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红鳍笛鲷生物量评估方法研究
1
作者 辛益 邢晓东 +4 位作者 郭禹 秦传新 于刚 马振华 王兴强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5,共11页
环境DNA可以定量评估水生生物丰度,但其准确性因引物与构建模式差异而有所不同。以岩礁性鱼类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为对象,采用室内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方法对红鳍笛鲷引物和探针进行设计与开发,建立DNA浓度与生... 环境DNA可以定量评估水生生物丰度,但其准确性因引物与构建模式差异而有所不同。以岩礁性鱼类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为对象,采用室内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方法对红鳍笛鲷引物和探针进行设计与开发,建立DNA浓度与生物量间的关系,解析环境DNA(eDNA)持久性和衰减的过程,初步探究了eDNA技术对红鳍笛鲷生物量评估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当引物退火温度为60℃时,引物扩增效果最好;红鳍笛鲷eDNA浓度与生物量间呈显著正相关(R^(2)=0.93);移出红鳍笛鲷后的20 d内,eDNA衰减浓度与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2)=0.98)。对红鳍笛鲷增殖放流前后的水环境检测结果表明,放流后水体内红鳍笛鲷eDNA浓度显著增加,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引物在检测红鳍笛鲷生物量方面的可行性,可为应用eDNA技术开展红鳍笛鲷生物量的准确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笛鲷 环境DNA 特异性引物 生物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DNA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量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秦传新 左涛 +2 位作者 于刚 周文礼 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3-128,共6页
环境DNA(Environment DNA,eDNA)技术因其无创、高效、经济、灵敏等特点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评价中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围绕eDNA技术的内容、应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3个方面,系统综述了该技术在实验室环境和野外环境水生生态系统生... 环境DNA(Environment DNA,eDNA)技术因其无创、高效、经济、灵敏等特点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评价中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围绕eDNA技术的内容、应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3个方面,系统综述了该技术在实验室环境和野外环境水生生态系统生物量评估中的应用进展,探讨其优劣势、生态过程、评估错误等内容,展望了该技术在水生生物量评估领域的应用前景,以期为eDNA技术的相关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水生生态系统 生物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生物环境丰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秦传新 潘莞倪 +4 位作者 于刚 左涛 席世改 朱文涛 马鸿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5-193,共9页
水生生物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养殖、运输以及展示等过程中福利水平低下现象层出不穷,寻求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水生生物福利低下的问题,成为保障并提升水生生物福利的一大重要工作。环境丰容作为一项能够通过对圈养动物生存环... 水生生物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养殖、运输以及展示等过程中福利水平低下现象层出不穷,寻求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水生生物福利低下的问题,成为保障并提升水生生物福利的一大重要工作。环境丰容作为一项能够通过对圈养动物生存环境进行优化,提升圈养动物福利水平,使得圈养动物获得生理和心理健康,展示其自然行为的技术,成为保障和提升水生生物福利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与国外相比,国内对水生生物环境丰容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利用环境丰容技术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保障并提升水生生物福利水平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为此,本文综述了环境丰容的定义、发展历程、环境丰容与动物福利的关系以及在水生生物中的4种主要环境丰容技术。同时,就水生生物环境丰容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水生生物环境丰容提供更多方案参考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丰容 动物福利 水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蓝子鱼幼鱼对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的耐受研究
4
作者 黄小林 劳智鸿 +5 位作者 杨育凯 李涛 黄忠 虞为 舒琥 林黑着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5,共8页
为研究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对养殖环境的耐受力,对体质量为(3.25±0.83)g的黄斑蓝子鱼幼鱼开展了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实验,同时监测了极限水温和盐度条件下黄斑蓝子鱼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变化,以期... 为研究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对养殖环境的耐受力,对体质量为(3.25±0.83)g的黄斑蓝子鱼幼鱼开展了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实验,同时监测了极限水温和盐度条件下黄斑蓝子鱼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变化,以期为黄斑蓝子鱼的养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黄斑蓝子鱼幼鱼适宜水温为23.0~28.0℃,可耐受的水温范围为12.1~32.5℃;适宜盐度为8.0‰~59.0‰,可耐受的盐度范围为3.5‰~75.0‰;正常环境下窒息临界点溶解氧质量浓度为(1.47±0.52)mg·L^(-1)。临近耐受极限的水温和盐度均对黄斑蓝子鱼幼鱼的窒息临界点、窒息点以及极限低氧耐受有较大影响,其中低盐对窒息点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黄斑蓝子鱼幼鱼对温度和盐度耐受范围较广,但超出适宜范围时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均发生显著性变化,出现应激反应;黄斑蓝子鱼幼鱼窒息点高,易缺氧,建议养殖全过程溶解氧质量浓度不低于6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蓝子鱼 水温 盐度 溶解氧 耐受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鳍笛鲷幼鱼对不同开孔形状和尺寸人工鱼礁模型的行为偏好探究
5
作者 江满菊 郭禹 +5 位作者 秦传新 辛益 赵心冉 于刚 马振华 杨育凯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2,共11页
人工鱼礁构建对维护海洋生态和保护渔业资源至关重要。在人工鱼礁设计中,开孔形状和尺寸是关键要素,对鱼类的聚集行为有着显著性影响。针对人工鱼礁区常见的礁栖鱼类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设计制作了不同开孔形状(圆形、正... 人工鱼礁构建对维护海洋生态和保护渔业资源至关重要。在人工鱼礁设计中,开孔形状和尺寸是关键要素,对鱼类的聚集行为有着显著性影响。针对人工鱼礁区常见的礁栖鱼类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设计制作了不同开孔形状(圆形、正方形、菱形)和尺寸(1.0、2.0、3.0、4.0 cm)的人工鱼礁模型,观察了在室内实验池中其对幼鱼的吸引作用及其行为变化。结果显示,在未设置人工鱼礁模型的情况下,幼鱼主要聚集在实验池的边缘区域;而放入鱼礁模型后,幼鱼在鱼礁区的平均分布比例显著上升(p<0.05)。在开孔形状的研究中,3种不同形状组的幼鱼在人工鱼礁放置区(VI区)的平均分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菱形处理组的比例最高[(19.84±6.08)%]。在开孔尺寸的研究中,3个处理组的平均分布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0 cm尺寸组(约为幼鱼体高的2.0倍)最高[(25.36±5.04)%],1.0 cm尺寸组(约为幼鱼体高的0.5倍)最低[(14.54±3.09)%]。在活动能力方面,人工鱼礁模型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幼鱼在人工鱼礁模型中的平均速度从对照组的(13.36±5.21)cm·s^(-1)降至(4.29±1.59)cm·s^(-1),平均加速度从(106.93±69.17)cm·s^(-2)降至(54.45±21.47)cm·s^(-2),活动时间百分比从(68.01±8.61)%减至(40.29±11.85)%,且在圆形、正方形和菱形4.0 cm组中均为最低。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红鳍笛鲷幼鱼对开孔为圆形、尺寸为4.0 cm组的人工鱼礁模型有最强的趋向性,同时其活跃程度相对较低,诱集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红鳍笛鲷 诱集效果 行为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下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杨育凯 黄小林 +6 位作者 舒琥 林黑着 王岚 荀鹏伟 虞为 黄忠 李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5,共8页
为给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配合饲料研制提供基础数据,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分别对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和野生黄斑篮子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探讨了生境对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 为给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配合饲料研制提供基础数据,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分别对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和野生黄斑篮子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探讨了生境对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野生鱼,2种养殖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较高而水分、灰分较低,其中工厂化养殖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种实验鱼均测得17种常见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 EAA)中以赖氨酸最高;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 EAAI)以高位池养殖鱼最高而野生鱼最低。2种养殖鱼测得26种脂肪酸而野生鱼仅测得24种;比较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组成,养殖鱼以n-6系列的C18:2n6c (亚油酸)为主,而野生鱼以n-3系列的C22:6n3 (DHA)、C20:5n3 (EPA)为主,n-3/n-6比值、EPA+DHA含量野生鱼均显著大于2种养殖鱼(P<0.05)。研究表明,养殖黄斑篮子鱼肌肉氨基酸营养和风味优于野生鱼,但相对缺乏DHA、EPA等n-3 PU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生境 一般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差异性正方体鱼礁的流场效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禹 秦传新 章守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0,共10页
人工鱼礁结构差异是影响流场规模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选择大字型、米字型、回字型、交叉型、框架型和实体型6种鱼礁单体,分析均匀布设模式下礁体自身结构特征对流场效应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建立结构差异性单位鱼礁的规模效应模型。... 人工鱼礁结构差异是影响流场规模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选择大字型、米字型、回字型、交叉型、框架型和实体型6种鱼礁单体,分析均匀布设模式下礁体自身结构特征对流场效应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建立结构差异性单位鱼礁的规模效应模型。基于流场效应规律提出礁体结构特征指标分别为鱼礁空方体积比、透空率和迎流面相对截面积,进一步得到上升流体积效应模型为V_(u)=0.448R_(u)^(–1.679)–C_(p)(29.868C_(p)–6.921)+R_(sa)(56.18R_(sa)–35.42),背涡流体积效应模型为V_(b)=R_(u)(1830R_(u)–128)–R_(v)(95R_(v)–105)+C_(p)(138C_(p)–154)–R_(sa)(418R_(sa)–180)。最后,基于流场体积效应模型,提出以流场体积为依据的礁体结构参数选择建议,可为以流场体积为建设目标的最优鱼礁结构设计提供参数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效应 单位鱼礁 体积模型 数值实验 正方体鱼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酚对卵形鲳鲹幼鱼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8
8
作者 黄小林 戴超 +7 位作者 虞为 杨洁 杨育凯 李涛 林黑着 黄忠 孙莘溢 舒琥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124-131,共8页
【目的】研究丁香酚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幼鱼的麻醉效果,以指导卵形鲳鲹鱼苗运输、标记和试验等操作时麻醉剂丁香酚的使用量和时间。【方法】在(29.27±0.76)℃的自然海水中,测定体质量(2.36±0.50) g、体长(3.72... 【目的】研究丁香酚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幼鱼的麻醉效果,以指导卵形鲳鲹鱼苗运输、标记和试验等操作时麻醉剂丁香酚的使用量和时间。【方法】在(29.27±0.76)℃的自然海水中,测定体质量(2.36±0.50) g、体长(3.72±0.31)cm的卵形鲳鲹幼鱼在10、15、20、25、30、40、50、70和90 mg/L丁香酚溶液中的入麻时间、呼吸频率、最终麻醉程度及复苏时间等,研究丁香酚对幼鱼的麻醉效果。【结果】在20~90 mg/L浓度范围内,幼鱼入麻时间总体上随丁香酚浓度升高呈减少的变化趋势,复苏时间在20~30 mg/L丁香酚中相对稳定(P> 0.05),在30~70 mg/L丁香酚中逐渐上升,90 mg/L丁香酚中迅速减少(P <0.05)。麻醉过程中,呼吸频率始终低于正常水平,呼吸频率在浅麻时缓慢下降直到稳定,深麻时快速下降直到呼吸停止。在20~90 mg/L范围内,幼鱼均可在3 min内进入4期麻醉,4 min内完全复苏,存活率100%。在10、15 mg/L低丁香酚质量浓度溶液中,幼鱼一直处于2期麻醉,耗氧率分别为(3.41±0.5)和(2.47±0.1)mg·g-1·h-1。【结论】丁香酚麻醉卵形鲳鲹幼鱼有入麻快、复苏时间短、复苏率高等特点;建议生产上短期操作使用的最低浓度为20mg/L,不宜超过70 mg/L,且需迅速操作,长时间操作或运输使用浓度1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幼鱼 丁香酚 麻醉 复苏 呼吸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养殖黄斑篮子鱼初次性成熟性腺发育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小林 杨育凯 +4 位作者 李涛 虞为 黄忠 林黑着 舒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107,共9页
研究池养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初次性成熟的性腺发育及季节性变化,可为其全人工繁殖提供基础数据。2019年1—7月,每月取1+龄黄斑篮子鱼进行解剖取性腺切片,计算性腺成熟系数(GSI)和肝体指数(HSI)。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性腺发育可分... 研究池养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初次性成熟的性腺发育及季节性变化,可为其全人工繁殖提供基础数据。2019年1—7月,每月取1+龄黄斑篮子鱼进行解剖取性腺切片,计算性腺成熟系数(GSI)和肝体指数(HSI)。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性腺发育可分为Ⅱ、Ⅲ、Ⅳ、Ⅴ、Ⅵ5个时期,未发现Ⅰ期性腺。1月全部为Ⅱ期;2月卵巢仍为Ⅱ期,部分精巢达Ⅲ期;3月卵巢约一半发育至Ⅲ期,个别Ⅳ期,精巢主要为Ⅳ期,部分Ⅴ期,能挤出精液;4月GSI最大,精巢基本都为Ⅴ期,卵巢少部分发育成熟,绝大部分停留在Ⅲ、Ⅳ期,少量为Ⅱ期;5月繁殖个体性腺短暂进入Ⅵ期后迅速退化,未成熟个体性腺停止发育并退化;6月性腺退化至Ⅱ期;7月保持Ⅱ期,GSI进一步降低。池养黄斑篮子鱼初次性成熟雌性GSI为1.74‰~133.44‰,雄性GSI为1.06‰~138.51‰,均在3—5月出现一次高峰,HSI与GSI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提前1个月左右达到峰值。黄斑篮子鱼卵巢发育是完全同步型,为一次产卵鱼类,繁殖期为3月底至5月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池塘养殖 初次性成熟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典型珊瑚礁区域冬春季节底栖生物分布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文涛 秦传新 +6 位作者 段丁毓 马欢 马鸿梅 席世改 左涛 潘莞倪 黎小国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0-182,共13页
为系统掌握底栖生物在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在2018年冬季、2019年春季利用采样工具珊瑚礁监测结构(autonomous reef monitoring structures,ARMS)和采样方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大亚湾典型珊瑚礁区域的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采... 为系统掌握底栖生物在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在2018年冬季、2019年春季利用采样工具珊瑚礁监测结构(autonomous reef monitoring structures,ARMS)和采样方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大亚湾典型珊瑚礁区域的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采样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包括棘皮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藻类、节肢动物5大门类91种,其中,在冬季获得底栖生物5大门类49种,软体动物最多(36种);春季采获底栖生物4大门类48种,软体动物最多(32种)。冬春两季珊瑚礁区域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分别为1962.51个·m^-2、76.27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93.37 g·m^-2、107.09 g·m^-2。冬春季丰富度指数(D)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春季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显著高于冬季(P<0.05)。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说明冬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春季底栖动物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基于丰度进行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图分析表明,底栖生物相似性系数的季节性差异远远大于相同季节各站间的差异;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冬季和春季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R=0.44,P=0.01)。冬春两季大亚湾典型珊瑚礁区域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温度、营养盐和降雨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大亚湾珊瑚礁较高的生物量和丰度显示了其具有丰富的底栖生物资源,而较低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可能与陆源污染、旅游等人类干扰有关,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珊瑚礁 ARMS 底栖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及存活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席世改 秦传新 +6 位作者 马振华 于刚 孙金辉 潘菀倪 左涛 马鸿梅 朱文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文章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及混合藻(金藻和角毛藻1∶1混合)投喂紫海胆(Antho... 文章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及混合藻(金藻和角毛藻1∶1混合)投喂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研究了微藻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效果有差异,金藻是最佳饵料品种,角毛藻次之,其后分别为巴夫藻、小球藻和混合藻,扁藻不适于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开口饵料。就饵料种类而言,金藻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饵料的成活率可达(23.12±1.8)%,显著高于其他单胞藻类(P<0.05)。就发育速度而言,以角毛藻和金藻混合喂食的海胆浮游幼体整体发育速度最快,幼体平均体长为(885.25±30.49)μm,显著高于其他5种处理(P<0.05);投喂巴夫藻的浮游幼体前期生长较慢,体长为(337.98±24.56)μm,后期较其他单胞藻类生长快,体长可达(580±32.95)μm,适宜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海胆 微藻 生长发育 浮游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吉圣 席世改 +3 位作者 秦传新 郭禹 潘莞倪 邵广彧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5-131,共7页
本研究以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槽实验方法,模拟分析了自然光周期条件下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存活以及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紫海胆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参数。研究发现,在实... 本研究以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槽实验方法,模拟分析了自然光周期条件下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存活以及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紫海胆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参数。研究发现,在实验设计的光照强度梯度(0、500、1000、2000、3000lx)内,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躯干部骨针长度和口后腕骨针长度的影响趋势一致,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500 lx>0 lx>1000 lx>2000 lx>3000 lx。在500 lx条件下,紫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躯干部骨针长度和口后腕骨针长度都达到最高,且显著优于其他实验组(P<0.05),此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最强;在2000 lx条件下,紫海胆的胃蛋白酶活性最强;在3000 lx条件下,紫海胆浮游幼体发育到11d已全部死亡。研究表明,在500lx光照强度下,紫海胆浮游幼体可保持最佳的生长速度、消化酶活性以及存活率,500 lx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最佳光照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海胆 光照强度 生长速度 消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酚对紫红笛鲷幼鱼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小林 杨洁 +7 位作者 戴超 李涛 杨育凯 黄忠 虞为 林黑着 孙莘溢 舒琥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年第2期51-58,共8页
为探明丁香酚对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幼鱼的麻醉效果,指导紫红笛鲷鱼苗运输、标记和试验等操作过程中麻醉剂丁香酚的使用量和时间,本研究在水温(29.5±0.9)℃的自然海水中,测定了体质量(1.041±0.477)g、体长(4.... 为探明丁香酚对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幼鱼的麻醉效果,指导紫红笛鲷鱼苗运输、标记和试验等操作过程中麻醉剂丁香酚的使用量和时间,本研究在水温(29.5±0.9)℃的自然海水中,测定了体质量(1.041±0.477)g、体长(4.02±0.54)cm的紫红笛鲷幼鱼在不同质量浓度丁香酚溶液中的入麻时间、呼吸频率、最终麻醉程度以及复苏时间等麻醉效果指标。结果显示,在30~9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随着丁香酚质量浓度的升高,紫红笛鲷幼鱼的入麻时间逐渐减少,复苏时间则先相对稳定而后迅速减少,麻醉剂质量浓度越高,呼吸频率受抑制作用越明显,下降越快。丁香酚质量浓度范围为30~50 mg/L时,紫红笛鲷幼鱼均能在4 min内进入4期麻醉,7 min内完全复苏;质量浓度范围为60~90 mg/L时,紫红笛鲷幼鱼均能在1 min内进入4期麻醉,7 min内完全复苏。入麻后,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少于6 min时,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复苏率100%;大于6 min时,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延长,且复苏率逐渐下降,直至暴露时间大于16 min时全部死亡。低浓度丁香酚能有效降低紫红笛鲷幼鱼的呼吸频率和耗氧率;紫红笛鲷幼鱼对丁香酚敏感程度较低,入麻过程持续较长,且一旦入麻则需要较长时间复苏。建议生产上麻醉短期操作使用浓度为30 mg/L,入麻后不宜超过6 min。长时间操作或运输时,使用浓度小于10 mg/L,若追求更快麻醉,也不宜超过70 mg/L,且需要迅速操作。本研究可为紫红笛鲷养殖生产、试验操作、运输和增殖放流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红笛鲷幼鱼 丁香酚 麻醉 复苏 呼吸频率 入麻时间 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优势种鱼类肠道与水体中的微生物组成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秋实 刘永 +6 位作者 吴鹏 李纯厚 肖雅元 唐广隆 郭智成 吴佳鹏 洪义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31-2540,共10页
为探讨河口鱼类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相互影响关系,选取了2019年冬季珠江口4种鱼类优势种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鳓(Ilisha elongata)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 为探讨河口鱼类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相互影响关系,选取了2019年冬季珠江口4种鱼类优势种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鳓(Ilisha elongata)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鱼类肠道和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鱼类肠道和水环境之间微生物组成差异明显,而4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鱼类肠道微生物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而水体微生物以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鱼类肠道中优势微生物属为Bacteroides、Romboutsia和Faecalibacterium等(相对丰度≥2%),而水环境中的微生物优势属为Candidatus_Actinomarina(相对丰度21.2%)。四种鱼类物种的肠道微生物分别与水环境微生物之间的共有OTUs组成存在差异,共有的OTUs数量占棘头梅童鱼肠道总OTUs数量的比例最高(18.8%),而共有OTUs数量在凤鲚中占比最低(9.7%);水体中高丰度的微生物Candidatus_Actinomarina很少在鱼类肠道中发现,而水环境中部分相对丰度较低的微生物在鱼类肠道中丰度较高。弧菌(Vibrio)、大肠埃希菌-志贺菌(Escherichia-Shigella)和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等致病菌是鱼类肠道微生物和水环境微生物中共有的主要类群之一。共现网络分析发现棘头梅童鱼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微生物的网络关系最为简单,而鳓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微生物的网络关系较为复杂。总体而言,河口鱼类宿主物种的差别能影响鱼类肠道和水体间的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结果从微生物互作角度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河口鱼类对水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鱼类肠道微生物 水体微生物 共生网络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海胆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关键参数测定
15
作者 穆晓慧 张佳 +2 位作者 郭禹 秦传新 常亚青 《海洋渔业》 2025年第1期84-92,共9页
为构建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动态能量收支模型,测定了紫海胆动态能量收支模型(dynamic energy budget,DEB)的5个关键参数。基于生物学参数测量,通过将壳径与结构物质重量回归拟合得到形状系数;采用循环水控温法获取不同温... 为构建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动态能量收支模型,测定了紫海胆动态能量收支模型(dynamic energy budget,DEB)的5个关键参数。基于生物学参数测量,通过将壳径与结构物质重量回归拟合得到形状系数;采用循环水控温法获取不同温度下紫海胆的耗氧率,计算得到阿伦尼斯温度;通过饥饿耗能法获得单位体积维持能率等数值。结果表明,紫海胆的形状系数(δm)为0.815,阿伦尼斯温度(TA)为(5799.03±1372.69)K,紫海胆单位体积维持能率[P·M]为78.91 J·cm^(-3)·d^(-1),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的能量[EG]值为13653.03 J·cm^(-3),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量[EM]值为4027.63 J·cm^(-3)。对不同规格紫海胆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量研究结果表明,紫海胆的耗氧率先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为28℃时耗氧率达到最大,之后随着温度升高逐渐下降;不同规格紫海胆在16℃和22℃时耗氧率无显著差异(P>0.05),28℃时耗氧率差异极显著(P<0.01),34℃时耗氧率差异显著(P<0.05)。饥饿实验持续28 d,海胆内部组织有机物含量由92.08%下降到89.35%,内部组织干重稳定在0.67 g,耗氧率稳定在0.48 mg·h^(-1)·g^(-1) DW。研究获得5个构建紫海胆DEB模型的基本参数值,为后续构建紫海胆DEB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进一步利用动态能量收支模型选择紫海胆增殖放流区域、增加紫海胆资源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海胆 动态能量收支模型 耗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axent建立沙筛贝潜在生境模型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鸿梅 秦传新 +5 位作者 王兴强 朱文涛 尹程浩 席世改 左涛 潘莞倪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57-1364,共8页
外来入侵物种沙筛贝适应能力强、繁殖率高,一旦入侵,将严重危害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我国广东省部分沿海地区的潮间带和牡蛎增养殖区已被沙筛贝入侵,且污损情况较严重。为了了解沙筛贝目前在我国的潜在生境情况,本研究选用最大熵模型(Maxe... 外来入侵物种沙筛贝适应能力强、繁殖率高,一旦入侵,将严重危害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我国广东省部分沿海地区的潮间带和牡蛎增养殖区已被沙筛贝入侵,且污损情况较严重。为了了解沙筛贝目前在我国的潜在生境情况,本研究选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建立了沙筛贝在我国和全球的潜在生境预测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实地调查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沙筛贝全球存在概率较高的地区分布于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和我国长江以南沿海以及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范迪门湾;沙筛贝在我国的适生区域主要分布在上海以南沿海省份。影响沙筛贝适生区域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包括水汽压、温度和太阳辐射,经ROC检测后训练集AUC值为0.996,预测结果达到优秀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沙筛贝入侵风险评估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补充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潜在生境预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筛贝 生物入侵 模型 潜在生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