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向前看,还是向后看?——再谈电影《阿凡达》
- 1
-
-
作者
陈家琪
-
机构
同济大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7期146-148,共3页
-
文摘
关于电影《阿凡达》,看的人多,说的人少,大家只是欣赏,似乎没有多少话可说。自我的《“地球人”到底有多坏?》(载《艺术世界》2010年第3期)发表后,有人转发给我一篇海外评论,指出《阿凡达》是一部“烂电影”,因为它攻击现代文明;而攻击者自己却并不想过原始人的生活,
-
关键词
电影
2010年
艺术世界
现代文明
原始人
攻击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我们这个时代的“基础教育”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陈家琪
-
机构
同济大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研究所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
《德国哲学》
-
出处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13年第5期9-10,共2页
-
文摘
孤独,不是身边没有人,而是因为没有共同语言,再具体一点说,就是没有了一个可共享、可分享的共同世界。没有了这样一个可共享、可分享的共同世界,随之而来的就是虚无主义的问题,就是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就是功利性、实用性、目的性需求对我们的支配。一个工具化了的世界已然形成,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大约可以假定为我们的一个基本共识,这也是教育界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背景。
-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共同语言
虚无主义
基本共识
社会环境
急功近利
工具化
世界
-
分类号
G52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2006:一个需要沉下心来想想清楚的年份
- 3
-
-
作者
陈家琪
-
机构
同济大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研究所
-
出处
《开放时代》
CSSCI
2007年第1期134-141,共8页
-
文摘
断裂(个人的记忆的阻断,代际间的无法沟通)、流失(因为潮水般涌来的只有明天,而明天的后面还有明天,于是我们永在追逐之中)、离散(这种离散主要表现为一个共同体不再有共尊共信的普遍伦理,大家生活在一种习惯性了的冷漠与拒斥之中,所以才需要有那么多“感动中国”的人来点缀日常的人际关系——尽管这些人和事确实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对这几个范畴的体认更多的是需要描述而不是论证。
-
关键词
普遍伦理
人际关系
共同体
习惯性
离散
代际
流失
-
分类号
D669.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关于汶川抗震救灾的思考
- 4
-
-
作者
陈家琪
-
机构
同济大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研究所
-
出处
《原道》
2008年第1期151-155,共5页
-
文摘
"弘扬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我们是想回到过去——也回不去;它的真正意味是要带给我们一种有关理想的信念。与理想主义相对立的从来就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出于对现在的不满,我们才想到了"弘扬传统"的问题。
-
关键词
汶川
用词不当
三层意思
康德哲学
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子路篇
民族事务
仁者爱人
不知道
客观实在性
-
分类号
D632.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