32h,硫酸质量分数4.66%,在此条件下戊糖收率为78.67%,底物失重率为21.93%。通过验证实验表明,本研究方法对于竹黄半纤维素水解条件优化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复合设计 竹黄 稀酸水解 戊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我国竹藤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禹 吴君琦 胡军民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7-60,共4页
对2008年我国竹藤的进出口额、主要进出口商品类别、贸易目的地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2008年我国竹藤产品贸易继续增长,累计出口创汇15.44亿美元,出口规模继续扩大,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深受国外尤其欧美市场的欢迎。预计2009年竹藤产品... 对2008年我国竹藤的进出口额、主要进出口商品类别、贸易目的地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2008年我国竹藤产品贸易继续增长,累计出口创汇15.44亿美元,出口规模继续扩大,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深受国外尤其欧美市场的欢迎。预计2009年竹藤产品出口贸易总体增长放缓,稳中有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藤产品 进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技术在竹藤资源利用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雪平 高志民 王慧娣 《世界竹藤通讯》 2008年第2期1-5,共5页
竹藤是世界上重要的非木质森林资源。回顾了国内外竹藤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制约竹藤资源利用的因素,提出了包括离体培养和基因工程技术在内的生物技术在竹藤资源利用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生物技术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与合作我国竹藤产业迈向现代化的“发动机”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绪和 《中国林业产业》 2007年第3期29-30,共2页
竹和藤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可再生的非木材资源。竹和藤生产周期短,容易加工。用途广泛,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作用,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竹藤现代化。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 竹和藤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可再生的非木材资源。竹和藤生产周期短,容易加工。用途广泛,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作用,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竹藤现代化。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及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发动机 保护森林资源 产业 合作 创新 人类文明 非木材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藤架构在现代花艺中的应用
9
作者 高志民 陈段芬 彭镇华 《世界竹藤通讯》 2007年第2期12-14,共3页
竹、藤是现代花艺设计中具有传统和时代特色的重要架构材料。文中简述了竹藤架构在中国的起源及中华竹藤文化的内涵,重点阐述了竹藤架构在现代花艺中的维系花体、艺术造型、组织空间和创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架构 现代花艺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26年生杉木林生产力的影响
10
作者 苏比·热西塔洪 阮颖超 +3 位作者 何宗明 范少辉 翁贤权 马祥庆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3,共7页
为研究1代杉木林采伐后采用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更新的2代26年生杉木林生产力的影响,在1代20地位指数级的29年生杉木林(起源于本地普通杉木种子)中设置固定试验地,采伐后采用5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和2代杉木种子园种子培育的苗木营造2代... 为研究1代杉木林采伐后采用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更新的2代26年生杉木林生产力的影响,在1代20地位指数级的29年生杉木林(起源于本地普通杉木种子)中设置固定试验地,采伐后采用5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和2代杉木种子园种子培育的苗木营造2代杉木试验林,研究造林后26 a 5种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对2代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代26年生杉木林平均蓄积量为666.312 m^(3)·hm^(-2),平均出材量为536.805 m^(3)·hm^(-2),年平均蓄积增长量为25.627 m^(3)·hm^(-2)·a^(-1)。不同处理的蓄积量和总材种出材量排序均为: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BL2)>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BL3)>炼山处理(SB)>全树收获处理(BL1)>移除采伐剩余物处理(BL0),5种不同处理的大径材出材量均在65.52%以上,不同处理间蓄积量和出材量差异不显著。本试验的2代26年生杉木林并没有出现前人报道的连栽生产力下降的情况,且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之间的生产力也无显著差异。采伐后保留采伐剩余物、适地适树(杉木造林选择20以上地位指数级的林地)和采用经遗传改良的苗木造林是缓解杉木连栽地力衰退、维持杉木大径级无节材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采伐剩余物处理 多代连栽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法评价竹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 被引量:105
11
作者 郭雪峰 岳永德 +2 位作者 汤锋 王进 姚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23-1826,共4页
通过对邻苯三酚反应体系的吸收光谱,对自氧化速率及邻苯三酚浓度和缓冲液pH值对反应体系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光光度法测定邻苯三酚反应体系的检测波长为319.5nm,反应体系体积10mL,反应时间为9min,3mmol... 通过对邻苯三酚反应体系的吸收光谱,对自氧化速率及邻苯三酚浓度和缓冲液pH值对反应体系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光光度法测定邻苯三酚反应体系的检测波长为319.5nm,反应体系体积10mL,反应时间为9min,3mmol·L-1邻苯三酚加入量为0.3mL,Tris-HCl缓冲液pH值为8.2,自氧化速率为0.035;用上述方法研究合成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和竹叶提取物样品浓度和清除率的关系,以IC50值(清除率为50%时的浓度值)作为评价指标,测得TBHQ和效果最好样品的IC50值分别为TBHQ(95.01mg·L-1)和M40(298.69 mg·L-1),M40等竹叶提取物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提取物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清除率 IC50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化温度对竹炭微观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8
12
作者 江泽慧 张东升 +2 位作者 费本华 岳永德 陈晓红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49-253,共5页
 将5年生毛竹竹材在氮气氛下进行炭化处理,采用SEM、TGA、XRD、EDXA等研究炭化温度对竹炭微观结构、元素含量及其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竹炭微观结构收缩程度增加,竹材经500℃、750℃和1000℃炭化后,其横切面的...  将5年生毛竹竹材在氮气氛下进行炭化处理,采用SEM、TGA、XRD、EDXA等研究炭化温度对竹炭微观结构、元素含量及其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竹炭微观结构收缩程度增加,竹材经500℃、750℃和1000℃炭化后,其横切面的收缩率分别是21%、38%和40%,微晶结构趋于向石墨有序化的中间状态变化。竹炭不同部位的C元素含量和电阻率不同,并随温度变化而变化。500℃时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表层(49.25%)<内部(91.43%)<内表层(95.53%)。竹炭电阻率在750℃发生明显的突变,表层、内部和内表层的电阻率比500℃时降低98倍~187倍。随着温度的升高,竹炭导电性增强的原因是由于石墨微晶尺寸增大和灰分含量降低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炭化 微观结构 电导率 石墨 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法评价竹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 被引量:88
13
作者 郭雪峰 岳永德 +2 位作者 汤锋 王进 姚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78-1582,共5页
通过对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溶液吸收光谱、DPPH溶液反应体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分光光度法测定DPPH溶液反应体系的测定波长为518.4nm,反应体系为4.00mL257.7mg·L-1的DP-PH溶液中加1mL不同浓度的抗氧化剂,反应体系加入抗氧... 通过对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溶液吸收光谱、DPPH溶液反应体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分光光度法测定DPPH溶液反应体系的测定波长为518.4nm,反应体系为4.00mL257.7mg·L-1的DP-PH溶液中加1mL不同浓度的抗氧化剂,反应体系加入抗氧化剂后反应时间为40min;用上述方法研究评价合成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浓度的关系,以IC50值(清除率为50%时,抗氧化剂的浓度值)作为评价指标,测得合成抗氧化剂和效果最好竹叶提取物样品IC50值分别为,TBHQ(21.14mg·L-1),BHT(42.09mg·L-1),M40(108.40mg·L-1),M40等竹叶提取物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提取物 1 1-二苯基苦基苯肼 清除率 IC50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49
14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3 位作者 周金星 彭镇华 岳祥华 黄玲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20,共7页
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 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153×105~5.60×106cfu·g-1,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72.83%~92.77%;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7.57×104~3.89×105cfu·g-1,所占比例为6.44%~25.61%;真菌数量最少,为4.60×103~4.77×104cfu·g-1,所占比例仅0.79%~1.99%。荒草灌丛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总体偏低;微生物量碳排序为Ⅴ>Ⅲ>Ⅵ>Ⅳ>Ⅱ>Ⅰ>Ⅶ,各模式依次比荒草灌丛模式高出38.99%~39.67%,30.90%~35.31%,23.86%~26.60%,10.17%~10.24%,5.89%~6.11%,0.27%~1.09%;微生物量氮排序为Ⅴ>Ⅵ>Ⅲ>Ⅱ>Ⅳ>Ⅶ>Ⅰ,除马尾松天然林模式外,其他5种模式土壤微生物量N依次高于荒草灌丛43.46%~44.27%,29.10%~29.60%,22.91%~24.11%,5.20%~5.93%,2.20%~4.45%。微生物量碳与细菌数量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最明显(D=5.4465,R=0.6720,P=0.0085),其次为微生物量碳与放线菌数量(D=5.3584,R=0.6391,P=0.0139),再次为微生物量氮与细菌数量(D=3.6874,R=0.5932,P=0.0253),而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分形模型未达到显著水平(R=0.3321,P=0.2460),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真菌数量之间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毛竹林的土壤渗透性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5
15
作者 张昌顺 范少辉 +2 位作者 官凤英 刘广路 翁玉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2,共7页
以中亚热带杉木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照,对闽北毛竹林类型(竹杉混交林、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土壤渗透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和同一林分不同层次土壤渗透性能存在很大差异,常绿阔叶林土壤渗透能力最强,竹阔混交林... 以中亚热带杉木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照,对闽北毛竹林类型(竹杉混交林、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土壤渗透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和同一林分不同层次土壤渗透性能存在很大差异,常绿阔叶林土壤渗透能力最强,竹阔混交林次之,毛竹纯林土壤渗透能力最弱;各林地土壤渗透能力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通用经验方程对各林分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Hoton方程次之,Kostiakov方程最差;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活性显著影响土壤渗透性能。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渗透性能的实质是土壤生物加速了林地养分循环速率,最终提高了土壤质量;结合相关分析,筛选出11个极显著或显著影响土壤渗透性能的土壤理化和土壤生物活性因子,对其主分量分析后得到土壤渗透性能综合参数P及与其极显著相关因子的综合参数β,并构建土壤渗透性各指标及其综合参数P与β的线性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毛竹林 土壤渗透性 相关分析 主分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Phyllostachy pubescen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74
16
作者 肖复明 范少辉 +4 位作者 汪思龙 熊彩云 张池 刘素萍 张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794-2801,共8页
研究比较了湖南会同林区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和碳贮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5年生杉木各器官碳含量在47.15%~50.43%之间,不同器官碳含量高低依次为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毛竹不同器官碳含量波动在44.51%~49.91%,各... 研究比较了湖南会同林区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和碳贮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5年生杉木各器官碳含量在47.15%~50.43%之间,不同器官碳含量高低依次为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毛竹不同器官碳含量波动在44.51%~49.91%,各器官碳含量高低依次为竹鞭、竹枝、竹叶、竹干、竹蔸、竹根,但是毛竹不同器官碳含量与年龄之间没有明显变化规律。林地土壤3个层次(60cm深)碳素含量为0.746%~2.390%,各层次碳素含量分布不均,表层(0~20cm)土壤碳素含量和碳贮量最高。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66.34tC·hm-2和150.19tC·hm-2,并且其碳贮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土壤层是主要部分,其次为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所占比例最小。其中,毛竹林土壤层有机碳贮量占83.92%,乔木层占15.38%,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38%和0.32%;杉木人工林土壤层碳贮量占62.03%,乔木层占34.99%,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70%和2.28%。另外,碳贮量在两个树种各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与各自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从植被年固定碳量来看,毛竹林为9.94tC·hm-2·a-1,相当于年固定CO2量为36.44tCO2·hm-2·a-1,是杉木林的1.3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杉木人工林 碳贮量 碳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用竹材墙体制造技术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江泽慧 王正 +2 位作者 常亮 高黎 陈绪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5-157,158,共4页
该文研究了以竹材为主要原料的建筑墙体制造技术,内容包括墙体用竹材层积板的制造及性能,该种竹材层积板的墙体组装及其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等.研究结果表明,将竹材用于建筑墙体材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该文还对竹材墙体的隔音和保温... 该文研究了以竹材为主要原料的建筑墙体制造技术,内容包括墙体用竹材层积板的制造及性能,该种竹材层积板的墙体组装及其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等.研究结果表明,将竹材用于建筑墙体材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该文还对竹材墙体的隔音和保温进行了测定,并根据GB/T15225—94《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进行评判.研究结果为竹材墙体的隔声性能为32dB,达到建筑墙体Ⅲ级标准;保温传热系数为2.3W/(m2.K),达到Ⅳ级标准.二者性能均达到我国对建筑墙体材料的要求.此外,还测得竹材墙体的耐火极限为20min,说明将其用于民居房屋的建造,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墙体材料 制造技术 竹材 建筑用 隔声性能 房屋建筑 性能分级 建筑幕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清除羟自由基法评价竹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 被引量:43
18
作者 郭雪峰 岳永德 +5 位作者 孟志芬 汤锋 王进 姚曦 荀航 孙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8-511,共4页
进行了Fe2+与邻二氮菲生成红色配合物的吸收光谱,抗氧化剂TBHQ及竹叶提取物样品对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研究。分光光度法测定抗氧化剂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波长为509.1 nm。以IC50值(清除率为50%时,抗氧化剂的浓度值)作为评价抗氧化剂... 进行了Fe2+与邻二氮菲生成红色配合物的吸收光谱,抗氧化剂TBHQ及竹叶提取物样品对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研究。分光光度法测定抗氧化剂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波长为509.1 nm。以IC50值(清除率为50%时,抗氧化剂的浓度值)作为评价抗氧化剂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指标,测得合成抗氧化剂和效果最好竹叶提取物样品IC50值分别为0.040(TBHQ),0.378(M20),0.323(M40),0.334(M60),M20,M40,M60等竹叶提取物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提取物 羟自由基 清除率 IC50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土地植被恢复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分配格局 被引量:69
19
作者 漆良华 彭镇华 +3 位作者 张旭东 周金星 蔡春菊 王昭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97-1702,共6页
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配格局、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润楠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最高,马尾松天然林灌木层生物量最大,油桐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最高,乔木层最低,毛竹-杉木林灌木层... 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配格局、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润楠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最高,马尾松天然林灌木层生物量最大,油桐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最高,乔木层最低,毛竹-杉木林灌木层与草本层生物量最小,群落总生物量以马尾松天然林群落最高,荒草灌丛群落最低。2)乔木层物种以润楠次生林最丰富,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分布最均匀;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以毛竹-杉木混交林最高,油桐人工林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最大,优势度最小,荒草灌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最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以油桐人工林最高,马尾松天然林最低,杉木人工林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最大,润楠次生林优势度最高;群落总体物种丰富度以油桐人工林最高,润楠次生林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最高,种群分布最均匀,荒草灌丛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与优势度都最低。3)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可用"S"曲线较好地描述,双曲线能较好地描述群落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而生态优势度与生物量之间为非性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群落 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退化土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炭的性能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20
作者 朱江涛 黄正宏 +2 位作者 康飞宇 傅金和 岳永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43,52,共4页
介绍了竹炭的组成、结构等基本性能,着重总结了竹炭的吸附和电性能,简要介绍了竹炭的应用状况,指出竹炭是一种性能良好、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多功能材料。
关键词 竹炭 吸附 导电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