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
作者 杨文 沙春蕊 +6 位作者 刘柏辉 张艳华 吕贺 于艳春 季有梅 徐丹 许桂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6-106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塞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106例,采用免疫比浊法于入院当天测定CRP、LP(a)及FG含量。同时选择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健康老年人7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塞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106例,采用免疫比浊法于入院当天测定CRP、LP(a)及FG含量。同时选择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健康老年人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和不同梗塞面积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CRP、LP(a)和FG水平。结果:①老年急性脑梗塞组CRP、LP(a)和FG分别为(14.06±2.17)mg.L-1、(322.34±6.31)mg.L-1和(8.24±2.62)g.L-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不同梗塞面积的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组间CRP、LP(a)和FG水平呈现大梗塞灶>小梗塞灶>腔隙性梗塞,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③不同严重程度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组间CRP、LP(a)和FG水平为重型>中型>轻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老年急性脑梗塞的发生与血清CRP、LP(a)和FG水平关系密切。CRP、LP(a)和FG水平越高,梗塞面积越大、病情程度越严重。CRP、LP(a)和FG可作为老年急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并可预测梗塞面积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诊断 脂蛋白(A)/诊断应用 C反应蛋白/诊断应用 纤维蛋白原/诊断应用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肌梗塞与脂蛋白(a)、血小板活性及凝血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文 张艳华 +7 位作者 沙春蕊 刘柏辉 王明星 孙磊 徐丹 许桂英 于艳春 季有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94-1096,共3页
探讨老年心肌梗塞(MI)与脂蛋白(a)[Lp(a)]、血小板活性及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老年MI患者(n=68)作为老年MI组,选择以胸闷和胸痛等不典型症状来诊、但CAG正常的患者(n=74)作为对照组;同时采集静脉血检测Lp... 探讨老年心肌梗塞(MI)与脂蛋白(a)[Lp(a)]、血小板活性及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老年MI患者(n=68)作为老年MI组,选择以胸闷和胸痛等不典型症状来诊、但CAG正常的患者(n=74)作为对照组;同时采集静脉血检测Lp(a)、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血脂、血糖(FGB)和血小板(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MI患者LP(a)、GMP-140、FG和FPA均增高(P>0.05);总胆固醇(TC)与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P>0.05);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FGB及Pl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MI患者与LP(a)、GMP-140、FG和FPA的增高关系密切,TC及LDL-C的增高与老年MI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生物学 心肌梗塞/血液 脂蛋白(A)/诊断应用 P选择素/诊断应用 血液凝固因子/诊断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文 刘柏辉 +6 位作者 沙春蕊 张艳华 于庭 于艳春 许桂英 徐丹 季有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492-1493,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卒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84例入选对象(其中老年脑梗死106例,老年脑出血78例)的CRP含量。同时选择年龄情况和其他身体一般状况与老年脑卒中患者具有可比... 目的探讨老年卒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84例入选对象(其中老年脑梗死106例,老年脑出血78例)的CRP含量。同时选择年龄情况和其他身体一般状况与老年脑卒中患者具有可比性的老年健康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分。患者均经CT/MRI检查确诊。结果(1)老年脑卒中患者CRP异常率为68.48%,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2)老年脑卒中患者CRP的水平为(13.07±2.37)mg/L,与正常对照组(2.17±0.86)mg/L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3)老年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CRP水平分别为(14.06±2.17)mg/L和(10.95±2.86)mg/L,与健康对照组(2.17±0.86)mg/L有显著差异性(P<0.01),且老年脑梗死组CRP水平显著高于脑出血组(P<0.01)。(4)老年脑梗死患者大梗死灶组较小梗死灶组CRP水平升高明显,分别为(18.67±3.64)mg/L和(15.45±2.14)mg/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小梗死灶组较腔隙性梗死CRP水平显著增高,分别为(15.45±2.14)和(6.93±1.02)mg/L,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5)老年脑卒中患者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同,CRP含量依次增高(P<0.01)。(6)老年脑卒中预后好转组CRP异常率50.96%,明显低于无好转组的91.25%(P<0.01)。结论老年脑卒中与CRP水平关系密切,CRP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CRP水平可作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危险预测因子,还是一个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脑卒中 C-反应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文 张艳华 沙春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阐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同时选...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阐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同时选择60岁以上体检健康的老年人3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采血后分离血浆,检测血浆Hcy和CRP。结果:老年冠心病各组TC和TG均高于对照组(P<0.05),TG升高呈AMI组>UAP组>SAP组趋势。老年冠心病各组血浆Hcy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冠心病各组之间血浆Hcy和CRP水平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呈AMI组>UAP组>SAP组趋势。结论:老年冠心病与Hcy和CRP水平升高有关,高同型半胱氨基(HHcy)血症和CRP水平升高可能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血脂异常与HHcy血症和CRP水平升高有关联。随着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Hcy和CRP水平也增高,可以通过监测血浆Hcy和CRP水平增高程度来预测老年冠心病病变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诊断应用 C-反应蛋白/诊断应用 高脂血症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心肌梗死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文 张艳华 +3 位作者 沙春蕊 韩秀清 王明星 孙磊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614-1615,共2页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心肌梗死(M I)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54例高龄(≥80岁)M I患者,经询问病史、检体、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立M I诊断及M I,定位诊断,立即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酶-140(GMP...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心肌梗死(M I)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54例高龄(≥80岁)M I患者,经询问病史、检体、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立M I诊断及M I,定位诊断,立即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酶-140(GMP-140)。给予常规扩血管药物(硝酸脂类)、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阿司匹林300 mg,口服,Qd,3 d后改为100 mg;低分子肝素0.3 m l iH,B id,用7 d)。经治疗病情稳定后(20 d),再次进行FG和GMP-140检查。同时选择年龄(≥80岁)及性别相似,以胸闷、胸痛等不典型症状来诊,经系统检查排除M I的老年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其诊断分别为慢性胃炎、心律失常、反流性食道炎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龄老年M I患者入院时FG和GMP-14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0 d后,FG和GMP-140水平明显降低(P<0.05);高龄老年M I组血糖、血脂及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O.05)。结论高龄M I患者治疗前凝血系统及血小板活性被激活,表现在FG和GMP-140水平增高;治疗后FG和GMP-140水平降低,说明在有效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活性药物的作用下,凝血系统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得到了控制。在预防和治疗高龄M I时应注意FG和GMP-140的变化,同时FG可作为简单易行的高龄M I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老年人 心肌梗死 凝血功能 血小板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脉压与年龄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沙春蕊 李爱丽 +2 位作者 杨文 张艳华 刘柏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32,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脉压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采用汞式血压计测量2次非同日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取平均值并计算脉压(PP)。根据PP大小将60岁以上的4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A组(n=210),PP 50~69 mmH... 目的:探讨老年人脉压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采用汞式血压计测量2次非同日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取平均值并计算脉压(PP)。根据PP大小将60岁以上的4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A组(n=210),PP 50~69 mmHg;B组(n=168),PP 70~89 mmHg;C组(n= 42),PP≥90 mmHg。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VMI,g·m-2)男>134 g·m-2、女 >110 g·m-2作为LVH的诊断标准。结果: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收缩压逐渐增高,舒张压增高不明显,最终导致 PP加大;脉压差越大,左室肥厚的程度越大。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PP增加是导致左室肥厚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病因学 脉压 高血压/并发症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于艳春 杨柳 +5 位作者 杨文 张艳华 刘柏辉 季有梅 徐丹 许桂英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年第8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06例入选对象入院第1、3、7、14、28天的CRP水平,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似的健康老年人40例为对照组。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06例入选对象入院第1、3、7、14、28天的CRP水平,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似的健康老年人40例为对照组。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患者均进行CT/MRI扫描确诊。结果(1)老年脑梗死组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老年脑梗死患者CRP水平于第3天升高最显著(18.67±3.72 mg/L),之后逐渐下降,于第28天降至较低水平(7.65±1.64 mg/L),但仍高于对照组(2.17±0.86 mg/L)(P<0.05)。(2)老年脑梗死患者CRP水平为重型>中型>轻型组(P<0.05)。轻型组于第28天基本恢复正常(2.39±0.64mg/L),而重型组仍保持较高水平(10.85±3.16 mg/L)(P<0.05)。(3)老年脑梗死患者CRP水平呈大梗死灶>小梗死灶>腔隙性梗死(P<0.05或P<0.01)。CRP水平在腔隙性梗死于第28天接近正常(2.47±0.68 mg/L),而大梗死灶即使在恢复期仍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组(13.38±3.87 mg/L)(P<0.05)。(4)老年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CRP异常率有关,预后差的患者CRP阳性率(79.17%)明显高于预后好转组(39.02%)(P<0.01);CRP阳性患者的死亡率(31.37%)显著高于阴性者(3.64%)(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与CRP水平关系密切。CRP水平越高,则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CRP可作为老年脑梗死的危险预测因子,还是一个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脑梗死 C-反应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性与非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文 杨春荣 +4 位作者 张艳华 吕鹤 刘柏辉 孙磊 王明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年第9期1164-1167,共4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G)在老年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136例老年脑梗死(男78例,女58例),根据病史及空腹血糖水平,分为糖尿病组(A组)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B组),同时选择80例性别...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G)在老年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136例老年脑梗死(男78例,女58例),根据病史及空腹血糖水平,分为糖尿病组(A组)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B组),同时选择80例性别及年龄相似的老年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采集空腹12 h静脉血2 ml,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Lp(a),免疫比浊法测定FG。血脂、血糖测定在日立76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结果老年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a)和FG水平均明显增高,Lp(a)水平分别为(487.6±145.7)mg/L,(398.2±133.1)mg/L和(253.4±179.5)mg/L;FG水平分别为(5.14±1.82)g/L,(4.12±1.57)g/L和(3.34±1.87)g/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之间,Lp(a)和FG水平差异也有显著性,且前者水平高于后者(P<0.01)。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以腔隙性脑梗死多见(占46.9%),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以单发性梗死多见(占52.8%)。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组TG、LDL-C水平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增高,TG水平分别为(3.64±1.78)mmol/L和(1.52±0.39)mmol/L;LDL-C水平分别为(4.64±0.80)mmol/L和(3.21±0.81)mmol/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而HDL水平则明显降低,HDL分别为(0.86±0.34)mmol/L和(1.78±0.82)mmol/L,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性脑梗死体重指数(26.78±2.69)kg/m2较非糖尿病组(23.14±2.13)kg/m2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肥胖和高脂血症时易发生脑梗死。Lp(a)和FG水平升高与老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纤维蛋白原 老年脑梗死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护士语言修养与减少护患纠纷 被引量:5
9
作者 韩秀清 陈丽娟 程远娟 《吉林医学》 CAS 2004年第3期83-84,共2页
关键词 护士 语言修养 护患关系 举证责任 护患纠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脉压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文 吴杰 +2 位作者 沙春蕊 张艳华 王贵权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68-1169,共2页
目的探讨脉压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多发腔梗)的关系。方法采用汞式血压计测2次非同日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计算出老年高血压患者(n=98)的脉压(PP)。常规CT或MR I检查证实存在多发腔梗。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近的无多发腔梗的老年高血... 目的探讨脉压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多发腔梗)的关系。方法采用汞式血压计测2次非同日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计算出老年高血压患者(n=98)的脉压(PP)。常规CT或MR I检查证实存在多发腔梗。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近的无多发腔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n=54)作为对照组。常规检测TC、TG、apoB及FBG。结果舒张压的升高,导致PP值缩小。PP缩小较对照组更易患多发腔梗。血脂升高是多发腔梗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TG、apoB的增高更为显著,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PP缩小是多发腔梗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与TG、apoB及FBG增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压 多发性腔隙性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7例老年心脏瓣膜病的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缪文瑞 杨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2061-2062,共2页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心瓣膜置换术 围术期处理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氟中毒对大鼠心肌胶原代谢的影响
12
作者 李丹 杨文 +2 位作者 范哲 孙波 李广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7,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过量氟对大鼠心肌组织I型、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 5组(每组8只):常规食对照组、常规食加氟组(加氟100 mg·L-1)、低钙偏食对照组、低钙偏食加低量氟组 (加氟50 mg·L-1)和低钙偏食加高... 目的:探讨过量氟对大鼠心肌组织I型、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 5组(每组8只):常规食对照组、常规食加氟组(加氟100 mg·L-1)、低钙偏食对照组、低钙偏食加低量氟组 (加氟50 mg·L-1)和低钙偏食加高量氟组(加氟100 mg·L-1)。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氟中毒大鼠心肌I型、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图像分析显示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显示的I型、Ⅲ型胶原面积百分比,各加氟组其I型、Ⅲ型胶原均较其对照组稍有增高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观察I型、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0%~10%,各加氟组与其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氟中毒对大鼠心肌胶原代谢无明显影响,心肌胶原可能不是氟化物作用的靶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中毒 心肌/代谢 纤维胶原类/代谢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脉压及相关因素与高血压急危重症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杨文 李爱丽 +2 位作者 沙春蕊 张艳华 许传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78-1479,共2页
目的探讨脉压(PP)与高血压急危重症〔高血压危象(HC)与高血压脑病(HE)〕的关系。方法选择≥60岁高血压急危重症患者97例,采用汞式血压计测卧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2次,取平均值,计算PP。常规CT或MR I、血液生化检查,排除其他脑血管疾病,测... 目的探讨脉压(PP)与高血压急危重症〔高血压危象(HC)与高血压脑病(HE)〕的关系。方法选择≥60岁高血压急危重症患者97例,采用汞式血压计测卧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2次,取平均值,计算PP。常规CT或MR I、血液生化检查,排除其他脑血管疾病,测出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蛋白B(apoB)及空腹血糖(FBG)。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近的未患高血压急危重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HE的PP值缩小,HC的PP值增加;HC血糖升高程度较HE显著;HC的TC增高大于HE;TG增高程度HE较HC显著;HC发病率较HE高;HC的病史较HE长;HE发病时脉搏较慢,而HC则较快;HE及HC与性别、apoB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PP的缩小易患HE,同时与TG的升高关系密切;PP的增加易患HC,同时与病史的长短、TG及G lu的增加关系密切。HC的发病率较HE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脉压 高血压急危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急诊护士法律意识 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14
作者 庄东梅 程远娟 《吉林医学》 CAS 2004年第3期84-85,共2页
关键词 急诊护士 法律意识 护理纠纷 护患关系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学成 王桂芝 +2 位作者 杨文 张艳华 孙磊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年第6期761-766,共6页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剂量(10 mg,20 mg,40 mg)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6例(男68例,女38例),随机分为3组:A组53例(男34例,女19例),B组51例(男33例,女18例),C组52例(男33例,女19例...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剂量(10 mg,20 mg,40 mg)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6例(男68例,女38例),随机分为3组:A组53例(男34例,女19例),B组51例(男33例,女18例),C组52例(男33例,女19例),D组(健康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A组、B组、C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10 mg2、0 mg、40 mg,每日1次口服。采用超声法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同时观察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A、B、C各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各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和24周TC、LDL-C水平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呈现C组>B组>A组趋势。各组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TC、LDL-C已有明显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TC、LDL-C进一步降低,12周达高峰,至24周仍维持有效水平。辛伐他汀降低TC、LDL-C呈明显量效关系。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A、B、C各组治疗前FMD较正常对照组(D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各组F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A组4、8、12、24周FMD分别增加24%、47%、74%、100%;B组分别增加48%、61%、97%、90%;C组分别增加47%、68%、116%、141%,说明动脉内皮功能明显改善。但FMD变化值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组(A、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辛伐他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与其剂量无关。所有患者耐受性好,但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4周时,TC、LDL-C明显下降,同时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长期治疗能达到调脂及持续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辛伐他汀20 mg/d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无论从调脂效果、安全性等方面为最佳选择。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FMD,其改善程度无显著不同,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老年冠心病 血脂异常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谷云 刘学成 杨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年第5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经详细询问病史、生化检验、头颅CT/MRI及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入选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18例),腔隙性梗死组(腔梗组...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经详细询问病史、生化检验、头颅CT/MRI及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入选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18例),腔隙性梗死组(腔梗组,24例)、脑血栓形成组(脑血栓组,58例)3组。选择同期住院和门诊非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结果(1)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8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1%,其中TIA斑块检出率72%(13/18);腔隙性梗死组斑块检出率58%(14/24);脑血栓组斑块检出率76%(44/58);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5%(10/40)。TIA组、腔隙性梗死组和脑血栓形成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颈动脉内膜病变多发生在起始段的后壁及外侧壁;粥样硬化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后壁即颈动脉膨大段多见,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起始段,呈单发、多发,散在分布。斑块以扁平斑、软斑、硬斑较多见,溃疡斑块较少。(3)各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腔隙性梗死组中轻度狭窄占75%(18/24),中度狭窄占20.8%(5/24),重度狭窄占4.2%(1/24);TIA组中轻度狭窄占55.6%(10/18),中度狭窄占33.3%(6/18),重度狭窄占11.1%(2/18);脑血栓组中轻度狭窄占36.2%(21/58),中度狭窄占48.3%(28/58),重度狭窄占15.5%(9/58)。TIA组、腔隙性梗死组、脑血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IA组、腔隙性梗死组、脑血栓组狭窄程度组间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轻度狭窄呈腔梗组>TIA组>脑血栓组趋势;中、重度狭窄呈脑血栓组>TIA组>腔梗组趋势。(4)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侧和健侧出现率比较患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率为70%,健侧为26%;患侧IMT增加的出现率76%,而健侧为34%,患侧与健侧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密切相关,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可预测老年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使用拉米夫定与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星群 张艳华 王佳林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年第11期1008-1009,共2页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寻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方法: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胸腺肽α-1联合治疗组,拉米夫定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及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变化...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寻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方法: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胸腺肽α-1联合治疗组,拉米夫定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及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6个月、12个月随访6个月、12个月,ALT、AST、TBIL复常率、血清HBeAg转阴率联合治疗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HBVDNA转阴率两组大致相当,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拉米夫定胸腺肽α-1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ALT、AST、TBIL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优于单独使用拉米夫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治疗 胸腺肽Α-1 拉米夫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