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1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通式-时间分辨分析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许心宁 王朔 +2 位作者 徐娟 刘鹏飞 杨守业 《岩矿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共18页
流通式-时间分辨分析系统(简称FT-TRA)是二十一世纪初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反应(溶解)-在线分析系统,由淋洗液混合单元、反应单元与分析单元组成,核心功能是通过特定流动相淋洗样品池中的微量样品,分离或去除样品中的特定组分,并监测样... 流通式-时间分辨分析系统(简称FT-TRA)是二十一世纪初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反应(溶解)-在线分析系统,由淋洗液混合单元、反应单元与分析单元组成,核心功能是通过特定流动相淋洗样品池中的微量样品,分离或去除样品中的特定组分,并监测样品不同元素和矿物组分的出溶特征,实现高分辨的在线过程分析。本文综述了FT-TRA系统的技术原理与软硬件组成、实验方法与操作要点及地质应用发展过程,重点对该系统在地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争议点进行阐释与分析,并基于其发展现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与潜力。FT-TRA系统目前主要的地质应用包括古海洋学与古环境学研究代用指标的验证(如有孔虫、介形虫淋洗)、矿物溶解过程与反应动力学研究、环境样品的元素相态分析等。FT-TRA系统以溶解并提取有孔虫/介形虫壳体的元素组成信号作为还原古海洋指标的重要手段,与传统批处理法相比,该方法被认为具有实时监测清洁程度、降低损失率并实现差异溶解的优势,能够获取更精细的壳体化学组成信息;测试矿物溶解态与溶解参数也是FT-TRA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该系统的实验室模拟能够与模型结合探究不同类型矿物在稳态下的溶解动力学,为研究矿物在自然状态下的溶解过程提供启示;近些年来该系统还逐渐被用于矿物反应性测试,其中将气相CO_(2)作为淋滤液与矿物反应的研究可能在全球变暖及CO_(2)的人工捕捉课题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FT-TRA系统运行中涉及的不同组分的溶解机制是其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进一步完善其溶解动力学原理必然将为该系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如多类型地质样品溶解、矿物的模拟合成等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式-时间分辨分析系统(FT-TRA) 在线地球化学分析 地质应用 环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自生碳氟磷灰石成因研究进展
2
作者 叶子靖 周怀阳 高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自生碳氟磷灰石(CFA)是海洋沉积物中重要的磷汇,也是海底沉积型磷矿的主要含磷矿物。解析CFA的成因对了解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生产力变化、磷循环模式及其全球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在比较全面地收集、整理已有海洋沉积... 自生碳氟磷灰石(CFA)是海洋沉积物中重要的磷汇,也是海底沉积型磷矿的主要含磷矿物。解析CFA的成因对了解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生产力变化、磷循环模式及其全球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在比较全面地收集、整理已有海洋沉积物中自生碳氟磷灰石成因研究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的比较分析,全面地总结了有关海洋沉积物中CFA形成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及沉淀机制的认识,分析了包括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铁羟基氧化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鱼类硬质碎屑的溶解、大型硫化细菌对多聚磷酸盐的储存与释放等有关磷富集的过程,揭示了氧化还原条件的波动等对磷富集的影响。同时,本文强调磷酸钙(CaP)前体的存在及与CFA形成之间可能的关系,阐释CaP前体在碳酸钙表面的界面耦合溶解-沉淀机制可作为CFA交代成因的微观证据,并明确了交代成因CFA的多种鉴别标志。最后,希望依靠海洋科技的进步以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提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海洋沉积物中自生CFA成因与分布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氟磷灰石 海洋自生矿物 成磷作用 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在临兴西区气田的应用——以LXX23-21H井为例
3
作者 孙震 腾闻 +3 位作者 邢乐乐 朱志伟 鲍鑫 傅强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5年第2期10-15,共6页
随着临兴西区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逐步深入,水平井成为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手段,而水平井钻探成功率和储层钻遇率很大程度上受地质导向技术的制约。利用LXX23-21H水平井的成功案例对临兴西区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进行总结,提出一套基于近... 随着临兴西区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逐步深入,水平井成为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手段,而水平井钻探成功率和储层钻遇率很大程度上受地质导向技术的制约。利用LXX23-21H水平井的成功案例对临兴西区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进行总结,提出一套基于近钻头方位伽马随钻测井技术的地质导向方法,认为准确选择标志层、精确着陆和水平段导向控制是水平井钻探成功的主要因素。该方法可指导区内后续水平井施工,提高开发效率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地质导向 近钻头方位伽马 随钻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的风化作用和反风化作用
4
作者 武雪超 杨守业 《自然杂志》 2025年第1期23-32,共10页
海洋中风化作用的溶解释放过程可以直接影响海水的化学组成,消耗水体二氧化碳(CO_(2)),并且通过促进海洋初级生产力,间接影响地球表层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反风化作用则通过结合海水中的溶解态离子和碳酸氢根,形成自生黏土沉淀,释放CO_(... 海洋中风化作用的溶解释放过程可以直接影响海水的化学组成,消耗水体二氧化碳(CO_(2)),并且通过促进海洋初级生产力,间接影响地球表层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反风化作用则通过结合海水中的溶解态离子和碳酸氢根,形成自生黏土沉淀,释放CO_(2),成为海水中很多关键元素的沉积“汇”,也是地球历史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海洋中的风化和反风化作用可以发生在水体中,也可以发生在海底,它们可以显著改变反应流体和固相物质的地球化学组成,风化的海底玄武岩和沉积物随板块俯冲作用进入地幔后,还会影响地球深部的地球化学循环。在碳中和目标下,研究海洋的风化和反风化过程及其机制,对评估海洋负排放潜力和实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风化作用 反风化作用 海水地球化学组成 气候变化 碳循环与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海洋动态观测设备嵌入式系统的低功耗管理预测模型
5
作者 李昌硕 周伟 +1 位作者 杨群慧 季福武 《海洋技术学报》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能耗是制约海洋设备在水下工作时长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海洋动态观测设备嵌入式系统的动态功耗,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用于预测空闲时间的指数平滑算法所存在的权重系数基于凑数法确定、算法难以适应大波动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权重... 能耗是制约海洋设备在水下工作时长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海洋动态观测设备嵌入式系统的动态功耗,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用于预测空闲时间的指数平滑算法所存在的权重系数基于凑数法确定、算法难以适应大波动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权重系数,并构建了一种自适应的低功耗管理预测模型。当模型检测到预测的空闲时间超过工作和休眠状态切换的时间阈值后,中央处理器关停系统的部分外设,使系统进入低功耗休眠状态。仿真和单片机实验均表明,本文提出的低功耗管理预测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处理器工作的空闲时间预测的准确性,且面对突发状况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可显著降低嵌入式系统的功耗,有效延长设备的工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动态观测设备 嵌入式系统 动态功耗管理 指数平滑算法 低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简述
6
作者 翦知湣 刘志飞 《中国基础科学》 2007年第6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海洋地质 同济大学 实验室主任 有机地球化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深海 海底资源 海洋资源 学科方向 咨询组 仪器设备 大型仪器 学术委员会 古海洋学 历史海洋学 古地理学
原文传递
地球长期碳循环中的负反馈作用
7
作者 黄湘通 杨守业 《自然杂志》 2025年第1期11-22,共12页
为什么在太阳系的类地行星中,地球是唯一已知宜居且存在生命的天体?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地球的长期碳循环过程及其负反馈机制。本文基于对现代地球碳循环组成、通量与响应时间的认识,阐述负反馈作用在维持气候稳定和碳循环... 为什么在太阳系的类地行星中,地球是唯一已知宜居且存在生命的天体?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地球的长期碳循环过程及其负反馈机制。本文基于对现代地球碳循环组成、通量与响应时间的认识,阐述负反馈作用在维持气候稳定和碳循环平衡中的重要性,主要介绍不同负反馈作用的类型和机制,包括陆地硅酸盐风化、海洋硅酸盐风化、反风化作用、有机碳埋藏以及岩石有机碳氧化等。通过对地球碳循环热点问题的跟踪,揭示出地球气候的长期稳定性依赖于多种负反馈机制的协同作用,且这些机制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反馈强度有所差异。为更深入理解碳循环负反馈的作用机制,未来应遵循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综合沉积、构造、古气候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丰富记录与指标,同时与先进的数值模拟、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开展定量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负反馈 硅酸盐风化 反风化 有机碳埋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4万年以来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9
8
作者 李丽 王慧 +1 位作者 罗布次仁 贺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85,共7页
南海北部陆坡的17937柱状样上部4万年来有机碳和碳酸盐的含量分布特征显示:有机碳含量总体显示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碳酸盐则相反。C/N元素比分布范围和二组分分析说明该站位的有机碳以海洋自生有机碳为主,全新世达80%以上。根据... 南海北部陆坡的17937柱状样上部4万年来有机碳和碳酸盐的含量分布特征显示:有机碳含量总体显示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碳酸盐则相反。C/N元素比分布范围和二组分分析说明该站位的有机碳以海洋自生有机碳为主,全新世达80%以上。根据海洋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和两类不同来源有机碳所占比例计算得出的海洋自生生物产生的有机碳含量在MIS2时期最高,说明末次冰期海洋生产力提高。冰期冬季风强化,海水混合程度加强,营养物质利用更充分以及陆源输入增多导致营养物质增加。碳酸盐含量主要受陆源物质稀释的影响,为"大西洋型"旋回。碳酸盐旋回在全新世早中期存在低碳酸钙事件,可能与该时期的强降雨冲刷所致陆源稀释作用增强、海水溶解作用增强以及海洋表层生产力的降低等综合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海洋生产力 碳酸盐 低钙事件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部晚更新世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郑范 李前裕 +4 位作者 陈木宏 邵磊 乔培军 成鑫荣 向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4-542,549,共10页
对湄公河口外MD01-2392孔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并采用FP-12E转换函数、MAT现代类比法及温跃层转换函数的计算,结合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南海南部晚更新世近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化特征.发现冰期MIS12、MIS8、MIS2-4冬季表层水温明... 对湄公河口外MD01-2392孔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并采用FP-12E转换函数、MAT现代类比法及温跃层转换函数的计算,结合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南海南部晚更新世近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化特征.发现冰期MIS12、MIS8、MIS2-4冬季表层水温明显高出相邻的间冰期,特别是间冰期MIS9、MIS5、MIS1表层水温都较低.温跃层在MIS5与MIS1最浅,MIS9其次.主要表现在浮游有孔虫深层高营养种的含量增高,表明上升流增强.间冰期的低水温很可能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影响所致,当然表层盐度由于多雨而降低也可能影响到间冰期的水温估算.冰期时较高的表层水温,喜暖高盐型次表层种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大量繁殖,说明冰期时南部海区受来自北部强冬季风的制约使上升流活动减弱,海平面降低后与邻区通道的关闭也造成水体置换明显减弱,可能有淡水盖层发育,最终导致上层海水分层增强和冬季表层水温保持相对较高.晚更新世时期的南海南部由于冰期低海平面造成半封闭的海盆环境和季风变化,是影响其浮游有孔虫对冰期旋回响应与北部和开放大洋不同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冰期旋回 浮游有孔虫 古水温 季风 南海 MD01-2392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海侵湖泊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6
10
作者 傅强 李益 +1 位作者 张国栋 刘玉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0-385,共6页
通过对苏北盆地钻井岩心分析研究总结得出,在晚白垩世、古新世苏北盆地曾与海相通,并遭受海侵影响。海侵的原因,可能是从晚白垩世晚期起,中国东部的地应力条件以引张力占优势,并在华北—渤海湾、苏北—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发育了一系列... 通过对苏北盆地钻井岩心分析研究总结得出,在晚白垩世、古新世苏北盆地曾与海相通,并遭受海侵影响。海侵的原因,可能是从晚白垩世晚期起,中国东部的地应力条件以引张力占优势,并在华北—渤海湾、苏北—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发育了一系列为早第三纪巨厚沉积物所充填的半地堑箕状盆地,海水由东海向黄海海侵,造成陆架上箕状盆地在短时期内与海水相通。苏北盆地在晚白垩世泰州组—古新世阜宁组沉积形成了以全盆地阜二段、阜四段为主,局部泰二段的富含介形虫的暗色泥岩,成为该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古生物以及岩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证据可以确定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发育的湖盆环境可统称“近海湖泊”或将海侵层段称“海侵湖泊”,而至始新世戴南和三垛组沉积时则可统称内陆湖泊和河流冲积平原环境。通过对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海侵湖泊的确切与充分的认识分析,不仅对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的湖盆古地理重建,而且对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以及生油气潜力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晚白垩世-古新世 海侵 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井间地震与地面地震数据联合约束下的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42
11
作者 杨锴 艾迪飞 耿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95-2704,共10页
利用能够整合测井信息与井间地震信息的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方法,结合传统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思路,得到了一种能够同时整合测井、井间地震与地面地震三种先验信息的地质统计学反演与储层建模方法.由于井间射线信息、测井信息与地面地震数... 利用能够整合测井信息与井间地震信息的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方法,结合传统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思路,得到了一种能够同时整合测井、井间地震与地面地震三种先验信息的地质统计学反演与储层建模方法.由于井间射线信息、测井信息与地面地震数据在随机反演与建模过程当中都得到了尊重,因此与传统地质统计学反演仅利用了测井与地面地震数据相比,本文的地质统计学反演与建模方法更充分地利用了先验信息,有效提高了反演的精度,降低了随机建模中的多解性.基于理论数据的测试证实了上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统计学反演 随机模拟 多信息联合约束储层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汝建 肖文申 +7 位作者 向霏 陈建芳 高爱国 陈荣华 程振波 李秀珠 韩贻兵 李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69,共9页
通过对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所采取的66个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生产力变化与水团的相互关系。楚科奇海西南部呈现出高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而中部和东部哈罗德浅滩至阿拉斯加沿岸,以... 通过对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所采取的66个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生产力变化与水团的相互关系。楚科奇海西南部呈现出高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而中部和东部哈罗德浅滩至阿拉斯加沿岸,以及楚科奇海台、北风脊和加拿大海盆表现出低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楚科奇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以底栖有孔虫为主,丰度低;而楚科奇海台、北风脊和加拿大海盆则以浮游有孔虫占绝对优势,丰度较高。生源组分的分布特征显然与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的三股太平洋水和大西洋次表层水相关。楚科奇海西侧沿富营养的阿纳德尔流方向的区域呈现出高的表层生产力。而东侧受寡营养的阿拉斯加沿岸流及阿拉斯加西北沿岸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呈现出低的表层生产力。北纬75°以北及加拿大海盆受海冰覆盖影响,也表现出最低的表层生产力。而受北大西洋次表层水的影响,楚科奇海陆架外侧高纬海域表现出较高的钙质生物生产力。表层沉积物中Corg/N比值及其分布反映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以海洋自身来源为主,且主要受生物泵过程控制。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呈现高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生产力 水团 生源组分 表层沉积物 北冰洋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岸外上升流区48万年来高分辨率的生源组分记录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向霏 王汝建 +1 位作者 李建如 叶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89,共9页
南海西部越南岸外MD05-2901孔沉积物分析显示,该孔覆盖氧同位素1-12期,底界年龄约为48万年。生源组分记录显示表层古生产力冰期高、间冰期低,体现间冰期海平面下降、陆源物质输入增强的影响。生产力在末次冰期达到最高,体现末次盛冰期... 南海西部越南岸外MD05-2901孔沉积物分析显示,该孔覆盖氧同位素1-12期,底界年龄约为48万年。生源组分记录显示表层古生产力冰期高、间冰期低,体现间冰期海平面下降、陆源物质输入增强的影响。生产力在末次冰期达到最高,体现末次盛冰期海陆差异增强,东北风发育对生产力提高的促进作用。碳酸钙含量变化呈现冰期早期含量低、冰消期和间冰期含量高的趋势。其冰消期的高值在MIS1/2、MIS3/4和MIS5/6分界处,与浮游有孔虫碳同位素低值对应,揭示该地区的碳酸钙沉积旋回是“稀释旋回”。同时碳酸钙含量变化领先于同一地区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变化,证明低纬海区碳酸钙泵作用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有影响。滤波分析结果显示碳同位素存在23 ka的岁差周期和偏心率长周期,生源组分的含量变化显示出典型的岁差周期,体现南海季风环流的轨道响应,证明低纬热带过程是调节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沉积物 古生产力 轨道驱动 越南岸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中更新世过渡期的古海洋变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金海燕 翦知湣 成鑫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80,共10页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上部约25m样品中所舍浮游有孔虫的定量统计和鉴定,结合转换函数及稳定同住素分析,揭示了第四纪近1.6Ma以来冰期旋回中赤道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为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上部约25m样品中所舍浮游有孔虫的定量统计和鉴定,结合转换函数及稳定同住素分析,揭示了第四纪近1.6Ma以来冰期旋回中赤道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为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动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在第四纪的冰期旋回中变化幅度超过了5℃,而温跃层深度自1.6Ma以来有所变浅,进一步论证了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通过时暖池区和南海及赤道东太平洋的比较,发现南海南部和暖池的海水在第四纪具有较好的连通性,而南海北部则受季风控制影响较大;同时,赤道东、西太平洋及南海,自1.6Ma以采温跃层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浅。研究中发现中更新世过渡期(MPT)在许多古海洋学指标中都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以此为界,对0~0.9和0.9~1.6Ma两个时间段的暖池冬季表层海水温度、表层与次表层种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差值与地球轨道参数ETP分别作交叉频谱分析,结果显示暖池在响应全球气候转型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低纬特有的热带气候变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表层海水温度 温跃层深度 中更新世过渡期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P31孔晚第四纪的陆源沉积物记录及其古海洋与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梅静 王汝建 +3 位作者 陈建芳 程振波 陈志华 孙烨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86,共10页
通过对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台P31孔沉积物进行岩性特征和颜色旋回分析、XRF元素扫描、AMS14 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筏冰碎屑(IRD)(>250和>154μm)含量分析以及粒度组成的综合研究,建立了该孔的地层年代框架,其沉积物被划分为MIS ... 通过对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台P31孔沉积物进行岩性特征和颜色旋回分析、XRF元素扫描、AMS14 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筏冰碎屑(IRD)(>250和>154μm)含量分析以及粒度组成的综合研究,建立了该孔的地层年代框架,其沉积物被划分为MIS 3-MIS 1的沉积序列。自MIS 3以来,楚科奇海台P31孔可以识别出5个IRD事件,它们分别出现在晚MIS 1、MIS 2和早中MIS 3期。这些IRD主要被来自加拿大北极群岛的冰山或者大块冰所携带,随波弗特环流搬运至楚科奇海台并卸载到海底,这不仅反映了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北美冰盖的崩塌事件,还反映了波弗特环流的变化历史。粒度组分变化表明,细砂级组分主要来自于冰山或大冰块的搬运,因为其高值对应于IRD的高值,粉砂级组分可能主要来自于海冰的搬运,而黏土级组分主要由波弗特环流和雾状层所搬运。两个敏感组分(5~13和110~176μm)含量的变化呈现明显对称性分布,后者的变化对应于IRD的变化,前者可能指示了物源和沉积作用后期的影响。该孔MIS3-MIS1的沉积速率分别为2.2、0.16和1.6cm/ka,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2cm/ka。与北冰洋其他海区沉积速率资料对比显示,海冰边缘地区沉积速率较高,而永久性海冰覆盖区沉积速率低较。水深越浅,越靠近陆架物源区,沉积速率越高,纬度越高的门捷列夫-阿尔法脊和加拿大海盆区,沉积速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D 陆源组分 沉积速率 晚第四纪 楚科奇海台 西北冰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北部陆坡100ka来的古海洋学记录及海冰的扩张历史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汝建 李霞 +1 位作者 肖文申 陈荣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0-558,共9页
白令海北部陆坡B2-9柱状样中生源组分的研究显示,自MIS 5.3期以来表层生产力指标的粗组分和蛋白石含量呈阶梯状增加,反映表层生产力阶段式的增长.全新世表层生产力达到最高,并且MIS 3.2~2期高,比MIS 5.3~3.3期最低.高有机碳含量对应于... 白令海北部陆坡B2-9柱状样中生源组分的研究显示,自MIS 5.3期以来表层生产力指标的粗组分和蛋白石含量呈阶梯状增加,反映表层生产力阶段式的增长.全新世表层生产力达到最高,并且MIS 3.2~2期高,比MIS 5.3~3.3期最低.高有机碳含量对应于高C/N比值,显示有机碳混合来源,不能作为表层生产力的指标.MIS 5.1,3.3~3.2期和全新世高的有机碳含量和C/N比值反映间冰期陆源有机物质输入量的增加.MIS 5.3期至中全新世,不断增加的陆源砂级和粉砂级颗粒组分说明随着气候的逐渐变冷,陆架海冰在不断扩张.伐冰碎屑和碳屑颗粒冰期、间冰段和末次冰消期升高,而间冰期降低,反映冰期白令海陆架海冰扩张和间冰期海冰消融的过程.冰期海冰扩张与北美大陆气候的相互关联,揭示了晚第四纪冰期旋回中自令海海冰扩张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生产力 筏冰碎屑 海冰扩张 晚第四纪 白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北部陆坡晚第四纪的古海洋与古气候学记录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霞 王汝建 +2 位作者 陈荣华 翦知湣 赵泉鸿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1-269,共9页
白令海北部陆坡B2 9柱状样中放射虫Cycladophoradavisiana含量曲线和深海SPECMAP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 ,为该柱状样建立了晚第四纪约 1 0万年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该柱状样中微体化石、碳屑颗粒、筏冰碎屑 (石英和岩屑颗粒 )的定量分析... 白令海北部陆坡B2 9柱状样中放射虫Cycladophoradavisiana含量曲线和深海SPECMAP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 ,为该柱状样建立了晚第四纪约 1 0万年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该柱状样中微体化石、碳屑颗粒、筏冰碎屑 (石英和岩屑颗粒 )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作为表层生产力指标的粗组份自氧同位素 5 .3期以来呈阶梯状增加 ,反映表层生产力阶段式的增长 ;碳屑颗粒丰度自氧同位素 5 .3期至末次冰消期的增加说明白令海末次冰消期以前气候较全新世干冷 ,天然火灾发生的概率较全新世大大增加 ;冰期和早、中全新世较高的筏冰碎屑反映了冰期和早、中全新世白令海陆架海冰的扩大以及气候转暖所导致的海冰消融的过程 ,揭示了白令海对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氧同位素 晚第四纪 古海洋 古气候学 冰期 全新世 微体化石 放射虫 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浊积岩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0
18
作者 傅强 吕苗苗 刘永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6-192,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6、长7期的深湖区域经过钻探发现多套厚薄不等的浊积岩砂体。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及岩石结构、构造特征分析研究,得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长7期湖盆深湖区域发育的浊积岩属于三角洲前缘滑塌成因;其中西南...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6、长7期的深湖区域经过钻探发现多套厚薄不等的浊积岩砂体。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及岩石结构、构造特征分析研究,得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长7期湖盆深湖区域发育的浊积岩属于三角洲前缘滑塌成因;其中西南物源方向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深湖部位主要发育较粗粒滑塌浊积岩;盆地东北物源方向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的深湖部位主要发育较细粒滑塌浊积岩。弄清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中浊积岩特征及分布规律,不仅对大型陆相湖盆深湖区浊积岩的形成机理与发育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深湖区浊积岩中油气的成藏机理研究也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浊积岩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DSDP188站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沅澎 王汝建 +2 位作者 郑洪波 向霏 杨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5-71,共7页
白令海南部DSDP188站沉积物生源组分分析显示,该地区表层生产力在MIS3早、晚期(3.3和3.1)以及MIS2期增加,而其他时期表层生产力相应降低,并且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没有显示明显的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沉积物的C/N比值反映了有机碳的混合来源,... 白令海南部DSDP188站沉积物生源组分分析显示,该地区表层生产力在MIS3早、晚期(3.3和3.1)以及MIS2期增加,而其他时期表层生产力相应降低,并且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没有显示明显的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沉积物的C/N比值反映了有机碳的混合来源,说明该地区表层生产力可能受陆源营养物质输入的影响。该站位沉积物的非生源组分分析显示,MIS3早、晚期陆源物质输入量增加,反映洋流加强和气候变化。MIS2出现两次陆源物质输入量的增加,显示了洋流和气候的波动。MIS3和末次冰消期碳屑丰度增加,但MIS2降低,指示MIS3和MIS1陆地天然火灾概率大,而MIS2天然火灾概率低,反映间冰期比冰期更容易发生天然火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古气候 晚第四纪 白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7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20
作者 傅强 李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9-584,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8-长7油层组位于延长组中下部,代表湖盆最大扩张期,主要属于湖成三角洲相。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7油层组地层沉积的基准面旋回特征,识别出1个长期旋回、3个中...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8-长7油层组位于延长组中下部,代表湖盆最大扩张期,主要属于湖成三角洲相。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7油层组地层沉积的基准面旋回特征,识别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MSC3、MSC4、MSC5)和15~25个短期旋回,分析得出长8油层组为三角洲环境,到长7油层组则演变为半深-深湖环境。3个中期旋回当中,MSC3、MSC4是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旋回,并在MSC4上升半旋回顶部形成盆地最大湖泛面,MSC5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旋回,发育浊积扇。对不同井基准面旋回的分析得出:储集层段多发育于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浊流沉积砂体中,且砂体与前三角洲泥构成的烃源岩相匹配,形成岩性油气藏。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地层格架对指导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 基准面旋回 层序地层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