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糖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
作者 冯优 王凤山 +1 位作者 张天民 谭海宁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29-133,139,共6页
此文综述了多糖的生物活性、制备方法及其在医药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多糖类药物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多糖 生物活性 抗癌 抗衰老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产生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 B1:筛选鉴定、发酵产酶及其合成低聚半乳糖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卢丽丽 肖敏 徐晓东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4,共7页
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转糖基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产生菌,综合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同源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成团肠杆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B1。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B1菌株产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 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转糖基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产生菌,综合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同源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成团肠杆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B1。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B1菌株产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培养基主要组份为:乳糖1%,酵母粉1%,蛋白胨0.5%;发酵条件为:初始pH7.5,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26h。在该培养条件下产酶量为9.7U/mL。利用薄层层析技术研究了pH、温度、底物浓度和反应时间对该菌株全细胞以乳糖为底物生成低聚半乳糖的影响,确定最适反应条件为:pH7.5缓冲液配制的30%乳糖溶液;50℃反应12h。最优化反应的转糖基产物经HPLC、TLC和MS分析,确定低聚半乳糖产量为40.7%,组分为转移二糖、三糖和四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团肠杆菌 鉴定 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 发酵条件 低聚半乳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van果聚糖的应用与生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陆娟 唐俊 +1 位作者 肖敏 屈长青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6期86-90,共5页
Levan是一类果聚糖,由大量的果糖单元以β-(2,6)果糖苷键连接构成聚糖主链并含有少量β-(2,1)果糖苷键连接的支链组成。部分微生物来源的Levan具有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免疫增强等重要的生物活性,在医药和功能性食品方面具... Levan是一类果聚糖,由大量的果糖单元以β-(2,6)果糖苷键连接构成聚糖主链并含有少量β-(2,1)果糖苷键连接的支链组成。部分微生物来源的Levan具有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免疫增强等重要的生物活性,在医药和功能性食品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微生物发酵液提取和酶法合成是目前大量获得Levan果聚糖的两种方法,其中微生物发酵液提取的Levan果聚糖产量和蔗糖转化率一般较低,且发酵液中同时存在的其他高聚物不利于Levan的规模化纯化;而利用Levan蔗糖酶以蔗糖为底物转果糖基合成的Levan果聚糖产量已经高达200g/L、蔗糖转化率高达50%,并且Levan蔗糖酶合成Levan过程中酶的活性受到pH值、温度、螯合剂、金属离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促进多糖合成反应的进行。因此,酶法合成将是工业化获得Levan果聚糖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VAN 应用 生产 酶法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菌株F3的鉴定、产酶条件及转糖基活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玉梅 卢丽丽 肖敏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菌株F3从土壤中筛选得到,具有产生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的特性。根据形态观察及18SrD-NA序列分析,菌株F3被鉴定为扩张青霉(Penicillumexpansum)。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F3产生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的培养基... 菌株F3从土壤中筛选得到,具有产生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的特性。根据形态观察及18SrD-NA序列分析,菌株F3被鉴定为扩张青霉(Penicillumexpansum)。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F3产生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的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2%、酵母粉1%、蛋白胨1.5%、氯化钠0.3%。在初始pH6.0,28℃培养40 h时,其产酶量为2 245.2 U/L,比优化前提高约3倍。菌株F3产生的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以pH4.5缓冲液配制的30%乳糖为底物,50℃反应24 h,低聚半乳糖产量为30.6%,其中80%以上为三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青霉 鉴定 Β-半乳糖苷酶 转糖基 低聚半乳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低聚果糖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郭默然 张鹏英 +1 位作者 郭艳玲 陈靠山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6-149,共4页
牛蒡低聚果糖是由本实验室从菊科植物牛蒡中提取并鉴定的低聚果糖。研究表明,牛蒡低聚果糖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可提高动物的免疫活性,提高若干免疫因子的含量,促进动物生长效应,抗疲劳效果明显。此外,BFO处理可以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性抗... 牛蒡低聚果糖是由本实验室从菊科植物牛蒡中提取并鉴定的低聚果糖。研究表明,牛蒡低聚果糖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可提高动物的免疫活性,提高若干免疫因子的含量,促进动物生长效应,抗疲劳效果明显。此外,BFO处理可以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性抗性,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可用于植物病害防治或果蔬保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低聚果糖 免疫 抗肿瘤 诱导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聚糖及多硫酸化木聚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佳 姬胜利 王凤山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2-164,共3页
木聚糖是植物细胞中主要的半纤维素成分,自然界中含量丰富。多硫酸化木聚糖是木聚糖羟基硫酸酯化物,其结构和性质均类似糖胺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对木聚糖及多硫酸化木聚糖的生物活性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木聚糖 多硫酸化木聚糖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糖类似物在糖基化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郜海涛 孔蕴 +1 位作者 王鹏 顾黎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糖基化是生物体最常见的共翻译和翻译后修饰过程。糖链在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工合成带有各种活性基团的单糖类似物,使其被细胞摄取,进入到糖基化途径中,不仅使糖基化过程的调控和研究变得更为方便,还展示出诱... 糖基化是生物体最常见的共翻译和翻译后修饰过程。糖链在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工合成带有各种活性基团的单糖类似物,使其被细胞摄取,进入到糖基化途径中,不仅使糖基化过程的调控和研究变得更为方便,还展示出诱人的临床治疗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 代谢 唾液酸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用于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惠 刘爱华 +1 位作者 臧恒昌 郭学平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9-691,共3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分析技术,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菌种选育及发酵过程参数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各采样方式的优缺点。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菌种选育 发酵参数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景一 马振宇 +2 位作者 肖敏 王禄山 蒋绪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95-2005,共11页
目的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天然的广谱抗菌活性物质。现有研究表明,壳聚糖与细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是其发挥抗菌功能的关键。受限于传统实验技术的表征能力,壳聚糖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本文旨在研究壳聚糖与... 目的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天然的广谱抗菌活性物质。现有研究表明,壳聚糖与细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是其发挥抗菌功能的关键。受限于传统实验技术的表征能力,壳聚糖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本文旨在研究壳聚糖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利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主要探究了完全脱乙酰化的不同聚合度壳聚糖(八聚糖、十二聚糖和十六聚糖)与革兰氏阴性菌外膜(outer membrane,OM)和革兰氏阳性菌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CM)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结果壳聚糖主要依靠其氨基、碳6位羟基和碳3位羟基与OM和CM的头部极性区发生快速结合。随后壳聚糖末端糖基单元倾向于插入OM内部,深度约1 nm,并与脂质分子脂肪酸链上的羰基形成稳定的氢键相互作用。与之相比,壳聚糖分子难以稳定地插入CM内部。壳聚糖结合对膜结构性质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OM和CM的单分子脂质面积,显著减少OM和CM极性区的Ca2+和Na+数目,破坏阳离子介导的脂质间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证明,壳聚糖带正电的氨基基团是介导其与膜相互作用的关键,并破环脂质间的相互作用,降低细菌膜结构稳定性。这些结果为从原子水平上理解壳聚糖的抗菌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细菌外膜 细菌质膜 分子动力学模拟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甜菊糖吸湿过程表征及莱鲍迪苷A含量快速测定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乐乐 钟亮 +3 位作者 董海玲 来雨强 李连 臧恒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5-422,共8页
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食品药品配料,甜菊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吸湿性是其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大多数制剂原辅料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吸湿的过程状态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 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食品药品配料,甜菊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吸湿性是其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大多数制剂原辅料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吸湿的过程状态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甜菊糖吸湿过程进行表征、解析,从而揭示吸湿过程中水的吸附方式和键合作用;通过吸湿过程光谱并采用外部参数正交(EPO)算法消除样品中水分的影响,建立甜菊糖中莱鲍迪苷A(RA)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表明,甜菊糖吸湿过程初始,水分子迅速吸附在甜菊糖粉末表面形成单分子层;之后,表面吸附位点变少,吸湿速率明显变慢,水分子将同时吸附在单分子层之上;最后,甜菊糖整体吸湿达到饱和状态,含水量保持稳定。揭示水分吸收规律后,利用EPO算法建立RA定量模型,模型外部测试集的均方根误差、决定系数和预测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695%,0.9570和4.3368,与未使用水分校正所建模型相比有较大提升,表明EPO算法可以有效去除吸湿的影响。该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甜菊糖吸湿过程中水的变化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EPO算法有效消除吸湿的影响,实现对甜菊糖成品中RA的快速测定,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菊糖 近红外光谱 吸湿性 二维相关光谱分析 外部正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质酸寡糖与肿瘤多药耐药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郗红娟 靳岚 +1 位作者 王凤山 郭学平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4-498,共5页
透明质酸寡糖(o-HA)对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作用,其机制也不同。o-HA可以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DR),抑制糖蛋白的表达,干扰糖蛋白介导的药物外排泵发挥作用,增加抗肿瘤药物在耐药细胞中的蓄积,从而增强疗效。o-HA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 透明质酸寡糖(o-HA)对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作用,其机制也不同。o-HA可以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DR),抑制糖蛋白的表达,干扰糖蛋白介导的药物外排泵发挥作用,增加抗肿瘤药物在耐药细胞中的蓄积,从而增强疗效。o-HA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从而使肿瘤细胞恢复对化疗剂的敏感性。o-HA与肿瘤及肿瘤细胞的MDR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可减弱肿瘤细胞的MDR,具有开发为增敏剂的可能。本文对o-HA肿瘤及肿瘤细胞MDR相关性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寡糖 肿瘤 多药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川麦冬原位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向春 陈丽芳 +3 位作者 王浩伟 臧恒昌 郭学平 聂磊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43-951,共9页
原药材检测费时费力一直是川麦冬质量分析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川麦冬原药材的质量分析,以漫反射模式对麦冬颗粒进行无损原位检测后,采用光谱预处理方法减少因粒径造成的干扰,通过变量筛选方法提取有效信息... 原药材检测费时费力一直是川麦冬质量分析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川麦冬原药材的质量分析,以漫反射模式对麦冬颗粒进行无损原位检测后,采用光谱预处理方法减少因粒径造成的干扰,通过变量筛选方法提取有效信息,最终建立了快速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水分、浸出物和总皂苷含量模型的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1655%、0.4019%、0.0784%,验证集决定系数(R_(val)^(2))分别为0.9651、0.6965、0.8036,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4.50、2.68、2.22,3个质量指标的RPD均大于2,说明模型性能较好,能够满足川麦冬质量分析的要求。该法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采集川麦冬颗粒的原位光谱,避免了粉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川麦冬无损、绿色、快速的含量分析,为川麦冬的质量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冬 近红外光谱 质量分析 原位检测 水分 浸出物 总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酸糖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钟天白 彭震宇 +2 位作者 张化杰 马中瑞 陈敏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4年第5期734-737,共4页
唾液酸糖肽(SGP)是一种含有唾液酸寡糖链的N-糖肽,是蛋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分支型糖链的结构和唾液酸化糖链的存在,SGP及其相关物质有较好的抗细菌和抗病毒作用。以SGP为基础合成SGP的衍生物,有望成为新的预防性抗细菌和抗病毒... 唾液酸糖肽(SGP)是一种含有唾液酸寡糖链的N-糖肽,是蛋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分支型糖链的结构和唾液酸化糖链的存在,SGP及其相关物质有较好的抗细菌和抗病毒作用。以SGP为基础合成SGP的衍生物,有望成为新的预防性抗细菌和抗病毒药物。我们简要综述了SGP的抗菌、抗病毒研究,SGP相关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抗病毒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酸糖肽 抗菌作用 抗病毒作用 细菌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益生菌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细胞工厂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浩然 贾敏君 +2 位作者 张健 祁庆生 王倩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3-533,共11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益生菌因其独特的生理功能逐渐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用途已被大众熟知并且接受,而利用合成生物学对益生菌进行改造后得到的工程益生菌也已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下一代活性治疗药物,经过改造后得到的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益生菌因其独特的生理功能逐渐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用途已被大众熟知并且接受,而利用合成生物学对益生菌进行改造后得到的工程益生菌也已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下一代活性治疗药物,经过改造后得到的工程益生菌可针对特定疾病发挥其独特作用,例如,在肠道菌群微环境、代谢性疾病的监测以及肿瘤靶向治疗等方面已广泛应用。此外,随着益生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出色作用和益生菌的功能,其微生物代谢特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工程益生菌在代谢过程中不仅能产生有机酸、胺类、维生素等多种产物,还能改善发酵食品口味,增加产品营养,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重点介绍了对经过改造后的工程益生菌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合成生物学 工程益生菌 疾病监测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细胞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水平与紫杉醇抗肿瘤作用的关系研究
15
作者 张肖冰 李慧 +1 位作者 王凤山 师以康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乳腺瘤细胞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变化对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紫杉醇对乳腺癌细胞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及多种相关酶蛋白表达水平...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乳腺瘤细胞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变化对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紫杉醇对乳腺癌细胞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及多种相关酶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RT-q PCR检测紫杉醇对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N-acetylglucosaminidase,OGA)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β-N-acetylglucosaminyltrans-fevase,OGT)mRNA水平的影响;采用OGA/OGT抑制剂PUGNAc/alloxan改变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磺基罗丹明B法测定紫杉醇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紫杉醇可诱导乳腺癌细胞MDA-MB-231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升高(P<0.05),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紫杉醇还可同时诱导OGA和OGT mRNA和蛋白水平的升高(P<0.05),且具有浓度依赖性;采用OGA的抑制剂PUGNAc提高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后,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升高;采用OGT的抑制剂alloxan降低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后,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降低。结论紫杉醇可诱导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升高,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的改变也会影响乳腺癌细胞对紫杉醇的药物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GlcNAc糖基化 紫杉醇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菌双组分系统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静宇 张健 +1 位作者 祁庆生 王倩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52,共15页
细菌双组分系统能够感知和响应细胞内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刺激,通过耦合传感和调节机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细胞反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信号转导通路家族。当前越来越多的合成生物学家已开始利用双组分系统的特异属性来工程化设计微生物传... 细菌双组分系统能够感知和响应细胞内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刺激,通过耦合传感和调节机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细胞反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信号转导通路家族。当前越来越多的合成生物学家已开始利用双组分系统的特异属性来工程化设计微生物传感系统,并应用于光遗传学、材料科学、肠道微生物组工程、生物炼制和土壤改良等领域。本综述重点介绍了开发基于双组分系统的生物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潜在应用。同时探讨了如何运用新的工程方法提高双组分系统传感器性能的可靠性,包括遗传重构、DNA结合结构域交换、检测阈值调节和磷酸化串扰隔离,以及如何根据特定应用的要求定制双组分系统信号特性。在未来,研究者可以将这些方法与大规模的基因合成、高通量筛选相结合,以加速和帮助发现更多未确定特征输入的双组分系统,并开发新的对广泛的刺激做出反应的基因编码生物传感器,拓展双组分生物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双组分系统 细胞生物传感器 代谢工程 光遗传学 细菌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兰糖无色素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相茂功 邓长江 +2 位作者 朱希强 郭学平 王凤山 《食品与药品》 CAS 2007年第12A期11-12,共2页
目的获取普鲁兰糖产量高且色素分泌少的突变菌株,优化普鲁兰糖的发酵工艺。方法紫外法诱变出芽短梗霉;通过测定普鲁兰糖的产量优化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结果获得了高产普鲁兰糖且色素分泌量少的突变菌株;优化后培养基组成为:蔗糖10%,... 目的获取普鲁兰糖产量高且色素分泌少的突变菌株,优化普鲁兰糖的发酵工艺。方法紫外法诱变出芽短梗霉;通过测定普鲁兰糖的产量优化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结果获得了高产普鲁兰糖且色素分泌量少的突变菌株;优化后培养基组成为:蔗糖10%,酵母膏0.2%,(NH4)2SO4 0.06%。初始pH 6.5。工艺优化后发酵过程无色素分泌,普鲁兰糖产量达到67.2 g/L。结论得到了普鲁兰糖产量高且色素分泌少的突变菌株,工艺优化后发酵过程无色素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兰糖 出芽短梗霉 诱变 色素 发酵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谱技术表征糖药物结构的前沿进展
18
作者 崔雪莹 迟连利 《生物产业技术》 2018年第6期62-67,共6页
目前,小分子药物研究已经进入平台期,而大分子生物药物迅速发展起来。糖药物作为生物药中尤为重要的一类,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预防和治疗。然而无论骨架糖链还是修饰性糖链,都具有结构复杂且微不均一性的特点,这对现代... 目前,小分子药物研究已经进入平台期,而大分子生物药物迅速发展起来。糖药物作为生物药中尤为重要的一类,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预防和治疗。然而无论骨架糖链还是修饰性糖链,都具有结构复杂且微不均一性的特点,这对现代分析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软电离技术、多级质谱技术的发展以及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提高,质谱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糖类药物的分析和表征。对糖药物、质谱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以多糖药物和糖缀合物类药物为例阐述了质谱在糖药物结构表征方面的技术进展,此外还就质谱在糖药物新药及仿制药物研发和注册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 糖药物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衣芽孢杆菌产Levan果聚糖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陆娟 肖敏 卢丽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3-187,共5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培养基用水、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H值)和正交试验对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8-37-0-1发酵产生Levan果聚糖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表明:以蔗糖100... 通过单因素试验(培养基用水、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H值)和正交试验对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8-37-0-1发酵产生Levan果聚糖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表明:以蔗糖100g/L、牛肉膏1.0g/L、酵母粉0.6g/L、K2HPO4 3.0g/L、KH2PO4 3.0g/L、NaCl1.0g/L、MgSO4.7H2O 0.2g/L、FeSO4.7H2O 0.001g/L,自来水配制,培养基初始pH5.0,30℃培养8-37-0-1菌株24h,Levan果聚糖产量达到最高值41.7g/L,约是未优化时的5.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LICHENIFORMIS 8-37-0-1 LEVAN 发酵条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激活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国栋 李萍 +1 位作者 陈靠山 秦国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4-206,共3页
树突状细胞(DC)是迄今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和纽带,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T细胞依赖的体液免疫反应,在免疫反应中处于中心位置。多糖作为一种生物免疫应答调节剂,对DC功能的影响近年来有所报道,主要... 树突状细胞(DC)是迄今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和纽带,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T细胞依赖的体液免疫反应,在免疫反应中处于中心位置。多糖作为一种生物免疫应答调节剂,对DC功能的影响近年来有所报道,主要包括多糖对DC表面分子的表达、细胞因子的分泌、吞噬功能、抗肿瘤免疫、多糖受体以及信号转导途径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树突状细胞 信号转导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