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油酵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
作者 乔代蓉 冉雨鹭 李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1-14,F0002,共15页
生物能源是从生物来源的材料制成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分为生物质能、生物燃料、生物气体三大类,具有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优点.微生物油作为第三代生物柴油,有可能成为传统化石燃料的绿色替代品,是缓解能源挑战和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 生物能源是从生物来源的材料制成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分为生物质能、生物燃料、生物气体三大类,具有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优点.微生物油作为第三代生物柴油,有可能成为传统化石燃料的绿色替代品,是缓解能源挑战和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产油酵母油脂合成与调控机制以及代谢工程等研究进展.产油酵母作为微生物油生产的主体,其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活性依赖一磷酸腺苷(AMP),使得它们在限氮条件下大量积累油脂;酵母积累油脂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比如碳氮源、温度、溶氧、pH值等),相关碳氮源利用与胁迫调控转录因子GAT1、MIG1、ASG1、MYB、GRAS、CBF11、TORC1 bHLH8和PHD等也调控其脂代谢.但产油酵母相对于酿酒酵母来说,其油脂合成机制与遗传背景依旧不清晰,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因此,未来还需要加强微生物油生产技术的研究,从提高菌株鲁棒性、增加经济性代谢副产物产量、提高廉价底物利用能力等方面降低微生物油的生产成本,使其成为传统化石燃料的有效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产油酵母 油脂合成 调控机制 代谢工程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技术及在生命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孟庆石 劳文燕 潘映红 《生命科学仪器》 2009年第1期10-13,共4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入射光照射引起金属表面产生等离子体共振而导致反射光衰减的现象,反射光衰减程度与入射角和金属表面物质质量相关。根据这一原理研制的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在检测、分析生物分...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入射光照射引起金属表面产生等离子体共振而导致反射光衰减的现象,反射光衰减程度与入射角和金属表面物质质量相关。根据这一原理研制的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在检测、分析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免疫检测、药物代谢及其蛋白质动力学等生命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生物传感器 免疫检测 药物筛选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SA项目的科学素养试题研究——以生物样本试题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露 王威 王江 《考试研究》 2017年第4期31-35,共5页
学生的学业评价一直以来都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对于评价方式有严格要求。以科学素养这一领域的生物样本试题为例,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试题的设计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的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命题提供参考,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PISA测试 生物样本试题 科学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胁迫对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母波 韩善华 +1 位作者 张英慧 邹琴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12-113,共2页
关键词 胁迫 植物 细胞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芳 董惠 +3 位作者 韩兆雪 潘志芬 邓光兵 余懋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2-86,共5页
为给我国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应用SDS-PAGE方法对我国235份推广品种和高代品系的HMW-GS和LMW-GS组成与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MW-GS和LMW-GS分别具有39和40种带型组合;5个位点共发现34个等位基因。Glu-A1、Glu-B1... 为给我国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应用SDS-PAGE方法对我国235份推广品种和高代品系的HMW-GS和LMW-GS组成与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MW-GS和LMW-GS分别具有39和40种带型组合;5个位点共发现34个等位基因。Glu-A1、Glu-B1和Glu-D1分别有3、8和6个变异位点;亚基1、Null、7+9、5+10和2+12是主要的HMW-GS类型,频率分别为46.2%、46.2%、44.5%、47.0%和48.3%。Glu-A3和Glu-B3位点(本文不涉及Glu-D3)分别具有6和11个变异位点。Glu-A3c、Glu-A3d、Glu-B3e和Glu-B3j是主要的LMW-GS类型,频率分别为55.1%、21.6%、28%和28.8%。本研究还发现,在品种Z75和绵阳96-319的Glu-D1位点上,亚基组合形式为5+12;在品种周92034的Glu-D1位点,亚基组合形式为2+10。虽然这两种组合形式在本研究中出现的频率很低,但这两种亚基组合在以前的研究中很少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HMW-GS LMW-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食用色素标准的比较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6
作者 宋丹萍 张宏 李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5-300,共6页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国内外食品工业中大量使用食用色素作为添加剂用于改善食品的色泽。为了更好地理解食用色素的标准及分析检测状况,本文对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等主要国...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国内外食品工业中大量使用食用色素作为添加剂用于改善食品的色泽。为了更好地理解食用色素的标准及分析检测状况,本文对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等主要国家和组织的食用色素标准的差异进行对比,对分析检测方法进行总结。结果表明中国允许使用的食用色素品种比美国、欧盟和CAC的多,多数色素允许使用的限量比欧盟限量更高。且国内外对食用色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极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光度法等。目前对食品中色素的分析检测方法较多,但对食用色素在体内的代谢分析鲜见报道。通过对食用色素的标准、分析检测方法及体内代谢几方面来阐述食用色素在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等问题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色素 使用标准 差异对比 分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红花有效成分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宏 张俊国 +2 位作者 张伶 颜钫 陈放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4-800,共7页
西红花主要有效成分为西红花酸和西红花糖苷,论文综述西红花酸和西红花糖苷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方法。在生物合成中最关键的是用葡萄糖糖基转移酶作催化剂将西红花酸转化为西红花糖苷;共轭多烯链化合物是合成西红花有效成分的起始物,在... 西红花主要有效成分为西红花酸和西红花糖苷,论文综述西红花酸和西红花糖苷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方法。在生物合成中最关键的是用葡萄糖糖基转移酶作催化剂将西红花酸转化为西红花糖苷;共轭多烯链化合物是合成西红花有效成分的起始物,在论文中概述了几种通过Wittig和Wittig-Horner反应合成共轭多烯链化合物的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红花 西红花酸 西红花糖苷 生物合成 化学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贝母组培苗快速繁殖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跃华 江明殊 +3 位作者 何诗虹 郭翠平 刘涛 王晓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1-944,共4页
建立川贝母组培苗快繁体系,为实现川贝母工业化育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和发展人工育种技术提供新的途径.研究植物激素对川贝母鳞片叶形成愈伤组织、分化小鳞茎和诱导鳞茎抽苗以及无根苗生根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愈伤... 建立川贝母组培苗快繁体系,为实现川贝母工业化育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和发展人工育种技术提供新的途径.研究植物激素对川贝母鳞片叶形成愈伤组织、分化小鳞茎和诱导鳞茎抽苗以及无根苗生根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2,4-D 0.5 mg/L,诱导率为84.33%;诱导产生小鳞茎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 2.0 mg/L+NAA 0.3 mg/L,诱导率为82.77%;鳞茎抽苗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3.0 mg/L+IBA 0.3 mg/L,抽苗率为85.39%;无根苗生根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3 mg/L,生根率为83.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贝母 组培苗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高产黑色素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4
9
作者 顾敏舟 汤建才 黄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5-738,共4页
从四川师范大学校园内不同区域收集土壤,分离到一株高产黑色素的菌(MV5002).对MV5002菌株的发酵条件及培养基成分做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为(g/L):甘油1,牛肉膏10,NaC l 6,CaC l20.05,L-酪氨酸1.5,pH8.0,在优化条件下,产量达到3.45 ... 从四川师范大学校园内不同区域收集土壤,分离到一株高产黑色素的菌(MV5002).对MV5002菌株的发酵条件及培养基成分做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为(g/L):甘油1,牛肉膏10,NaC l 6,CaC l20.05,L-酪氨酸1.5,pH8.0,在优化条件下,产量达到3.45 g/L.将黑色素分离纯化后,对其理化性质做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 优化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复合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明华 张宏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5-478,共4页
以淀粉为原料,通过化学改性研制出同时兼含羟基、氰基、酰胺基和季铵盐基团的两亲型高分子絮凝剂(ASF),然后加入铝酸纳和硅酸钠,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制得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CF 1,并综合研究了CF 1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CF 1对印染、... 以淀粉为原料,通过化学改性研制出同时兼含羟基、氰基、酰胺基和季铵盐基团的两亲型高分子絮凝剂(ASF),然后加入铝酸纳和硅酸钠,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制得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CF 1,并综合研究了CF 1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CF 1对印染、造纸、皮革、制药等工业废水具有很强的絮凝和脱色效果,废水的色度去除率达96%以上,SS去除率达95%以上,CODCr去除率达74%以上。而且其絮凝性能明显优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以及硫酸亚铁等絮凝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絮凝剂 絮凝性能 废水处理 淀粉 改性 絮凝沉降法 工业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红花酸的合成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俊国 张宏 +2 位作者 张伶 颜钫 陈放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51-1454,共4页
以E-1,4-二溴-2-丁烯和亚磷酸三乙酯为起始物,通过Wittig-Horner反应合成化合物2,7-二甲基-2,4,6-辛三烯-1,8-二醛;然后以E-2-甲基-2-丁烯酸为起始物经过溴代、酯化合成E-2-甲基-2-丁烯酸甲酯-4-膦酸二乙酯.两化合物通过Wittig-Horner... 以E-1,4-二溴-2-丁烯和亚磷酸三乙酯为起始物,通过Wittig-Horner反应合成化合物2,7-二甲基-2,4,6-辛三烯-1,8-二醛;然后以E-2-甲基-2-丁烯酸为起始物经过溴代、酯化合成E-2-甲基-2-丁烯酸甲酯-4-膦酸二乙酯.两化合物通过Wittig-Horner反应生成西红花酸二甲酯.西红花酸二甲酯水解得西红花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ttig-Homer反应 西红花酸二甲酯 西红花酸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X21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毛吉扬 朱静 +5 位作者 杨季云 李春勇 张林 马誓 石毅 张尔亮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27-630,共4页
目的:研究TBX2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汉族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系。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法(SBE)检测288例RA患者和288名正常健康者TBX21基因的5个SNPs:rs4794067、rs2240017、rs17250932、rs2074190和rs12721470的基因... 目的:研究TBX2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汉族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系。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法(SBE)检测288例RA患者和288名正常健康者TBX21基因的5个SNPs:rs4794067、rs2240017、rs17250932、rs2074190和rs12721470的基因型。结果:5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rs12721470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RA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rs4794067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RA组和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等位基因频率在RA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7250932、rs2240017和rs2074190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RA组和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BX21基因单核酸多态性rs12721470与中国汉人群类风湿关节炎是显著相关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单核酸多态性 TBX21 单倍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植物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曾礼华 陈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257-261,共5页
一些天然植物具有提高养分消化率、调节体内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抗微生物等作用,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牧生产,可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改善胴体品质、缓解应激、防治疾病。但在应用中还存在组方过大、生产工艺落后、成本偏高以及作用机... 一些天然植物具有提高养分消化率、调节体内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抗微生物等作用,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牧生产,可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改善胴体品质、缓解应激、防治疾病。但在应用中还存在组方过大、生产工艺落后、成本偏高以及作用机制不清楚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开发专用型添加剂,稳定产品质量;充分利用传统植物并不断挖掘新的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加强植物提取物的工艺研究,减少添加剂量;从分子水平认识天然植物的功效,把对功能基因的调控作为作用机理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植物 饲料添加剂 作用机制 畜禽生产性能 胴体品质 应激 功能基因 生产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筛选金钱松愈伤组织最佳培养条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跃华 马建培 +3 位作者 唐旭 马腾香 李红芳 彭雪婷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5-97,共3页
目的:获得金钱松愈伤组织增殖培养的最佳条件。方法:通过L16(43)正交试验法考察了铁盐浓度、硝酸铵浓度和碳源3方面因素对金钱松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结果:3种因素均能影响金钱松愈伤组织的生长,具体影响大小依次为碳源>硝酸铵浓度&... 目的:获得金钱松愈伤组织增殖培养的最佳条件。方法:通过L16(43)正交试验法考察了铁盐浓度、硝酸铵浓度和碳源3方面因素对金钱松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结果:3种因素均能影响金钱松愈伤组织的生长,具体影响大小依次为碳源>硝酸铵浓度>铁盐浓度。结论:最佳方案是将金钱松愈伤组织接种于改良MS+6-BA 0.5mg/L+IAA 0.5mg/L培养基,改良MS培养基中铁盐浓度为0.06mmol/L,硝酸铵浓度为16g/L,蔗糖浓度为30g/L。在25℃、光照强度为3 000lx的条件下培养28d,金钱松愈伤组织的增殖倍数达到最高,为4.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金钱松 愈伤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醇腈酶cDNA的克隆及其在甲醇酵母中的初步表达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丹 李维 +1 位作者 万洁 王春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28-431,共4页
α 醇腈酶 (α hydroxynitrilelyase,HNL)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 ,能可逆地催化HCN和醛或酮类化合物反应生成手性氰醇化合物或手性药物 .运用RT -PCR从木薯幼叶组织中扩增出HNL全长cDNA序列 ,将其克隆至质粒 pBlue scriptSK中进行序列分析 ... α 醇腈酶 (α hydroxynitrilelyase,HNL)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 ,能可逆地催化HCN和醛或酮类化合物反应生成手性氰醇化合物或手性药物 .运用RT -PCR从木薯幼叶组织中扩增出HNL全长cDNA序列 ,将其克隆至质粒 pBlue scriptSK中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表明 :克隆的cDNA片段和文献报道的 4个木薯HNLcDNA相比 ,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 99.1% ,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 98.8% .利用PCR将其再克隆到酵母表达质粒 pPIC3.5K上 ,通过原生质体转化、发酵等一系列步骤 ,首次在甲醇酵母 (Pichiapastoris)中表达了木薯HNLcDNA .每升发酵液可获得 5 0 4 0个单位的HNL .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醇腈酶cDNA 木薯 克隆 甲醇酵母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无花果品种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商宏莉 郭英 梁国鲁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4-266,269,共4页
利用染色体组型对国内6个无花果品种进行了遗传背景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6个品种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6。布兰瑞克(W5)的核型最不对称,且它的染色体类型比较多,进化程度较高;较为原始的是金傲芬(W2)。波姬红(W1)与金傲芬(W2)的随体位... 利用染色体组型对国内6个无花果品种进行了遗传背景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6个品种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6。布兰瑞克(W5)的核型最不对称,且它的染色体类型比较多,进化程度较高;较为原始的是金傲芬(W2)。波姬红(W1)与金傲芬(W2)的随体位置基本一致,麦斯依陶芬(W4)与布兰瑞克(W5)的基本一致。所以,波姬红(W1)与金傲芬(W2)可以归为一类,其核型公式可表示为2n=2x=26=(16~22)m+(4~10)sm;麦斯依陶芬(W4)与布兰瑞克(W5)可以归为一类,其核型公式可表示为2n=2x=26=16m+8sm+2st(或M),中国无花果(W6)可单独为一类,其核型公式为2n=2x=26=10m+12sm(2SAT)+4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染色体组型 核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甲醇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斌 宗浩 +2 位作者 张志敏 王琰 万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2001-12004,共4页
[目的]筛选耐甲醇脂肪酶产生菌,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甲醇(0、5%、10%、15%、20%)的方法筛选甲醇耐受性脂肪酶产生菌,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确定菌株的种属关系,硫酸铵分级沉淀和DEAE-Sepharose FF... [目的]筛选耐甲醇脂肪酶产生菌,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甲醇(0、5%、10%、15%、20%)的方法筛选甲醇耐受性脂肪酶产生菌,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确定菌株的种属关系,硫酸铵分级沉淀和DEAE-Sepharose FF纯化脂肪酶,并对纯化的酶进行耐甲醇试验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筛选到183株脂肪酶产生菌,菌株SXL-107对浓度20%甲醇具有较好耐受性,脂肪酶活力达104 U/ml;ITS同源性分析确定该菌为Galactomyces geotrichum;经过纯化的SXL-107脂肪酶在浓度10%甲醇溶液中作用48 h后,剩余酶活为96.15%;该酶最适温度为40℃,pH为7.0,50℃温浴60 min仍有80%的酶活力,在pH 4.0~9.0间稳定,微量的Mg2+、K+和Zn2+对该酶有激活作用,Mn2+和CO2+有抑制作用,分子量约为66 kDa。[结论]筛选到一株耐甲醇能力较强的脂肪酶产生菌,为该酶在生物柴油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菌种筛选 鉴定 耐甲醇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脱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万洁 李维 杜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3-736,共4页
采取油墨污染的土样,通过矿物油富集培养,平板筛选共得到76株菌株.酶活测定表明2株酶活较高,分别为5 446和12 298 U/L.经分类鉴定表明一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一株属于产碱菌属(Alcaligenes sp.).对后者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 采取油墨污染的土样,通过矿物油富集培养,平板筛选共得到76株菌株.酶活测定表明2株酶活较高,分别为5 446和12 298 U/L.经分类鉴定表明一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一株属于产碱菌属(Alcaligenes sp.).对后者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1%蔗糖为碳源,1%牛肉膏为氮源的液体发酵培养基,起始pH7.0,20 mL装液量,30℃发酵72 h产酶最高.利用酶液对废报纸进行初步脱墨,证实了该酶对采用矿物油为连接料的油墨有明显的分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假单胞菌属 产碱菌属 生物脱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贝母悬浮培养细胞活力测定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跃华 何诗虹 +3 位作者 郭翠平 江明殊 王晓蓉 刘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91-1694,共4页
为了利用四氮唑脱氢酶还原法测定川贝母悬浮培养细胞的活力,并对影响其活力测定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选取四氮唑脱氢酶还原法测定了经三次继代培养的川贝母悬浮培养细胞的活力,并研究了不同四氮唑溶液浓度、缓冲液种类和pH值以及脱氢... 为了利用四氮唑脱氢酶还原法测定川贝母悬浮培养细胞的活力,并对影响其活力测定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选取四氮唑脱氢酶还原法测定了经三次继代培养的川贝母悬浮培养细胞的活力,并研究了不同四氮唑溶液浓度、缓冲液种类和pH值以及脱氢酶还原反应时间对川贝母悬浮培养细胞活力测定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用四氮唑脱氢酶还原法测定川贝母悬浮细胞活力的最佳条件为:四氮唑溶液最适浓度0.6%,脱氢酶还原反应在Tris-HCl缓冲液中的效果优于磷酸缓冲液和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最适pH为7.0 ~7.5;脱氢酶最适还原反应的时间为18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脱氢酶 细胞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激素配比对卷叶贝母鳞茎诱导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跃华 郭翠平 +3 位作者 何诗虹 江明殊 刘涛 王晓蓉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1-934,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卷叶贝母组培苗幼叶诱导产生鳞茎的影响,为扩大川贝母药源提供有效途径。方法:以卷叶贝母组培苗幼叶为外植体,通过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由6-BA、NAA、2,4-D和KT四种植物激素组成的培养基直接诱导鳞茎产生和增殖的影... 目的: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卷叶贝母组培苗幼叶诱导产生鳞茎的影响,为扩大川贝母药源提供有效途径。方法:以卷叶贝母组培苗幼叶为外植体,通过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由6-BA、NAA、2,4-D和KT四种植物激素组成的培养基直接诱导鳞茎产生和增殖的影响;实验以鳞茎的诱导率和平均产生鳞茎数为考核指标,并测定了产生鳞茎的生物碱含量。结果:诱导卷叶贝母组培苗幼叶产生鳞茎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 2.0 mg/L+NAA 1.0mg/L+KT 1.0 mg/L,其中鳞茎诱导率为83.37%,平均产生的鳞茎数为17.27个;并经测定诱导产生的鳞茎中的生物碱含量为0.389%,是野生川贝母的1.64倍。结论:提供了生产组培川贝母药材的简便快捷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卷叶贝母植物资源和提高药材品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叶贝母 正交试验 植物激素 小鳞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