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邓燕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第15期7-8,共2页
目的分析血液检验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期许为血液检验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该文研究血液检验质量控制基本要求,探讨影响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制定质量控制措施。结果血液检验应开展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水平和质量,即从检验前... 目的分析血液检验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期许为血液检验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该文研究血液检验质量控制基本要求,探讨影响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制定质量控制措施。结果血液检验应开展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水平和质量,即从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加强质控。结论血液检验影响因素较多,标本采集、抗凝剂与血量比例、标本保存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必须加强全程质量控制。血液检验在医学疾病诊治有重要意义,加强血液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结果正确性与准确性,对指导临床诊治有关键作用。在临床检验中,血液检验使用频率最高,其结果直接影响疾病能否正确诊断,对患者早期接受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检验 质量控制 影响因素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自身抗体谱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何玮 何颖 +1 位作者 罗双庆 王毅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0年第23期2602-2604,共3页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谱的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43例肝病送检样本中81例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将其分为3组:(1)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8例;(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30例;(3)重叠综合征13...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谱的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43例肝病送检样本中81例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将其分为3组:(1)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8例;(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30例;(3)重叠综合征13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抗体(LKM)、抗可溶性肝抗原(SLA)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抗线粒体M2亚型。结果 743例中诊断为AIH、PBC和重叠综合征分别为送检标本的5.11%、4.04%和1.75%,总计10.9%。AIH患者ANA阳性率为78.9%,AMA及M2亚型阳性率为18.4%,SMA阳性率为7.89%;PBC患者ANA阳性率为73.3%;AMA和M2阳性率为26.7%;重叠综合征患者ANA及AMA阳性率为100%。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非病毒性肝炎诊断时应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重叠综合征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标志物在霉菌性胃溃疡及溃疡型胃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阳长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分析几种典型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霉菌性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中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手术后病理结果,122例胃溃疡患者分为溃疡型胃癌组(n=75)、胃癌合并霉菌组(n=4)及霉菌性胃溃疡组(n=43),55例健康成人设为健... 目的分析几种典型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霉菌性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中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手术后病理结果,122例胃溃疡患者分为溃疡型胃癌组(n=75)、胃癌合并霉菌组(n=4)及霉菌性胃溃疡组(n=43),55例健康成人设为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抗原72-4(CA72-4)、癌抗原19-9(CA19-9)、癌抗原24-2(CA24-2)、癌胚抗原(CEA)。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血清唾液酸(SA)值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活力测定。结果1)溃疡型胃癌组血清CA72-4、CA19-9、CA24-2、CEA、SA水平分别为(49.85±10.36)U/L、(59.31±3.89)U/L、(38.77±12.56)U/L、(5.33±2.94)μg/L及(85.12±10.86)mg/dL,胃癌合并霉菌组分别为(48.98±11.22)U/L、(60.13±4.72)U/L、(36.92±9.97)U/L、(5.38±7.22)μg/L及(85.16±9.96)mg/d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霉菌性胃溃疡组;溃疡型胃癌组与胃癌合并霉菌组GPDA水平分别为(48.09±15.02)U/L及(48.22±13.51)U/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霉菌性胃溃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溃疡型胃癌组血清CA72-4、CA19-9、CA24-2、CEA、SA及GPD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00%、29.33%、20.00%、41.33%、65.33%及72.00%,均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霉菌性胃溃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A+GPDA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达到78.67%。结论CA72-4、CA19-9、CA24-2、CEA、SA和GPDA等6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霉菌性胃溃疡、溃疡型胃癌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在胃溃疡病因难以确定、选择治疗方案时,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特别是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疾病的临床处理及预后转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记 生物学的 抗原 胃溃疡 胃肿瘤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静置时间的不同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阳长清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2期988-989,共2页
目的通过对以EDTA-K2抗凝的静脉全血,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用同一血球计数仪作血常规分析,探求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在临床方面的影响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方法随机选择来自本院住院部的1份以EDTA-K2抗凝的静脉全血,分别在即刻、2、4... 目的通过对以EDTA-K2抗凝的静脉全血,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用同一血球计数仪作血常规分析,探求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在临床方面的影响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方法随机选择来自本院住院部的1份以EDTA-K2抗凝的静脉全血,分别在即刻、2、4、6、8、10、12、14h在ABX Pentra60五分类血球计数仪上作血常规检测,每次测定3次,取其均值。结果将所获得的结果统计分析,发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改变最大,其变化率达到了5.26%、P<0.01;其次为血小板压积(PCT)的变化率为3.39%、P<0.05,血小板(PLT)变化率为3.28%、P<0.05;其他指标虽然也有所改变,但不明显,变化率均小于3%,不会对临床产生影响。结论血常规的检测过程中,MPV、PCT、PLT变化最为明显,在4h时即有明显的改变,延迟时间会给临床带来不准确的结果,所以要求作血常规检测时应及早测定,最好在1h内测定完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V PCT PL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胺培南用药现状及其与常见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刚 杨勇 +2 位作者 罗安静 张港 冯佼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1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用药现状及其对常见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控制病原菌耐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四川省邻水县人民医院2017-2018年亚胺培南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的用药强度,分析常见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用药现状及其对常见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控制病原菌耐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四川省邻水县人民医院2017-2018年亚胺培南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的用药强度,分析常见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和亚胺培南用药强度的相关性。结果2018年亚胺培南用药的限定日剂量(DDDs)、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较2017年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2018年培养分离革兰氏阴性菌共1092株,其中2017年327株,2018年765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眼鼻口腔部位;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主要分布于呼吸道;大肠埃希菌于眼鼻口腔、泌尿道、血液和呼吸道均可分布。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6.32%,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2018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2017年明显增高,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2017年明显降低(P<0.05)。亚胺培南DDDs、AUD与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耐药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而与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亚胺培南用药量与革兰氏阴性菌耐亚胺培南的发生率具有明显相关性,临床医师应重视合理使用亚胺培南,避免耐药菌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菌 亚胺培南 耐药 细菌培养 药物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Hela细胞检测Bip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的建立
6
作者 何颖 粘志光 王毅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68-270,I0001,I0002,共5页
目的建立抗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抗体检测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为探讨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意义做出方法学准备。方法以Hela细胞为抗原基质固定于载片上,加入待测稀释血清温育,待抗原抗体特异结合后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与... 目的建立抗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抗体检测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为探讨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意义做出方法学准备。方法以Hela细胞为抗原基质固定于载片上,加入待测稀释血清温育,待抗原抗体特异结合后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与待测Bip抗体结合,最后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ela细胞胞浆有无特异荧光出现。结果RA患者血清检测中可见到Hela细胞胞浆中出现特异性荧光,而健康献血员血清检测中未发现Hela细胞胞浆中的特异性荧光,实验所见荧光模式与文献报道相符。结论以Hela细胞为抗原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法能够对血清中Bip抗体进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Bip抗体 HELA细胞 间接免疫荧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和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冯佼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年第9期1072-1073,共2页
目的分析患者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感染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ATB细菌鉴定条、药敏条对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并结合病人状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培养出3... 目的分析患者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感染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ATB细菌鉴定条、药敏条对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并结合病人状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培养出36株嗜麦芽窄食假单胞,其中25例为50岁以上,13例均同时有其他病原菌的混合感染,标本均来源于呼吸道。该细菌表现出明显的多重耐药性:其中耐药率达100%的抗生素有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氨曲南、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四环素、替卡西林;耐药率超过80%的有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超过50%的有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多粘菌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于50%的有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最低为25%。结论感染该菌的绝大多数为病情较危重且同时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介入性治疗的抵抗力低下的中老年病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临床应结合病人状况及实验室药敏报告结果准确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以防止细菌耐药性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