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0
1
作者 梅炯 俞光荣 +3 位作者 朱辉 祝晓忠 李广君 黎之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 ,分析 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 :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 (2 ... 目的 :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 ,分析 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 :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 (2 3 .6± 3 .0 )mm ,(15 .3± 2 .2 )mm和 (9.5± 1.2 )mm。在 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 ,无一发生载距突移位。在跟骨载距突的周围 ,有牢固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附着 ,故当跟骨骨折时 ,这些结构可限制载距突移位。结论 :载距突周围的解剖特点决定了载距突在跟骨骨折中不会发生移位 ,故临床上可利用稳定的载距突骨块作为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时的固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载距突 解剖学 骨折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张世民 张凯 +2 位作者 李海丰 袁锋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2-356,共5页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6个小腿灌注标本,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筋膜下段),腓肠神经血管轴与两侧...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6个小腿灌注标本,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筋膜下段),腓肠神经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支间各有2~4个吻合。在穿出深筋膜后(筋膜上段),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在腓肠肌腱腹交界(约为小腿中点)的近侧2~4cm内,恒定有1~3支肌皮穿支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轴相交通。据此,临床上设计切取以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供血的腓肠神经筋膜蒂腓肠肌皮瓣,修复3例伴有死腔和骨髓炎感染的小腿下1/3段和足踝创面,筋膜皮瓣面积10~12cm×5~6cm,其深层的肌肉6~8cm×4~6cm,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伴有死腔或骨髓炎创面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血管轴 腓肠肌 肌皮瓣 皮神经黄养血管皮瓣 筋膜皮瓣 外科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1
3
作者 梅炯 俞光荣 +3 位作者 朱辉 祝晓忠 李广君 倪之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 :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3 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 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 ,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 13例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 ,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 ,以... 目的 :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3 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 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 ,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 13例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 ,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 ,以及关节囊和韧带的附着。对其中 3侧新鲜足标本分别以红黑墨水灌注胫后动脉及腓动脉 ,观察跟骨及其足部皮肤的血供状况。结果 :跟骨骨小梁的分布特点为内、后、上致密 ,外、前、下稀疏。胫后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前下部骨质和足底前 2 /3皮肤 ,腓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后上方骨质和足跟底部皮肤 ,胫前动脉则供应跟骨中央和足背绝大部分皮肤。结论 :应根据跟部皮肤的血供选择手术切口。载距突和跟骨结节可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固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解剖学 骨小梁 骨折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8
4
作者 夏江 俞光荣 +3 位作者 周家钤 袁锋 张世民 张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9-374,共6页
目的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例,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相关的主1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2)新鲜冷藏下... 目的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例,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相关的主1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2)新鲜冷藏下肢标本4例,按照设计的入路进行模拟手术,评估该入路的可行性。(3)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12例,观察该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的手术切口全长均不经过腓总神经主干;深层经腓肠肌外侧头外侧和比目鱼肌肌间隙分离,保护了内侧的血管神经束;胫前血管在腓骨头下方(4.15±0.36)cm处自腘动脉发出,影响了远端的显露,但足够复位固定简单的后外侧骨折。临床应用12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简单的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具有安全,损伤小,暴露充分,临床效果良好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后外侧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手术入路的深层解剖及后外侧与后内侧比较 被引量:30
5
作者 胡孙君 张世民 +4 位作者 张英琪 杜守超 马卓 姚勐炜 张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7-501,共5页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需要显露的深层结构。结合解剖研究,临床应用20例,比较两种入路的优缺点。结果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主要有下列3个缺点:(1)胫前血管束向前穿过胫腓骨间膜上裂孔,三根血管纵向宽度在1 cm左右,其前穿点距离关节面和腓骨头最高点距离平均4.93 cm和3.77 cm;其上方伴行静脉,距二者的距离分别是4.41 cm和3.25 cm,影响切口的纵向显露;(2)腓骨头遮盖后外侧象限平均61.7%,阻挡向外的横向显露宽度;(3)显露后外侧关节面,需破坏部分后外侧角结构,包括腘肌肌腱复合体、韧带、关节囊等。结论显露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后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骶骨次全切除的相关应用解剖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庆诚 陈实 曾炳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61-564,F0006,共5页
目的测量骶骨标本及解剖骶后区,了解骶骨次全切除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观测50个干燥的成人骶骨标本,采用求积仪计算经S1、S2骶后孔上、下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积的百分率;解剖19具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骨盆标本,从骶... 目的测量骶骨标本及解剖骶后区,了解骶骨次全切除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观测50个干燥的成人骶骨标本,采用求积仪计算经S1、S2骶后孔上、下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积的百分率;解剖19具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骨盆标本,从骶后入路观察骶髂关节与各骶后孔、骶神经的毗邻关系;以髂后上棘至同侧的骶角连线(PS线)为基线,测量各神经出梨状肌上、下缘处至PS线的垂直距离。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S1骶后孔上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均超过50%,经S1骶后孔下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大部分超过50%。而经S2骶后孔上缘所切除骶髂关节面在50%以下者,男性为32.14%,女性为22.73%;72.0%的骶髂关节下缘位于第2、3骶后孔之间,90%S2神经根从其前方经过;阴部神经主要由S3神经前支组成;阴部神经距骶骨最近。结论经S2骶后孔上缘水平切除骶骨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骶髂关节下缘可作为术中确定S2神经位置的骨性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骶髂关节 骶神经 应用解剖 次全切除术 骶骨 相关 后路 正常成人 阴部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跟骨间韧带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凯 俞光荣 +2 位作者 施向挺 倪之挺 陈实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 研究距跟骨间韧带的解剖特征,为了解其功能及损伤重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30侧小腿足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距跟骨间韧带前、后束的特征并进行大体测量。结果 距跟骨间韧带后束走向上内或后上内,长、宽、厚分别为:(9.86±1.15... 目的 研究距跟骨间韧带的解剖特征,为了解其功能及损伤重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30侧小腿足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距跟骨间韧带前、后束的特征并进行大体测量。结果 距跟骨间韧带后束走向上内或后上内,长、宽、厚分别为:(9.86±1.15 )mm ,(9.85±0 .93)mm ,(1.32±0 .15 )mm。前束走向后上内,长、宽、厚分别为(14 .17±1.6 5 )mm ,(7.6 8±1.83)mm ,(1.4 7±0 .36 )mm。结论 距跟骨间韧带是维持距下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跟骨间韧带 应用解剖 解剖特征 理论基础 关节稳定 足标本 体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足第2~5跖板的解剖测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郁耀平 陈大伟 +4 位作者 张鹏 俞光荣 杨云峰 李兵 张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6-649,共4页
目的 通过对跖板及周围组织解剖测量,进一步了解跖板的结构特点及其损伤修复的方式。方法 解剖19例新鲜足标本,观察跖板及周围组织结构,测量2~5跖板长度、远端宽度、近端宽度、中间及旁侧厚度。结果 跖板作为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 目的 通过对跖板及周围组织解剖测量,进一步了解跖板的结构特点及其损伤修复的方式。方法 解剖19例新鲜足标本,观察跖板及周围组织结构,测量2~5跖板长度、远端宽度、近端宽度、中间及旁侧厚度。结果 跖板作为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附着点,是跖趾关节的中心结构。测量男性足第2~5跖板的长度依次为(20.05±0.92)mm,(19.80±1.41)mm,(17.45±0.55)mm,(14.91±0.86)mm;中间宽度为(11.63±1.01)mm,(10.72±1.13)mm,(10.34±1.24)mm,(9.26±0.86);旁侧厚度为(2.04±0.16)mm,(1.97±0.29)mm,(1.69±0.12)mm,(1.47±0.10)mm。女性足第2~5跖板的长度依次为(17.29±0.82)mm,(17.36±0.51)mm,(16.03±1.14)mm,(12.12±1.19)mm;中间宽度为(10.74±0.62)mm,(10.53±0.39)mm;(10.23±0.67)mm,(9.35±0.79)mm;旁侧厚度为(2.02±0.16)mm,(2.01±0.14)mm,(1.82±0.22)mm,(1.66± 0.30)mm。足第2~5跖板的长、宽、厚,从第2跖板到第5跖板依次递减,参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跖板维系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稳定,对跖板撕裂损伤进行修复是必要且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板 跖趾关节 应用解剖 跖板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袁锋 俞光荣 +3 位作者 张世民 张凯 梅炯 倪之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22-625,共4页
目的为第2掌背动脉(seconddorsalmetacarpalartery,SDMA)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观察其效果。方法30例新鲜成人尸手标本经肱动脉灌注天然乳胶—红色球磨染料混合液,观察SDMA皮肤返支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 目的为第2掌背动脉(seconddorsalmetacarpalartery,SDMA)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观察其效果。方法30例新鲜成人尸手标本经肱动脉灌注天然乳胶—红色球磨染料混合液,观察SDMA皮肤返支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支。临床采用SDMA双轴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18例,背侧11例,掌侧7例,其中背侧皮肤缺损伴拇长伸肌腱缺损3例,中指背侧近侧皮肤缺损2例。切取皮瓣2cm×3cm~3cm×5cm。结果尸手标本中,皮肤返支血管出现率100%。皮肤返支血管在SDMA与食指伸肌腱交叉连接远侧0.5±0.2cm处穿出,在距掌指关节近侧1.2±0.5cm处进入皮肤;可见1.7±0.7支细小皮肤返支血管分支,在背侧浅静脉深面向近侧纵向扇行分布行走,血管网间有很多吻合;皮肤返支血管外径0.3±0.1mm,长6.5±0.8cm。临床应用18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6例获8~14个月随访,2例失访。随访期间皮瓣色泽好,外形满意。皮瓣内神经桥接指固有神经的3例和与指背神经吻合的9例,两点辨别觉分别为0.9、1.1mm;未吻接神经的4例两点辨别觉为13~15mm。结论皮肤返支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恒定,皮肤返支血管可增加SDMA皮瓣血管蒂长度,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克服了SDMA岛状皮瓣从指背取皮需植皮留下瘢痕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掌背动脉皮肤返支动脉双轴点应用解剖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腹股沟疝与解剖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滨成 雷若庆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323-326,共4页
1腹股沟疝的病因 腹股沟疝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是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有(1)腹膜鞘状突未闭锁或延期闭锁则可形成先天性斜疝.
关键词 腹股沟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动脉与输尿管关系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曹承华 赵英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 研究前列腺动脉与输尿管的解剖关系。方法 在29例成人尸体上观察测量前列腺动脉的走行、前列腺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等。结果 输尿管与输精管交叉至前列腺动脉的最近距离为(6.19±0.53)mm,输尿管与输精管交叉至膀胱前列腺沟... 目的 研究前列腺动脉与输尿管的解剖关系。方法 在29例成人尸体上观察测量前列腺动脉的走行、前列腺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等。结果 输尿管与输精管交叉至前列腺动脉的最近距离为(6.19±0.53)mm,输尿管与输精管交叉至膀胱前列腺沟的垂直距离为(39.95±1.12)mm,输尿管穿膀胱处至前列腺动脉的最近距离为(9.35±0.56)mm,输尿管穿膀胱处至前列腺沟的最近距离为(19.99±0.98)mm,前列腺动脉主干分支点至前列腺沟的垂直距离为(21.04±1.39)mm。结论 在膀胱前列腺沟上方20mm~30mm距离结扎前列腺动脉易造成输尿管损伤且仅能结扎77.6%动脉主干,结扎的最佳位置应选择前列腺沟上方30mm~40m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动脉 输尿管 结扎动脉前列腺切除术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解季凯 袁锋 +3 位作者 俞光荣 赵宏谋 张凯 倪之挺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9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为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例新鲜成人尸手标本经肱动脉灌注天然乳胶-红色球磨染料混合液,观察第二掌背动脉皮肤返支动脉的起点、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支。结果在本组标本中,皮肤返支血管出现... 目的为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例新鲜成人尸手标本经肱动脉灌注天然乳胶-红色球磨染料混合液,观察第二掌背动脉皮肤返支动脉的起点、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支。结果在本组标本中,皮肤返支血管出现率100%。在第二掌背动脉与食指伸肌腱交叉连接远侧(0.5±0.2)cm处穿出,距掌指关节近侧(1.2±0.5)cm处进入皮肤,可见(1.7±0.7)支细小皮肤返支血管分支,在背侧浅静脉的深面向近侧纵向扇行分布行走,这些细小的血管网之间有很多的吻合,皮肤返支血管外径(0.3±0.1)mm,主要皮肤返支血管长度为(6.5±0.8)cm。结论皮肤返支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恒定,皮肤返支血管可增加第二掌背动脉皮瓣血管蒂的长度,为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克服了第二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从指背取皮需植皮留下瘢痕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第二掌背动脉 皮肤返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氢在大鼠心脏缺氧再灌注时的细胞化学定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广君 刘亚东 +2 位作者 徐丹令 倪之挺 党泽徐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 研究心肌缺氧再灌注时过氧化氢的产生部位。方法 以大鼠为实验动物 ,CeCl3 为捕捉剂 ,用细胞化学的方法进行检测 ,并用X 射线能谱分析的方法对沉淀颗粒进行元素分析。结果 血管内皮细胞及部分心肌的线粒体肿胀。内皮细胞腔面、... 目的 研究心肌缺氧再灌注时过氧化氢的产生部位。方法 以大鼠为实验动物 ,CeCl3 为捕捉剂 ,用细胞化学的方法进行检测 ,并用X 射线能谱分析的方法对沉淀颗粒进行元素分析。结果 血管内皮细胞及部分心肌的线粒体肿胀。内皮细胞腔面、基底膜、肌细胞膜都有沉淀颗粒 ,以血管内皮细胞腔面最多。结论 缺氧再灌注时 ,不仅损伤内皮细胞 ,而且损伤至每一个心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再灌注 氧自由基 过氧化氢 细胞化学 大鼠 心肌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甙Rb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元凋亡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朝鲜 刘军祥 +3 位作者 孙珠蕾 高小青 邓莉 袁琼兰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b1(Ginsenoside Rb1,GRb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探讨GRbl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2 h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GRbl给药组(GRb...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b1(Ginsenoside Rb1,GRb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探讨GRbl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2 h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GRbl给药组(GRb1组),GRb1组大鼠在再灌注后立即腹腔注射GRb1(40 mg/kg)。两组再按不同的再灌注时间(3 h、12 h、1 d、2 d、3 d、5 d和10 d,每时间点4只)分为7个亚组。分别用HE染色、TUNEL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神经组织病理改变、细胞凋亡、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与I/R组相比,GRb1能减轻缺血侧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12 h、1 d、2 d和3 d时P<0.05),上调Bcl-2阳性细胞数(12 h、1 d、3d、5 d和10 d时P<0.05)和降低Bax阳性细胞数(3 h、12 h、1 d、2 d、3 d、5 d和10 d时P<0.05)。结论GRbl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Bcl-2表达和抑制Bax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RB1 脑缺血再灌注 凋亡 BCL-2/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环氧炔醇对体外培养施万细胞表达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晶 丁文龙 +2 位作者 李锋 王文进 朱浩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4-69,共6页
目的研究人参环氧炔醇(PND)对体外培养施万细胞(SCs)神经营养因子(NTFs)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含有不同浓度的PND培养液分别处理SCs,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ND对SCs NTFs表达的影响;放射免疫方法测定SCs内环磷酸腺苷(c... 目的研究人参环氧炔醇(PND)对体外培养施万细胞(SCs)神经营养因子(NTFs)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含有不同浓度的PND培养液分别处理SCs,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ND对SCs NTFs表达的影响;放射免疫方法测定SCs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的变化,并进行图像处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PND分别在2.5-20.0μmol/L及5.0--20.0μmol/L剂量范围内可分别促进体外培养SCs NGF及大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P〈0.05),在10μmol/L剂量对两者促进作用均最明显(P〈0.01);在2.5--20.0μmol/L剂量范围内PND可提高体外培养SCs胞内cAMP含量(P〈0.05),而在10μmol/L剂量作用最显著(P〈0.01)。结论PND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SCs NGF、BDNF的表达和分泌;PND可提高SCs的胞内cAMP水平,并与PND促进体外培养SCs NGF、BDNF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其可能是PND提高体外培养SCs NGF、BDNF表达的调控机制及信号传导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细胞 人参环氧炔醇 神经营养因子 环磷酸腺苷 免疫组织化学 放射免疫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 被引量:4
16
作者 先雄斌 高小青 +1 位作者 杨朝鲜 袁琼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9期9677-9680,共4页
背景:以往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3,Caspase-3)的表达均缺乏长时间的动态观察。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暂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Caspase-... 背景:以往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3,Caspase-3)的表达均缺乏长时间的动态观察。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暂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材料:清洁级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5只、单纯细胞移植组25只、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25只。另取清洁级新生SD大鼠数只,用于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按改良性线栓法制备暂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3d,单纯细胞移植组从右侧侧脑室每只注入20μL神经干细胞悬液,含(4.0~5.0)×105个神经干细胞;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每只注入等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悬液;缺血再灌注组每只注入20μ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在缺血再灌注1周麻醉处死动物,单纯细胞移植组、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分别在缺血再灌注1,2,3,5,7周麻醉处死动物,5只/时间点。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Caspase-3在海马和额顶皮质表达及分布特点。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aspase-3免疫阳性产物位于细胞核、细胞质和部分突起。在海马:单纯细胞移植组、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除缺血再灌注第1周外,其余各时间点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0.05)。在额顶皮质:单纯细胞移植组、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亦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除缺血再灌注第1,2周外,其余各时间点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0.05)。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通过降低Caspase-3的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抑制缺血性脑损伤的进行性恶化,其移植效果优于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Caspase-3 神经干细胞 移植 脑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对大鼠海马兴奋毒性作用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丹令 李广君 倪之挺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为明确谷氨酸对神经细胞有兴奋性和毒性作用。方法 :选用具有较多N 甲基D 天门冬氨酸 (NMDA)受体的海马作为研究对象 ,选用SD大鼠 ,给予L 谷氨酸钠盐 (MSG)皮下注射 ,在不同的时间内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和其海马神经细胞受损的形... 目的 :为明确谷氨酸对神经细胞有兴奋性和毒性作用。方法 :选用具有较多N 甲基D 天门冬氨酸 (NMDA)受体的海马作为研究对象 ,选用SD大鼠 ,给予L 谷氨酸钠盐 (MSG)皮下注射 ,在不同的时间内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和其海马神经细胞受损的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发现大鼠的早期行为表现较为兴奋 ,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表现为迟钝。在光镜和电镜下 ,神经细胞早期为水肿 ,后期为水肿明显和细胞器的破坏直至细胞的固缩 ,损伤主要表现在CA1区。结论 :提示边缘系统的海马结构易受谷氨酸的影响 ,同时也表明了谷氨酸对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作用 ,可为临床药物和食物添加剂的运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谷氨酸 兴奋毒性 大鼠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阻滞剂在脑缺血性大鼠海马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徐丹令 李广君 +1 位作者 李颖 倪之挺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1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通过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和运用兴奋性氨基酸NMDA型受体阻滞剂MK 80 1,观察海马兴奋性氨基酸 (EAA)的变化及其所致细胞结构改变。方法 采用Pulsinelli氏改良方法 ,分别测定大鼠海马在脑缺血不同时期EAA的改变及MK 80 1对EAA所致... 目的 通过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和运用兴奋性氨基酸NMDA型受体阻滞剂MK 80 1,观察海马兴奋性氨基酸 (EAA)的变化及其所致细胞结构改变。方法 采用Pulsinelli氏改良方法 ,分别测定大鼠海马在脑缺血不同时期EAA的改变及MK 80 1对EAA所致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 提示脑缺血时EAA明显升高 ,且缺血时间越长释放越多 ,经过MK 80 1治疗细胞损伤明显减少。结论 大鼠脑缺血后EAA明显升高 ;MK 80 1能阻止EAA对脑的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兴奋性氨基酸 MK-801 形态学 大鼠 受体阻滞剂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被引量:35
19
作者 梁军 钱洁 +1 位作者 李明 马仁治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年第6期459-460,共2页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并发症 防治 肱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朝鲜 周玲 +2 位作者 高小青 邓莉 袁琼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3-537,共5页
研究实验性脑出血时大鼠脑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脑出血组大鼠通过立体定向术向脑内注入自体动脉血制成脑尾壳核出血模型,... 研究实验性脑出血时大鼠脑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脑出血组大鼠通过立体定向术向脑内注入自体动脉血制成脑尾壳核出血模型,并按不同的再喂养时间(1、3、7、14及30d)分为5个亚组。运用RT-PCR检测PCNA 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单标和双标染色观察PCNA阳性细胞的分布,增殖水平及分化情况。RT-PCR结果显示,PCNA mRNA表达在脑出血后14d达高峰。免疫组化单标结果表明,PC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出血灶边缘、脉络丛、室管膜下层、胼胝体和额顶皮质等处。PCNA阳性细胞数在脑出血后1d开始增加,14d达高峰,随后渐下降,但30d时仍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免疫组化双标结果显示在脑出血侧纹状体和额顶皮质可见PCNA/GFAP双标阳性细胞,在额顶皮质可见PCNA/NF-200双标阳性细胞。以上结果提示,脑出血可诱导PCNA阳性细胞增殖、分化,并向出血灶周边区聚集,这可能是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增殖细胞核抗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