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受限空间内过头作业人员疲劳特征研究
1
作者 易灿南 刘逸帆 +3 位作者 康银娟 冷成杰 李开伟 胡鸿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4-604,共11页
研究受限空间内过头作业人员疲劳特征,以避免疲劳累积和降低事故风险。设计了典型受限空间内过头作业试验,测量20名被试在不同受限空间高度(120 cm、140 cm)和不同工作面(侧面、顶面、正面)下的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 研究受限空间内过头作业人员疲劳特征,以避免疲劳累积和降低事故风险。设计了典型受限空间内过头作业试验,测量20名被试在不同受限空间高度(120 cm、140 cm)和不同工作面(侧面、顶面、正面)下的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信号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信号,记录主观疲劳评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限空间内过头作业疲劳累积明显;右肩膀和右前臂主观疲劳评分最高;左上斜方肌、右上斜方肌、右中三角肌、右冈上肌、右冈下肌和右肱桡肌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下降显著,右中三角肌MF下降幅度最大;相邻RR间期均值(RR mean)降低,低频成分(Low Frequency,LF)和低频高频比值(Ratio of Low Frequency to High Frequency,LF/HF)均上升;与120 cm高度相比,140 cm高度下全身及5个身体部位主观疲劳评分更高,6个肌群MF下降斜率更大,RR mean下降幅度以及LF、LF/HF上升幅度更大;工作面对主观疲劳评分、各肌群MF及HRV指标影响不显著,但正面工作面除右肱桡肌外5个肌群均疲劳累积显著,侧面和顶面工作面右上斜方肌、右中三角肌和右冈上肌3个肌群疲劳累积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人体学 受限空间 过头作业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G的拉力作业肌肉疲劳与恢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程阳 肖楠 +3 位作者 莫聪 左华丽 易灿南 李开伟 《人类工效学》 2024年第2期34-39,共6页
目的为了探究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与恢复的特征,避免肌肉疲劳累积,降低肌肉骨骼疾患(MSDs)风险。方法设计动态拉力作业疲劳与恢复试验,选取10名男性本科生。测量屈指肌和肱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肌群指标MF和MPF的... 目的为了探究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与恢复的特征,避免肌肉疲劳累积,降低肌肉骨骼疾患(MSDs)风险。方法设计动态拉力作业疲劳与恢复试验,选取10名男性本科生。测量屈指肌和肱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肌群指标MF和MPF的变化特征。结果经过静坐恢复方式干预,肌力恢复至88%MVC,屈指和肱三头肌肌电频域指标MF和MPF均呈上升趋势,主观疲劳感随休息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肌电频域指标MF和MPF能够较好地作为评估动态拉力作业中肌肉疲劳状态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本研究的疲劳状态恢复特征研究内容可为现实拉力作业中的休息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工效 搬运工 动态拉力作业 无线表面肌电 肌肉疲劳恢复 职业健康 肌肉骨骼疾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G的物料分拣作业肌肉疲劳研究
3
作者 肖楠 程阳 +3 位作者 赵彩俊 左华丽 易灿南 李开伟 《人类工效学》 2024年第6期49-54,共6页
目的探讨作业时间对分拣作业人员肌肉疲劳的影响,探究物料分拣作业中作业人员肌肉疲劳发展机理,旨在为快递站、工厂等流水线分拣作业人员缓解肌肉疲劳方法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设计物料分拣实验,招募8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受测者,实... 目的探讨作业时间对分拣作业人员肌肉疲劳的影响,探究物料分拣作业中作业人员肌肉疲劳发展机理,旨在为快递站、工厂等流水线分拣作业人员缓解肌肉疲劳方法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设计物料分拣实验,招募8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受测者,实验前收集其双手最大提举肌力(MVC 0),然后要求其完成2小时的物料分拣作业。与此同时,收集受测者物料分拣实验过程中斜方肌、肱二头肌、肱桡肌与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经过分析得到对应肌群的积分肌电值(iEMG);记录其身体主观疲劳评分(RPF t)以及完成分拣任务后身体各部位的主观疲劳评分(RPF f);测量实验后双手最大提举肌力(MVC 1);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作业时间对作业人员的斜方肌iEMG b和RPF t的影响是显著的(P<0.05),且随着作业时间的增加,两者均呈上升趋势;实验后MVC显著下降(P<0.01);与身体其他部位相比,肘部的疲劳较大、其次为手部。结论进行物料分拣作业时建议连续作业时间不超过60 min;分拣人员佩戴橡胶手套作业,进而降低手部和肘部的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工效 物流工程 人工物料分拣 肌肉疲劳 表面肌电 最大提举肌力 职业健康 快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单手拉车作业最大耐受时间建模 被引量:14
4
作者 易灿南 李开伟 +3 位作者 施式亮 唐范 胡鸿 陈成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4-69,共6页
为分析单手拉车作业肌肉疲劳情况,设计并完成模拟静态手拉叉车试验:通过测量拉车前后单臂拉力的变化及最大耐受时间(MET),记录基于Borg CR-10主观疲劳评分表(RPE)的身体疲劳度,探讨负荷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对MET、剩余拉力、力量衰减程... 为分析单手拉车作业肌肉疲劳情况,设计并完成模拟静态手拉叉车试验:通过测量拉车前后单臂拉力的变化及最大耐受时间(MET),记录基于Borg CR-10主观疲劳评分表(RPE)的身体疲劳度,探讨负荷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对MET、剩余拉力、力量衰减程度和RPE的影响;并基于试验数据构建单手拉车作业肌肉疲劳MET预测方程。试验结果表明,仅负荷显著影响MET;所构建的以指数函数和幂函数为基础的MET方程与现有方程具有一致性;用所建方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优于用现有MET方程得到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车作业 最大耐受时间(MET) 最大随意收缩(MVC) 肌肉疲劳 主观疲劳评分表(R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姿势对单手拉叉车肌肉疲劳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易灿南 谢泽均 +3 位作者 李开伟 唐范 胡鸿 胡奇龄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8-73,共6页
为分析不同姿势下单手拉车作业肌肉疲劳情况,设计并完成模拟手拉叉车试验,测量拉车前与拉车过程中单臂拉力的变化,记录基于Borg CR-10主观疲劳量表的身体疲劳度。选取20名男大学生作为被试。结果表明,手臂姿势和拉车时间均显著影响拉力;... 为分析不同姿势下单手拉车作业肌肉疲劳情况,设计并完成模拟手拉叉车试验,测量拉车前与拉车过程中单臂拉力的变化,记录基于Borg CR-10主观疲劳量表的身体疲劳度。选取20名男大学生作为被试。结果表明,手臂姿势和拉车时间均显著影响拉力;Duncan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手臂伸直姿势下的拉力值显著高于手肘屈曲姿势下的值;手肘屈曲姿势下,手臂拉力的最大自主收缩力(MVC)下降更快;手肘屈曲姿势和手臂伸直姿势下的疲劳速率分别为(0.137±0.065)和(0.133±0.057)。构建起以指数函数为基础的2种姿势下单臂拉车作业肌肉疲劳预测模型,其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车作业 最大自主收缩力(MVC) 肌肉疲劳 疲劳速率 主观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信息的地面钻孔作业肌肉疲劳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易灿南 郑艳芳 +3 位作者 李开伟 胡鸿 刘美英 何佳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52-1960,共9页
为了解地面钻孔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特征,避免疲劳累积,降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风险,设计并组织地面钻孔试验,通过采集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多模态肌肉疲劳信息研究其风险。招募8名大学男生进行试验,测量地面及20 cm高以及20 s和40 ... 为了解地面钻孔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特征,避免疲劳累积,降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风险,设计并组织地面钻孔试验,通过采集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多模态肌肉疲劳信息研究其风险。招募8名大学男生进行试验,测量地面及20 cm高以及20 s和40 s钻孔任务下多模态肌肉疲劳数据:任务操作量、主观评分、生理参数和姿势;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面类型及任务时长对作业过程肌肉疲劳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以分析各肌群肌肉疲劳发展,利用姿势分析方法分析姿势风险。结果表明:钻孔作业肌肉疲劳明显;作业前后握力下降显著;主观用力评分(RPE)、主观痛感评分(RPA)和主观振动不适评分(RPV)均随时间显著上升;腰背RPE评分最高;20 cm高作业肌肉疲劳风险较高,具有较高姿势风险评分;身体右侧肌肉疲劳风险较高;20 s任务肌肉疲劳风险较高于40 s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人体学 钻孔作业 肌肉疲劳 多模态信息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G的拉物行走作业肌肉疲劳发展机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易灿南 唐范 +3 位作者 左华丽 李开伟 胡鸿 刘澳 《人类工效学》 2022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为了解拉物行走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特征,避免肌肉疲劳累积,降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WMSDs)风险。方法设计并组织拉物行走试验,招募6名大学男生进行试验,测量2 km/h、30和40 kg负荷以及5 min作业时长下的肌力值和肱二头肌以及肱三头... 目的为了解拉物行走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特征,避免肌肉疲劳累积,降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WMSDs)风险。方法设计并组织拉物行走试验,招募6名大学男生进行试验,测量2 km/h、30和40 kg负荷以及5 min作业时长下的肌力值和肱二头肌以及肱三头肌的肌肉活动特征,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负荷对肌力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负荷下2个肌群的均方根值(RMS)和中位频率(MF)。结果负荷对肌力影响不显著;但40 kg负荷下作业时长显著小于30 kg;拉物行走作业姿势下,2个肌群肌肉疲劳均明显,40 kg负荷下2个肌群肌肉疲劳发展速度均大于30kg,且作业过程中肱二头肌需要募集更多运动单位参与、肌肉疲劳发展速度更快。结论负荷显著影响拉物作业肌肉疲劳发展,应该注意此类作业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肌肉疲劳累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健康 职业病 工伤 劳动生理 生产安全 拉物行走作业 肌肉疲劳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 无线表面肌电(sEM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地面破拆作业肌肉疲劳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易灿南 李开伟 +4 位作者 胡鸿 刘美英 郑艳芳 何佳媛 龙桐 《人类工效学》 2022年第3期47-55,共9页
目的为了解人工破拆混凝土地面作业肌肉疲劳发展规律,避免肌肉疲劳累积,降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WMSDs)风险,设计并组织地面破拆作业规程。方法招募6名大学男生进行实验,测量人工破拆0 cm及20 cm高度混凝土地面下,作业前后握力变化,... 目的为了解人工破拆混凝土地面作业肌肉疲劳发展规律,避免肌肉疲劳累积,降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WMSDs)风险,设计并组织地面破拆作业规程。方法招募6名大学男生进行实验,测量人工破拆0 cm及20 cm高度混凝土地面下,作业前后握力变化,作业过程主观肌肉疲劳评分(RPE)、主观痛感评分(RPA)、主观振动不适评分(RPV)以及上肢左右指浅曲肌、左右肱二头肌、左右肱三头肌和右三角肌前束7个肌群的活动特征,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面高度对作业过程肌肉疲劳的影响。结果不同地面高度下肌肉疲劳发展存在差异,0 cm高度下握力降幅更大,腰部和右臂RPE更大。人工破拆混凝土地面作业中左右肱二头肌、右指浅曲肌、右肱三头肌疲劳累积明显,0 cm高度下右三角肌前束疲劳累积明显。结论混凝土地面人工破拆作业肌肉疲劳累积明显,0 cm高度肌肉疲劳累积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健康 职业病 劳动生理 生产安全 混凝土地面破拆 肌肉疲劳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及恢复研究
9
作者 左华丽 易灿南 +4 位作者 李开伟 刘澳 谭颖 范旭 程阳 《人类工效学》 2023年第2期20-24,共5页
目的 为探究动态拉车作业过程中肌肉疲劳及恢复的情况,避免作业人员肌肉疲劳累积,预防肌肉骨骼损伤(MSDs)。方法 设计模拟动态拉车作业,邀请20名大学男生作为被试,记录6 min恢复过程中拉力和主观疲劳(RPE)的变化,分析拉力的下降和恢复... 目的 为探究动态拉车作业过程中肌肉疲劳及恢复的情况,避免作业人员肌肉疲劳累积,预防肌肉骨骼损伤(MSDs)。方法 设计模拟动态拉车作业,邀请20名大学男生作为被试,记录6 min恢复过程中拉力和主观疲劳(RPE)的变化,分析拉力的下降和恢复情况。结果 负荷显著影响最大耐受时间(MET)和拉力下降速率;恢复期拉力%MVC随时间显著递增,RPE则随时间显著下降;45 kg的拉力恢复速率<30 kg拉力恢复速率;恢复期1 min的拉力恢复速度最快,之后逐渐下降。结论 45 kg负荷产生的肌肉疲劳较30 kg负荷严重,更难以恢复;拉车作业结束后6min休息对拉力恢复和肌肉疲劳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拉车作业 职业健康 肌肉疲劳恢复 最大随意收缩(MVC) 主观疲劳感(R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力作业肌肉疲劳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9
10
作者 易灿南 胡鸿 +2 位作者 李开伟 唐范 左华丽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84,共7页
为全面了解人工物料搬运(MMH)中拉力作业肌肉疲劳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作业过程肌肉疲劳特征,预防肌肉骨骼系统疾患(MSDs),在检索国内外MMH拉力作业肌肉疲劳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5种基本研究方法,并将MMH拉力作业按照工作任务类... 为全面了解人工物料搬运(MMH)中拉力作业肌肉疲劳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作业过程肌肉疲劳特征,预防肌肉骨骼系统疾患(MSDs),在检索国内外MMH拉力作业肌肉疲劳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5种基本研究方法,并将MMH拉力作业按照工作任务类型和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综述其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研究结论。最后,评述拉力作业肌肉疲劳现有研究结果,并结合其他作业任务的肌肉疲劳研究成果,展望5个拉力作业肌肉疲劳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现有拉力作业肌肉疲劳研究主要包括静态作业研究和动态作业研究2个方面,且由静态作业研究向动态作业研究转变;同时采用几种研究方法以全面揭示作业过程肌肉疲劳问题;动态以及间歇作业肌肉疲劳特征、发展规律和预测建模方面的研究较少,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物料搬运(MMH) 拉力作业 肌肉骨骼系统疾患(MSDs) 肌肉疲劳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力作业上肢肌肉疲劳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胡鸿 易灿南 +3 位作者 李开伟 唐范 左华丽 皮凯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67,共7页
为避免作业人员肌肉疲劳累积,预防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系统疾患(WMSDs),提出一种基于肌力降幅(FD)-主观疲劳评分(RPE)的肌肉疲劳评价模型。首先设计并开展模拟拉车作业试验,招募10名大学男生参与测试,测量不同时刻右手最大剩余肌力,... 为避免作业人员肌肉疲劳累积,预防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系统疾患(WMSDs),提出一种基于肌力降幅(FD)-主观疲劳评分(RPE)的肌肉疲劳评价模型。首先设计并开展模拟拉车作业试验,招募10名大学男生参与测试,测量不同时刻右手最大剩余肌力,并记录基于Borg CR-10量表的RPE值;然后归一化处理各时刻FD,建立不同姿势、不同负荷下的3个拉力作业上肢肌肉疲劳评价模型,并结合试验条件分析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RPE与FD间有线性关系,RPE-FD关系可能具有姿势属性;所建模型合理,可用于评价拉力作业人员工作过程肌肉疲劳,并可为施力作业过程肌肉疲劳监测与作业任务分析提供依据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力作业 肌肉疲劳 主观疲劳评分(RPE) 肌力降幅(FD)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业人员肌肉施力疲劳评价模型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鸿 易灿南 +3 位作者 李开伟 唐范 左华丽 陈成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9-85,共7页
为评价施力作业过程中人员肌肉疲劳状态,建立基于肌力(F)的主观肌肉疲劳评价模型。通过模拟拉车作业试验获得不同时刻拉力值以及手臂和腰部主观肌肉疲劳评分(RPE),归一化处理肌力降幅(FD)值,以消除个体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肌力... 为评价施力作业过程中人员肌肉疲劳状态,建立基于肌力(F)的主观肌肉疲劳评价模型。通过模拟拉车作业试验获得不同时刻拉力值以及手臂和腰部主观肌肉疲劳评分(RPE),归一化处理肌力降幅(FD)值,以消除个体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肌力降幅归一化值(NFD)与RPE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性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以NFD为自变量的手臂与腰部RPE回归方程(即RPE—NFD回归方程),并研究手臂与腰部PRE随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RPE与NFD显著线性正相关;RPE-NFD回归方程能够描述施力作业过程中RPE随FD变化的情况;所建评价模型能反映肌肉疲劳随时间发展的特征,并可用以获得作业人员不同施力作业以及不同作业时间下的RPE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疲劳 施力作业 主观肌肉疲劳评分(RPE) 肌力降幅(FD)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静态拉力作业人员肌肉疲劳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易灿南 唐范 +3 位作者 李开伟 胡鸿 左华丽 王雨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7-103,共7页
为了解间歇静态拉力作业中人员肌肉疲劳发展特征及其与连续静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差异,减少肌肉疲劳累积,降低罹患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风险,设计并开展间歇静态拉力作业试验,招募8名大学男生参与试验,测量不同工休比下不... 为了解间歇静态拉力作业中人员肌肉疲劳发展特征及其与连续静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差异,减少肌肉疲劳累积,降低罹患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风险,设计并开展间歇静态拉力作业试验,招募8名大学男生参与试验,测量不同工休比下不同时刻的肌力(F),并记录主观疲劳评分(RPE),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F和RPE。研究表明:间歇静态拉力作业不同工休比下F曲线走向基本一致,作业结束时刻F值和RPE值均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组内不同时刻相同部位以及相同部位不同时刻的一些RPE存在显著差异;间歇静态和连续静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存在显著差异,间歇作业中肌肉疲劳累积显著低于连续作业,可考虑采用本文所研究工休比进行拉力作业工作安排,需人力完成的静态作业宜采用间歇静态施力以减缓肌肉疲劳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静态拉力作业 肌肉疲劳 主观疲劳评分(RPE) 肌力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及负荷对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影响建模 被引量:3
14
作者 唐范 易灿南 +3 位作者 李开伟 左华丽 尹丽霞 李婉琪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1-196,共6页
为探究速度、负荷对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影响,构建描述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预测模型,设计动态拉力作业模拟试验;招募10名男性大学生作为被试,并测量试验前后的最大随意收缩(MVC)、最大耐受时间(MET)以及记录身体多个部位... 为探究速度、负荷对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影响,构建描述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预测模型,设计动态拉力作业模拟试验;招募10名男性大学生作为被试,并测量试验前后的最大随意收缩(MVC)、最大耐受时间(MET)以及记录身体多个部位的主观疲劳评分(RPE);探讨速度和负荷对拉力变化、MET和RPE的影响,并基于试验数据构建MET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速度显著影响MET、拉力衰减值(ΔF)、拉力衰减程度(DFD)以及多个部位的RPE,负荷仅显著影响MET;所建预测模型能描述MET与负荷强度、行走速度之间的关系,且相较其他MET预测模型,其偏差最小,更适用预测和评估动态拉力作业人员肌肉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拉力作业 肌肉疲劳 最大随意收缩(MVC) 最大耐受时间(MET) 主观疲劳评分(R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双手拉车作业的肌肉疲劳分析与MET建模 被引量:4
15
作者 唐范 易灿南 +3 位作者 李开伟 左华丽 胡鸿 谢泽均 《人类工效学》 2019年第5期7-12,33,共7页
目的为分析静态双手拉车作业肌肉疲劳的发展情况。方法设计双手拉车模拟试验,9名大学生参加试验,通过测量试验前后被试双手拉力大小(MVC、F),并记录试验时间(MET)和主观疲劳评价值(RPE),探讨两种脚部姿势下静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过程... 目的为分析静态双手拉车作业肌肉疲劳的发展情况。方法设计双手拉车模拟试验,9名大学生参加试验,通过测量试验前后被试双手拉力大小(MVC、F),并记录试验时间(MET)和主观疲劳评价值(RPE),探讨两种脚部姿势下静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过程;并依据试验数据建立疲劳的MET预测模型。结果拉车作业使双手的拉力显著下降;脚部姿势仅显著影响下肢RPE,对MVC、MET、F以及上肢和腰部RPE影响不显著;前腿的疲劳感显著高于后腿;所建MET预测模型与现有模型具有一致性,其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结论静态双手拉车作业会产生肌肉疲劳;脚部姿势对拉力大小不产生显著影响;所建MET模型能反映静态双手拉车的肌肉疲劳发展,能为设计拉车作业任务提供针对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车作业 静态施力 肌肉疲劳 最大耐受时间(MET) 肌肉骨骼损伤 职业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I对拉力作业肌肉疲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易灿南 王雨馨 +3 位作者 唐范 李开伟 左华丽 胡鸿 《人类工效学》 2019年第6期37-39,共3页
为了解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人员作业过程肌肉疲劳发展特征,进行模拟拉力作业实验,记录作业过程中肌力(F)以及主观肌肉疲劳评分(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的变化情况,分析BMI对F及RPE的影响。结果表明:BMI... 为了解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人员作业过程肌肉疲劳发展特征,进行模拟拉力作业实验,记录作业过程中肌力(F)以及主观肌肉疲劳评分(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的变化情况,分析BMI对F及RPE的影响。结果表明:BMI显著影响F,且“高”组显著大于“正常”组;BMI对RPE影响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BMI对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影响可能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工程 劳动生理 职业健康 拉力作业 肌肉疲劳 B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WAS的人工破拆作业肌肉疲劳骨骼风险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左华丽 易灿南 +4 位作者 李开伟 谭嘉乐 唐娠萍 唐范 郑艳芳 《人类工效学》 2021年第3期23-26,共4页
目的探究不良工作姿势对人工破拆作业人员肌肉骨骼损伤(MSDs,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工作姿势分析系统(OWAS,Ovako Working Posture Analysis System)对作业人员的不良姿势出现的百分比和负重情况进行分析与评... 目的探究不良工作姿势对人工破拆作业人员肌肉骨骼损伤(MSDs,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工作姿势分析系统(OWAS,Ovako Working Posture Analysis System)对作业人员的不良姿势出现的百分比和负重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数据显示作业人员的全身不良姿势达到85.26%,头颈部前倾、背部前弯和双腿弯曲站立三种不良姿势占比最高。结论人工破拆作业人员存在较高MSDs风险,其中腿部为损伤主要集中部位,其次为头颈部和背部,需尽快采取改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破拆 工作姿势分析系统 不良姿势 肌肉骨骼损伤 职业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凿破作业肌肉疲劳恢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范 易灿南 +3 位作者 李开伟 郑艳芳 何佳媛 彭泓 《人类工效学》 2021年第4期52-56,共5页
目的为了解人工凿破作业肌肉疲劳恢复发展特征,避免造成累积性伤害(CTD),降低肌肉骨骼疾患(MSDs)风险。方法文中设计并组织模拟凿破作业肌肉疲劳恢复试验,招募20名男性大学生参与试验,测量凿破作业过程和恢复5 min过程中握力、主观疲劳... 目的为了解人工凿破作业肌肉疲劳恢复发展特征,避免造成累积性伤害(CTD),降低肌肉骨骼疾患(MSDs)风险。方法文中设计并组织模拟凿破作业肌肉疲劳恢复试验,招募20名男性大学生参与试验,测量凿破作业过程和恢复5 min过程中握力、主观疲劳感(RPE)的变化值,探讨钻孔高度对肌肉疲劳恢复发展的影响。结果恢复期握力随时间显著递增,RPE则随时间显著下降;试验结束时握力、RPE与恢复期不同时点均存在显著差异;钻孔高度对试验过程中肌肉疲劳和恢复发展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经5 min恢复期后肌肉疲劳显著恢复,构建的肌肉疲劳恢复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适用于凿破作业肌肉疲劳恢复的预测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工程 运动机能学 职业健康 凿破作业 肌肉疲劳恢复 累积性伤害(CTD) 主观疲劳感(R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设备对人工破拆作业肌肉疲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易灿南 唐范 +3 位作者 李开伟 胡鸿 左华丽 何佳媛 《人类工效学》 2021年第5期1-8,共8页
目的为了解负荷及设备对人工破拆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影响,避免肌肉疲劳累积,降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WMSDs)风险。方法设计并组织人工破拆作业试验,招募10名大学男生进行试验,测量20N及40N负荷下分别使用大号和小号设备下人工破拆作... 目的为了解负荷及设备对人工破拆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影响,避免肌肉疲劳累积,降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WMSDs)风险。方法设计并组织人工破拆作业试验,招募10名大学男生进行试验,测量20N及40N负荷下分别使用大号和小号设备下人工破拆作业的最大耐受时间(MET)、主观肌肉疲劳评分(RPE)、主观痛感(RPA)以及右肱二头肌、右肱三头肌、右三角肌前束、左肱二头肌、左肱三头肌、左三角肌前束以及右股四头肌内侧7个肌群的活动特征,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负荷及设备对作业过程肌肉疲劳的影响以及各肌群肌肉活动特征。结果人工破拆作业中左右三角肌前束肌肉疲劳明显,40N负荷下左右肱二头肌肌肉疲劳明显;20N负荷使用大号设备最不易产生肌肉疲劳累积。结论负荷显著影响人工破拆壁面作业肌肉疲劳,但设备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健康 职业病 劳动生理 生产安全 人工破拆作业 肌肉疲劳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破拆壁面作业肌肉疲劳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易灿南 唐范 +2 位作者 李开伟 何佳媛 郑艳芳 《安全》 2021年第9期45-52,共8页
为研究人工破拆壁面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特征,避免肌肉疲劳累积,降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WMSDs)风险,本文设计人工破拆壁面作业实验,招募8名男性大学生进行实验,测量40和90cm作业高度上人工破拆作业前后握力和推力、最大耐受时间(MET)、... 为研究人工破拆壁面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特征,避免肌肉疲劳累积,降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WMSDs)风险,本文设计人工破拆壁面作业实验,招募8名男性大学生进行实验,测量40和90cm作业高度上人工破拆作业前后握力和推力、最大耐受时间(MET)、主观肌肉疲劳评分(RPE)以及右手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以及左手肱二头肌、三角肌前束6个肌群的活动特征,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作业高度对作业过程肌肉疲劳的影响以及各肌群肌肉活动特征。研究表明:人工破拆壁面作业肌肉疲劳明显,但高度仅影响作业前后最大推力大小,对握力、MET以及RPE影响并不显著;最大推力实验条件下,除90cm高度下左右手三角肌前束产生疲劳外,其他肌群并未出现疲劳;较低高度上人工破拆作业疲劳可能由姿势导致而非局部肌肉疲劳的耦合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破拆作业 壁面破拆 肌肉疲劳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WMS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