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南早三叠世砂页岩型铜矿床沉积环境、成矿模式及对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的补充 被引量:1
1
作者 文俊 张航飞 +9 位作者 刘治成 赵伟 竹合林 赵俊兴 刘洪 李复勇 赵凱莉 何永刚 张金元 钟强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8-617,共20页
峨眉山地幔柱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对峨眉山地幔柱的成矿效应的关注度持续升高,但对提供成矿物源的矿床类型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砂页岩型铜矿的研究极少,砂页岩型铜矿稳定分布在沐川西部及西南部的飞仙关组底部,以... 峨眉山地幔柱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对峨眉山地幔柱的成矿效应的关注度持续升高,但对提供成矿物源的矿床类型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砂页岩型铜矿的研究极少,砂页岩型铜矿稳定分布在沐川西部及西南部的飞仙关组底部,以往开展了大量的勘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但其成矿物质来源还有较大争议。为厘清沐川地区飞仙关组底部砂页岩型铜矿床的富集规律、沉积环境和成因机制,本研究开展了野外实地调查、矿物学、岩相古地理与岩石地球化学等系统性研究,探讨其物源、富集规律、沉积环境,建立了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沐川地区砂页岩型铜矿体产出于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底部的一套灰绿色细碎屑岩中,主要矿石类型有粉砂质条带黏土岩型铜矿、泥质条带粉砂岩型铜矿、粉砂岩型铜矿和细砂岩型铜矿,矿石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为主;沐川地区飞仙关组底部的沉积相属于有障壁型海岸相潮坪亚相,可识别出潮上泥坪微相、潮间混合坪微相、潮下砂坪微相和潮渠微相4种微相,Cu元素主要富集于粉砂质条带黏土岩和泥质条带粉砂岩等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潮间混合坪微相中,铜的富集严格受岩相古地理及沉积相的控制;Cu元素主要来源于峨眉山高钛玄武岩,西部的康滇古陆是主要的物源区;沐川地区飞仙关组底部砂页岩型铜矿属同生沉积型矿床,其成矿模式可分为峨眉山玄武岩喷溢(矿源层形成)阶段、风化剥蚀搬运阶段、沉积富集阶段和成岩保存阶段。上述成果,对西南地区进一步实现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和补充完善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砂页岩型铜矿 峨眉山地幔柱 成矿模式 沉积环境 岩石地球化学 飞仙关组 沐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上二叠统宣威组底部黏土岩型镓矿地球化学特征及镓元素的富集成因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治成 赵伟 +6 位作者 文俊 陈敏 赵俊兴 郑梦天 竹合林 郭宇衡 赵凱莉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7,共14页
川滇黔地区上二叠统宣威组底部发育一套富镓黏土岩,但目前对镓富集的沉积环境和成因研究较少。本次在川南沐川地区开展了地质调查、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总结了镓元素含量垂向变化规律,探讨了沉积环境及镓元素的富集成因,以期为今... 川滇黔地区上二叠统宣威组底部发育一套富镓黏土岩,但目前对镓富集的沉积环境和成因研究较少。本次在川南沐川地区开展了地质调查、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总结了镓元素含量垂向变化规律,探讨了沉积环境及镓元素的富集成因,以期为今后的选区研究和勘探开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含镓岩系主要由紫红色铁质黏土岩型镓矿、杂色铁铝质黏土岩型镓矿、浅灰绿色铝质黏土岩型镓矿、灰白色铝质黏土岩型镓矿、灰色黏土岩型镓矿、深灰色碳质黏土岩型镓矿组成,3个钻孔揭示镓矿层平均厚度12.14m,Ga平均品位70×10^(-6),Ga元素在灰白色铝质黏土岩中最为富集。含镓岩系的ΣREE为263.87×10^(-6)~12820.56×10^(-6),ΣLREE/ΣHREE为4.31~24.67,La_(N)/Yb_(N)为3.83~122.71,表明轻稀土的富集程度较高。镓矿层的物源与峨眉山大火成省的形成有关:下部紫红色铁质黏土岩型镓矿的物源与峨眉山玄武岩的风化剥蚀产物有关,上部灰白、浅灰绿、灰、深灰色黏土岩型镓矿的物源主要源自于碱性火山灰和少量玄武岩风化产物。含镓岩系形成于多次受到海水侵入的陆相湖泊环境中,严格受岩相古地理的制约。Ga元素的富集过程受风化淋滤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双重控制,成因类型属古风化壳一沉积型。上述研究成果对丰富和完善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川滇黔地区镓矿的找矿工作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二叠统宣威组 峨眉山玄武岩 稀散元素 沐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