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驱替介质在演23区延7储层中的应用
1
作者 索步森 卞小强 +3 位作者 曾永平 王雪艳 何万春 张全培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107-113,共7页
针对演23区油藏目前存在水驱油效率、单井产量及采出程度普遍较低的问题,急需开展控水稳油技术攻关,减缓含水上升速度,探索新注入介质,提高驱油效率,提高最终采收率。选取主力产油层位延7储层样品开展不同驱替介质的室内实验,并根据实... 针对演23区油藏目前存在水驱油效率、单井产量及采出程度普遍较低的问题,急需开展控水稳油技术攻关,减缓含水上升速度,探索新注入介质,提高驱油效率,提高最终采收率。选取主力产油层位延7储层样品开展不同驱替介质的室内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现场先导性试验论证。结果表明:纯水驱平均驱油效率为45.45%,驱油效率延7_(1)高于延7_(2),结合核磁共振实验可知孔喉半径及分布规律对驱油效率影响较大;相较单纯水驱,水驱后转氮气驱、聚合物驱或表面活性剂驱的驱油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聚合物驱油效率增加最高,为38.72%,氮气驱次之,增加16.20%,表面活性剂驱最低,只增加4.39%,且延7_(2)储层驱油效率提高大于延7_(1)储层;现场开展聚合物驱先导性试验,表现出地层压力上升、增产降水、见效比高,与驱油实验结果较相符,整体表现为研究区对聚合物驱的适应性较强。研究结论对于研究区后期现场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23区 驱替介质 提高采收率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表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吴忠维 李贤宏 +6 位作者 蔡鑫 崔传智 钱银 张航 王一单 任凭 喻高明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0-87,共8页
致密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表征对致密储层压裂开发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复杂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表征指标多忽略改造区内裂缝发育情况。提出新的复杂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表征指标,即拟裂缝密度,并以HN油田AP区块为例,分析复杂裂缝发... 致密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表征对致密储层压裂开发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复杂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表征指标多忽略改造区内裂缝发育情况。提出新的复杂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表征指标,即拟裂缝密度,并以HN油田AP区块为例,分析复杂裂缝发育程度影响因素,且将其运用于指导实际矿场井。研究发现,随着应力差增加,拟裂缝密度先增加后降低。储层渗透率增加,拟裂缝密度降低,且降低趋势由慢变快。在HN油田AP区块所受应力、天然裂缝发育情况下(应力差10 MPa,两组天然裂缝同时发育),当射孔角度为0°、压裂液黏度为0.4 mPa·s时,能够获得最佳的压裂改造效果。将以上参数优选结果运用于指导矿场实际APX直井压裂,APX直井产量递减趋势得到了有效缓解,且在压裂12个月有效期内增油量1900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复杂裂缝 定量表征 影响因素分析 拟裂缝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下储气库发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建君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80-786,共7页
中国天然气消费每年以近10%的增速增长,能源平稳供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下储气库对于天然气调峰保供和战略储备至关重要。通过调研中国天然气需求增量及目前储气库区域分布特点,提出当前储气库发展面临的建设、运营及技术短板,并预测... 中国天然气消费每年以近10%的增速增长,能源平稳供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下储气库对于天然气调峰保供和战略储备至关重要。通过调研中国天然气需求增量及目前储气库区域分布特点,提出当前储气库发展面临的建设、运营及技术短板,并预测储气库选址、建库范围将更加广泛。在中国致力于打造天然气“全国一张网”的背景下,将形成联网协调的储气库群,未来储气库将向着集约、高效、智能、科技、经济等方向发展。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推动储气库建设提供借鉴。(图2,表2,参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调峰 关键技术 建库资源 卤水消化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井间距对盐穴储气库小间距对井造腔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龙 侯磊 +4 位作者 李建君 范丽林 李小明 李海伟 王桂林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26-834,共9页
中国盐岩赋存的主要特点是夹层多、盐层薄,对于单直井造腔方法有诸多限制,为此提出采用小间距对井造腔方法克服不良地质条件。该方法利用大尺寸造腔套管对井直流排卤,具有造腔速度快、建库周期短、盐层利用率高等优点。基于该方法开展... 中国盐岩赋存的主要特点是夹层多、盐层薄,对于单直井造腔方法有诸多限制,为此提出采用小间距对井造腔方法克服不良地质条件。该方法利用大尺寸造腔套管对井直流排卤,具有造腔速度快、建库周期短、盐层利用率高等优点。基于该方法开展不同井间距以及不同腔体连通方式的物理模型实验,探究井间距对腔体最终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井间距较小时,腔体水平方向长度小,未充分利用水平空间;井间距较大时,水平段的腔体溶解速度明显降低,且腔体形态不规则;预制对接井的造腔方法具有更高的成腔速率。实际对井造腔工程中双井间距需依据地质条件与工程需求确定。研究结果为盐穴储气库小间距对井造腔腔体形态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盐岩 储气库 对井造腔 腔体形态 溶腔规律
原文传递
复杂地质条件下层状盐岩水溶造腔关键技术与应用
5
作者 完颜祺琪 李康 +7 位作者 垢艳侠 冉莉娜 白松 丁国生 武志德 郭凯 贾建超 陈加松 《中国科技成果》 2023年第2期1-1,共1页
中国地下盐矿矿物组分复杂、盐岩品位低、夹层多、地层倾角大,导致中国盐穴储气库建库条件远比以盐丘建库的欧美地区复杂.欧美地区的盐丘水溶造腔理论、技术及配套软件,难以满足中国复杂地质条件下层状盐岩水溶造腔的要求.
关键词 水溶造腔 盐穴储气库 层状盐岩 地层倾角 矿物组分 欧美地区 盐丘 配套软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