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围神经损伤后最佳修复时间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大鹏 潘世奇 +2 位作者 侯明明 杨琪 王延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726-3729,共4页
背景:关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报道较多,但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时间的选择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观察大白兔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修复的效果,以选择周围神经损伤后进行修复的最佳时机。方法:随机将大白兔分为4组。剪下长约1cm... 背景:关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报道较多,但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时间的选择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观察大白兔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修复的效果,以选择周围神经损伤后进行修复的最佳时机。方法:随机将大白兔分为4组。剪下长约1cm的坐骨神经制作周围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即时修复组即时进行神经修复组;2,4周和3个月修复组神经两断端分别固定于肌膜上,缝合伤口,分别在2,4周后和3个月后修复坐骨神经。术后3个月于缝合神经处的取材,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行病理学观察,电镜观察移植神经段结构,并进行神经移植体轴突计数。结果与结论:2周修复组大白兔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4周和3个月修复组(P<0.01),与即时修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周修复组神经移植处组织形态、结构明显好于4周和3个月修复组。2周修复组神经移植体轴突计数明显多于4周修复和3个月修复组(P<0.01)。结果提示在2周后修复神经损伤优于其他时间点,是周围神经损伤后进行修复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不同时间 修复 神经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重建成人大骨节病性髋关节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钱贵宾 刘昊 +3 位作者 张军 王鹏 张育成 张大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9期7263-7265,共3页
背景:既往对Ⅱ、Ⅲ度大骨节病患者行关节清理等来矫正畸形,但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目的:比较不同材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大骨节病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3/2010-05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收治... 背景:既往对Ⅱ、Ⅲ度大骨节病患者行关节清理等来矫正畸形,但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目的:比较不同材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大骨节病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3/2010-05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大骨节病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3例(20髋),均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5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5髋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8个月。两组患者置换后第14天和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较置换前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骨水泥型假体与非骨水泥型假体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期内X射线平片未见异位骨化、假体松动、下沉等现象,无翻修病例。置换后髋痛消失,步态正常,无严重并发症。提示使用不同材质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大骨节病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均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矫正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节病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骨水泥型假体 非骨水泥型假体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董锋 严实 +2 位作者 禄代锋 张志涛 廉永云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331-334,共4页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手术期失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4年5月~2014年10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2例。其中,治疗组26例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照组26例不...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手术期失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4年5月~2014年10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2例。其中,治疗组26例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照组26例不使用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患者于术前5 min完成单次应用10 mg/kg氨甲环酸加入至250 m 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对照组26例术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血量、隐性失血量、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术后10 d进行并发症分析(以超声检查是否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结果两组患者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血量、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3-2.538,P〈0.05),术后PT、APTT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同时并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老年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失血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的疼痛护理 被引量:17
4
作者 郭娜 郭丽华 +2 位作者 张莉莉 王金萍 关艳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35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无痛护理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疼痛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住院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4例,随机分为无痛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82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 目的:探讨无痛护理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疼痛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住院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4例,随机分为无痛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82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优质护理,无痛护理组在常规护理上采用无痛护理。两组患者均在术前24 h及术后6、12、24、48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并在出院时对患者分别进行疼痛治疗方式满意度调查、疼痛照顾满意度调查以及疼痛缓解满意度调查。结果无痛护理组在术前24 h及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治疗方式满意度调查两组比较(89.0%比8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67,P〉0.05);疼痛照顾满意度调查无痛护理组(96.3%)优于常规护理组(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P〈0.05);疼痛缓解满意度调查无痛护理组(95.1%)优于常规护理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6,P〈0.05)。结论采用无痛护理模式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的疼痛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围术期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加压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崔勇 汤威 +3 位作者 吴立文 郜克巍 周晨亮 曲敬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3期261-262,共2页
股骨干骨折采用骨牵引、石膏外固定等方法治疗并发症多,长期固定影响下肢功能,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锁定加压板(locking compress plate,LCP)在治疗干骺端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干复杂粉碎性骨折以及假体周围... 股骨干骨折采用骨牵引、石膏外固定等方法治疗并发症多,长期固定影响下肢功能,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锁定加压板(locking compress plate,LCP)在治疗干骺端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干复杂粉碎性骨折以及假体周围骨折等特殊类型骨折有优势[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大鹏 侯明明 张圣洁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100-1101,共2页
目的比较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的应用和疗效。方法收集78例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的老年患者资料,其中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30例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8例,术后随访36-84个... 目的比较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的应用和疗效。方法收集78例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的老年患者资料,其中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30例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8例,术后随访36-84个月,平均45个月。结果 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79.83±21.48)min,术中出血量50-500 ml,平均(297.66±148.32)ml;术后伤口引流量80-320 ml;平均(136.66±33.14)ml;患肢负重时间3-28 d,平均(11.26±6.10)d。Harris髋关节评分:优26例(86.7%),良4例(13.3%),差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63.37±12.05)min,术中出血量200-380 ml,平均(234.52±43.26)ml;术后伤口引流量100-280 ml,平均(117.29±21.51)ml;负重时间3-7 d,平均(4.95±1.30)d,Harris髋关节评分:优42例(87.5%),良6例(12.5%),差0例。两组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患肢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长期随访PFNA组与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治疗部位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患肢负重时间、手术时间方面等较PFNA有一定优势,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有翻修的风险。对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选择合适的适应证都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NA髓内固定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被引量:9
7
作者 刘雪峰 王鲲鹏 +4 位作者 廉永云 刘全 赵成斌 曲敬 潘世奇 《临床骨科杂志》 2010年第2期143-144,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保留ACL残端,重建ACL的手术意义。方法对37例ACL损伤者应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和股薄肌肌腱重建ACL。ACL股骨髁部应用Rigifix方法固定,胫骨侧应用Transfix方法固定。ACL在胫骨侧的断裂残端全部保留;...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保留ACL残端,重建ACL的手术意义。方法对37例ACL损伤者应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和股薄肌肌腱重建ACL。ACL股骨髁部应用Rigifix方法固定,胫骨侧应用Transfix方法固定。ACL在胫骨侧的断裂残端全部保留;股骨髁处残端前部保留,后部切除。结果37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15.7±3.7)个月。膝关节纵向稳定;Lysholm评分:术前47~64(53.2±6.0)分,末次随访90~98(94.7±3.4)分,提高(41.5±2.6)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Lachman试验(+)37例,术后Lachman试验(-)33例,弱(+)4例。术前前抽屉试验(+)23例,术后前抽屉试验(-)34例,弱(+)3例;术前轴移试验(+)25例,术后轴移试验(-)37例;IKDC评定:术前C 19例,D 18例。术后A30例,B 7例。结论保留ACL残端重建ACL,有利于移植肌腱的定位;ACL固定于ACL残端后方,避免重建的ACL被股骨髁间窝挤夹;ACL残端纤维缠绕重建的ACL,可以封闭隧道内口,避免关节液对隧道与移植肌腱潜在腔隙的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重建 关节镜检查 腱转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椎楔形截骨加全髋置换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后凸及髋关节强直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立民 赵承斌 +1 位作者 姚猛 王长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脊椎楔形截骨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2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男24例,女1例。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单侧22例... 目的:探讨脊椎楔形截骨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2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男24例,女1例。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单侧22例,双侧3例,共置换28个髋关节,应用骨水泥型假体13个,非骨水泥型假体15个。间隔1个月后采用脊椎楔形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截骨均在T10~L5进行,截骨后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通过术前、术后Cobb角测量评价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采用Harris评分对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22例单侧THA平均手术时间1.5h,3例双侧同期THA平均手术时间3.5h;单侧THA平均失血量200ml,双侧同期THA平均失血量450ml。行双侧同期THA后,发生应激性溃疡1例,经治疗后痊愈。脊柱后凸矫正平均手术时间3.0h,平均失血量400ml。随访10~60个月,平均32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76.84°±13.29°,术后3个月时平均10.20°±3.85°,平均矫正66.64°±13.26°(P<0.01)。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平均15.84±7.50分,术后3个月时平均73.36±7.35分(P<0.01)。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脊柱截骨部位已骨性融合,无矫正角度丢失。结论:脊椎楔形截骨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并髋关节强直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强直 脊柱后凸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bFGF生物活性材料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林佳声 赵承斌 李华哲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415-1418,共4页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生物材料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内源性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24只14龄成年...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生物材料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内源性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24只14龄成年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只动物于双侧膝关节股骨膑股关节面制备直径5mm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钻通骨髓腔。A组应用BMP/bFGF生物活性材料,B组应用BMP生物活性材料,C组应用bFGF生物活性材料,D组单纯应用生物蛋白胶材料。于8、12、24周在大体,光镜及电镜下观察损伤修复效果,组织学评分。[结果]A组于8、12周时,软骨缺损被白色半透明坚硬组织平滑修复,富有光泽,24周时修复组织正常软骨边界模糊,连接紧密,质地坚硬,表面平滑光润。B、C组于8、12、24周时候均未见软骨缺损完全修复,边界清楚,中央凹陷明显残留。D组全程均未见软骨修复。组织学平分A组明显优于B、C、D组,而B、C组之间无差别。[结论]BMP/bFGF生物活性材料可以有效修复兔大面积关节软骨损伤,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关节软骨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软骨缺损 生物蛋白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髋置换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 被引量:7
10
作者 严实 廉永云 +3 位作者 逯代锋 董锋 李红喜 张云鹏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评价全髋置换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固定非骨水泥髋臼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对29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29髋)在全髋置换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术。手术指征为术前X线髋臼覆盖率〈70%。非骨水泥髋臼... 目的评价全髋置换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固定非骨水泥髋臼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对29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29髋)在全髋置换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术。手术指征为术前X线髋臼覆盖率〈70%。非骨水泥髋臼杯全部安放在真臼位置,附加操作:软组织松解17髋,治疗性股骨截骨2髋,结构性植骨1髋,股骨短缩3髋。手术前后进行临床及X线参数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8年。Harris评分从术前36~75(68.4±8.49)分提高到85~100(92.2±4.05)分(P〈0.05);其中优25髋,良4髋。影像学观察髋臼内壁截骨处愈合时间3~5个月,术后6~12个月时骨重塑。X线检查显示没有无菌性松动和透亮线,真臼固定稳定。结论在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术可以提供良好的髋臼位置、足够的髋臼覆盖及保留足够内壁厚度,并且无需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内壁环形截骨 全髋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促进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分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磊 谭钢 +2 位作者 廉永云 康鹏德 裴福兴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研究在不同浓度地塞米松作用下,体外培养的大鼠颅骨成骨细胞能否转分化为脂肪细胞,以进一步探讨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具体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分为四组,分别用含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0 mol/L、10-8mol/L... 目的研究在不同浓度地塞米松作用下,体外培养的大鼠颅骨成骨细胞能否转分化为脂肪细胞,以进一步探讨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具体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分为四组,分别用含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0 mol/L、10-8mol/L、10-7mol/L、10-6mol/L)的DMEM(H)培养基培养。于作用后第7天、21 d,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细胞化学染色(茜素红钙结节染色、油红O染色),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PPARγ-2、LPL及ALP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在10-6、10-7mol/L的地塞米松作用下,大鼠成骨细胞矿化能力减弱,胞浆中出现脂滴,RT-PCR结果显示脂肪细胞标志基因PPARγ-2、LPL mRNA表达增高,成骨细胞标志基因ALP mRNA表达减少。而10-8mol/L地塞米松对成骨细胞的分化有促进作用。结论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促进大鼠颅骨成骨细胞转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这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成骨细胞 脂肪细胞 转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G/RANK/RANKL系统与祖国传统医药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垠 赵承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0期134-136,共3页
OPG/RANK/RANKL系统是近年来发现的在维持骨吸收和骨形成平衡方面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系统。目前,随着对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通过对中药单体成分的提取分析,研究其在细胞、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阐述中药在OPG/RA... OPG/RANK/RANKL系统是近年来发现的在维持骨吸收和骨形成平衡方面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系统。目前,随着对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通过对中药单体成分的提取分析,研究其在细胞、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阐述中药在OPG/RANK/RANKL系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G RANKL 骨保护素 中药 骨质疏松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外固定辅助内固定对指关节开放性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效果 被引量:7
13
作者 吕杰 张志涛 +2 位作者 逯代锋 王旭超 廉永云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指关节开放性粉碎骨折患者采用微型外固定辅助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指关节功能恢复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4月—201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采用克氏针实施内固定治疗的指关节开放性粉碎骨折患者121例,随机... 目的探讨指关节开放性粉碎骨折患者采用微型外固定辅助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指关节功能恢复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4月—201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采用克氏针实施内固定治疗的指关节开放性粉碎骨折患者121例,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联合组(克氏针内固定+微型外固定支架)61例,男性33例,女性28例;年龄24~65岁,平均39.8岁;左侧35例,右侧26例。克氏针组(克氏针内固定)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9~64岁,平均38.5岁;左侧31例,右侧29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关节可活动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指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AROM)、被动活动范围(PROM)、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8.51±1.36)周、术后关节可活动时间(4.70±0.86)周均早于克氏针组(9.25±1.52)周、(5.11±0.8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1.48%低于克氏针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6周时,联合组患者的AROM(160.6±31.1)°、(222.5±36.4)°、PROM(176.6±41.0)°、(232.9±43.5)°均大于克氏针组AROM(146.2±28.1)°、(209.5±33.0)°;PROM(158.8±36.3)°、(217.0±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时,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指关节功能优于克氏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关节开放性粉碎骨折患者采用微型外固定辅助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更有利于指关节功能早期锻炼及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关节骨折 开放伤 外固定 内固定 克氏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雪峰 王鲲鹏 +4 位作者 廉永云 逯代锋 周勇 刘全 赵承斌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对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应用缝合线加钢缆进行复位和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5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者(Ⅱ型13例,ⅢA型15例,ⅢB型13例,Ⅳ型15例),关节镜下应用Ethibond X519缝合线加钢缆对胫骨髁间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对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应用缝合线加钢缆进行复位和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5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者(Ⅱ型13例,ⅢA型15例,ⅢB型13例,Ⅳ型15例),关节镜下应用Ethibond X519缝合线加钢缆对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区进行缝合捆绑,通过胫骨髁前置双隧道牵引复位、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胫骨嵴撕脱骨折完全复位。56例均获随访,时间18~21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完全愈合。Lachmen试验(-)56例;前抽屉试验(-)55例,1例弱阳性。IKDC评定:术前C级30例,D级26例;术后A级55例,B级1例。Lysholm评分:术前37~52(42.7±0.34)分;术后91~96(95.7±0.56)分,平均提高53.0分±0.43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缝合线加钢缆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可以对移位的撕脱骨折很好地复位,最大限度地加大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增加刚性稳定。并可早期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前交叉韧带 胫骨髁间嵴 撕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态雪旺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睿 张军 赵承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7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激活态雪旺细胞(SCs)对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化作用。方法取出生24 h内的SD乳鼠脊髓NSCs,分离培养并传至4代。取体重(100±5)g的SD大鼠,结扎右侧坐骨神经,1周后取双侧坐骨神经,左侧提取正常坐骨神经分离培养SCs(普通SCs),... 目的探讨激活态雪旺细胞(SCs)对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化作用。方法取出生24 h内的SD乳鼠脊髓NSCs,分离培养并传至4代。取体重(100±5)g的SD大鼠,结扎右侧坐骨神经,1周后取双侧坐骨神经,左侧提取正常坐骨神经分离培养SCs(普通SCs),右侧提取结扎变性的坐骨神经分离培养SCs(激活态SCs),均采用双酶消化加差速贴壁法。将SCs与NSCs应用Transwell培养皿联合培养,分为三组:A组为激活态SCs与NSCs;B组为普通SCs与NSCs;C组仅为NSCs。于培养的第2、4、6天检测各组NSCs活性。1周后,Western blot检测各组SCs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各组NSCs分化比例。结果传至4代的NSCs生长稳定,分离的SCs 7 d后大量增殖呈旋涡状。联合培养后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第2、4天三组细胞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C组活细胞比例开始降低,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A组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水平(0.486±0.02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0.385±0.023)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2荧光染色,每高倍视野阳性细胞比例A组[(35.26±2.53)%]高于B组[(27.6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荧光染色,每高倍视野阳性细胞比例A组[(62.42±3.78)%]低于B组[(70.18±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活态SCs能够促进NSCs向神经元的分化进程,提高神经元的分化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旺细胞 神经干细胞 细胞分化 联合培养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胶原蛋白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逯代锋 杨传东 +2 位作者 董锋 周勇 严实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6期752-756,共5页
目的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 FGF)复合胶原蛋白对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只,均取趾长伸肌腱作为移植物。实验组将a FGF/胶原蛋白复合物植入到重建的ACL... 目的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 FGF)复合胶原蛋白对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只,均取趾长伸肌腱作为移植物。实验组将a FGF/胶原蛋白复合物植入到重建的ACL腱-骨界面,对照组单纯行ACL重建。于术后第4、8、12周分别处死动物取材,将股骨与胫骨端分别固定于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试移植肌腱的腱-骨界面抗拉伸强度,取其绝对值作比较;同时,将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纵向剖开,取下标本组织学观察移植物界面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第4、8、12周抗拉力强度实验组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动物均在第4周时移植物与骨隧道之间均形成了纤维结缔组织。术后第12周,实验组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形成了纤维软骨移行带,类似于正常的纤维软骨连接,而对照组则形成了走向与骨隧道轴向垂直的Sharpey样纤维。结论a FGF复合胶原蛋白能促进兔ACL重建腱-骨界面的早期直接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前交叉韧带重建 腱-骨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犬脊柱侧弯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7
作者 侯明明 于维良 孙振林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 以较小损伤脊柱结构的方法建立进展性、结构性犬胸腰段脊柱侧弯动物模型。方法 健康杂种犬,采用右侧第8.13肋离断,左侧第8-13肋胸科钢丝固定,并与L2棘突相连加压的方法,建立脊柱侧弯模型。术后当日及1、3个月分别行脊柱X线检... 目的 以较小损伤脊柱结构的方法建立进展性、结构性犬胸腰段脊柱侧弯动物模型。方法 健康杂种犬,采用右侧第8.13肋离断,左侧第8-13肋胸科钢丝固定,并与L2棘突相连加压的方法,建立脊柱侧弯模型。术后当日及1、3个月分别行脊柱X线检查,对已诱导成功犬随机选取2只行CT及病理学检查,记录并观察侧弯情况。结果 20只犬中17只诱导侧弯成功,成功率85%。Cobb角从术后当日平均34.48°,术后3个月进展为平均58.76°,平均进展24.28°,差异有显著性(P〈0.01)。CT示椎体旋转,组织学检查示顶椎椎体楔形变。结论 该造模方法成功建立大型动物脊柱侧弯模型,且最大程度避免损伤脊柱及其附属结构,成功率高,重复性好,为进一步实验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搬移技术治疗骨不连的分子机制研究初探 被引量:7
18
作者 于大淼 廉永云 《医学综述》 2014年第7期1156-1158,共3页
近年来,在骨科领域中如何利用骨搬移技术治疗骨不连成为医学界广泛瞩目的焦点。该文阐释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系统对破骨细胞分化、激活和凋亡的调节机制,并探讨在骨搬移技术治疗中压应力如何抑制... 近年来,在骨科领域中如何利用骨搬移技术治疗骨不连成为医学界广泛瞩目的焦点。该文阐释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系统对破骨细胞分化、激活和凋亡的调节机制,并探讨在骨搬移技术治疗中压应力如何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从而为进一步研究Ilizarov的骨搬移技术通过压应力刺激骨不连组织及其骨不连细胞治疗骨不连的机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压应力 骨保护素 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 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治疗人工关节周围骨溶解的体外测试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闯 杨大威 +3 位作者 姜明久 廉永云 逯代锋 张志涛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探索中药淫羊藿苷治疗关节置换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有效浓度。方法将无菌性钛颗粒、含有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培养液(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小鼠成骨细胞放在一起共同培养。每个浓度对应的用药时间分别设定为6 h、12 h、...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探索中药淫羊藿苷治疗关节置换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有效浓度。方法将无菌性钛颗粒、含有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培养液(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小鼠成骨细胞放在一起共同培养。每个浓度对应的用药时间分别设定为6 h、12 h、24 h、48 h,从成骨细胞提取总RNA和mR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成骨细胞的RANKL-RANK OPG系统的表达变化。结果 RANKL:淫羊藿苷低中高浓度组表达均不同程度下降,中浓度组更显著;OPG:各组均提高了mRNA的表达,中浓度组较明显;OPG/RANKL比率:高浓度组比率增大较明显。结论低中高浓度的淫羊藿苷对钛颗粒引起的成骨细胞的骨溶解作用均有抑制作用,且中高浓度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人工关节 钛颗粒 骨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刀疗法结合药物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柴伟光 王文波 +1 位作者 张彤宾 齐颖 《医学综述》 2013年第8期1453-1455,共3页
膝骨关节炎是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随着病情发展症状的加重,其正常的生活质量逐渐降低。临床上应用针刀疗法结合药物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满意,可避免关节切开造成的创伤大及术后膝关节易出现僵硬等并发症。针刀疗法是我国传... 膝骨关节炎是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随着病情发展症状的加重,其正常的生活质量逐渐降低。临床上应用针刀疗法结合药物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满意,可避免关节切开造成的创伤大及术后膝关节易出现僵硬等并发症。针刀疗法是我国传统针灸技术与现代外科技术相结合的新医学学科,以其独特的器械可以行组织及关节减张、减压、松解、分离的微创手术,再与药物相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作用互补、症状改善明显﹑康复快﹑疗效确切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针刀疗法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