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聚氨酯膜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羧甲基纤维素柔性温度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孔晨光 史珺 +3 位作者 王杭州 黄有诚 江淑敏 杨立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7,F0002,I0001,共9页
具有高温度灵敏度和可靠重复性的柔性温度传感器在新兴的电子皮肤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羧甲基纤维素(CMC)溶解在氧化石墨烯溶液(GO)中,在化学还原后使用聚氨酯膜(PU)封装合成了具有机械柔性的温度传感器件。该传感器具有优异的温... 具有高温度灵敏度和可靠重复性的柔性温度传感器在新兴的电子皮肤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羧甲基纤维素(CMC)溶解在氧化石墨烯溶液(GO)中,在化学还原后使用聚氨酯膜(PU)封装合成了具有机械柔性的温度传感器件。该传感器具有优异的温度灵敏系数(1.54%/K)、快速的响应时间(9.2 s)以及可靠的监测重复性。值得注意的是,CMC的引入增加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片层间的导电势垒,这有效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温度灵敏系数。同时,PU膜的封装阻碍了氧气和水分子的干扰,极大增强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此外,该柔性温度传感器在连续温度监测和呼吸频率测量等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卓越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展现了其在电子皮肤领域中如医疗监测、智能机器人平台和环境探测等应用场景的广泛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 还原氧化石墨烯 柔性温度传感器 电子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多巴胺改性的木海绵/MOF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2
作者 孙菲 张梦佳 +3 位作者 朱海鑫 曾俊 姜珊珊 王斌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28-33,共6页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众多材料中,金属有机骨架(MOFs)因其出色的吸附性能在污染物处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MOFs的刚性结构和粉末形态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范围。因此,寻找一...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众多材料中,金属有机骨架(MOFs)因其出色的吸附性能在污染物处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MOFs的刚性结构和粉末形态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范围。因此,寻找一种合适的载体以拓宽MOFs的应用途径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球资源日益紧张,可再生绿色纤维素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木海绵(WS)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材料,以其独特的层级、管状多孔结构,高孔隙率和大比表面积等优点脱颖而出。这些特性使得WS成为MOFs的理想载体,两者的结合有望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吸附。针对MOFs机械强度弱、对有机污染物吸附容量低的问题,论文设计制备了一种ZIF-8@PWS的复合材料。首先利用多巴胺仿生矿化WS,得到表面覆盖有聚多巴胺的木海绵(PWS),随后在PWS表面生长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形成ZIF-8@PWS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容量可在180 min内达到151.3 mg/g,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8 木海绵 多巴胺 吸附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MIL-88B-NO_(2)/MWCNTs复合材料对芬太尼的电化学检测
3
作者 赵志东 何缘 +1 位作者 祁星瑞 靳焘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97-2007,共11页
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麻醉性阿片类镇痛药物,在临床手术被用作静脉麻醉的同时也被吸毒人员滥用,导致的死亡人数也逐年增多,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对芬太尼的快速筛查方法。在此,我们向金属有机框架MIL-88B(Fe)中引人硝基修饰,通过调控MIL-88B(... 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麻醉性阿片类镇痛药物,在临床手术被用作静脉麻醉的同时也被吸毒人员滥用,导致的死亡人数也逐年增多,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对芬太尼的快速筛查方法。在此,我们向金属有机框架MIL-88B(Fe)中引人硝基修饰,通过调控MIL-88B(Fe)中Fe(I)周围的电子密度,调节其得失电子能力,增加MIL-88B(Fe)的活性位点,后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超声复合修饰玻碳电极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对芬太尼的检测。合成的MIL-88B-NO_(2)/MWCNTs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具有更低的电化学阻抗和更大的电化学表面积,对芬太尼的电化学检测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得到检出限(LOD)为0.025μM,线性范围为0.08~10μM,重现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均良好。此外,所开发的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在实际样品中表现良好,在0.2-1μM浓度下,在尿液和血液中的回收率分别为61.69%~80.35%和85.70%~93.06%。因此,所提出的MIL-88B-NO_(2)/MWCNTs复合材料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极修饰材料用作芬太尼的电化学传感器,在公安禁毒工作中对芬太尼的快速筛查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MIL-88B-NO_(2) 多壁碳纳米管 差分脉冲伏安法 电化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有机硅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4
作者 周钰 史珺 +5 位作者 孔晨光 王杭州 黄有诚 江淑敏 张国豪 戚龙波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65-74,I0002,共11页
综述了生物基有机硅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分别介绍了生物基材料和有机硅材料的基本特点,重点举例阐述了聚乳酸、壳聚糖、聚氨酯和聚酰亚胺等生物基材料与有机硅结合的不同制备方法。综合分析了这些生物基有机硅材料在阻燃、锂... 综述了生物基有机硅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分别介绍了生物基材料和有机硅材料的基本特点,重点举例阐述了聚乳酸、壳聚糖、聚氨酯和聚酰亚胺等生物基材料与有机硅结合的不同制备方法。综合分析了这些生物基有机硅材料在阻燃、锂离子电池、柔性传感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总结了生物基有机硅材料在实现绿色产品、提升材料性能和拓展应用范围方面的发展前景,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对生物基及硅基材料的深入理解、在电子化学品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在3D打印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 生物基材料 有机硅 壳聚糖 聚乳酸 聚氨酯 聚酰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纤维素膜的聚乙烯醇基抗溶胀水凝胶柔性传感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
作者 黄有诚 史珺 +3 位作者 孔晨光 王杭州 江淑敏 杨立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3-19,I0001,共8页
目前,基于水凝胶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然而传统的水凝胶在水环境中的膨胀,限制了其应用。文中以聚乙烯醇(PVA)为基体,通过缩醛反应将4-乙炔基苯甲醛引入网络中,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抗溶胀水凝胶。该水... 目前,基于水凝胶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然而传统的水凝胶在水环境中的膨胀,限制了其应用。文中以聚乙烯醇(PVA)为基体,通过缩醛反应将4-乙炔基苯甲醛引入网络中,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抗溶胀水凝胶。该水凝胶通过破坏PVA分子链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降低溶胀的驱动力,π-π堆积增强链间相互作用减小孔隙度,抵抗水分子的渗透,使得溶胀率维持在5%。同时网络交联密度增加,改善了分子链间的间距,赋予水凝胶更高的韧性(断裂应力=1.4 MPa,断裂伸长率=528%)。考虑到生物相容性以及水环境的应用,使用无毒纤维素膜与水凝胶构建出一种用于人体动作监测的柔性应变传感器,拓展了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水凝胶 抗溶胀 纤维素膜 传感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壳聚糖基聚合物粘结剂在硅碳负极中的性能研究
6
作者 李智琪 石元昊 +2 位作者 付玉林 桂雪峰 许凯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6-31,I0001,共7页
以壳聚糖为基石,巧妙地引入羧基以提升其水溶性,并进一步接枝苯硼酸基团与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OH)进行交联,成功制备出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聚合物粘结剂(CFPO)。这一创新设计不仅使粘结剂的水溶性得到显著提升,还增强了其与... 以壳聚糖为基石,巧妙地引入羧基以提升其水溶性,并进一步接枝苯硼酸基团与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OH)进行交联,成功制备出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聚合物粘结剂(CFPO)。这一创新设计不仅使粘结剂的水溶性得到显著提升,还增强了其与活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在电池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更高的稳定性。此外,引入的柔性链段PDMS为锂离子的传输构建了高效通道,而接枝的苯硼酸基团中的硼元素则有助于锂离子的去溶剂化,进一步加速了锂离子的传输。因此,该粘结剂赋予电池卓越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充放电锂离子扩散系数均达到3.98×109),使电池在高电流密度下仍能维持优异的比容量,显著提升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并实现了高达96.27%的首圈库伦效率。凭借其强大的粘结强度和高锂离子扩散系数,本研究所制备的粘结剂在硅碳负极中表现出色,为电池在高倍率循环时提供了快速且稳定的性能保障,因此,这种CFPO粘结剂无疑是硅碳负极中的杰出之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负极 硼酸 壳聚糖 锂离子扩散系数 水溶性粘结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基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7
作者 付玉林 李智琪 +2 位作者 石元昊 桂雪峰 许凯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6期1-6,I0001,共7页
将苯基和乙烯基两种不完全缩合的倍半硅氧烷硅醇锂与聚丙烯腈(PAN)复合,利用Friedel-Crafts反应制备多孔结构,后经高温碳化制备成多孔硅基负极材料。采用扫面电子显微镜(SEM)和N2吸脱附测试,表征了材料的多孔结构,并在LAND电池测试系统... 将苯基和乙烯基两种不完全缩合的倍半硅氧烷硅醇锂与聚丙烯腈(PAN)复合,利用Friedel-Crafts反应制备多孔结构,后经高温碳化制备成多孔硅基负极材料。采用扫面电子显微镜(SEM)和N2吸脱附测试,表征了材料的多孔结构,并在LAND电池测试系统上对样品负极进行连续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多孔硅基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多孔结构,孔径约4 nm;在应用到锂离子电池负极后,其首圈库伦效率高达78.5%,在200次循环后能够保持665.2 m Ah/g的放电比容量,容量保持率达到87.9%;即使在2 A/g的高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仍然能够保持318.3 m 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 锂离子电池 硅基负极材料 多孔材料 初始库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酚活性酯固化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研究
8
作者 朱有为 梁利岩 +4 位作者 王定松 张金艳 秦静静 李婉妍 刘斌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24年第4期34-40,共7页
环氧树脂因其出色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但传统制备依赖不可再生资源。为提升可持续性,采用植物酚类化合物(白藜芦醇、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合成了环氧单体REP及活性酯固化剂DDA和TDA,随后制备了不同交联密度的REP/DDA和REP/... 环氧树脂因其出色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但传统制备依赖不可再生资源。为提升可持续性,采用植物酚类化合物(白藜芦醇、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合成了环氧单体REP及活性酯固化剂DDA和TDA,随后制备了不同交联密度的REP/DDA和REP/TDA体系,探究了生物质原料制备低介电环氧树脂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多酚活性酯固化环氧树脂性能优异,与传统环氧树脂(10 MHz,4.3/0.0390)相比,REP/DDA介电常数更低(10 MHz,3.28),介电损耗也更低(10 MHz,0.0148),Tg-DSC高于95℃,层间距为4.52Å,7天吸水率仅为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电性能 植物多酚 环氧树脂 交联密度 活性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玉米秸秆的超疏水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9
作者 娄焯垚 涂园园 +1 位作者 李娜 孔佳利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1期39-45,I0003,共8页
开发低成本、绿色高效的吸收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农业废弃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化学―机械方法提取出纳米纤维素纤维,再采用“一锅法”将聚乙烯醇(PVA)和聚多巴胺纳米粒子(PDA)添加到玉米纤维素悬浮液中,随后... 开发低成本、绿色高效的吸收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农业废弃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化学―机械方法提取出纳米纤维素纤维,再采用“一锅法”将聚乙烯醇(PVA)和聚多巴胺纳米粒子(PDA)添加到玉米纤维素悬浮液中,随后对悬浮液进行冷冻干燥来制备纳米纤维素气凝胶。最后,将气凝胶浸入硬脂酸(SA)的乙醇溶液中进行超疏水改性,得到超疏水纳米纤维素气凝胶(SA/CC)。SA/CC的水接触角(WCA)达到了158.52°±2.73°。在油水分离试验中,气凝胶对不同油类吸收能力在19.5~55.3 g/g,且重复20次吸油后吸收容量的降幅在4.9%~14.3%,对多种油类和溶剂的油水分离效率也均大于96%。该环保型气凝胶在油水分离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纳米纤维素纤维 气凝胶 超疏水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COF的合成及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硫载体)的应用
10
作者 石元昊 李智琪 +2 位作者 付玉林 桂雪峰 许凯 《广州化学》 2025年第1期51-55,I0003,共6页
用含醛基的三官能度的2,4,6-三甲酰间苯三酚(TP)和含胺基双官能度的4,4'-二氨基-[1,1'-联苯]-3,3'-二醇(DBD)通过席夫碱反应得到羟基化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OH-COF),将含OH-COF材料作为锂硫正极的硫载体,利用熔融法制备了一... 用含醛基的三官能度的2,4,6-三甲酰间苯三酚(TP)和含胺基双官能度的4,4'-二氨基-[1,1'-联苯]-3,3'-二醇(DBD)通过席夫碱反应得到羟基化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OH-COF),将含OH-COF材料作为锂硫正极的硫载体,利用熔融法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性能的硫正极材料。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比表面积测试(BET)表征了OH-COF的结构,用紫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测试了OH-COF对多硫化的吸附能力,采用倍率测试和长循环测试评价OH-COF/S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OH-COF较高的比表面和-OH结构可以吸附多硫化锂、抑制穿梭效应,同时OH-COF结构中的含氧基团也可以为Li^(+)在正极的迁移提高位点,使电池性能有明显提高。这种基于OH-COF的正极材料的锂硫电池在0.5 C倍率下经过100圈的循环后,电池可以保持660.1 mAh/g比容量,其容量保持率可达6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硫载体材料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穿梭效应 高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龙-6改性纤维素纸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水中7种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国伟 刘博 赖华杰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40-44,共5页
以纤维素纸张为基底,在甲酸中通过原位合成法在纤维素纸表面中引入尼龙-6,获得改性纤维素纸,并分析了改性纤维素纸的形貌和结构。利用改性纤维素纸作为固相萃取处理材料富集浓缩水体中的7种酚类化合物,建立了一套改性纤维素纸―高效液... 以纤维素纸张为基底,在甲酸中通过原位合成法在纤维素纸表面中引入尼龙-6,获得改性纤维素纸,并分析了改性纤维素纸的形貌和结构。利用改性纤维素纸作为固相萃取处理材料富集浓缩水体中的7种酚类化合物,建立了一套改性纤维素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环境中7种酚类化合物的实验方法,并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在3种实际样品中7种酚类化合物回收率的范围为59.0%~74.7%,其中检出限(LOD)范围为0.5~4.5 ng/L,定量限(LOQ)范围为6.9%~13.8%,基质效应为96.1%~104.6%,改性纤维素纸在分析与检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尼龙-6 纤维素纸 酚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纤维素膜的三氟苯甲醛改性聚乙烯醇水凝胶柔性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存志 史珺 +5 位作者 李晓斌 孔晨光 王杭州 黄有诚 江淑敏 杨立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8-13,共6页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将疏水单体3,4,5-三氟苯甲醛(TBA)通过缩醛反应接枝到聚乙烯醇(PVA)侧基中,通过溶剂置换策略激活内部疏水结构,从而制备一系列高拉伸抗溶胀聚乙烯醇水凝胶。对合成的水凝胶进行了拉伸实验、溶胀实验、含水量和传...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将疏水单体3,4,5-三氟苯甲醛(TBA)通过缩醛反应接枝到聚乙烯醇(PVA)侧基中,通过溶剂置换策略激活内部疏水结构,从而制备一系列高拉伸抗溶胀聚乙烯醇水凝胶。对合成的水凝胶进行了拉伸实验、溶胀实验、含水量和传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三氟苯甲醛的含量由3%增加到4%时,水凝胶的拉伸性能产生了明显提高,拉伸强度达到1.3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985%;当含量由4%增加到5%时其力学性能趋于稳定,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三氟苯甲醛的引入显著提高了PVA水凝胶的抗溶胀性能和疏水性。PVA-TBA水凝胶在水中浸泡5天后,溶胀率基本维持在0%,并且其含水量随着TBA含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将改性水凝胶与纤维素膜结合组装成柔性应变传感器,其不仅可以用作拉伸传感器对关节运动如手指弯曲、手腕弯曲和膝盖弯曲等进行检测,也可用作压力传感器对压力准确试别。综上三氟苯甲醛的引入显著改善了聚乙烯醇水凝胶的力学和抗溶胀性能,为水下传感器基体材料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4 5-三氟苯甲醛 水凝胶应变传感器 溶剂置换 高拉伸 抗溶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苯甲酰在不同杂质作用下的热分解行为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晓花 胡继文 桂雪峰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1-11,I0001,共12页
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过氧化苯甲酰(BPO)的放热特性及硫酸(H_(2)SO_(4))和氢氧化钠(NaOH)对其放热行为的影响。首先,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加速量热法(ARC)对不同体系的热失控风险进行详细研究,以识别和量化热危险性... 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过氧化苯甲酰(BPO)的放热特性及硫酸(H_(2)SO_(4))和氢氧化钠(NaOH)对其放热行为的影响。首先,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加速量热法(ARC)对不同体系的热失控风险进行详细研究,以识别和量化热危险性及其分解反应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苏黎世危害分析(ZHA)标准对其热危害进行等级评估。其次,采用KAS法和FWO等模型方法求解动力学参数以进一步阐明热解的内在特性。此外,借助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热解产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并辅以量子化学计算,推断出BPO和掺杂杂质体系的热解路径,揭示杂质对BPO热解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BPO的分解具有自催化特性;H_(2)SO_(4)和NaOH的引入依次提高了BPO的热稳定性,且降低了平均放热量,但显著缩短了绝热诱导期的持续时间,增加了热失控的可能性;H_(2)SO_(4)和NaOH均改变了BPO的热解路径,且甲苯和苯酚产物是促进BPO进一步加速热解的本质原因。此研究可为实际应用提供更为精准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苯甲酰 杂质 热危害 分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亚胺化学的分子设计及其动态性质研究
14
作者 刘小红 刘家铭 +1 位作者 秦静静 梁利岩 《广州化学》 CAS 2023年第6期1-7,I0001,共8页
通过分子设计,成功制备了几种亚胺小分子单体,并结合在线核磁氢谱和GC-MS分析方法对亚胺小分子模型化合物之间的三类动态反应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将两类不同的亚胺小分子模型化合物进行混合,在无需催化剂条件下,亚胺键之间可发生... 通过分子设计,成功制备了几种亚胺小分子单体,并结合在线核磁氢谱和GC-MS分析方法对亚胺小分子模型化合物之间的三类动态反应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将两类不同的亚胺小分子模型化合物进行混合,在无需催化剂条件下,亚胺键之间可发生复分解反应;其次,当体系内存在另一分子伯胺化合物时,亚胺键可发生转氨反应;此外,当处于酸性水溶液环境中,亚胺键易发生水解反应并水解成原先含醛基和氨基的小分子单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共价键 亚胺键 复分解反应 转氨反应 水解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修饰有机铟纳米材料对丙酮的选择性响应
15
作者 熊小燕 龚云鹏 +4 位作者 胡悦 孔晨光 黄有诚 陈玉放 靳焘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0-25,I0001,共7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分步合成了铂―有机铟(Pt/Organo-In)纳米八面体结构,并且探究了它对丙酮、三乙胺、乙醇、甲醛等气体响应性能。当主要原材料硝酸铟水合物为0.33 g对应2 mL 5%的氯铂酸溶液的时候是最优比例,复合材料对丙酮的响应性能是... 采用水热合成法分步合成了铂―有机铟(Pt/Organo-In)纳米八面体结构,并且探究了它对丙酮、三乙胺、乙醇、甲醛等气体响应性能。当主要原材料硝酸铟水合物为0.33 g对应2 mL 5%的氯铂酸溶液的时候是最优比例,复合材料对丙酮的响应性能是最好的。在丙酮气体浓度为20 ppm,测试温度为260℃时,材料的响应值为3.83,响应时间为12 s,恢复时间为21 s。材料对于丙酮气体有较好的选择性,对于20 ppm下的其他干扰气体响应值很小或者是几乎没有,一定程度说明了气体传感材料的可靠性。通过SEM、XRD、BET、FT-IR和XPS的表征与分析,证明了铂―有机铟复合材料的成功合成,为后续研究人员探索有机铟领域提供了经验。最后,研究还设计丙酮传感报警器电路示意图,为后续商业化应用做铺垫,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铟 纳米材料 丙酮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功能单体对UV固化聚氨酯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刘智军 袁国铭 +3 位作者 吴昆 洪培伟 史珺 杨立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6期35-40,I0003,共7页
紫外光固化压敏胶(PSA)最重要的特性是其对各种物体的黏附性和内聚性,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基于压敏胶固化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聚氨酯压敏胶。通过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初粘力、剥离力、剪切... 紫外光固化压敏胶(PSA)最重要的特性是其对各种物体的黏附性和内聚性,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基于压敏胶固化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聚氨酯压敏胶。通过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初粘力、剥离力、剪切力和流变测试等,研究了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和三[2-(丙烯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TAEI)对压敏胶的热稳定性、粘附性能和内聚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的压敏胶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黏附性能,其剥离强度分别为220、260和228 N/m。含有刚性杂环结构的压敏胶(PU-S2)具有较高的内聚强度,其剪切强度为412.1kPa。同时,所制备的压敏胶还具有较高的凝胶含量,而由于官能团反应活性的差异,PU-S2的凝胶含量低于PU-S1和PU-S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敏胶 功能单体 光固化 内聚强度 黏附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耐磨UV固化聚硅氧烷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17
作者 袁国铭 吴昆 +4 位作者 杨慧 刘智军 张月苗 史珺 杨立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47-51,I0003,共6页
以含氢硅油、1,2-环氧-5-己烯和烯丙基苯基醚为原料,通过硅氢加成,采用一锅法合成了可UV固化的前驱体并固化得到了一系列无氟聚硅氧烷涂层。通过静态水接触角、耐磨擦、透过率、附着力及硬度的测试,考察了交联密度和芳香基团含量对UV固... 以含氢硅油、1,2-环氧-5-己烯和烯丙基苯基醚为原料,通过硅氢加成,采用一锅法合成了可UV固化的前驱体并固化得到了一系列无氟聚硅氧烷涂层。通过静态水接触角、耐磨擦、透过率、附着力及硬度的测试,考察了交联密度和芳香基团含量对UV固化聚硅氧烷涂层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提高交联密度有利于涂层的附着力,然而过高的交联密度会影响其透明性。芳香基团由于极性较低,可以提高涂层的疏水性,但其含量过高也会导致涂层附着力下降。当环氧基团和苯环数量为1∶1时,即涂层PSO-3,附着力水平为1级,在800 nm处透过率为86.71%,静态水接触角可达104°。同时,由于刚性的芳香基团的引入,涂层PSO-3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经20次摩擦循环后水接触角仍达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涂层 疏水 耐磨 附着力 UV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气/热双重固化的聚酰亚胺有机硅涂层
18
作者 张耀东 黄月文 +4 位作者 王峰 刘晖 王彬汁 王斌 谷子琛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1-6,I0001,共7页
以顺丁烯二酸酐、3-氨丙基二甲氧基甲基硅烷为原料,通过缩聚反应,采用一锅法合成了可固化的双马来酰亚胺单体PMI,并和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通过湿气/热双重固化得到了一系列聚酰亚胺有机硅涂层。固化过程首先是PMI和3-(异丁... 以顺丁烯二酸酐、3-氨丙基二甲氧基甲基硅烷为原料,通过缩聚反应,采用一锅法合成了可固化的双马来酰亚胺单体PMI,并和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通过湿气/热双重固化得到了一系列聚酰亚胺有机硅涂层。固化过程首先是PMI和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甲基MQ硅树脂在潮湿的环境气氛中通过去乙醇化反应进行半固化,再通过热引发自由基聚合成功地获得了最终涂层。所得的预聚物分子骨架由酰亚胺键组成,产生强氢键和硅氧键,这有利于制备的涂层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和附着力。考察了涂层的水接触角、表面形貌、附着力及硬度,探究了涂层的交联密度和对固化聚硅氧烷涂层的性能影响。总体而言,制备的涂层具有疏水性、耐湿性、附着力强等特点,在防护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有机硅涂层 疏水 附着力 湿气/热双重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基自交联粘结剂的合成及其在硅碳负极中的研究
19
作者 李智琪 付玉林 +2 位作者 石元昊 桂雪峰 许凯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59-64,共6页
首先以壳聚糖为起始原料,通过羧甲基化处理,显著提升了其水溶性。随后,利用LiOH进行预锂化,并引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和乙二酸二酰肼(ADH),成功制备了具有出色自交联性能的粘结剂CDD-Li^(+)。为了探究这一粘结剂的结构特性,采用了傅... 首先以壳聚糖为起始原料,通过羧甲基化处理,显著提升了其水溶性。随后,利用LiOH进行预锂化,并引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和乙二酸二酰肼(ADH),成功制备了具有出色自交联性能的粘结剂CDD-Li^(+)。为了探究这一粘结剂的结构特性,采用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进行了表征。在粘附性方面,通过180°剥离实验,验证了CDD-Li^(+)的强粘附能力。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电池进行了循环伏安曲线的测试。结果显示,CDD-Li^(+)粘结剂所制备的电池能够发生高效的电化学反应,展现出卓越的电化学性能。与常用的聚丙烯酸(PAA)粘结剂相比,CDD-Li^(+)粘结剂在电化学性能上表现更为出色,展现出其在电池领域上的巨大潜力。通过蓝电电池测试仪,进一步研究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以及锂离子扩散系数,并计算了电池的首圈库伦效率(ICE)。结果显示,CDD-Li^(+)粘结剂制备的电池不仅拥有更优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其锂离子扩散系数平均高达10-10数量级,ICE也高达95%。与PAA粘结剂相比,CDD-Li^(+)粘结剂在硅碳负极中展现出更优秀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负极 壳聚糖 预锂化 自交联 水溶性粘结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叔丁醇合成热风险的模拟研究
20
作者 刘洋 黎伟欣 +4 位作者 周仁杰 龚子洋 崔晓花 胡继文 桂雪峰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12-16,I0001,F0003,共7页
研究了间歇反应器合成过氧叔丁醇(TBHP)的热失控行为,以反应温度作为主要研究变量,构建反应动力学模型并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合成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发生热失控后反应器温度最高接近120℃,实验探讨了操作参数的影响,发现随初始温度... 研究了间歇反应器合成过氧叔丁醇(TBHP)的热失控行为,以反应温度作为主要研究变量,构建反应动力学模型并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合成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发生热失控后反应器温度最高接近120℃,实验探讨了操作参数的影响,发现随初始温度(T_0)、投料H_(2)O_(2)占比、操作压力的增加,热失控发生的越快。同时讨论了冷却的临界条件,冷却因子UA在4.39×10^(5)~5.65×10^(5) kJ/(h·℃)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HP合成 热失控 Aspen Plus 流程模拟 冷却临界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