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检视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宪光先生访谈 |
冯宪光
何志钧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2
|
文化遗产的意义 |
冯宪光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0 |
|
3
|
“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 |
徐新建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6
|
|
4
|
茫茫大梦中 唯我独先觉——李白之“我”及孤独意象的文化解读 |
陈冬根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5
|
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 |
吕肖奂
张剑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6
|
文学的区域特色如何成为可能——以巴金与巴蜀文化关系为例 |
李怡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7
|
文化研究的词语分析——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研究 |
冯宪光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3
|
|
8
|
现代性与文化产业、文化消费 |
冯宪光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3
|
|
9
|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与现代中国文化的“问题”——主持人语 |
李怡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0
|
“文化”(Culture)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
冯宪光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1
|
是“本土化”问题还是“主体性”问题?——兼谈“民国机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李怡
李直飞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12
|
从历史命名的辨正到文化机制的发掘——我们怎样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国”意义 |
李怡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2
|
|
13
|
“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 |
李怡
|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3
|
|
14
|
传统节日节物的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研究——以“端午索”为例 |
王安中
杨效宏
|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5
|
谁的五四?——论“五四文化圈” |
李怡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9
|
|
16
|
民族民间美术现代转型的探索 |
范美霞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17
|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
冯宪光
|
《晓庄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
18
|
个人欲望:创造社作家日本体验的基点 |
李怡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7
|
|
19
|
含混的“政策”与矛盾的“需要”——从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看文学的民国机制 |
李怡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20
|
“意识形态”(Ideology)的流转 |
冯宪光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