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群众参与”——中国现代美术运动中的艺术参与 |
周彦华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
2020 |
3
|
|
2
|
什么是艺术的“介入”:当代西方介入性艺术批评的争论、危机和对策 |
周彦华
|
《公共艺术》
|
2021 |
5
|
|
3
|
对作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的认知与中国画学体系建构 |
张强
|
《中国艺术》
|
2013 |
1
|
|
4
|
张强艺术学体系:一个重构的学术语境 |
张强
|
《中国艺术》
|
2013 |
0 |
|
5
|
刻板印象与老年歧视:一项有关公益海报设计的研究 |
景军
李敏敏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6
|
“情感转向”与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 |
周彦华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2
|
|
7
|
视觉文化转向与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变迁 |
周彦华
刘洢菡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8
|
理据与耦合:图像研究的内部方面和外部方面 |
孔维强
|
《艺术探索》
|
2016 |
2
|
|
9
|
东千佛洞第二窟真实名文殊曼荼罗及相关问题研究 |
常红红
|
《西夏学》
|
2019 |
5
|
|
10
|
事件性艺术的观念变革及其美学问题阈的构成 |
周彦华
|
《艺术探索》
|
2018 |
1
|
|
11
|
“关系”的基础与“情动”的意指:再论《关系美学》与公共艺术的情动转向 |
周彦华
|
《公共艺术》
|
2019 |
7
|
|
12
|
图像的形式研究与层析方法 |
孔维强
|
《艺术探索》
|
2006 |
0 |
|
13
|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能够取代艺术家吗? |
李丰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9
|
|
14
|
丹砂之路——从贵州万山汞矿遗址申遗说起 |
张颖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5
|
极少主义的意义表征与后现代主义批评话语的兴起 |
周彦华
|
《文化研究》
CSSCI
|
2016 |
1
|
|
16
|
安公之碑——一个佛教大沙门的文本分析 |
张强
Lia Wei
|
《泰山学院学报》
|
2011 |
4
|
|
17
|
在生产与废弃之间 |
周彦华
|
《公共艺术》
|
2018 |
1
|
|
18
|
西南传统民间手工艺文化的立体化教学实践——评《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 |
高小勇
|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9
|
从极简主义到介入性艺术——艺术的“现场性”及其历史变迁 |
周彦华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20
|
尚黑意识与图腾崇拜——论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黑陶艺术 |
王文娟
|
《现代装饰(理论)》
|
2013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