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管理模式对心衰患者利尿剂抵抗发生率及治疗耗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朱彬 袁小蓉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87-190,共4页
目的 探讨预防为主的利尿剂抵抗管理模式对中重度心衰患者利尿剂抵抗发生率及治疗利尿剂抵抗所需耗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在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300例中重度心衰患者,入选对象1年内至少住院治... 目的 探讨预防为主的利尿剂抵抗管理模式对中重度心衰患者利尿剂抵抗发生率及治疗利尿剂抵抗所需耗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在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300例中重度心衰患者,入选对象1年内至少住院治疗两次,且3个月<两次住院间隔时间<6个月,均分型为“湿冷”或“湿暖”,入院时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为Ⅲ级或Ⅳ级。采用交叉设计、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AB组和BA组。AB组第1次住院实施利尿剂抵抗病因预防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下简称“三早”)预防管理,第2次住院实施利尿剂抵抗常规管理;BA组两次住院实施方案与AB组相反。同步观察两组患者两次住院期间的利尿剂抵抗发生率和治疗利尿剂抵抗所需耗时。结果 相对于实施利尿剂抵抗常规管理阶段,两组患者在利尿剂抵抗病因预防及“三早”预防管理阶段的利尿剂抵抗发生率更低,治疗利尿剂抵抗所需耗时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分型为“湿冷”或“湿暖”的中重度心衰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利尿剂抵抗病因预防及“三早”预防管理,能明显降低利尿剂抵抗发生率,缩短治疗利尿剂抵抗所需耗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因预防 利尿剂抵抗发生率 治疗利尿剂抵抗所需耗时 中重度心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β受体阻滞剂治疗抗肾上腺素能β1受体抗体阳性的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彬 邱厚兵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第3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抗肾上腺素能β1受体(β1AR)抗体阳性的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效果的区别。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泸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抗β1AR抗体阳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四组...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抗肾上腺素能β1受体(β1AR)抗体阳性的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效果的区别。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泸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抗β1AR抗体阳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四组各40例。四组患者均根据指南行标准化治疗,其中A组口服卡维地洛片,B组口服富马酸比索洛尔片,C组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D组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12个月。治疗后6、12月进行随访,比较四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目标剂量达标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实验及预后指标(累积无心衰再住院生存率、累积无心血管事件死亡生存率和累积无终点事件生存率)。结果B组β受体阻滞剂目标剂量达标率高于其他组,治疗后LVEDd低于其他组,LVEF高于其他组,6分钟步行实验步行距离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的12个月累积无心衰再住院生存率、无心血管事件死亡生存率及无终点事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12个月观察期内,抗β1AR抗体阳性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采用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目标剂量达标率更高、心脏结构和心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β1AR抗体阳性 扩张型心肌病 Β受体阻滞剂 目标剂量达标率 心功能和心脏结构指标 预后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注射胃复安预处理对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结果阳性率及假阳性率的影响
3
作者 朱彬 袁小蓉 廖春梅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7期977-979,共3页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胃复安预处理对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结果阳性率及假阳性率的影响。方法拟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63)和对照组(n=57),试验组食管心房调搏前20 min肌注10 mg胃复安注射液,对照组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胃复安预处理对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结果阳性率及假阳性率的影响。方法拟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63)和对照组(n=57),试验组食管心房调搏前20 min肌注10 mg胃复安注射液,对照组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比较两组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结果的阳性率和假阳性率。结果两组患者窦房结功能不良阳性率、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房室结双径路阳性率、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阳性率和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可疑窦房结功能不良假阳性率、房室前传功能障碍假阳性率低于试验组(均P<0.05)。结论肌肉注射胃复安预处理能提高食管心房调搏的房室结双径路和AVNRT诊断阳性率,降低可疑窦房结功能不良假阳性率和房室传导功能障碍假阳性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心房调搏 胃复安 阳性率 假阳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患者Caspase-1和IL-18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9
4
作者 袁小蓉 徐苹 杨博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其体内Caspase-1和IL-18表达水平变化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其体内Caspase-1和IL-18表达水平变化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评估患者疗效,观察干预前及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情况,并检测患者血清中Caspase-1和IL-18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HDL-C及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红细胞比容、血浆粘度、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及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aspase-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IL-18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曲美他嗪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干预后,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情况,降低血清中Caspase-1及下游IL-18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曲美他嗪 冠心病 CASPASE-1 IL-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袁小蓉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B09期197-198,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上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同时伴有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4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同时伴有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依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 目的探讨临床上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同时伴有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4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同时伴有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依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7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患者运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96.5%)显著高于对照组(70.2%),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5%)明显高于对照组(80.7%),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0.6%)却明显对于对照组(29.8%),P〈0.05,差异均有意义。结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同时伴有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效果理想,不仅提高了疗效及满意度,还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 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 胺碘酮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利尿肽水平及心室重塑 被引量:8
6
作者 袁小蓉 《医疗装备》 2016年第20期13-14,共2页
目的探究冠脉介入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利尿肽水平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5年收治的88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非介入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各44例。于入院时、入院2 d、3 d及7 d对所有患者... 目的探究冠脉介入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利尿肽水平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5年收治的88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非介入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各44例。于入院时、入院2 d、3 d及7 d对所有患者进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钠利尿肽(BNP)及肌酸激酶(CK)水平检测。入院7~10 d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两组CK-B、CK峰值比较,介入治疗组均高于非介入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均低于非介入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时、入院2 d后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入院3 d、7 d后BNP水平低于非介入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介入可减缓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塑,降低BN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介入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B型钠利尿肽 心室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主观幸福感及希望水平的影响
7
作者 赵小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1期104-106,共3页
观察集束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主观幸福感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 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前后的主观幸福感(GWB量表)、希望水平... 观察集束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主观幸福感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 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前后的主观幸福感(GWB量表)、希望水平(Herth量表)及生存质量(MIDAS量表)。结果 护理前两组的GWB量表、Herth量表及MIDA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GWB量表、Herth量表及MIDAS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观察组护理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及希望水平,对于患者综合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康复期 主观幸福感 希望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