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胺吸收剂的抗降解剂研究
1
作者 周墨坤 孟瑞红 +6 位作者 史晓宏 高凯 杜庶铭 黄艳 李水飞 徐冬 苑春刚 《广东化工》 2025年第3期25-27,7,共4页
为延长某碳捕集项目使用的复合胺吸收剂使用寿命,降低二氧化碳捕集成本,本研究选取K-1作为抗氧化剂,研究了不同浓度K-1对吸收剂的吸收速率、容量的影响及在高压、纯氧、恒温条件下进行加速氧化实验。通过对比添加抗氧化剂组和未添加抗... 为延长某碳捕集项目使用的复合胺吸收剂使用寿命,降低二氧化碳捕集成本,本研究选取K-1作为抗氧化剂,研究了不同浓度K-1对吸收剂的吸收速率、容量的影响及在高压、纯氧、恒温条件下进行加速氧化实验。通过对比添加抗氧化剂组和未添加抗氧化剂组在氧化降解过程中有机胺的降解率来判断K-1的抗降解作用。结果表明:K-1抗氧化剂会减弱复合胺吸收剂吸收CO_(2)的效果,加入0.15%质量分数浓度时吸收剂仍能保持较好的吸收效果。0.15%质量分数K-1抗氧化剂能有效抑制复合胺的氧化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胺吸收剂 氧化降解 抗氧化剂 化学吸收法 二氧化碳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系统效率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勤 刘建国 +1 位作者 张晨佳 张玉魁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31,36,共5页
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电解水制氢的热力学平衡模型,定量分析了给水预热温度和一次能源发电效率对系统制氢效率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基于不同一次能源类型的制氢系统的效率及特点。结果表明:随着给水预热温度和... 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电解水制氢的热力学平衡模型,定量分析了给水预热温度和一次能源发电效率对系统制氢效率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基于不同一次能源类型的制氢系统的效率及特点。结果表明:随着给水预热温度和一次能源发电效率的升高,系统制氢效率均显著提高;与给水预热温度相比,一次能源发电效率对系统制氢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当电流密度在0.4~1.2 A/cm2之间时,基于不同一次能量类型的制氢系统的效率排序为:水电>核电>火电>风电>光热>光伏。基于火力发电的制氢系统效率在31.2%~36.03%之间,但面临着碳排放问题;基于水电的制氢系统效率可达58.02%,但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发展应用受限;基于风电、光伏、光热发电的制氢系统效率较低,但资源分布广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核能发电的制氢系统效率较高,最高可达41.33%,同时不产生碳排放,对环境污染小,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氢 固体氧化物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循环三元锂电池材料气体排放安全预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璐璐 王荣 +3 位作者 张玉魁 马悦 李尧 魏凯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21-124,共4页
采用热重分析系统和质谱相耦合定性分析老化的三元锂电池产生气体的种类和释放量趋势,判断电池工作安全区间及危险临界点。结果表明,三元锂电池在100~200℃开始有挥发性物质释放,生成的气体以H_(2)、CH_(4)等小分子为主,在200℃以上会... 采用热重分析系统和质谱相耦合定性分析老化的三元锂电池产生气体的种类和释放量趋势,判断电池工作安全区间及危险临界点。结果表明,三元锂电池在100~200℃开始有挥发性物质释放,生成的气体以H_(2)、CH_(4)等小分子为主,在200℃以上会持续释放长链大分子含碳气体。可依据上述特点对电池存在的风险进行提前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锂电池 安全 逸出气体 热重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典型消防案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凌坤 陈换军 +3 位作者 刘辉 张玉魁 李尧 陈彦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11-117,共7页
为解决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导致的储能系统火灾安全问题,分析几种常见灭火剂的灭火机制和性能特点,探索实践更为有效的灭火方法。首先,总结磷酸铁锂电池的热失控过程及燃烧特点;然后,分析七氟丙烷、气液复合灭火剂、全氟己酮、气溶胶和... 为解决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导致的储能系统火灾安全问题,分析几种常见灭火剂的灭火机制和性能特点,探索实践更为有效的灭火方法。首先,总结磷酸铁锂电池的热失控过程及燃烧特点;然后,分析七氟丙烷、气液复合灭火剂、全氟己酮、气溶胶和细水雾等灭火剂的灭火机制,以及对磷酸铁锂电池火灾事故的灭火和抑制复燃效果;最后,基于实际工作中的预制舱式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典型消防系统案例,介绍其系统组成和控制逻辑。结果表明:磷酸铁锂电池火灾为A、B、C类综合性火灾;七氟丙烷、气液复合灭火剂、全氟己酮、气溶胶和细水雾等灭火剂在灭火效果、降温效果、抑制复燃以及技术成熟性方面各有优缺点,但任何一种灭火剂均无法同时起到扑灭明火和抑制电池复燃的作用;采用全氟己酮和水消防相结合的灭火方法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储能系统 消防系统 热失控 灭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棒状FeS2/NiS2和FeP/Ni2P材料的合成与催化性能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保卫 高文君 +3 位作者 杜庶铭 张利平 张玉魁 徐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467-2473,2489,共8页
以Fe(NO3)3·9H2O、Ni(NO3)2·6H2O、硫粉或NaH2PO2·H2O为原料,通过两步法合成了FeS2/NiS2和FeP/Ni2P复合材料,通过XRD、SEM和TEM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了两种催化剂的析氧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 以Fe(NO3)3·9H2O、Ni(NO3)2·6H2O、硫粉或NaH2PO2·H2O为原料,通过两步法合成了FeS2/NiS2和FeP/Ni2P复合材料,通过XRD、SEM和TEM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了两种催化剂的析氧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上述催化剂均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FeP/Ni2P需要较小的过电势(300 mV),表现出比FeS2/NiS2(370 mV)更好的催化活性。FeP/Ni2P催化剂相应的塔菲尔斜率(48 mV/dec)也比FeS2/NiS2(71 mV/dec)小,表明在析氧反应中FeP/Ni2P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动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铁 硫化镍 磷化铁 磷化镍 析氧反应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2和CoP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析氧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文君 王梦娇 +3 位作者 杨阳 杜庶铭 徐冬 郭桦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4-127,共4页
通过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和硫化、磷化处理合成具有多孔结构的CoS2和CoP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方法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将这2种材料用于析氧反应的催化剂,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达到10 m A/cm2时,2种... 通过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和硫化、磷化处理合成具有多孔结构的CoS2和CoP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方法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将这2种材料用于析氧反应的催化剂,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达到10 m A/cm2时,2种催化剂均需要较小过电位。CoS2和CoP催化剂相应的塔菲尔曲线显示其斜率值较小,分别为78 m V/dec和77 m V/dec,说明这2种催化剂在析氧催化反应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和很好的析氧反应动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氧 全解水 CoS2 COP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铁/硫化钴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催化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保卫 高文君 +3 位作者 徐冬 杜庶铭 张玉魁 张秩鸣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85-88,93,共5页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Fe/Co双金属硫化物硫化铁/硫化钴(FeS_(2)/CoS_(2)),并对其相应的电催化析氧性能进行了研究。催化实验结果显示,FeS_(2)/CoS_(2)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催化稳定性。当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与FeS_(2)、CoS_(2)...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Fe/Co双金属硫化物硫化铁/硫化钴(FeS_(2)/CoS_(2)),并对其相应的电催化析氧性能进行了研究。催化实验结果显示,FeS_(2)/CoS_(2)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催化稳定性。当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与FeS_(2)、CoS_(2)和两金属硫化物的混合物FeS_(2)-CoS_(2)等催化剂相比,FeS_(2)/CoS_(2)需要相对较小的过电位(370mV)、具有较小的塔菲尔斜率值(69mV/dec)和更好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铁 硫化钴 析氧反应 电催化 全解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失控机理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璐璐 张玉魁 +3 位作者 王荣 马悦 李尧 黄倩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1,共9页
锂离子电池由于存在热失控风险,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局限。因此,了解热失控触发后电池的温度场变化规律,分析影响温度变化的因素是很有必要的。使用ANSYS FLUENT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模拟,建立了单体锂离子电池三维瞬态... 锂离子电池由于存在热失控风险,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局限。因此,了解热失控触发后电池的温度场变化规律,分析影响温度变化的因素是很有必要的。使用ANSYS FLUENT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模拟,建立了单体锂离子电池三维瞬态生热模型,通过模拟发电端不稳定导致的不同充放电波动功率输入下电池的温度场变化来研究电池内部热扩散规律;模拟锂离子电池局部内短路触发热失控后的温度场变化来分析热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的温度和壁面热流密度随输入电流的波动而波动。锂离子电池局部内短路触发后,热失控沿着电极纵向扩展的速率大于沿径向向外扩散的速率,增加对流换热系数能有效降低电池温度升温速率和幅度,降低电池触发热失控的可能性。研究热扩散规律对于实际应用中预测热失控、提高安全性、改善电池冷却工艺等提供了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温度场模拟 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储能设备安全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宇 张玉魁 +3 位作者 王荣 马悦 李尧 金翼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为了提升锂离子电池储能设备及电站的安全管理水平,亟需对锂离子电池储能设备的安全风险及其管控措施进行研究。通过调研国家及行业电化学储能相关政策、标准要求及其实际执行情况,发现当前锂离子电池储能设备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执行不到... 为了提升锂离子电池储能设备及电站的安全管理水平,亟需对锂离子电池储能设备的安全风险及其管控措施进行研究。通过调研国家及行业电化学储能相关政策、标准要求及其实际执行情况,发现当前锂离子电池储能设备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执行不到位、标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梳理储能电站建设、运行阶段存在的设备质量和安全风险,从设备设计及制造、系统集成、运维检修等方面深入分析产生安全风险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锂离子电池储能设备安全管控方案及具体措施,涵盖项目前期、建设期、运行期等阶段,实现对锂离子电池储能设备设计水平、制造质量及运行状态的有效监管,掌握设备健康状态,提前研判风险信息,以保障储能设备及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储能设备 系统集成 运维检修 安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ePO_(4)电池阴极板升温过程中逸出气体特征分析
10
作者 王荣 马悦 +2 位作者 李尧 张玉魁 黄倩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2-378,共7页
LiFePO_(4)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且占有市场持续扩张和稳步增长,电池失效现象的正确理解和失效机理分析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提升和技术改进有着重要作用。其中,电池材料在工作和升温过程中发生产气、热失控等因素为失效现象... LiFePO_(4)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且占有市场持续扩张和稳步增长,电池失效现象的正确理解和失效机理分析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提升和技术改进有着重要作用。其中,电池材料在工作和升温过程中发生产气、热失控等因素为失效现象中最常见的原因,对LiFePO_(4)电池阴极材料在升温过程中的热行为和反应过程所产生的逸出气体种类及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采用具有Skimmer采样接口的热分析-质谱联用设备TG-DSC-EI-MS对惰性气氛和氧气气氛下的反应过程热行为和逸出气体进行定性研究。结果揭示,惰性气氛下的分解反应主要集中在435~800℃,其逸出气体以H_(2)、H_(2)O、PF_(5)为主;氧气气氛下的燃烧反应过程分多个阶段,主要集中在四个温度区间:75~200、235~460、465~590、645~745℃,其逸出气体以H_(2)、H_(2)O、C_(x)H_(y)、CO_(2)等组分为主。不同气体组分受温度和气氛影响,其逸出动态特征也不尽相同,其中低温段逸出气体多为电池无机材料的分解和挥发为主,随着温度升高,逸出气体的产生以有机材料的分解和含碳材料的氧化为主,其中含氟气体的逸出行为贯穿整个升温过程中,^(19)F^(+)主要来源于热稳定性较差的LiPF_(6)。该研究结果为LiFePO_(4)电池使用过程中受温度和产气影响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气体逸出 逸出机理 热分析 热分析-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NiS2和Ni2P纳米片的制备及其析氧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文君 高腾飞 +3 位作者 王梦娇 张建波 郭桦 李会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9-92,98,共5页
NiS2和Ni2P由于其在析氢(HER)和析氧反应(OER)中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性能而被广泛用于电解水反应催化剂。为了提高上述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采用两步法合成了具有多孔结构的NiS2和Ni2P纳米片,研究了它们对析氧反应的电催化性能。同时,对... NiS2和Ni2P由于其在析氢(HER)和析氧反应(OER)中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性能而被广泛用于电解水反应催化剂。为了提高上述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采用两步法合成了具有多孔结构的NiS2和Ni2P纳米片,研究了它们对析氧反应的电催化性能。同时,对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上述两种催化剂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催化稳定性。与NiS2相比,Ni2P表现出相对较小的塔菲尔斜率值(84mV/dec)、较高的催化性能和较好催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S2 NI2P 析氧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燃煤热值定量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雄威 王哲 +1 位作者 刘汉强 郭桦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共5页
煤的热值是影响燃煤锅炉运行最重要的煤质特性之一。燃煤热值在线分析能够为实时优化调整锅炉运行提供重要依据。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对烟煤样品热值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用Nd:YAG固体激光器1 064 nm激光脉冲在空气环境下烧蚀烟煤... 煤的热值是影响燃煤锅炉运行最重要的煤质特性之一。燃煤热值在线分析能够为实时优化调整锅炉运行提供重要依据。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对烟煤样品热值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用Nd:YAG固体激光器1 064 nm激光脉冲在空气环境下烧蚀烟煤样品表面而形成等离子体。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和基于主导因素的偏最小二乘法提高煤热值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对于基于主导因素的偏最小二乘法,利用碳双原子分子(C2)和碳氮双原子分子(CN)的谱线强度建立主导因素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定标曲线拟合优度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4和1.46 MJ/kg;采用基于主导因素的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定标曲线拟合优度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9和1.18 MJ/kg。结果表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对燃煤热值在线分析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热值 定量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改性粉煤灰对土壤镉的钝化修复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航航 杨阳 +3 位作者 黄训荣 张贵宾 李竞天 吉普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42-1650,共9页
粉煤灰(FA)通过低温碱改性制备中间体(IP)和沸石(ZE)。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荧光分析(XRF)、比表面积(BET)、零点电荷(pHzpc)等对FA、IP和ZE 3种钝化剂进行表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投加梯度下3种钝化剂对土壤pH和有效... 粉煤灰(FA)通过低温碱改性制备中间体(IP)和沸石(ZE)。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荧光分析(XRF)、比表面积(BET)、零点电荷(pHzpc)等对FA、IP和ZE 3种钝化剂进行表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投加梯度下3种钝化剂对土壤pH和有效态镉(Cd)含量、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生物量及各部位Cd含量的影响,探究3种钝化剂对土壤Cd的钝化机理。结果表明:3种钝化剂均能显著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和印度芥菜地上部Cd含量,1.5%添加用量IP和ZE可使有效态Cd含量降低48.35%和46.19%、印度芥菜地上部Cd含量降低37.51%和41.06%。施入1.5%的IP和ZE使土壤pH显著提高0.59和0.62个单位、印度芥菜生物量提高20%。由此可见,IP和ZE均可有效降低污染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并促进作物生长。从经济角度考虑,IP的制备对FA的长期利用更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低温改性 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碱熔-晶化SiO2/Al2O3复合物合成沸石及其对Cd2+的吸附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航航 杨阳 +3 位作者 黄训荣 张贵宾 李竞天 吉普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18-2126,共9页
以SiO2/Al2O3含量较高的粉煤灰(FA)为原料,Na OH为改性剂,采用低温碱熔-水热晶化法合成沸石(ZE)。通过SEM-EDS、XRD、XRF、XPS、FTIR和BET对ZE进行了物相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ZE对Cd2+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经NaOH改性,FA... 以SiO2/Al2O3含量较高的粉煤灰(FA)为原料,Na OH为改性剂,采用低温碱熔-水热晶化法合成沸石(ZE)。通过SEM-EDS、XRD、XRF、XPS、FTIR和BET对ZE进行了物相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ZE对Cd2+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经NaOH改性,FA中Si-O-Si和Si-O-Al断裂形成[SiO4]4-和[AlO6]5-单体,ZE比表面积增至21.54 m2/g。当ZE投加量为0.1 g、Cd2+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吸附时间为30 min时,平衡吸附量为49.38 mg/g。在p H=4~9时,ZE对Cd2+的去除率在90%以上。在35℃下,ZE对Cd2+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为0.0586 g/(g·min);ZE对Cd2+的吸附过程符合Fredunlich等温模型,拟合指数(1/n)为0.4324;热力学实验表明,(35)G在-20~0k J/mol,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反应;D-R模型中吸附能均大于16k J/mol,ZE对Cd2+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沸石 CD^2+ 吸附特性 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力学平衡的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模拟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晨佳 蔡军 +3 位作者 张玉魁 杜庶铭 孙振新 徐冬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10-217,共8页
通过热力学、动力学及通量平衡分析,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固体氧化物电解(SOEC)制氢的热力学平衡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分析运行温度、压力、阴极水蒸气摩尔分数和阳极空气流量对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并建立考虑余热利用的S... 通过热力学、动力学及通量平衡分析,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固体氧化物电解(SOEC)制氢的热力学平衡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分析运行温度、压力、阴极水蒸气摩尔分数和阳极空气流量对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并建立考虑余热利用的SOEC制氢系统模型,研究余热利用对制氢效率的影响。当电流密度为1.0 A/cm^(2)时,不同操作条件下的系统可利用热量占总输入能量的比例在26.53%~46.63%之间;在采用余热利用时,余热利用率可达52.27%以上,系统制氢效率可提高14.43%~26.54%。在1223.15 K、0.1 MPa下,阴极通入50 mol/h含水量为50%的氢气、阳极通入10 mol/h空气,电流密度约为0.78 A/cm^(2)时,制氢效率达到最大值90.56%,与不采用余热利用条件下相比提高约25.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 电解 制氢 模拟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复合涂层的机械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秩鸣 陈寅 +3 位作者 孙振新 徐冬 郭桦 杜庶铭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7-286,共10页
超疏水表面具有杰出的防润湿特性,在防水、防污、防冰、自清洁等众多领域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超疏水复合涂层具有适用基材广泛、易加工施涂、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是当下极具实用化前景的超疏水表面构建技术,然而涂层普遍较差的机械... 超疏水表面具有杰出的防润湿特性,在防水、防污、防冰、自清洁等众多领域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超疏水复合涂层具有适用基材广泛、易加工施涂、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是当下极具实用化前景的超疏水表面构建技术,然而涂层普遍较差的机械性能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总结并对比了超疏水表面的构建方法,简要介绍了影响超疏水涂层机械性能的条件和机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在提升超疏水复合涂层机械性能方面取得的进展。重点关注了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微纳米级颗粒物填料间的结合性及二者的固有机械性能,优化涂层表面微纳米形貌,引入自修复表面机制等技术手段。主要介绍了可提升涂层机械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微纳米颗粒物填料,以及可优化涂层表面形貌、增强涂层材料间结合的新型施涂工艺。最后,对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超疏水复合涂层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涂料 机械性能 涂层材料 自修复 施涂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和析氧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文君 王梦娇 +3 位作者 徐冬 孙振新 杨阳 郭桦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7-120,126,共5页
磷化铁是一种高效析氢和析氧催化剂,为了提高其催化性能,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和均一形貌的FeP,并对其进行了电催化性能分析。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考察了该催化剂的析氢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碱性测试环境中的催化活性优于酸性... 磷化铁是一种高效析氢和析氧催化剂,为了提高其催化性能,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和均一形貌的FeP,并对其进行了电催化性能分析。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考察了该催化剂的析氢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碱性测试环境中的催化活性优于酸性条件下的催化活性。另外,在碱性测试环境中,FeP催化剂也表现出很好的析氧催化性能,当电流密度达到10 m A/cm^2时,需要的过电位为380 m V,并且具有较小塔菲尔值,约为73 m V/dec。此外,该催化剂还表现出很好的催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铁 析氢 析氧 电催化 全解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玉魁 张晨佳 +4 位作者 孙振新 杜庶铭 徐冬 曲宗凯 陈保卫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26-141,共16页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SOEC)是一种先进的电化学能量转化装置,具有高效、简单、灵活、环境友好等特点,是目前国际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但SOEC在高温、密闭的复杂环境下运行,实验研究代价高昂,有些甚至无法完...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SOEC)是一种先进的电化学能量转化装置,具有高效、简单、灵活、环境友好等特点,是目前国际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但SOEC在高温、密闭的复杂环境下运行,实验研究代价高昂,有些甚至无法完成。相对来说,数值模拟具有成本低、易操作的显著优势。近年来,有关SOEC电解制氢的模拟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在简要介绍SOEC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从电化学、热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等方面阐述了模拟基础理论,重点从稳态与瞬态及系统、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总结了高温电解制氢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而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SOEC电解制氢模拟还需从数学模型验证、适用性分析、系统非设计工况和动态运行特性等方面加强研究工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数值模拟必将为SOEC技术商业化提供关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能源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电解 制氢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液体催化燃料电池的电化学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雄威 刘聪敏 +4 位作者 徐冬 孙振新 陈毅伟 刘汉强 郭桦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13-1118,共6页
文章建立了生物质液体催化燃料电池的电化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电化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电解液内阻损失是生物质液体催化燃料电池主要的内阻损失,设计合适的电流密度和电极厚度是降低内阻... 文章建立了生物质液体催化燃料电池的电化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电化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电解液内阻损失是生物质液体催化燃料电池主要的内阻损失,设计合适的电流密度和电极厚度是降低内阻损失的关键;当电流密度下降20%,电极厚度下降60%,则电池内阻损失可下降约63%。该电化学模型易于在电池系统模型和经济性分析模型中集成,对于解决生物质液体催化燃料电池系统的设计、优化和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发电 液体催化燃料电池 电化学模型 多金属氧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效率与经济性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玉魁 陈换军 +3 位作者 孙振新 杜昊易 李尧 曲宗凯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8期3-6,24,共5页
电解水制氢因工艺简单、氢气纯度高等优点成为了科研及产业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研究了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制氢过程的能量利用效率,并与碱性电解和质子交换膜(PEM)电解进行对比,进而以1000Nm^(3)/h电解水制氢装置为例,分析... 电解水制氢因工艺简单、氢气纯度高等优点成为了科研及产业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研究了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制氢过程的能量利用效率,并与碱性电解和质子交换膜(PEM)电解进行对比,进而以1000Nm^(3)/h电解水制氢装置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温SOEC电解制氢的成本,研究了电价与固定投资对成本的影响,并预测了其未来应用的经济性。结果表明:在高温SOEC电解所需能耗与水蒸气等预热均采用电能的条件下,其电解效率高于碱性和PEM电解。考虑利用火电厂电力和高温蒸汽进行电解水制氢整个过程,碱性电解能量利用效率仅为21.42%~26.04%,PEM电解为31.08%~33.18%,高温SOEC电解在三种工作模式下分别为38.22%、42.79%和48.98%,能量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对于碱性电解和PEM电解,制氢总成本取决于电耗;对于高温SOEC电解,制氢总成本由电费和固定投资共同决定,降低固定投资是未来降低总成本的主要方向之一。从长期来说,碱性电解和PEM电解制氢成本将有望降至2.23元/Nm^(3)和1.78元/Nm^(3)。高温SOEC制氢成本可降至1.58元/Nm^(3),有望成为市场主流技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 制氢 效率 经济性 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