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恩替卡韦联合介入疗法用于HBVDNA阴性乙肝肝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刚 于翔 +1 位作者 谢坪 蒲红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3226-3228,共3页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介入疗法用于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毒(HBV)DNA阴性乙肝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HBV DNA阴性乙肝肝癌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经股动脉入...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介入疗法用于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毒(HBV)DNA阴性乙肝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HBV DNA阴性乙肝肝癌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经股动脉入路穿刺,将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超液化碘油注入载瘤动脉,至载瘤动脉血流停滞,同时进行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恩替卡韦片1 mg,qd,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BV DNA定量、Child-Pugh评分和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缓解率为4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BV DNA定量、Child-Pugh评分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V DNA定量、Child-Pugh评分、甲胎蛋白、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介入疗法能明显提高HBV DNA阴性乙肝肝癌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介入治疗 乙型肝炎 肝癌 肝功能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奥沙利铂剂量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刚 于翔 +1 位作者 谢坪 蒲红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470-247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奥沙利铂对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癌(HCC)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100例HC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TACE后,对照组患者动脉灌注注射用奥沙利铂40 mg/m^2,每日1次+注射用盐酸...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奥沙利铂对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癌(HCC)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100例HC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TACE后,对照组患者动脉灌注注射用奥沙利铂40 mg/m^2,每日1次+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20 mg,每日1次,同时给予少许碘油;观察组患者动脉灌注注射用奥沙利铂80 mg/m^2(用法同对照组)+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同时给予少许碘油;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 d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计数(WBC)、甲胎蛋白(AFP)水平,随访两组患者1年、3年总生存率(O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腹痛、恶心呕吐发生率、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WB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脱发、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1年及3年OS、AF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0mg/m^2奥沙利铂较40 mg/m^2对HCC患者TACE后可减少腹痛、恶心呕吐的发生,但其他效果不如40 mg/m^2奥沙利铂且并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肝癌 不同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3
3
作者 印隆林 杨志刚 +4 位作者 陈加源 吴筱芸 蒋谨 陶客言 李迎春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4期406-410,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连续性AD患者行64层螺旋CTA,对所有数据进行MPR、MIP、VR等重建分析。结果:CTA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4例,Ⅱ型2例,Ⅲ型42例。所...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连续性AD患者行64层螺旋CTA,对所有数据进行MPR、MIP、VR等重建分析。结果:CTA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4例,Ⅱ型2例,Ⅲ型4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较假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所有患者均明确显示了初始破口的位置,55例显示了一个或多个再破口,3例Ⅲ型患者未显示再破口。39例Ⅲ型患者初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或降胸主动脉近端,其近端瘤颈长度、宽度分别为0.4~10.8cm(平均3.5cm)、2.2~3.6cm(平均2.8cm),瘤体最大径为3.2~9.2cm(平均5.4cm)。图像准确显示了所有患者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前评价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 T1增强影像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IDH基因型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志勇 张婧 +4 位作者 曹云太 张国晋 孙建清 李昇霖 周俊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 T1增强影像的影像组学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LerGG;包括WHO分级Ⅱ级弥漫性胶质瘤和间变型胶质瘤)异柠檬酸酸脱氢酶(IDH)基因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70例LerGG胶质瘤的... 目的探讨基于MRI T1增强影像的影像组学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LerGG;包括WHO分级Ⅱ级弥漫性胶质瘤和间变型胶质瘤)异柠檬酸酸脱氢酶(IDH)基因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70例LerGG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MRI T1增强影像,应用影像组学方法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结果170例中,WHO分级Ⅱ级例60例,Ⅲ级110例。从MRI T1增强影像的感兴趣区中共提取了1595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分析后筛选5个影像组学标签,并构建预测模型,验证集和训练集分析显示模型预测IDH突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2,准确度分别为79%、80%,敏感度分别为81%、88%,特异度分别为75%、66%。结论基于MRI T1增强影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WHO分级Ⅱ~Ⅲ级胶质瘤的IDH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WHO分级Ⅱ级弥漫性胶质瘤 间变型胶质瘤 异柠檬酸酸脱氢酶 基因突变 影像组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结节的诊疗新进展 被引量:32
5
作者 李小雪 蒲红 +1 位作者 尹芳艳 黄冠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8-582,共5页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中指出肺癌位居我国癌症发病首位,早期肺癌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仅以肺部结节的形式呈现,而当患者出现不适就诊时多已处于中晚期,远期生存率大大降低。近几十年来,随着临床各项检查技术的更新...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中指出肺癌位居我国癌症发病首位,早期肺癌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仅以肺部结节的形式呈现,而当患者出现不适就诊时多已处于中晚期,远期生存率大大降低。近几十年来,随着临床各项检查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尤其是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在肺部体检筛查中的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肺部小结节得以发现,但由于结节的表现各异,其良恶性的鉴定及恰当有效的治疗措施成为当今肺部结节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肺部结节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肺肿瘤 肺结节 早期诊断 诊断 鉴别 治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表现及CT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赵黎明 路涛 +1 位作者 陈光文 李迎春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2051-2054,2057,共5页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的病理表现及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EAML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8例均为单发病灶,5例CT平扫为不均匀稍低密度,4例含少量脂肪,1例含丰富的斑片状、片状脂肪。动脉期呈...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的病理表现及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EAML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8例均为单发病灶,5例CT平扫为不均匀稍低密度,4例含少量脂肪,1例含丰富的斑片状、片状脂肪。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或中等强化,6例呈"快进慢出",2例呈"快进快出"。7例病灶中心和(或)周边出现"中心血管征",且静脉期持续强化。2例出现"静脉早显",3例出现假包膜。8例人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45(HMB45)阳性,6例黑素-A(Melan-A)阳性,4例平滑肌动蛋白(SMA)阳性,3例S-100部分阳性,2例CD34阳性,8例Ki-67不同程度表达(2%~10%),CK、Desmin及甲胎蛋白(AFP)均为阴性。结论HEAM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最终确诊取决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上皮样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7
作者 赵黎明 路涛 +1 位作者 陈光文 李迎春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1754-1757,共4页
目的探讨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MCN临床及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3例均为女性,均有右上腹痛,1例肿瘤短时间迅速增大。实验室检查糖蛋白抗原(CA)19-... 目的探讨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MCN临床及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3例均为女性,均有右上腹痛,1例肿瘤短时间迅速增大。实验室检查糖蛋白抗原(CA)19-9均有升高。2例行CT检查,肿瘤均位于肝左叶,均未见壁结节,囊液密度较单纯囊肿稍高,且囊内见絮状影并呈轻度强化(静脉期更明显),1例无分隔,1例见规则较薄的分隔(并见囊中囊),2例囊壁均见点状/弧形钙化。1例行MRI检查,肿瘤主要位于肝左叶,呈多房囊状,内见较多分隔且厚薄不均,内见实性结构并延迟强化,肝内外胆道明显扩张伴胶冻样癌组织充填。结论肝脏MCN临床及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CN伴相关性浸润性癌需与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等鉴别,影像学鉴别困难时均需手术切除,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黏液性囊性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