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众参与”——中国现代美术运动中的艺术参与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彦华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0年第9期24-42,共19页
引言“介入性艺术”“参与式艺术”“协商艺术”“共生艺术”“公共社会美育艺术”最近几年来在国内大量涌现,形成了一股蔚为壮观的艺术参与现象。这一类艺术实践具备相似的特征:在形式上,它是指在特定现场开展的,艺术家与参与者共同完... 引言“介入性艺术”“参与式艺术”“协商艺术”“共生艺术”“公共社会美育艺术”最近几年来在国内大量涌现,形成了一股蔚为壮观的艺术参与现象。这一类艺术实践具备相似的特征:在形式上,它是指在特定现场开展的,艺术家与参与者共同完成的,混合媒介的事件性艺术。在内容上,这类艺术实践是指艺术家参与到特定的社会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术 社会美育 混合媒介 介入性 艺术家 参与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艺术的“介入”:当代西方介入性艺术批评的争论、危机和对策 被引量:5
2
作者 周彦华 《公共艺术》 2021年第3期41-45,共5页
对艺术现象和批评的深入理解,应将其放置在特定的语境关系中。在把握当代西方介入性艺术批评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艺术的‘介入’"的基础上,需要将介入性艺术放置在西方新自由主义语境中,来审读介入性艺术现象和1989年后西方... 对艺术现象和批评的深入理解,应将其放置在特定的语境关系中。在把握当代西方介入性艺术批评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艺术的‘介入’"的基础上,需要将介入性艺术放置在西方新自由主义语境中,来审读介入性艺术现象和1989年后西方政治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当还原介入性艺术实践的历史和社会现场后,我们可以认识到:介入性艺术批评所针对的基本问题是新自由主义秩序下的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问题。因此,介入性艺术实践和批评的危机,也是新自由主义秩序下西方民主体制自身的危机。通过艺术反思这种危机将为研究非西方的介入性艺术提供多种可能,帮助思考介入的社会主义经验,这对形成本土的介入性艺术理论而言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性艺术 社会参与 协商 新自由主义
原文传递
对作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的认知与中国画学体系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强 《中国艺术》 2013年第3期152-156,共5页
本文从对于艺术学作为学科意义层面上的认知,提示了"艺术学"的基本概念与含义,指出了艺术学作为独立学科意义上知识准备的重要性,同时也将中国画学作为独立体系建构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学科门类 艺术学 认知 中国画学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强艺术学体系:一个重构的学术语境
4
作者 张强 《中国艺术》 2013年第2期158-165,共8页
本文从艺术家个人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的双重经验出发,揭示了在当代学术工业的标准之下,虽然艺术有了基本的质量,但是,对于艺术学这样一个特定的独立"学科"而言,也可能因为标准的皈依,而失去其内在的独特性体验与思想的独创性... 本文从艺术家个人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的双重经验出发,揭示了在当代学术工业的标准之下,虽然艺术有了基本的质量,但是,对于艺术学这样一个特定的独立"学科"而言,也可能因为标准的皈依,而失去其内在的独特性体验与思想的独创性。艺术家个人的经验在学术体系的建构之中,有何作用?"艺术学"学者应该有何种艺术感觉?中国古代的通达文史哲、演习诗书画的传统,在今日是否还有借鉴意义?文中,作者以自己在这两个方面的实践为例,重构了讨论的语境:当代学术背景之下,一个个人体系建构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个人体系 视觉文化 艺术经验 学术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刻板印象与老年歧视:一项有关公益海报设计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景军 李敏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77,共7页
公益海报常被用于社会动员,海报中的视觉呈现是一种社会印象的集中体现。四川美术学院曾举办过三次以关爱老年人为主题的高校学生公益海报设计创意大赛,以600多幅获奖和提名获奖作品为素材,可以集中讨论老年人形象的视觉化呈现。经定量... 公益海报常被用于社会动员,海报中的视觉呈现是一种社会印象的集中体现。四川美术学院曾举办过三次以关爱老年人为主题的高校学生公益海报设计创意大赛,以600多幅获奖和提名获奖作品为素材,可以集中讨论老年人形象的视觉化呈现。经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以负面消极的老年人形象和悲惨生活境遇作为艺术表现方式的海报占这些作品的大多数,而以正面积极和健康阳光的老年人形象作为创意手段的作品十分缺乏。这一发现说明,刻板印象极大地影响着海报设计者对老年人和老龄化过程的理解,同时也说明即便以悲悯情怀为依托的老年人形象塑造,也会受制于认知的片面性,从而有可能为偏见的蔓延和歧视的滋生提供条件。由此引发出一个深刻并具有广泛意义的警示,即是关爱老年人的社会行动,虽然需要深切地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困境和身心健康问题,但不能以放弃积极老龄化的必要性作为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板印象 老年歧视 海报创意 老人形象 积极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转向”与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 被引量:12
6
作者 周彦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148,200,共9页
“情感转向”是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艺术理论同样在“情感转向”下发生变化。首先,艺术理论的“情感转向”挑战了艺术的“意义表征”体系,使经典艺术理论发生了转向;其次,因为“情感转向”关注身体... “情感转向”是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艺术理论同样在“情感转向”下发生变化。首先,艺术理论的“情感转向”挑战了艺术的“意义表征”体系,使经典艺术理论发生了转向;其次,因为“情感转向”关注身体,所以它在以“意义表征”为核心的经典艺术理论话语范式转向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身体感知”为核心的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再次,“情感转向”所形成的艺术情感理论从“元政治”角度重新定义“感性”的政治内涵,揭示了当代艺术与社会或美学与政治的新关系,构建了批判理论时代之后的“艺术-社会”观,为“后批判”时代的艺术批评提供了有别于批判理论的另类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转向 意义表征 身体感知 元政治 后批判 德勒兹 格罗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文化转向与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变迁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彦华 刘洢菡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8-166,共9页
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史的认知模型,它将对艺术作品的语义研究扩展为语义之外的语境研究,把探求符号意指的艺术史认知模型转变为强调话语构型的艺术史认知模型。这种艺术史的视觉文化转向影响了从现代主义雕塑到晚期现代主义雕... 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史的认知模型,它将对艺术作品的语义研究扩展为语义之外的语境研究,把探求符号意指的艺术史认知模型转变为强调话语构型的艺术史认知模型。这种艺术史的视觉文化转向影响了从现代主义雕塑到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变迁。与现代主义雕塑不同,晚期现代主义雕塑的自足性不在于物质自足性。相反,晚期现代主义雕塑建构了一种以"剧场性"为核心的雕塑自足性话语范式。艺术家通过在剧场性中设计视觉辩证的观看结构和体制批判的观看权力,将对雕塑内部的语义探究转移到对雕塑外部的语境建构上来。可以说,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艺术史研究的视觉文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视觉性 雕塑的自足性 剧场性 看的结构 看的权利 体制批判 极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据与耦合:图像研究的内部方面和外部方面 被引量:2
8
作者 孔维强 《艺术探索》 2016年第6期48-56,共9页
形式主义文论着手从目标侧将研究范围作内外划分,而结构本体理论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差异关系与转换关系,外部整体依然充当语用条件。图像研究兼及外部与内部,决定于整合性和分析性两种不同的逻辑指向的理据耦合,其分析单位的内涵扩展与外... 形式主义文论着手从目标侧将研究范围作内外划分,而结构本体理论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差异关系与转换关系,外部整体依然充当语用条件。图像研究兼及外部与内部,决定于整合性和分析性两种不同的逻辑指向的理据耦合,其分析单位的内涵扩展与外部研究后行程序之间的关联方法及其语用增益有待更为积极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研究 内部研究 外部研究 理据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千佛洞第二窟真实名文殊曼荼罗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常红红 《西夏学》 2019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本文讨论了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第二窟东壁南侧之壁画,依据西藏《大藏经》中收录的《真实名成就法》,将此铺具有东印度波罗风格(Pāla)的壁画定名为"真实名文殊曼荼罗"。通过比较不同的西藏译本,本文认为东二窟"真实名文殊... 本文讨论了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第二窟东壁南侧之壁画,依据西藏《大藏经》中收录的《真实名成就法》,将此铺具有东印度波罗风格(Pāla)的壁画定名为"真实名文殊曼荼罗"。通过比较不同的西藏译本,本文认为东二窟"真实名文殊曼荼罗"壁画与西藏萨迦派的译师巴哩所传译本最为吻合,西夏此类图像可能是由西藏萨迦派僧人在西夏弘法时传入。本文还探讨了西夏流行的另一种真实名文殊图像,指出此种真实名文殊乃是《文殊真实名经》的人格化形象,并进一步讨论了西夏时代的真实名文殊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 真实名文殊曼荼罗 西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件性艺术的观念变革及其美学问题阈的构成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彦华 《艺术探索》 2018年第3期77-84,共8页
日常事件被视为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艺术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一次日常的事件之所以会被视为艺术,涉及杜尚之后艺术观念的演变。这个艺术观念演变的过程是通过"艺术与美的分离""艺术作为一种命名",以及"作为... 日常事件被视为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艺术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一次日常的事件之所以会被视为艺术,涉及杜尚之后艺术观念的演变。这个艺术观念演变的过程是通过"艺术与美的分离""艺术作为一种命名",以及"作为施行的艺术"三个步骤得以实现的。这三个步骤分别包含了对康德"趣味判断"的突破;通过艺术作品的语境,即"艺术界"来命名艺术作品,从而使寻常物得以成为艺术;将艺术表达视为一种施行,从而将日常事件视为艺术。这三个步骤逐渐形成了杜尚之后艺术观念演变的内在逻辑,同时构成了事件性艺术的美学问题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性艺术 艺术与美 艺术的命名 施行的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系”的基础与“情动”的意指:再论《关系美学》与公共艺术的情动转向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彦华 《公共艺术》 2019年第2期74-77,共4页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的《关系美学》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以"关系"为创作中心的关系艺术实践。该书不仅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情境出发,讨论关系艺术的伦理诉求,还从本体论层面对关系的形式展开分析,确立关系美学&qu...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的《关系美学》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以"关系"为创作中心的关系艺术实践。该书不仅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情境出发,讨论关系艺术的伦理诉求,还从本体论层面对关系的形式展开分析,确立关系美学"关系"的基础。我们通过对关系美学"关系"的基础进行本体论考察后会发现,关系美学还隐含着一种"情动"的意指。这意味着,关系艺术实践本身也预示了公共艺术的"情动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美学 公共艺术 生成性 复数性 情动
原文传递
图像的形式研究与层析方法
12
作者 孔维强 《艺术探索》 2006年第3期38-41,共4页
图像形式研究是基于层次分化序列的结构系统分析活动,而分层的逻辑根据是作品内部不同认识水平上的单位锐度分解和结构组织范式。本文在层析的意义部分提出图像分层的技术必要性,在分层序列与层析单位部分,探讨和说明分层的观念系统、... 图像形式研究是基于层次分化序列的结构系统分析活动,而分层的逻辑根据是作品内部不同认识水平上的单位锐度分解和结构组织范式。本文在层析的意义部分提出图像分层的技术必要性,在分层序列与层析单位部分,探讨和说明分层的观念系统、思想方法和不同层面上的具体分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形式研究 层析 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能够取代艺术家吗?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李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100,共6页
艺术概念的创新性要件与深度学习AI的"经验回溯"机制之间存在原则上的不相容性,所以像Alpha Go这样的人工智能体在原则上不可能在艺术领域取得对人类的绝对优势并取代人类艺术家。产生这个事实的原因在于深度学习式AI与人类... 艺术概念的创新性要件与深度学习AI的"经验回溯"机制之间存在原则上的不相容性,所以像Alpha Go这样的人工智能体在原则上不可能在艺术领域取得对人类的绝对优势并取代人类艺术家。产生这个事实的原因在于深度学习式AI与人类艺术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形而上学来源,前者来源于被给予的有限样本范围,而后者则来自于人类艺术家的自由意志,而这种理解还牵扯到了更深层次上心灵哲学观点的论证。但同时,AI依然能够参与到人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来并产生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作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自由意志 计算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砂之路——从贵州万山汞矿遗址申遗说起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颖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72,共6页
丹砂是标志"中国文化"的典型性物质元素。将中华丹砂文化从"工业遗产"穿凿到"线路遗产"的研究过程,既是对全球遗产化新命题的呼应链接,也是对本土历史存在的追溯回归。丹砂之路的结构特征分析,揭示出&qu... 丹砂是标志"中国文化"的典型性物质元素。将中华丹砂文化从"工业遗产"穿凿到"线路遗产"的研究过程,既是对全球遗产化新命题的呼应链接,也是对本土历史存在的追溯回归。丹砂之路的结构特征分析,揭示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才是华夏文明凝聚力与向心力所在。因此,丹砂之路的遗产启示我们应该通过宇宙观的共识和认同,超越文化中心主义与地方保守主义的桎梏,激活线路遗产所承载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机制,恢复重构一个和谐并充满活力的族群文化生态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路遗产 文化生态 丹砂之路 万山汞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少主义的意义表征与后现代主义批评话语的兴起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彦华 《文化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237-250,共14页
极少主义是诞生于战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一场艺术运动。它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但在极少主义初次登场的时候,艺术批评界却一度表现出失语,其中以格林伯格和迈克尔·弗雷德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家对极少主... 极少主义是诞生于战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一场艺术运动。它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但在极少主义初次登场的时候,艺术批评界却一度表现出失语,其中以格林伯格和迈克尔·弗雷德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家对极少主义进行了强烈的抨击。通过比较和分析现代主义和极少主义艺术的意义表征方式,我们不难看出,现代主义批评范式之所以在极少主义面前失语,原因在于两种艺术在意义表征层面的差异,即两者在表意形态和审美意义生成机制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用现代主义的批评范式来阐释极少主义自然就缺乏时效性和话语针对性。在某种程度上,极少主义的意义表征开启了艺术批评的转向,预示着现代主义批评范式的终结和后现代主义批评话语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少主义 物性 剧场性 意义表征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公之碑——一个佛教大沙门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强 Lia Wei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15,共9页
就目前看来,僧安道壹的作品遗迹,主要在公元553-580年间,是中国历史的北齐到北周。直到1995年山东东平洪顶山僧安道壹作品的集中发现,其中包括丰富的题记与确切的纪年。由此兴起了对于僧安道壹作品研究的热潮。在其遗存的作品,题名《安... 就目前看来,僧安道壹的作品遗迹,主要在公元553-580年间,是中国历史的北齐到北周。直到1995年山东东平洪顶山僧安道壹作品的集中发现,其中包括丰富的题记与确切的纪年。由此兴起了对于僧安道壹作品研究的热潮。在其遗存的作品,题名《安公之碑》是其佛学与艺术思想、个人艺术气质的集中表现。本文将《安公之碑》从文本、话语、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于僧安道壹的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公之碑 僧安道壹 大沙门 安一 分析方法 意义悬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生产与废弃之间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彦华 《公共艺术》 2018年第6期106-107,共2页
今天,社会纽带的碎片化,资本空间的流动,短暂的相遇,时间的分离已经构成了当代性的基本症候。1993年,法国艺术理论家、策展人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就在《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一书中指出当代艺术的... 今天,社会纽带的碎片化,资本空间的流动,短暂的相遇,时间的分离已经构成了当代性的基本症候。1993年,法国艺术理论家、策展人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就在《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一书中指出当代艺术的功能是拆分既有社会模型,重建社会纽带。但当代艺术以何种方式扮演这个重建者的角色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艺术理论家 碎片化 社会 当代性 尼古拉 策展人
原文传递
西南传统民间手工艺文化的立体化教学实践——评《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小勇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6-126,共1页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博大精深,其知识体系大体上包含材料、工艺和形态,以及由这些知识衍生的使用、保养知识与由之涵养的审美趣味、自然观和人生观。在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的手工业领域,因为手工艺往往蕴含了许...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博大精深,其知识体系大体上包含材料、工艺和形态,以及由这些知识衍生的使用、保养知识与由之涵养的审美趣味、自然观和人生观。在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的手工业领域,因为手工艺往往蕴含了许多不确定性,也因之蕴藏了许多独特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传承方式 教学实践 工艺文化 立体化 民间 西南 知识体系
原文传递
从极简主义到介入性艺术——艺术的“现场性”及其历史变迁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彦华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67,共8页
20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史学界开始否定现代主义的艺术自律,强化艺术作品现场的意义。因此,艺术的"现场性"问题(即艺术作品和它所在场所的关系)被重新讨论。这场讨论不仅是艺术史内部的理论探讨,也是对20世纪60年代技术和哲学... 20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史学界开始否定现代主义的艺术自律,强化艺术作品现场的意义。因此,艺术的"现场性"问题(即艺术作品和它所在场所的关系)被重新讨论。这场讨论不仅是艺术史内部的理论探讨,也是对20世纪60年代技术和哲学如何重组人类视觉秩序问题的积极回应。自此,艺术的"现场性"在极简主义、机构批判艺术和介入性艺术实践中被不断探究,经历了从"现象学的现场性""社会/机构现场性"到"公共现场性"的三次转向。该转向是"现场"从一种纯粹的物理空间或形而上的感知空间到社会文化空间的转向,和后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秩序有关,体现了"现场性"的空间政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性 极简主义 机构批判 介入性艺术 空间政治
原文传递
尚黑意识与图腾崇拜——论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黑陶艺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文娟 《现代装饰(理论)》 2013年第12期197-197,共1页
本文首先对山东地区龙山文化黑陶器在制作工艺、器型和装饰特征进行梳理,其次论述史前先人的"尚黑意识"与"图腾崇拜"两方面因素对山东龙山文化黑陶艺术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造就龙山文化黑陶独特魅力的因素。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圈足 弦纹 原始先民 器型 中国陶艺 商族 制作工艺 马厂文化 轮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