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历史的视野与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建——来自巴里·布赞的挑战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德斌 任东波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23,共7页
冷战结束后,西方学术界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多数反思和批判只是在新形势下对过去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修补和发展,而不是全新意义上的重建。巴里·布赞教授通过对威斯特伐利亚"情结"的成功超越,重新诠... 冷战结束后,西方学术界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多数反思和批判只是在新形势下对过去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修补和发展,而不是全新意义上的重建。巴里·布赞教授通过对威斯特伐利亚"情结"的成功超越,重新诠释了国际体系在一个宏观和久远的世界历史背景中的演变,从而构建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研究框架。巴里·布赞的世界历史视野和多元论的方法论体系向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提出了根本的挑战,同时也给中国学者带来了诸多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斯特伐利亚“情结” 世界历史 国际体系 国际关系研究 巴里·布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国际社会·世界社会——三种国际关系史阐释的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兴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6-123,共8页
国际关系史的研究需要有效的理论框架的指导,而国际关系理论则需要国际关系史的检验与修正。国际关系史纷繁复杂,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视角都难以反映国际关系史的全貌,只有将不同的理论视角加以组合才能实现理论与历史的有效互动。社会... 国际关系史的研究需要有效的理论框架的指导,而国际关系理论则需要国际关系史的检验与修正。国际关系史纷繁复杂,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视角都难以反映国际关系史的全貌,只有将不同的理论视角加以组合才能实现理论与历史的有效互动。社会、国际社会、世界社会三种视角为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提供了相对清晰有效的理论路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史 社会 国际社会 世界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英国学派理论与国际关系史编纂”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3
作者 孙兴杰 颜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学 英国学派 历史学 纪要 编纂 国际贸易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英国学派理论与国际关系史编纂
4
作者 孙兴杰 颜震 《国际学术动态》 2010年第4期10-11,共2页
2009年9月15—16日,由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英国学派理论与国际关系史编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举行。共有来自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埃克塞特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伦敦大学、阿伯丁大学以... 2009年9月15—16日,由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英国学派理论与国际关系史编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举行。共有来自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埃克塞特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伦敦大学、阿伯丁大学以及国内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吉林大学等学术机构的4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 历史学 英国 编纂 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学术研讨会 吉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英国学派的启示
5
作者 王秋彬 《国际学术动态》 2007年第6期1-2,共2页
英国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独立于美国“主流”学派之外的一个学术特色鲜明的学者群体,其最大理论特色是运用历史学、法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来阐释国际政治。英国学派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开始... 英国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独立于美国“主流”学派之外的一个学术特色鲜明的学者群体,其最大理论特色是运用历史学、法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来阐释国际政治。英国学派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对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在国际学术界的主导地位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对中国学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抵制美国的“软权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 历史学 学派 英国 国际学术界 中国学者 学术特色 国际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东北亚国际社会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秋彬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5,共7页
以布赞为代表的新一代英国学派学者在进行理论修正的基础上,将国际社会理论从全球层次引向区域层次。根据布赞的理论观点,东北亚直到冷战结束后才真正实现国家间相互承认主权平等,出现区域国际社会;与欧洲相比,东北亚的国家间社会、人... 以布赞为代表的新一代英国学派学者在进行理论修正的基础上,将国际社会理论从全球层次引向区域层次。根据布赞的理论观点,东北亚直到冷战结束后才真正实现国家间相互承认主权平等,出现区域国际社会;与欧洲相比,东北亚的国家间社会、人际社会与跨国社会还不成熟,主权、领土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核心原则仍然在起支配作用。阐释东北亚国际社会,既可为该区域走出现实困境提供参考途径,也可为走向区域层次的国际社会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现实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学派 巴里.布赞 国际社会 区域 东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社会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基于近现代历史的考察
7
作者 王文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5,共6页
市民社会的发展对国际体系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市民社会的诉求不同,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也不同。国际体系的变迁也为市民社会的影响由单位层次上升到体系层次、由区域发展到全球提供了条件。在二战之前,市民社会的作用... 市民社会的发展对国际体系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市民社会的诉求不同,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也不同。国际体系的变迁也为市民社会的影响由单位层次上升到体系层次、由区域发展到全球提供了条件。在二战之前,市民社会的作用虽然已经日益显著,但对于主权国家来说力量依然弱小,所关注的部门范围也相对狭窄,对体系的影响多是间接的。在二战后的全球体系中,市民社会组织成为了国际体系中的主体之一,对于全球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国际体系 全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学派与世界历史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巴里.布赞 颜震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6,共14页
在英国学派研究方法中,历史占有重要地位,英国学派依托世界历史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英国学派也成为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桥梁。根据英国学派的核心概念"国际社会",提出了"首要制度"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英国... 在英国学派研究方法中,历史占有重要地位,英国学派依托世界历史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英国学派也成为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桥梁。根据英国学派的核心概念"国际社会",提出了"首要制度"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英国学派对界定国际社会和阐释世界历史变迁标准的一个特殊贡献。首要制度是国际社会的深刻的、不断演化而来的社会结构,包括主权、外交、民族主义、殖民主义以及国际法等。次要制度与之不同,它是被国际关系学的自由主义(制度主义)者所研究的一种建构的、工具性的制度和国际组织。在定义首要制度及其如何产生、发展和消亡后,人们就可以进而关注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国际社会。在此基础上,英国学派以首要制度的变迁为基准,对现代国际社会进行一个简明的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叙述。最后,反思了全球国际社会的理念和更趋于核心—边缘的现实结构之间的张力,在这种核心—边缘结构中,西方核心和其他各种区域性的国际社会共享各种制度和存有各种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学派 世界历史研究 国际社会 首要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 被引量:93
9
作者 刘德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62,共8页
美国在伊拉克的遭遇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努力进一步凸显了"软权力"说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说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保罗·肯尼迪对"软权力"说的质疑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美国在伊拉克的遭遇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努力进一步凸显了"软权力"说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说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保罗·肯尼迪对"软权力"说的质疑依然具有普遍意义。问题的关键是能否通过构建一个可以量化的诠释体系而把"软权力"说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衔接起来;或者通过对"同化性"权力学说的深入阐释而重新解读国际关系中的"权力"。中国的历史遭遇和现实处境使中国学者更为重视"软权力"问题,并且应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率先取得重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权力”说 约瑟夫·奈 同化性权力 国际关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中心论”与世界史研究——兼论世界史研究的“中国学派”问题 被引量:29
10
作者 任东波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52,共12页
在世界史研究中,存在着“假定前提的欧洲中心论”、“文化传播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反欧洲中心论的欧洲中心论”三种“欧洲中心论”。它们是一种同构关系。替代论、调和论和修正论是对“欧洲中心论”的三种批判形式。批判“欧洲中心论... 在世界史研究中,存在着“假定前提的欧洲中心论”、“文化传播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反欧洲中心论的欧洲中心论”三种“欧洲中心论”。它们是一种同构关系。替代论、调和论和修正论是对“欧洲中心论”的三种批判形式。批判“欧洲中心论”不仅是创建“中国学派”的理论前提和实践路径,而且有助于中国世界史学界健康积极的心态和生态的生成。拒绝任何形式的普遍主义、培养理论方法论上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将本土学术资源与西方的学术成就结合起来,是创建健康的、自觉的、开放的“中国学派”必须跨越的路径。就中国世界史学界而言,最关键的是寻求和建构一种“中介”即对话和争论。只有构建世界史阐释的“多元主义”视角,非西方学术界(包括中国世界史学界)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并搭建起相对公允的学术对话平台,才能完成学术文化上的“解殖”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中心论” 世界史研究 “中国学派”“多元主义”视角
原文传递
民族主义与区域主义——论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的双重困境 被引量:10
11
作者 任东波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5年第5期16-20,共5页
在后冷战时代,东北亚“混合型区域主义”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流变性要求人们不要以西方的经验来评估和判定东北亚的区域主义,而在逻辑上和事实上呈现出多重张力的东北亚民族主义又使东北亚的安全现实日益严峻。对后冷战时代的东北亚安全... 在后冷战时代,东北亚“混合型区域主义”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流变性要求人们不要以西方的经验来评估和判定东北亚的区域主义,而在逻辑上和事实上呈现出多重张力的东北亚民族主义又使东北亚的安全现实日益严峻。对后冷战时代的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而言,二者之间的张力构成了现实和理论上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也昭示了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所面临的复杂性、紧迫性和脆弱性。突破和超越这种双重困境的关键在于:东北亚各国如何消融国内日益增强的民族主义情绪,东北亚的知识界如何应对西方主导的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和学术话语霸权的挑战以及东北亚社会如何汲取传统的东亚体系的合理因子,以避免新的帝国观念和帝国体系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区域主义 东北亚 安全观念 双重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冷战时代”的推测与判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德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41,共7页
“后冷战时代”的推测与判定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和难题。“三集团”论的兴起 ,“大国均势”论的推测 ,“文明冲突”论的预言 ,“单极时刻”论的发展 ,“全球村”的理想与现实 ,等等。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试图以新的推测或判定来宣布“... “后冷战时代”的推测与判定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和难题。“三集团”论的兴起 ,“大国均势”论的推测 ,“文明冲突”论的预言 ,“单极时刻”论的发展 ,“全球村”的理想与现实 ,等等。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试图以新的推测或判定来宣布“后冷战时代”的终结 ,但“后冷战时代”仍在延续。出现这样一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冷战后世界的变化是如此迅速和深刻 ,人们已经很难再用一种角度或方式来识别她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冷战时代' 国际关系 推测 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观与意识形态:世界历史叙事中的现代化理论 被引量:6
13
作者 任东波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8-143,共6页
作为世界历史叙事的一种范式,现代化理论不仅体现了一种历史观,也展示了其意识形态的特质。现代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包括:解释功能、压制宣传功能、整合和激发功能以及合法化功能。这些功能使世界历史叙事充斥着偏见与“公允”、“真... 作为世界历史叙事的一种范式,现代化理论不仅体现了一种历史观,也展示了其意识形态的特质。现代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包括:解释功能、压制宣传功能、整合和激发功能以及合法化功能。这些功能使世界历史叙事充斥着偏见与“公允”、“真理”与权力、压制与整合等悖论。这种悖论在历史观层面,则凸显为现代化的“历史观”和历史观的“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张力。只有克服二者之间的张力,才能超越现代化的“历史观”的局限,才能使历史观的“现代化”成为一种世界历史叙事的实践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观 意识形态 世界历史叙事 现代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共同体: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秋彬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0,共4页
东亚共同体建设已经成为本地区的普遍共识,但因为各种因素的作用,它正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关注物质层面的进展状况,其实在物质层面难以深入推进之际,非物质层面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对此,东亚各国应当努力... 东亚共同体建设已经成为本地区的普遍共识,但因为各种因素的作用,它正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关注物质层面的进展状况,其实在物质层面难以深入推进之际,非物质层面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对此,东亚各国应当努力建构东亚认同观念,启动区域历史的共同研究,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机制化建设,中日两国也应当走向真正的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共同体 “10+3”机制 一体化 东亚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经验与世界历史:英国学派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任东波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58,共8页
英国学派是一个由经典理论家和批判理论家构成的封闭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松散的学术共同体。作为英国学派学术理路来源的欧洲经验和作为其研究指向的世界历史之间存在着深层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英国学派在学派界定、理论生成和理论转向... 英国学派是一个由经典理论家和批判理论家构成的封闭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松散的学术共同体。作为英国学派学术理路来源的欧洲经验和作为其研究指向的世界历史之间存在着深层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英国学派在学派界定、理论生成和理论转向诸方面都呈现出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封闭性和开放性是一个悖论,然而,这是一个合理的悖论,这一悖论构成了英国学派的总体特征。封闭性强调了英国学派的自律性和鲜明特色,开放性突出了其包容性和批判性。这一合理的悖论或许是任何希冀创建带有自身学派特色的知识共同体的一种“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经验 世界历史 英国学派 封闭性 开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国关税法的演变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峰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5年第1期72-75,共4页
自 1789年第 1部关税法颁布以来,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贯穿于美国关税及贸易法案中的主线。从1828年的可憎关税法至 1930年的斯慕特—霍利关税法,美国顽固地推行高关税政策。即使南北战争前的一段低关税时期,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1934年... 自 1789年第 1部关税法颁布以来,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贯穿于美国关税及贸易法案中的主线。从1828年的可憎关税法至 1930年的斯慕特—霍利关税法,美国顽固地推行高关税政策。即使南北战争前的一段低关税时期,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1934年的互惠贸易协定法使关税不再通过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由总统与他国的贸易谈判来确立。但国会在贸易上的立法权直接决定了总统在谈判中的关税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讲,贸易法取代了关税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美国大力倡导自由多边贸易政策,但互惠贸易协定法的局限性使之黯然失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税法 贸易法 互惠贸易协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东亚与知识“东亚” 被引量:2
17
作者 任东波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3-113,共11页
"东亚"既是一个空间性概念——即地理性、地域性的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即历史性的和意识形态的概念。现代性的介入,使得"东亚"成为一个需要不断重新界定和检验的概念。区域东亚是知识"东亚"的... "东亚"既是一个空间性概念——即地理性、地域性的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即历史性的和意识形态的概念。现代性的介入,使得"东亚"成为一个需要不断重新界定和检验的概念。区域东亚是知识"东亚"的理解和阐释对象,知识"东亚"是区域东亚在理论和知识上的抽象和提升。区域东亚在结构上具有封闭性、多元性的特征,在功能上又具有流变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知识"东亚"的命题集中反映了知识界的"中心-边缘"结构、各种知识背后的意识形态竞争和权力诉求。现代性和东亚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冲击-回应"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建构的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东亚 知识“东亚” 现代性 共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里·布赞与英国学派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德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42,共5页
巴里·布赞并不认为自己属于英国学派或其他什么学派,但却成了公认的英国学派新一代的领军人物。挑战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经历和建树使他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对多元方法论的遵从又使他能与英国学派的学统交融。他的视野和成... 巴里·布赞并不认为自己属于英国学派或其他什么学派,但却成了公认的英国学派新一代的领军人物。挑战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经历和建树使他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对多元方法论的遵从又使他能与英国学派的学统交融。他的视野和成就使他无论在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界还是在英国学派的理论家中都能独树一帜,同时也使他成为“重聚”英国学派的理想人选。他属于英国学派,但也是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他实际上早已经超越了一个学派的限制,并一直以这样一种方式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里·布赞 英国学派 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战初期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政策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峰 《现代日本经济》 CSSCI 2005年第5期57-60,共4页
冷战初期,美国对日贸易政策具有极其浓厚的冷战政治色彩。该政策紧紧围绕着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战略而展开。随着欧亚国际局势的急遽变化,为了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东亚遏制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桥头堡,美国政府彻底否定了非军... 冷战初期,美国对日贸易政策具有极其浓厚的冷战政治色彩。该政策紧紧围绕着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战略而展开。随着欧亚国际局势的急遽变化,为了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东亚遏制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桥头堡,美国政府彻底否定了非军事化、民主化的对日占领政策,转而以全面复兴日本经济作为对日政策的核心目标。相应地,美国对日贸易政策便转变为促进日本扩大出口的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为此,美国专门制定了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政策。在复杂的美日关税谈判结束后,日本顺利入关。于是,美国的对日贸易政策对日本产生一系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贸易政策 关税谈判 关贸总协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塑造的小角色——东帝汶走向民族国家的进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文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9-14,共6页
通过考察东帝汶1974年到2002年走向民族国家进程的历史发现,东帝汶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大的国际环境和大国力量所塑造的。非殖民化浪潮、葡萄牙新政府的上台、印尼的入侵、美国等国对东帝汶的漠视、冷战的终结、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通过考察东帝汶1974年到2002年走向民族国家进程的历史发现,东帝汶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大的国际环境和大国力量所塑造的。非殖民化浪潮、葡萄牙新政府的上台、印尼的入侵、美国等国对东帝汶的漠视、冷战的终结、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等先后成为塑造东帝汶命运的因素。甚至东帝汶人的团结反抗也是被印尼的高压所催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帝汶 印尼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