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保护价值——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帅强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7,共7页
借鉴文化地理学领域的传统聚落景观文化基因识别理论,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的20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景观基因GIS识别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文化特质、外在表征的把握,提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研究结... 借鉴文化地理学领域的传统聚落景观文化基因识别理论,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的20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景观基因GIS识别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文化特质、外在表征的把握,提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生活习俗方面,具有宜居宜业的保护价值;文化艺术方面,具有科技游艺的保护价值;民俗信仰方面,具有美好生活愿望的保护价值;文化的迁移与交融方面,具有人文风情的保护价值;地理环境方面,具有生态经济文明的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观基因 GIS 保护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与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立国 宁旺芬 +4 位作者 刘沛林 邓运员 胡最 郑文武 李伯华 《国土资源导刊》 2024年第1期34-42,共9页
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为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针对历史文化村镇创新性保护和发展的新需求,本文将数字技术赋能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开发,阐释了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基本概念,构建历... 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为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针对历史文化村镇创新性保护和发展的新需求,本文将数字技术赋能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开发,阐释了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基本概念,构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体系,全面总结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化方法和数字化内容在多领域的具体应用。具体而言:景观基因信息、景观基因图谱和地图符号等为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化保护与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多样的数字技术可以对历史文化村镇信息进行全方位记录和永久性保存,并对采集和记录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在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应用上,其数字化内容能够为城乡规划和智慧管理提供有效指导,与多元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化拓展和延伸。总之,数字技术为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无限的活力与动力,需要持续推进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化转型,丰富中国乡村地理数字化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村镇 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村民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伯华 李雪 窦银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90-99,共10页
作为传统村落最重要的活动主体,村民的认知态度与行为选择将直接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因此了解村民对文化遗产的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对于推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至关重要。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为例,从认知维度、价值维度... 作为传统村落最重要的活动主体,村民的认知态度与行为选择将直接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因此了解村民对文化遗产的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对于推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至关重要。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为例,从认知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出发探究村民对文化遗产的感知意向,从行为维度出发探究村民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意愿,运用因子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村民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的整体特征、影响因素、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张谷英村村民对本地文化遗产的总体认同度高,村民的感知意向和传承意愿得分均处于高值区[3.5,5],但感知意向(3.73)略高于传承意愿(3.70);2)年龄和居住时间是影响村民文化遗产总体认同度的重要因素,其中感知意向主要受年龄和居住时间影响,传承意愿仅受居住时间影响;3)在探明村民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础上,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以感知意向的认知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为自变量、以传承意愿的行为维度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验证了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间真实存在因果关系,其中情感维度对行为维度的影响最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以村民为核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遗产 村民 感知意向 传承意愿 张谷英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村古镇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4
作者 刘媛 谢达莉 +2 位作者 廖青青 史艳琼 杨雪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3-17,共5页
该文选择湖南省118个古村古镇作为研究对象,在同等衡量标准下挖掘影响旅游体验感的5大因子集合:传统聚落保护等级、自然环境适宜度、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历史遗留的完整性、交通便利程度。利用GIS手段对其15个小因子使用系统聚类方法进... 该文选择湖南省118个古村古镇作为研究对象,在同等衡量标准下挖掘影响旅游体验感的5大因子集合:传统聚落保护等级、自然环境适宜度、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历史遗留的完整性、交通便利程度。利用GIS手段对其15个小因子使用系统聚类方法进行分类分级处理,最终利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评估古村古镇潜在旅游开发价值,得出:1)按照湘东、湘南、湘西、湘北、湘中区域划分,无论是数量还是评价总值,湘南和湘西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其次是湘中地带,湘东与湘北次之。2)借助自然断裂法将古村古镇划分为四等级标准:优秀、较好、良好、一般。其中优秀的古村古镇中,古镇居多,分布涉及各个区划,大部分集中在湘南地区,其次是湘中地带。湘东、湘北、湘西地区虽然评价值位居前茅,但基本开发成熟,有待深化推进如干岩头村、杨林村、石泉村等湘南地区古村古镇旅游商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古镇 体验感因子 GIS 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特征——以湖南省炎陵县为例 被引量:29
5
作者 曹帅强 邓运员 +2 位作者 杨载田 何清华 李敏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1-841,共11页
以中国南方山丘区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聚居区——炎陵县为例,采用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提取技术,从民居建筑、传统习俗、地方方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5个角度,提取了炎陵县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该县客家人以开放... 以中国南方山丘区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聚居区——炎陵县为例,采用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提取技术,从民居建筑、传统习俗、地方方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5个角度,提取了炎陵县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该县客家人以开放性"围堡式"的血缘宗族聚居模式,与畲、黎、瑶等少数民族通婚繁衍在山丘区的山谷地带;在"入乡随俗"谋求生存发展的环境中,某些方面已适应当地习俗,但仍保留了基本的客家精神及风俗;并以当地炎帝神农文化为主要文化参照,形成了独具炎陵县特色的客家文化。2)该县客家文化的景观基因在不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衣、食、住、行、商等物质性方面的表达载体和地方语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民情风俗、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性方面的表达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扩展聚居区 景观基因 特征提取 炎陵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村民主体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3
6
作者 田亚平 刘沛林 +3 位作者 郑文武 何清华 李伯华 胡最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7-12,共6页
紫鹊界梯田区的农业文化保护的系统要素包括其体现人地协同进化的传统可持续农耕思想与农耕技术、农耕习俗与农业制度以及传统民居与聚落系统。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当地村民对紫鹊界梯田遗产的物质性文化认知程度较高,对非物质性文... 紫鹊界梯田区的农业文化保护的系统要素包括其体现人地协同进化的传统可持续农耕思想与农耕技术、农耕习俗与农业制度以及传统民居与聚落系统。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当地村民对紫鹊界梯田遗产的物质性文化认知程度较高,对非物质性文化认知程度较低;传承度年龄差异明显,传承现状令人堪忧;影响文化传承的主要因素是年轻人大量外出与现代农业的冲击;村民的保护主体态度积极,影响农户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宣传与政策。建议强化梯田区社区化管理、建立村民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惠益共享和产业反哺机制、编制文化手册、开办文化传习班等,以提高村民对传统农业文化保护传承自觉性与参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鹊界梯田 农业文化 景观 遗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遗产地居民文化适应对遗产认同的影响研究——以吉首市德夯村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易韵 李伯华 +2 位作者 李萍萍 邹靓 窦银娣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8,52,共11页
遗产旅游的兴起为传统村落旅游带来机遇,但也因过快发展引发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适应以及遗产认同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遗产认同和文化适应的概念解析,一方面,从遗产认同的内部结构出发... 遗产旅游的兴起为传统村落旅游带来机遇,但也因过快发展引发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适应以及遗产认同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遗产认同和文化适应的概念解析,一方面,从遗产认同的内部结构出发,构建遗产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德夯村居民遗产认同情况;另一方面,援引Barry的双文化模型和SL-ASIA单线性文化适应模型来测度居民的文化适应情况,利用回归分析探讨文化适应对遗产认同的影响。所得结论如下:1)SL-ASIA模型下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适应可以从社会交往、日常偏好和遗产认同3个维度进行评价,Barry的双文化模型可以将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适应策略分为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4种类型。从SL-ASIA模型和双文化模型都可得知德夯村居民的文化适应为双文化主义。2)传统村落居民的遗产认同可以从遗产认知和遗产身份认同2个维度进行评价,德夯村居民具有一定的遗产认同但程度不深。3)整合型文化适应,以及文化适应的社会交往和日常偏好维度对遗产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根据所得结论,对传统村落居民的遗产认同提升提出针对性建议,推进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遗产 遗产认同 文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增权视角下文化遗产地治理路径优化--以惹巴拉村寨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新新 李伯华 +2 位作者 窦银娣 谭红日 刘沛林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以湖南省龙山县惹巴拉村寨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基于社区增权视角,优化文化遗产地治理路径。结果发现:1)文化遗产地社区失权体现在经济失权、心理失权、社会失权及政治失权4个方面。2)文化遗产地通过权力合作、权力共有及... 以湖南省龙山县惹巴拉村寨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基于社区增权视角,优化文化遗产地治理路径。结果发现:1)文化遗产地社区失权体现在经济失权、心理失权、社会失权及政治失权4个方面。2)文化遗产地通过权力合作、权力共有及权力激励等社区赋权方式再分配资源、权益及资本。3)权力共有路径下,强化政策透明度和社区话语权,有助于社区主体参与治理;权力合作路径下,扩充资源分配渠道、强化主体合作关系,有助于社区治理渠道扩展;权力激励路径下,规范治理主体、治理对象及监管方式,有助于社区治理政策细化。文章借助“社区增权”理论,将旅游引发的“社区失权”改进为“社区增权”,补充完善文化遗产地治理研究,可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地的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 乡村治理 社区增权 社区参与 惹巴拉村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治理研究——以湖南省岳阳市张谷英村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伯华 陈新新 +1 位作者 窦银娣 刘沛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54-1166,共13页
传统村落是乡村重要的文化遗产,乡村振兴背景下各空间主体的治理实践直接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及因子分析法,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重构传统村落空间治理机制。研... 传统村落是乡村重要的文化遗产,乡村振兴背景下各空间主体的治理实践直接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及因子分析法,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重构传统村落空间治理机制。研究发现:(1)张谷英村空间主体可分为行政主体、地方社区主体和外来主体3类人类行动者,以及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经济空间4类非人类行动者,空间治理问题的表征以空间权益失衡、空间组分混乱和空间功能演变为主。(2)优化张谷英村空间治理模式,需要核心行动者赋予其他行动者权益,行政主体、地方社区主体及外来主体分别采取不同的行动机制得以实现。(3)行动者网络视角下传统村落各治理主体应加强合作,村民与企业合作改造物质环境,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加深融合,空间的生产与消费需要符合村落现实的社会关系。传统村落空间治理应加深多维空间融合,修复重组传统村落空间功能。研究有助于解释传统村落空间治理过程中各行动者参与治理,空间权益合理配置及传统村落空间治理模式优化,为其他类似的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治理 行动者网络理论 张谷英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度评价——以首批侗族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杨立国 彭梓洺 《晓庄学院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4-82,共9页
本文在分析文旅融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景观基因视角,运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和熵权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度、旅游活动的文化传承度、文旅发展的耦合协调度3个维度,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度的指... 本文在分析文旅融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景观基因视角,运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和熵权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度、旅游活动的文化传承度、文旅发展的耦合协调度3个维度,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度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函数。据此,对首批侗族传统村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过程可分为“分散融合”、“融合调整”和“全面融合”3个阶段;(2)总体融合状况较好,内部差异不大;在融合维度中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度低,但旅游活动文化传承度高;在融合指标中文化资源景点开发度低,但文旅空间耦合度高;(3)案例评价证明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能为传统村落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基因 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 评价体系 传统村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理论认知与技术路径 被引量:44
11
作者 李伯华 谭红日 +2 位作者 杨馥端 刘兴月 陈新新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5-141,256,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红色旅游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何保护与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成为当前亟需探索的科学问题。结合信息空间理论,深入探究了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径。结果表明: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本质上是以数字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红色旅游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何保护与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成为当前亟需探索的科学问题。结合信息空间理论,深入探究了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径。结果表明: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本质上是以数字形式保护并加以利用的知识转化过程,以此构建了红色旅游资源采集与保存、展示与传播、修复与传承、监测与管理的数字化保护路径。研究结果丰富了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支撑与架构体系,可为我国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范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资源 数字化 理论认知 技术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校传承机制研究——以通道县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立国 吴旭峰 胡雅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128,共12页
以通道县9所小学为案例,选取学生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对访谈文本数据逐级扎根编码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并阐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 以通道县9所小学为案例,选取学生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对访谈文本数据逐级扎根编码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并阐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校传承的过程中,学生传承人的传承行为受传承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的共同影响;传承态度由工具态度和符号态度共同构成;主观规范由学校强制规范、同学示范规范、学生个人规范、父母示范规范共同构成;知觉行为控制由自我效能感、外部控制力共同构成。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景观基因理论,还为推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学校传承提供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 计划行为理论 学校传承机制 通道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权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测度与优化路径——以湖南四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伯华 张浩 +2 位作者 程波 刘悦滢 窦银娣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6-937,共12页
传统村落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产品,如何在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下,把握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状况,助推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调查法,基于产权理论划分传... 传统村落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产品,如何在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下,把握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状况,助推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调查法,基于产权理论划分传统村落生态产品类型,并构建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指标体系,同时以湖南四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开展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测度与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产权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生态产品分为私人生态产品、准公共生态产品和公共生态产品三类,包含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服务、生态调节服务三要素;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测度差异度低,整体价值实现水平一般,得分在57.08~60.85之间,其中横岭村得分最高,芋头村得分最低。根据价值实现的测度结果与实地调研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开发型与农业主导型传统村落的优化路径,以此助推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理论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测度 优化路径 传统村落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视角下古镇文旅融合的演化过程与机制——以阳朔镇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立国 宁旺芬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5期770-779,共10页
“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古镇文旅融合共生的分析框架,并选取阳朔镇作为案例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 “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古镇文旅融合共生的分析框架,并选取阳朔镇作为案例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阳朔镇文旅融合的演化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①阳朔镇文旅融合的过程即文旅的共生演化,其权力关系、产业体系、时空环境和功能意义等共生要素都发生了流动和变化;②阳朔镇文旅融合的演化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要素共生、结构共生和功能共生3个阶段,表现为实现文旅共生资源集成,文旅共生产业扩张,最后完成文旅共生价值创造的演化过程;③权力作为主导力,资本作为推动力,惯习作为支撑力共同推动了阳朔镇文旅融合的演化,权力的博弈主导着文旅资源的分配,资本的运作逻辑推动文旅融合从要素走向功能的深度融合,不同行动者的惯习塑造了文旅融合的场域,同时又随着场域的发展被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古镇 文旅融合 文化旅游 演化过程 阳朔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近56年降水变化趋势及空间特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符静 旷微 +2 位作者 邓运员 田亚平 赵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为揭示季风气候区降水变化规律,基于湖南省87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月降水数据,利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区域年、季尺度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56 a,湖南省年降水量增幅为0.8334 mm/a,春、夏、... 为揭示季风气候区降水变化规律,基于湖南省87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月降水数据,利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区域年、季尺度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56 a,湖南省年降水量增幅为0.8334 mm/a,春、夏、秋、冬四季降水变化幅度分别为-0.971,1.3937,-0.1991,0.6336 mm/a.湖南省年度及春季降水量空间变化大致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夏季大致呈自东南、西北向中部递减趋势,秋季一定程度上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增趋势,冬季呈明显的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年尺度Pa显示,湖南省2002年为中涝,2011年为中旱,其余绝大部分为正常年;季尺度Pa表明,除了春季,其余季节均有中度及以上旱情或雨涝.湖南省降水未来趋势反持续性的区域比重略高于持续性的区域比重,且未来呈增加趋势的分布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趋势 时空特征 HURST指数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解怡宁 李伯华 +1 位作者 刘沛林 窦银娣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6-512,共7页
中国传统村落正面临日渐衰落的困境,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托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结果表明:(1)自下而上的构建了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平台服务层、智慧应用层、表现层... 中国传统村落正面临日渐衰落的困境,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托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结果表明:(1)自下而上的构建了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平台服务层、智慧应用层、表现层等多层次的体系结构。(2)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入库等程序,建立了传统村落地理数据库,为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支撑。(3)设计了地理数据管理、地理信息服务、用户管理和门户网站等功能子系统及若干模块,提出了数字文化与传承、数字旅游与发展以及数字规划与保护等多角度的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数字化保护 地理信息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过程与机理——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新新 李伯华 +1 位作者 李雪 窦银娣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01-808,共8页
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分析该村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旅游驱动机理。结果发现:①张谷英村旅游发展经历萌芽期、探索期和转型期。其中:萌芽期,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系统初次受到干预;探索期,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系统干... 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分析该村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旅游驱动机理。结果发现:①张谷英村旅游发展经历萌芽期、探索期和转型期。其中:萌芽期,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系统初次受到干预;探索期,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系统干预要素增加;转型期,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系统干预要素抗衡。②张谷英村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受人口、政策、资本和土地等要素驱动。旅游驱动下,人口、政策要素对多元主体、社会文化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等系统具有驱动力,资本、土地要素对社会文化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等系统具有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驱动机理 人居环境 转型发展 传统村落 张谷英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遗传信息的储存、表达及其旅游价值--以湖南省常宁市中田村为例 被引量:25
18
作者 刘沛林 彭科 杨立国 《旅游导刊》 2022年第2期1-25,共25页
与生物学基因依靠碱基对的排列组合储存遗传信息(DNA双螺旋结构)类似,景观基因通过遗传信息的有序排列组合来储存文化信息,并按一定的路径传递,实现独特景观的表达。文章基于生物遗传学视角,从景观基因的内涵与实质中提炼出主导、传承... 与生物学基因依靠碱基对的排列组合储存遗传信息(DNA双螺旋结构)类似,景观基因通过遗传信息的有序排列组合来储存文化信息,并按一定的路径传递,实现独特景观的表达。文章基于生物遗传学视角,从景观基因的内涵与实质中提炼出主导、传承、归因、依附、尺度、意象六大遗传信息,并以此开展了对国家级传统村落湖南省常宁市中田村文化因子遗传及其景观意象表达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中田村景观基因识别为建筑石墙、半月形水系以及独特的平面布局形态;(2)遗传信息既可用于检验景观基因的识别结果,也有助于排除识别过程中的干扰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3)中田村景观基因遗传信息的储存方式与表达路径的探索,为景观基因的识别、传承与旅游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景观基因理论可以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建构、传统乡村旅游地规划和文化旅游地景观修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景观基因 遗产旅游 乡村旅游 旅游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传统聚落旅游交通可达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盼盼 刘晓燕 +1 位作者 刘媛 胡最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71-176,共6页
论文以湖南省现存的传统聚落为例,通过公路交通网络且借助GIS方法研究各地级市市辖区站点至各个传统聚落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1)各市辖区站点至传统聚落的平均加权出行时间处于1.738h-4.830h之间,平均值为3.05h。各市辖区站点得可... 论文以湖南省现存的传统聚落为例,通过公路交通网络且借助GIS方法研究各地级市市辖区站点至各个传统聚落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1)各市辖区站点至传统聚落的平均加权出行时间处于1.738h-4.830h之间,平均值为3.05h。各市辖区站点得可达性系数平均值为0.0259,极差为0.026。其中,高于可达性系数平均值的站点有53个,占42.4%,多数分布在湘东、湘北地区。(2)各市域至传统聚落的综合可达性水平大致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加的趋势,综合可达性水平最高的市域是吉首市,最低的是张家界市。(3)站点的服务范围、聚落点的分布情况、区域内道路密度对站点的可达性水平及市域的可达性水平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旅游交通可达性 GIS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聚落民居原真性评价——以湖南省常宁市中田村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舒惠勤 郑文武 汤雪莉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8-21,共4页
盲目的城镇化和旅游的过度开发,乡土文化浓郁的传统聚落民居正悄然消失,传统聚落的原真性受到冲击。原真性从诞生到发展,大多都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但是都没有将原真性以具体的一个物质层面进行实践研究。该文选择湖南省衡阳市庙前... 盲目的城镇化和旅游的过度开发,乡土文化浓郁的传统聚落民居正悄然消失,传统聚落的原真性受到冲击。原真性从诞生到发展,大多都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但是都没有将原真性以具体的一个物质层面进行实践研究。该文选择湖南省衡阳市庙前镇中田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和专家打分法,建立中田村传统民居原真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层次要素定量分析,并通过综合评价获得传统聚落民居原真性定量评价结果,得出中田村传统民居总体原真性为58.197,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其传统民居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原真性 定量评价 传统文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