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视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宪光先生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宪光 何志钧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文艺美学的研究和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研究应该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走向具体艺术门类的深入研究。文艺美学以艺术中的具体审美经验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学科的逻辑支撑点,这是它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差异,它也不同于文艺社会... 文艺美学的研究和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研究应该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走向具体艺术门类的深入研究。文艺美学以艺术中的具体审美经验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学科的逻辑支撑点,这是它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差异,它也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与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事实性的存在,这种事实性的存在本身表现出中西文艺美学切实的相关性。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动摇了欧洲文化中心论和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根基,使得比较文学、比较美学的研究发生了从西方中心化向世界范围的国际化的逐步位移。在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中,我们应追求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文艺美学的互见、互识、互证、通达、会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中西比较 全球化文化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的意义
2
作者 冯宪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3,7,共4页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成长发展历程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尤其在社会的现代性发展道路上显示出更加重要的文化意义,但在以往对之研究的个中并非完全出于学术化的角度,也未能发掘出其对于一个民族或世界的全部意义。本文借鉴20世纪语言学和...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成长发展历程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尤其在社会的现代性发展道路上显示出更加重要的文化意义,但在以往对之研究的个中并非完全出于学术化的角度,也未能发掘出其对于一个民族或世界的全部意义。本文借鉴20世纪语言学和社会学发展的一些基本经验,试图重新探究其所富有的现代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意义与价值 现代性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 被引量:26
3
作者 徐新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2,共8页
“乡土中国”的论述涉及对中国传统及其文化根基的认知与评价。本文结合20世纪以来学界论争的主要观点加以阐发,提出如果不走出对于乡土中国在认识上的“文化困境”——即判定乡村世界是中国文明的根基和希望还是陷阱和泥潭,或简言之不... “乡土中国”的论述涉及对中国传统及其文化根基的认知与评价。本文结合20世纪以来学界论争的主要观点加以阐发,提出如果不走出对于乡土中国在认识上的“文化困境”——即判定乡村世界是中国文明的根基和希望还是陷阱和泥潭,或简言之不摆脱认识农民世界“好得很”还是“糟得很”这样的二元对峙,政治解决和民生层面的相互协调就难以完满实现;而城乡之间日益猛烈的双向涌流或许还会进一步激化社会和价值的紊乱,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前景也还会因缺乏本土根基及其自身大、小传统的重新整合而流于漂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乡土传统 文化困境 乡土论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茫茫大梦中 唯我独先觉——李白之“我”及孤独意象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冬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3-86,共4页
李白飘逸豪迈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孤独。造成其孤独的根源:一是自我中心意识的过分庞大;二是挥之不去的漂泊感,而这种漂泊无依之感首先是源于他身世的特殊,其次是李白思想的复杂。李白的一生都在为获得群体之认同从而摆脱内心之孤独而... 李白飘逸豪迈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孤独。造成其孤独的根源:一是自我中心意识的过分庞大;二是挥之不去的漂泊感,而这种漂泊无依之感首先是源于他身世的特殊,其次是李白思想的复杂。李白的一生都在为获得群体之认同从而摆脱内心之孤独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孤独 自我 漂泊感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 被引量:1
5
作者 吕肖奂 张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7-184,共8页
中国文学的地域意识,至宋加强。两宋文学家族地域分布,总体趋向南多于北的态势,其分布随地域文化呈现一定差异,江西和福建文学家族的崛起最令世人瞩目。两宋地域文化对文学家族成员的性情品格、知识结构乃至创作表达,都有各不相同的影... 中国文学的地域意识,至宋加强。两宋文学家族地域分布,总体趋向南多于北的态势,其分布随地域文化呈现一定差异,江西和福建文学家族的崛起最令世人瞩目。两宋地域文化对文学家族成员的性情品格、知识结构乃至创作表达,都有各不相同的影响。文学家族成员对地域文化的建构,也起到促进和弘扬的作用。探讨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地域文化 家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区域特色如何成为可能——以巴金与巴蜀文化关系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怡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3-177,共5页
巴金在精神上是巴蜀式生存的反叛者,是外面的更大的世界给了巴金精神的高度,他也愿意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看待分析故土的旧事,并且时时注意从价值立场上与故土的狭隘相切割。这都形成了他与区域文化的复杂关系,从而与其他的四川作家差... 巴金在精神上是巴蜀式生存的反叛者,是外面的更大的世界给了巴金精神的高度,他也愿意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看待分析故土的旧事,并且时时注意从价值立场上与故土的狭隘相切割。这都形成了他与区域文化的复杂关系,从而与其他的四川作家差异很大。不过,作为巴蜀文化"异乡人"姿态的巴金,其实通过自己"走出乡土"的不懈努力激发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学创造性,从而奠定了改变文学秩序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巴蜀文化 文学的区域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研究的词语分析——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冯宪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4,共4页
在表象上,词语似乎仅仅只是赋予了某些意义的符号而已。但在雷蒙德.威廉斯看来,它们却是社会实践的浓缩,是历史斗争的定位,是政治智谋和统治策略的容器。而某些成为关键词的词语,就更是对社会、文化的总体状况、历史流变、生命内涵及其... 在表象上,词语似乎仅仅只是赋予了某些意义的符号而已。但在雷蒙德.威廉斯看来,它们却是社会实践的浓缩,是历史斗争的定位,是政治智谋和统治策略的容器。而某些成为关键词的词语,就更是对社会、文化的总体状况、历史流变、生命内涵及其相互关联的表现与反映。因此,对关键词的分析,其实就是对我们整个生活世界、整个文化社会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语词分析 雷蒙德·威廉斯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与文化产业、文化消费 被引量:3
8
作者 冯宪光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与现代性问题有直接关联。变动不居的现代性是由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导致的。在现代性语境下,生产内涵从物质生产转移到文化生产,经济环节的中心也从生产转变为消费,是与经济格局从生产中心转移为消费中心相一致的。... 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与现代性问题有直接关联。变动不居的现代性是由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导致的。在现代性语境下,生产内涵从物质生产转移到文化生产,经济环节的中心也从生产转变为消费,是与经济格局从生产中心转移为消费中心相一致的。由现代性主宰的现代社会树立了文化消费的核心地位,文化消费成为审美活动的重要形态。文化消费的实质是符号消费。在现代性语境下,人们的生产逐渐由消费所引导,人们的消费也从物质商品的消费演变到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也从审美的消费转移到符号的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文化产业 文化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与现代中国文化的“问题”——主持人语
9
作者 李怡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9-90,共2页
关键词 现代化进程 中国文化 “问题” 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 西方文化影响 主持人 矛盾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 文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Culture)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10
作者 冯宪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共3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发展过程 中国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研究 历史教科书 文学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本土化”问题还是“主体性”问题?——兼谈“民国机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怡 李直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0,共5页
近年来,在反思"全球化"理论的过程中,"本土化"问题的提出确实带给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自身的机会。但是,由于"本土化"理论模式"化"他者理论为己用的先天缺乏研究者"主体性"的缺陷... 近年来,在反思"全球化"理论的过程中,"本土化"问题的提出确实带给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自身的机会。但是,由于"本土化"理论模式"化"他者理论为己用的先天缺乏研究者"主体性"的缺陷,使得"本土化"理论在面对什么是新文学真正的中国特质这样根本性的问题时显得乏力,而"民国文学机制"问题的提出,刚好弥补了"本土化"理论的缺陷,以突出历史情境为切入口,强调研究者的"主体性",为塑造中国自己的文学研究思维打开了一扇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主体性 民国机制 现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命名的辨正到文化机制的发掘——我们怎样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国”意义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怡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0-64,共5页
中国现代史上的"中华民国"是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无论是作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历史标志,还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都曾为"民国"的民主自由理想而奋斗牺牲的重要事实,"民国"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都是值得... 中国现代史上的"中华民国"是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无论是作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历史标志,还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都曾为"民国"的民主自由理想而奋斗牺牲的重要事实,"民国"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加以深究的。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而言,其特殊的叙史意义可能更引人注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华民国 历史进程 意义 文化机制 发掘 辨正 中国共产党人
原文传递
“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怡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3-117,128,共5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真分析和回应,以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所追问的问题有三:提出"民国文学"而不是继续简单沿用"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民国"何谓?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概念,所谓"民国文学"究竟可以推进文学研究的什么,即"民国文学"何为?最后,对于正在倡导文学的"民国机制"而言,这样的研究方式究竟来自哪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学 民国机制 追问 历史文化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节日节物的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研究——以“端午索”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安中 杨效宏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57,共5页
中国传统节日节物是节日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意义生产”的特殊载体。节俗活动和节物也可看成主体的一种“言说”行为,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端午节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物——“端午索”就极具性别修辞意义和符号指述关系。社会生产和... 中国传统节日节物是节日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意义生产”的特殊载体。节俗活动和节物也可看成主体的一种“言说”行为,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端午节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物——“端午索”就极具性别修辞意义和符号指述关系。社会生产和分工是端午索确立女性修辞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前提。端午索的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大致可分为夫妻指向的符号意义和母子关系的符号意义。这两种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既存在共同点,又具有差异性。深入研究包括端午索在内的众多传统节日节物的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对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节物 端午索 性别修辞 指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的五四?——论“五四文化圈”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74,共11页
将五四遗产简化为《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派,这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我们对现代中国文化启端的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的发掘,也给一些望文生义的指摘留下了可能。在作为历史发动火车头的五四新文化派的背景上,存在着一个更为广阔的"五四... 将五四遗产简化为《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派,这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我们对现代中国文化启端的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的发掘,也给一些望文生义的指摘留下了可能。在作为历史发动火车头的五四新文化派的背景上,存在着一个更为广阔的"五四文化圈",它由新文化的倡导者、质疑者、反对者与其他讨论者共同组成,他们彼此关系有疏有密,但远非思想交锋之时的紧张和可怕,他们彼此的砥砺和碰撞连同中国社会自五四始见端倪的"民国机制"一起保证了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能量和稳定,属于我们重新检视的"五四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圈 五四遗产 五四新文化派 民国机制
原文传递
民族民间美术现代转型的探索 被引量:8
16
作者 范美霞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52,共1页
关键词 民族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 现代转型 西南民族大学 当代艺术 创作趋势 装置艺术 艺术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被引量:11
17
作者 冯宪光 《晓庄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5,共7页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欲望:创造社作家日本体验的基点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怡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3-169,共7页
在中国近现代学人的留日史与现代思想发展史上,1912年前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时间点,在此前后的留日学人受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日本体验。此前的留日学人的日本体验其实就是日本社会文化的现实经验与建立民族国家这一中国目... 在中国近现代学人的留日史与现代思想发展史上,1912年前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时间点,在此前后的留日学人受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日本体验。此前的留日学人的日本体验其实就是日本社会文化的现实经验与建立民族国家这一中国目标的一种感性对话,而此后留日学人的日本体验则更多表现为日本社会的个人生存状态与留日学人自我的生存遭遇之间的感性对话。前期创造社作家群绝大多数是在1913年以后留学日本的。与梁启超、鲁迅兄弟等学人的"日本体验"不同,创造社作家更直接地陷入到了个人欲望的纠缠与挣扎之中。这一方面属于日本大正时期的"成金"刺激的结果,另一方面却也交织着个人生存的种种艰难与屈辱。以个人欲望为基点的日本体验构建了中国新文学作家精神世界中新的个人/国家的关系模式。这一模式,影响着创造社作家们自我实现、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其动力、活力与问题局限都在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日学人 个人欲望 创造社 郭沫若 田汉 郁达夫 日本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混的“政策”与矛盾的“需要”——从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看文学的民国机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6,共4页
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是一篇标志性的论文,这篇论文最引人注目之处便是这些"政策"的表述颇为含混和矛盾。从政治统驭、思想控制的政策拟定到小心翼翼、含糊其辞的转折退让,其中思想的流变既反映出了张道藩这样的官... 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是一篇标志性的论文,这篇论文最引人注目之处便是这些"政策"的表述颇为含混和矛盾。从政治统驭、思想控制的政策拟定到小心翼翼、含糊其辞的转折退让,其中思想的流变既反映出了张道藩这样的官僚知识分子在价值观念上的自我矛盾与冲突,也折射着三民主义思想与集权政治的矛盾性结构,它所揭示的中国文学的"民国机制"的特殊性更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道藩 文艺政策 民国机制 含混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Ideology)的流转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宪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共5页
从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开始到现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术语,就与文学发生了密切联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从特拉西发明的语言符号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从前苏联意识形态文论到中国意识形态文论,又从意识形态... 从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开始到现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术语,就与文学发生了密切联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从特拉西发明的语言符号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从前苏联意识形态文论到中国意识形态文论,又从意识形态文论到审美意识形态文论,就是关于意识形态与文学的一种知识谱系发展过程。对意识形态这一术语作一个谱系学的考察,有助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有利于对当前文学状况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学本质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