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咸宁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XNCIS)的设计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志 《咸宁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77-80,共4页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管理海量的多时相的空间数据和对应的属性数据 ,是进行现代国土管理的必要手段和实施数字化国土工程的必然产物 .咸宁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由数据处理、窗口办公、业务变更、成图和信息发布等五个子系统组成 ,具有...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管理海量的多时相的空间数据和对应的属性数据 ,是进行现代国土管理的必要手段和实施数字化国土工程的必然产物 .咸宁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由数据处理、窗口办公、业务变更、成图和信息发布等五个子系统组成 ,具有工作流管理、办公自动化、GIS应用和信息发布四大功能结构 ,以及数据服务层、应用逻辑层、表现层的三层结构模型 .本系统主要采用工作流、空间数据引擎、Internet/Intranet、动态地籍历史回溯等关键技术 .并具有实用性、网络化、一体化、扩展性和效益性等主要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三层结构模型 工作流 咸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土地资源科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2
作者 定光平 《咸宁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4-6,9,共4页
土地资源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为解决或缓解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产生的学科领域。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认识不... 土地资源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为解决或缓解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产生的学科领域。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认识不能仅满足于其相邻学科的分散研究,必须借助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嫁接”,使之系统化和深入化。由于土地资源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存在着较复杂的性质,因而决定了其基础理论涉及面广而且复杂,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其基础理论更有待深化和系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学技术 土地资源科学 学科性质 基本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有机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适宜性评价——以江苏省溧水县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翟文侠 王舒 +2 位作者 黄贤金 杜文星 钟太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69-172,共4页
按照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准构建有机农业发展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适宜性分等定级。资源适宜性总体划分为4个等级:限制性等级1,环境质量条件对有机农业没有限制;限制性等级2,环境质量条件适合传统农业利用方... 按照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准构建有机农业发展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适宜性分等定级。资源适宜性总体划分为4个等级:限制性等级1,环境质量条件对有机农业没有限制;限制性等级2,环境质量条件适合传统农业利用方式,但对有机农业的生产有一定限制;限制性等级3,资源条件在规划期间内可通过有机转化而达到生产标准;限制性等级4,规划期内资源条件不能通过有机转换达到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溧水县土壤资源、水资源和大气资源均有3个等级,总体上溧水县自然资源适宜性具有4个等级,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自然资源 适宜性评价 分级区划 溧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地制度创新与中国农地资源合理配置 被引量:11
4
作者 韩冰华 张安录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0-34,46,共6页
建国后我国经历了四次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随之产生巨大的农地资源配置绩效差异。近20年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对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产权缺陷、规模缺陷以及保障缺陷已经构成我国农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市场性... 建国后我国经历了四次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随之产生巨大的农地资源配置绩效差异。近20年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对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产权缺陷、规模缺陷以及保障缺陷已经构成我国农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市场性、效率性、功能性障碍。为此,必须以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明确产权主体,高效配置农地资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地配置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农地的生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资源配置 中国 农地制度创新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地产权制度 绩效差异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巨大 性障碍 合理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地关系对湖北省自然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成武 黄利民 吴斌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77-181,共5页
自然灾害的发生,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自然事件。人口增长及其引发的人地关系失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自秦汉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人地关系。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湖北省人地关系的演变过... 自然灾害的发生,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自然事件。人口增长及其引发的人地关系失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自秦汉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人地关系。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湖北省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是"人、土、水"等关系严重恶化,进而引发并加重一系列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在:(1)"人土"关系恶化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洪旱灾害加重;(2)"人水"关系恶化引起洪旱灾害频发;(3)70%的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人类的采矿或其它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4)大中型水库诱发性地震明显增加。人地关系恶化总的结果是导致湖北省"灾种增多、频率加快、灾情趋重"。因此,湖北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生态工程等减灾措施的作用,更要重视人地关系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调整人地关系入手,进行生态减压,从而达到从根本上防灾减灾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人地关系 自然灾害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耀彬 陈志 杨益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53-59,共7页
运用数理统计和分形技术刻画了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若干现状特点,基于断裂点模型对全省城市体系进行了次级划分.应用城市体系空间发展阶段理论对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过程予以阶段性划分,并着重对近10年来湖北省城市... 运用数理统计和分形技术刻画了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若干现状特点,基于断裂点模型对全省城市体系进行了次级划分.应用城市体系空间发展阶段理论对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过程予以阶段性划分,并着重对近10年来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在对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动力机制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若干主要因素.最后,在阐述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的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优化构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城市空间 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地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恢复对策——以鄂南丘陵山区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程东来 钟学斌 +1 位作者 喻光明 何国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91-295,共5页
对鄂南丘陵山区坡地生态稳定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坡地退化的特征、过程及主要影响因子;在提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并确定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整治方向的前提下,介绍了几种坡地退化防治的农业生态技术及其在本区实施... 对鄂南丘陵山区坡地生态稳定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坡地退化的特征、过程及主要影响因子;在提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并确定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整治方向的前提下,介绍了几种坡地退化防治的农业生态技术及其在本区实施和推广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 稳定性 评价 鄂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宁市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韩冰华 柯新利 《咸宁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93-96,共4页
根据咸宁市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特征,分析了近年来咸宁市农业内部各业生产结构及其变化态势,针对咸宁市农业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结合红壤丘陵区农业发展规律,提出其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农业生产结构 现状 调整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地关系变化对湖北省自然灾害的影响
9
作者 刘成武 黄利民 吴斌祥 《灾害学》 CSCD 2004年第1期63-68,共6页
人口增长及其引发的人地关系失调导致并加重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人地关系恶化致使湖北省"灾种增多、频率加快、灾情趋重"。因此,湖北省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生态工程等减灾措施的作用,更要重视人地关系变化对... 人口增长及其引发的人地关系失调导致并加重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人地关系恶化致使湖北省"灾种增多、频率加快、灾情趋重"。因此,湖北省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生态工程等减灾措施的作用,更要重视人地关系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调整人地关系入手,进行生态减压,从而达到从根本上防灾减灾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人地关系 自然灾害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农地制度创新与农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冰华 《咸宁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7-81,共5页
近二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转型,进入了最佳发展时期 但随着"三化"进程的深入,农业发展不稳定、农业生产要素结构性扭曲、农地利用及其制度缺陷等问题日显严峻 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变量,农地制度创新在农地可... 近二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转型,进入了最佳发展时期 但随着"三化"进程的深入,农业发展不稳定、农业生产要素结构性扭曲、农地利用及其制度缺陷等问题日显严峻 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变量,农地制度创新在农地可持续利用中起决定性作用 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其根源问题———现有农地制度与农地可持续利用的结构性矛盾 为此,要创新农地产权制度,确保产权主体在配置农地资源上的核心作用;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提高农地规模经营水平;建立农地保障替代机制,强化农地的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 农地制度 农地配置 农地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农地产权约束与农地资源合理配置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冰华 《咸宁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9-11,共3页
明晰产权关系是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前提。农地产权对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约束性体现于七个方面,即产权的明晰性、产权的排他性、产权的安全稳定性、产权的可转让性、权能和利益的对称性、产权安排的针对性、产权行使的限制性等... 明晰产权关系是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前提。农地产权对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约束性体现于七个方面,即产权的明晰性、产权的排他性、产权的安全稳定性、产权的可转让性、权能和利益的对称性、产权安排的针对性、产权行使的限制性等。而我国农地产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边界不清、权利主体不清、集体成员之间的权益关系不清、权能不完全等构成我国农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障碍性因素。为此,调整农地产权关系,选择合适的农地产权结构,走多元化的农地配置利用之道是我国农地资源优化配置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 产权约束 产权缺陷 农地资源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流转系统分析——农地流转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车裕斌 《咸宁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71-74,共4页
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 ,通过对农地流转涉及的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剖析 ,分析了农地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认为该系统是一种多等级序列的开放系统 ,具有信息传输和农地资源配置两大功能 ,并结合我国农地流转系统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农地流转系统 组成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佃农理论》与农地资源配置方式的多元化
13
作者 韩冰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35-238,共4页
农地的五个特性决定了人类要合理配置利用农地资源.张五常《佃农理论》依照农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的关系指出定额租约、分成合约、工资合约在零交易成本的情形下都可能是有效率的合约安排;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形下,不同的合约可能导致... 农地的五个特性决定了人类要合理配置利用农地资源.张五常《佃农理论》依照农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的关系指出定额租约、分成合约、工资合约在零交易成本的情形下都可能是有效率的合约安排;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形下,不同的合约可能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明晰产权,降低农地配置的交易费用是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分配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产权的多样化必将促进我国农地资源配置方式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 资源配置 张五常 佃农理论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资源三大配置主体及其配置因素比较
14
作者 韩冰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8,共4页
在我国,农地资源配置的宏观、中观、微观主体在配置农地资源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配置目标、决策方式、调控手段以及关注的要素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农地资源配置主体,配置农地资源时都应避免规模效益... 在我国,农地资源配置的宏观、中观、微观主体在配置农地资源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配置目标、决策方式、调控手段以及关注的要素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农地资源配置主体,配置农地资源时都应避免规模效益偏差、时序效益偏差、布局效益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资源 配置主体 作用 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尺度空间土地急剧转换过程及驱动力分析——以咸宁市咸安区为例
15
作者 定光平 俞宏慧 《咸宁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98-102,共5页
根据1999~2005年咸宁市咸安区土地资源调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近六年来土地转换的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小尺度空间土地急剧转换的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咸安区1999~2005年耕地、园地、... 根据1999~2005年咸宁市咸安区土地资源调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近六年来土地转换的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小尺度空间土地急剧转换的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咸安区1999~2005年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减少,其中耕地急剧减少3 844.18公顷.除牧草地外其他用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林地面积急剧增加3 855.06公顷.(2)土地转换类型多样化,耕地-林地-园地之间的转换最为密切,而且幅度最大.(3)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咸安区土地转换多样性的客观物质基础,基于生态建设的国家政策的实施是其土地急剧转换最主要的动力,而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力相对显得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转换 驱动力 小尺度空间 咸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发展与决策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评价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儒刚 钟学斌 +1 位作者 喻光明 何国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03-408,共6页
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三者之间维持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通过测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并对生态系统当前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其后根据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进行单价订正,评价当前状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三者之间维持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通过测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并对生态系统当前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其后根据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进行单价订正,评价当前状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人类各项主要的发展目标和决策方案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论文对人类发展与决策及其生态系统影响评价的概念作了界定,提出了人类发展与决策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进行评价的技术路线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模型;其中采用列表清单法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不确定影响,对于确定性影响采用矩阵法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发展与决策 生态系统 影响评价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库兹涅茨假说看我国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
17
作者 韩冰华 《咸宁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4,共4页
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与农地资源保护呈现出一对刚性矛盾。本文从诠释库兹涅茨假说着手,分析了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发展与农地资源减少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验证了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均耕地资源减少的倒U形趋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进一... 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与农地资源保护呈现出一对刚性矛盾。本文从诠释库兹涅茨假说着手,分析了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发展与农地资源减少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验证了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均耕地资源减少的倒U形趋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进一步优化我国农地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兹涅茨假说 农地 农地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师地理系GIS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研究
18
作者 何国松 《咸宁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28-29,共2页
高师地理系普遍开设GIS课程。在论述开设GIS课程必要性同时,针对GIS特点及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GIS 教学 地理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以江苏省典型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22
19
作者 翟文侠 黄贤金 +3 位作者 张强 周峰 马其芳 钟太洋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4-60,共7页
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对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23个与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相关的指标,构建了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可持续利... 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对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23个与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相关的指标,构建了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可持续利用度4个方面,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江苏省18个典型城市开发区调查数据为例,对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认为,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可以分为4个层次:①超集约,即土地供求紧张,分值大于0.3;②集约。土地供求平衡,分值在0~0.3之间;③基本集约,土地供求在一定时期内平衡.分值在-0.3—0之间;④欠集约,土地有所闲置,土地产出率较低,分值小于-0.3。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区域差异:苏南地区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而苏中地区高于苏北地区。据此,提出提高土地集约水平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36
20
作者 翟文侠 黄贤金 +1 位作者 张强 杜文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科学确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选取14个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多元回归驱动力模型,对江苏省17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闲... 科学确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选取14个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多元回归驱动力模型,对江苏省17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闲置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首要限制性因素,依据产出指标影响程度高于土地、资金的投入指标可知,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处于土地利用转换期;(2)苏南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 驱动模型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