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胶-硅氧烷多孔支架材料原位诱导兔颅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杨芳裕 康江河 +1 位作者 王军 任磊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研究明胶-硅氧烷多孔支架材料混合多种材料用以原位诱导兔颅骨再生的效果。方法:采用可降解、具有双孔径的明胶-硅氧烷多孔支架材料,并复合BMP2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去骨瓣减压手术时将材料置于骨窗上,同时采用空白对照来探讨... 目的:研究明胶-硅氧烷多孔支架材料混合多种材料用以原位诱导兔颅骨再生的效果。方法:采用可降解、具有双孔径的明胶-硅氧烷多孔支架材料,并复合BMP2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去骨瓣减压手术时将材料置于骨窗上,同时采用空白对照来探讨兔颅骨原位诱导再生。用高速螺旋CT扫描颅骨并三维重建来测量颅骨缺损的愈合情况,并作出比较。结果:支架材料+BMP组动物的颅骨修复率与支架材料+红骨髓组动物的修复率相当(P=0.43);支架材料+红骨髓组动物的颅骨修复率高于单纯支架材料组动物的修复率(P=0.01);单纯支架材料组动物的颅骨修复率与空白对照组动物的修复率无明显差别(P=0.18)。结论:明胶-硅氧烷-Ca(NO3)2多孔复合支架材料分别与BMP以及红骨髓混合使用能够明显提高颅骨缺损的骨愈合速度以及修复率;而单纯使用支架材料并不能促进实验动物的颅骨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明胶-硅氧烷多孔支架材料 BM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 - IDA金属螯合尼龙-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其亲和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姜海容 葛东涛 石巍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7-141,共5页
为获得既具有良好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又具有大量活性官能团的金属螯合亲和膜介质,以尼龙膜为基膜,采用环氧氯丙烷活化共价偶联壳聚糖,制备尼龙-壳聚糖复合膜,膜上偶联壳聚糖的含量达98.2mg·(g膜)-1,为配基的固载提供了大量活性... 为获得既具有良好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又具有大量活性官能团的金属螯合亲和膜介质,以尼龙膜为基膜,采用环氧氯丙烷活化共价偶联壳聚糖,制备尼龙-壳聚糖复合膜,膜上偶联壳聚糖的含量达98.2mg·(g膜)-1,为配基的固载提供了大量活性位点。再次采用环氧氯丙烷活化复合膜,进而偶联亚氨二乙酸(IDA)、固定化Cu2+,获得金属螯合尼龙-壳聚糖复合型亲和膜,配基Cu2+固载量为5.4μmol·cm-2。以牛血清白蛋白为目标蛋白,考察亲和膜的分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牛血清白蛋白在膜上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膜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较好的亲和吸附效果,吸附容量达1.09mg·cm-2。该膜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并且容易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膜 壳聚糖 亲和膜 吸附 金属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UD与子宫内膜息肉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丽玉 张其清 +1 位作者 金利华 霍巧玲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研究宫内节育器(intrauterus device,IUD)与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性。方法:统计2004年5月~2007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宫腔镜取环并经病理检查确诊IUD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病例,分析IUD与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敏感因素。结果... 目的:研究宫内节育器(intrauterus device,IUD)与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性。方法:统计2004年5月~2007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宫腔镜取环并经病理检查确诊IUD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病例,分析IUD与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敏感因素。结果:1357例宫腔镜取环者IUD合并子宫内膜息肉285例,占21%,患者对金属皮带扣或金饰物过敏,经阴道分娩和人工流产且中位子宫患者的发病率较高,息肉好发于IUD的周围。放环时间15年以上,IUD变形、下移和长锈斑的比例均较高。结论:放置IUD且有息肉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及时行宫腔镜检查,并行诊刮术或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取环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避孕器 子宫内膜息肉 宫腔镜外科手术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的构建及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静 孙莉萍 +5 位作者 叶社房 张建锋 李辉 王秀燕 关嫚 张其清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7-391,共5页
以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并研究其在大鼠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将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支架埋植于SD大鼠皮下以考察其组织相容性;将SD大鼠皮肤中分离的成纤维细胞种植在支架上体外构建人工真皮替代物,并将该替代... 以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并研究其在大鼠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将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支架埋植于SD大鼠皮下以考察其组织相容性;将SD大鼠皮肤中分离的成纤维细胞种植在支架上体外构建人工真皮替代物,并将该替代物移植到SD大鼠皮肤缺损处以修复创面.皮下埋植实验显示支架植入早期有炎症反应,但一周后炎症反应逐渐减轻,而且有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侵入.皮肤移植实验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实验组创面表皮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比对照组更快更明显;第14天和第21天实验组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因此以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可以作为人工真皮替代物用于皮肤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壳聚糖 真皮替代物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替莫唑胺纳米粒制备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林晓宁 田新华 +1 位作者 魏峰 任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1-4,共4页
目的比较载替莫唑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TMZ-PBCA-NP)的不同制备方法,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载体,分别采用乳化聚合法和界面聚合法制备TMZ-PBCA-NP,加以吐温-80(T-80)进行表面修饰,并通过zeta电位... 目的比较载替莫唑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TMZ-PBCA-NP)的不同制备方法,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载体,分别采用乳化聚合法和界面聚合法制备TMZ-PBCA-NP,加以吐温-80(T-80)进行表面修饰,并通过zeta电位仪检测纳米粒粒径和电位、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各自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结果乳化聚合法制备的TMZ-PBCA-NP平均粒径(135.8±11.3)nm,表面电位(-24.8±2.2)mV,包封率(44.23±2.04)%,载药量(2.80±0.05)%;界面聚合法制得的载药纳米粒平均粒径(175.4±10.2)nm,表面电位(-18.3±3.6)mV,包封率(44.35±2.58)%,载药量(2.31±0.47)%。透射电镜下观察两种方法所制备的纳米粒大小均较为均匀,粒子间无明显聚集。结论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TMZ-PBCA-NP效果较优于界面聚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莫唑胺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纳米粒 乳化聚合法 界面聚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MR技术对Wilson病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蒋怀周 鲍远程 +3 位作者 刘兰林 危阳洋 董继扬 吕晓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19-22,共4页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大鼠模型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进行研究,分析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从小分子代谢物层面上探讨Wilson病的内在机制,以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病。方法:22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大鼠模型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进行研究,分析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从小分子代谢物层面上探讨Wilson病的内在机制,以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病。方法:22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模型组(n=11)和健康对照组(n=11),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核磁共振(NMR)技术对大鼠血清进行检测。采用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血清甜菜碱(betaine)、氧化三甲胺(TAMO)、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葡萄糖(glucose)含量有显著降低,胆碱(choline)、胆碱磷酸(phosphorylcholine)的含量有所降低,乳酸(lactate)、谷氨酰胺(glutamine)、糖蛋白(glycoprotein)有显著升高,肌氨酸+肌氨酸酐(creatine+creatinine),精氨酸(arginine)有所升高。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WD的小分子代谢标志物,为进一步研究WD的内在代谢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血清 小分子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MR技术对Wilson病模型大鼠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蒋怀周 刘磊 +3 位作者 危阳洋 董继扬 蒋昭雨 蒋雨晨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铜负荷模型大鼠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尿液进行研究,分析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继而从小分子层面探讨铜过量对机体的损伤机...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铜负荷模型大鼠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尿液进行研究,分析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继而从小分子层面探讨铜过量对机体的损伤机制,以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病。方法:28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模型组(n=14)和健康对照组(n=14)。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NMR技术对大鼠尿液进行检测。采用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尿液醋酸盐(acetate)含量有显著升高,柠檬酸盐(citrate)、苯乙酰甘氨酸(PAG)、琥珀酸盐(succinate)、甲胺(methylamine)、肌氨酸+肌氨酸酐(creatine/creatinine)、丙酮酸盐(pyruvate)、二甲基甘氨酸(DMG)、丙氨酸(alanine)含量有所升高,胆碱(choline)、牛磺酸(taurine)含量有所降低。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能是潜在的WD铜负荷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可为进一步研究WD的铜过量代谢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尿液 小分子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胆甾化壳聚糖两亲材料的合成及其自聚集现象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名懋 杨文智 +4 位作者 刘龑 李学敏 刘玲蓉 李瑞丰 张其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76-1779,共4页
以邻苯二甲酰化壳聚糖(PHCS)为中间体,将胆甾醇琥珀酸酯(CHS)选择性接枝到壳聚糖的6-OH上,再经水合肼脱去N-邻苯二甲酰亚胺基,游离出氨基,获得疏水改性的O-胆甾醇基壳聚糖(O-CHCS)。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仪(1HNMR)对... 以邻苯二甲酰化壳聚糖(PHCS)为中间体,将胆甾醇琥珀酸酯(CHS)选择性接枝到壳聚糖的6-OH上,再经水合肼脱去N-邻苯二甲酰亚胺基,游离出氨基,获得疏水改性的O-胆甾醇基壳聚糖(O-CHCS)。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仪(1HNMR)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透析法制备O-CHCS自聚集纳米粒,用透射电镜(TEM)和动态激光粒度分析仪(DLLS)表征了纳米粒的形态、粒径、粒径分布及表面电位;以芘为荧光探针测定O-CHC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结果表明,合成的O-CHCS是一种两亲性化合物,能在水中自聚集形成粒径约337nm,ζ电位为+25.6mV的球形纳米粒,获得的纳米粒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和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有望成为疏水性药物或DNA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胆甾醇 邻苯二甲酰化壳聚糖 自聚集纳米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13点前列腺穿刺活检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文献 张其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第21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13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对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255例直肠指诊阳性和(或)PSA>4ng/ml患者全部行13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在标准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的同时,增加前列腺中间部位及前列腺两侧旁...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13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对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255例直肠指诊阳性和(或)PSA>4ng/ml患者全部行13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在标准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的同时,增加前列腺中间部位及前列腺两侧旁正中线远侧的穿刺点数,总活检13点。将增加的7点活检部位的病理结果与标准6点活检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55例患者中确诊为前列腺癌者71例(28%),这71例前列腺癌患者若只接受6点穿刺方法,将有15例患者漏诊,约占21%。所有行13点穿刺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直肠超声引导下13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临床检出率,并且无严重并发症,可广泛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前列腺肿瘤 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MR技术对中药干预Wilson病模型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怀周 鲍远程 +2 位作者 危阳洋 董继扬 吕晓英 《中医药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36-41,共6页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disease,WD)模型大鼠及中药干预后的WD模型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分析中药干预后大鼠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从小分子代谢物层面上...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disease,WD)模型大鼠及中药干预后的WD模型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分析中药干预后大鼠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从小分子代谢物层面上探讨中药治疗Wilson病的内在机制。方法:33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健康对照组(n=11),WD模型组(n=11)和中药干预组(n=11)。健康对照组自由摄水饮食,WD模型组和中药干预组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肝豆灵治疗中药干预组大鼠。采用NMR技术对大鼠血清进行检测,以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Principle ComponentAnalysis)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将健康对照组和WD模型组相对比,WD模型组和中药给药组相对比,以分析中药给药之后大鼠血清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结果:相对于健康对照组,WD模型组大鼠血清甜菜碱(betaine),氧化三甲胺(TAMO)、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葡萄糖(glucose)含量有显著降低,胆碱(choline)、胆碱磷酸(phospho-rylcholine)有所降低,乳酸(lactate)、谷氨酰胺(glutamine)、糖蛋白(glycoprotein)有显著升高,肌酸酐(creatinine),精氨酸(arginine)有所升高。相对于WD模型组,中药干预组大鼠血清糖蛋白(glycopro-tein)、3-羟基丁酸(3-hydroxybutyrate)、脂质(Lipid,mainly VLDL/LDL)、葡萄糖(glucose)、胆碱(cho-line)、磷酸胆碱(phosphorylcholine)有显著升高,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有所升高,乳酸(lactate)显著下降,谷氨酰胺(glutamine)、肌氨酸+肌氨酸酐(Creatine+creatinine)、精氨酸(arginine)有所下降。结论: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中药干预WD的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参考,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治疗WD的内在代谢机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肝豆灵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血清 小分子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陈蒿汤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梁惠卿 陈少东 +1 位作者 张其清 黄洁锋 《光明中医》 2009年第2期212-214,共3页
目的:探索茵陈蒿汤对模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茵陈蒿汤防治组,模型组和中药防治组给予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喂养共12周以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中药防治组同时给予茵陈... 目的:探索茵陈蒿汤对模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茵陈蒿汤防治组,模型组和中药防治组给予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喂养共12周以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中药防治组同时给予茵陈蒿汤灌胃12周。12周后处死大鼠收集标本,检测血清ALT、AST活性、TC含量,肝组织TG含量,对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茵陈蒿汤能有效地减轻大鼠体重和肝重,明显减轻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损伤的病理状态,改善肝组织脂肪变性的病理状态。结论:茵陈蒿汤能够有效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中医实验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壳多孔羟基磷灰石基骨修复材料和骨形成蛋白-2联合应用引导犬牙周组织再生效果初步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斌 吴文蕾 +2 位作者 孙卫斌 韩方凯 张其清 《广东牙病防治》 2011年第12期619-623,共5页
目的初步评估贝壳多孔羟基磷灰石基骨修复材料及该材料和骨形成蛋白-2联合应用引导比格犬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选取18月龄比格犬6只,牙周基础治疗后1周,在下颌第二、三、四前磨牙,建立急性牙周骨缺损模型,依照分组情况进行不同治疗... 目的初步评估贝壳多孔羟基磷灰石基骨修复材料及该材料和骨形成蛋白-2联合应用引导比格犬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选取18月龄比格犬6只,牙周基础治疗后1周,在下颌第二、三、四前磨牙,建立急性牙周骨缺损模型,依照分组情况进行不同治疗。实验组(T组)植入骨修复材料和骨形成蛋白-2;阴性对照组(NC组)植入骨修复材料;空白对照组(B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实验设计采取同颌同名牙对照,同一只比格犬的3对同颌同名牙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后12周,处死动物,Micro-CT检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材料植入后,未见材料溢出,植入局部和全身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3组缺损都有一定程度骨再生,以T组再生组织量最多,BC组最少。Micro-CT结果显示:T组、NC组和BC组的骨再生平均高度为(4.50±0.47)mm(、1.75±0.42)mm和(0.87±0.31)mm。NC组和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与NC组和B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临床意义。结论贝壳多孔羟基磷灰石基骨修复材料和骨形成蛋白-2联合应用于比格犬,可以获得更好的引导组织再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组织再生 贝壳多孔羟基磷灰石 骨形成蛋白-2 牙周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肿瘤诊断和治疗双功能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实验研究
13
作者 张颖 张燕堂 侯振清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目的探索载羟基喜树碱的聚乳酸微泡的制备及超声辐照下对肝脏肿瘤细胞生物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DMSO溶解HCPT,使HCPT大部分以内酯环闭环形式存在,应用改良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羟基喜树碱的聚乳酸微泡。结果以载羟基喜树碱的聚乳酸... 目的探索载羟基喜树碱的聚乳酸微泡的制备及超声辐照下对肝脏肿瘤细胞生物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DMSO溶解HCPT,使HCPT大部分以内酯环闭环形式存在,应用改良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羟基喜树碱的聚乳酸微泡。结果以载羟基喜树碱的聚乳酸微泡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达到1.69%和62.2%;超声介导下载药微泡5d累积释药量接近80%。结论通过改变载药方式,可以制备出抗肝脏肿瘤活性更高的药物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聚乳酸 微泡 制备及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载药微泡的制备及其超声介导下的抑瘤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欣欣 王衍戈 +2 位作者 朱佩娟 侯振清 张其清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74-879,共6页
具有超声造影剂和药物载体双重功能的聚乳酸(PLA)微泡存在着载药率较低以及不能有效地透过肿瘤组织等缺点.对此,以PLA和卵磷脂为药物载体,采用改良的超声复乳法制备载紫杉醇的PLA-卵磷脂纳米级微泡.考察了卵磷脂对载药微泡理化特性(包括... 具有超声造影剂和药物载体双重功能的聚乳酸(PLA)微泡存在着载药率较低以及不能有效地透过肿瘤组织等缺点.对此,以PLA和卵磷脂为药物载体,采用改良的超声复乳法制备载紫杉醇的PLA-卵磷脂纳米级微泡.考察了卵磷脂对载药微泡理化特性(包括: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特性)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考察了药物在微泡中的状态,最后在超声介导下对荷瘤小鼠的抑瘤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卵磷脂与PLA质量比为50∶250时可制备得到平均粒径615 nm、内部空心的纳米级微泡,药物包封率达(90.90±5.79)%,载药率为(8.26±0.53)%,紫杉醇以无定型状态分布在微泡的壳中.微泡的体外药物释放具有缓释、零级释放以及超声介导加快药物释放的特性,而通过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的实验研究表明,相对于紫杉醇针剂而言,超声介导下载药PLA-卵磷脂纳米级微泡注射剂能减小对小鼠的毒副作用,提高抑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剂 纳米级微泡 聚乳酸-卵磷脂 紫杉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豆冻干粉对小鼠免疫功能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方少琳 侯振清 《海峡药学》 2009年第7期51-53,共3页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以75、150、300mg.kg-13个剂量组的纳豆冻干粉给予小鼠灌胃30天后,进行小鼠细胞免疫指标(脏器/体重指数、迟发型变态反应(DTH)和体液免疫指标(抗体生成细胞、血清溶血素)的测定。研究结果发现,各剂量组的各项检测...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以75、150、300mg.kg-13个剂量组的纳豆冻干粉给予小鼠灌胃30天后,进行小鼠细胞免疫指标(脏器/体重指数、迟发型变态反应(DTH)和体液免疫指标(抗体生成细胞、血清溶血素)的测定。研究结果发现,各剂量组的各项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纳豆冻干粉对小鼠体重、脏器重量影响不明显,但能够促进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提高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数和血清溶血素水平,且当剂量达到150mg.kg-1以上时,具有明显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本项研究表明纳豆冻干粉具有增强小鼠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冻干粉 免疫功能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咽康分散片制备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方少琳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26-328,共3页
目的制备舒咽康分散片,确定工艺流程。方法根据药物性质确定提取工艺,应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筛选舒咽康分散片的制备工艺,以片剂崩解时限、分散均匀性为考察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分析。结果采取醇水两提法得舒咽康稠膏,按20%比例加入微... 目的制备舒咽康分散片,确定工艺流程。方法根据药物性质确定提取工艺,应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筛选舒咽康分散片的制备工艺,以片剂崩解时限、分散均匀性为考察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分析。结果采取醇水两提法得舒咽康稠膏,按20%比例加入微晶纤维素充分混合,60℃烘干,粉碎,过60目筛,得干浸膏粉,然后外加5%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和0.3%微粉硅胶,混匀后进行粉末直接压片,控制片剂的硬度为3~4kg·cm-2。所制分散片可在3min内完全崩解并且全部通过2号筛,符合《中国药典》对分散片的要求。结论本品达到分散片要求,制剂质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咽康 分散片 溶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脂健脾合剂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立 张其清 《中医药通报》 2010年第4期44-46,共3页
目的:探索消脂健脾合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干预作用。方法:7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消脂健脾合剂及易善复口服2月,检测治疗前后血清ALT、AST活性,TC、TG含量,肝脏B超,临床疗效判断。结果:消脂健... 目的:探索消脂健脾合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干预作用。方法:7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消脂健脾合剂及易善复口服2月,检测治疗前后血清ALT、AST活性,TC、TG含量,肝脏B超,临床疗效判断。结果:消脂健脾合剂能有效地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ALT、AST活性,TC、TG含量,改善肝脏B超脂肪变性,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较之易善复无显著差异。结论:消脂健脾合剂能够有效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脂健脾合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易善复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贻贝粘附蛋白类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20
18
作者 刘加鹏 蒋臻 +2 位作者 杨丙晔 金利华 张其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99-904,共6页
海洋贻贝粘附蛋白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防水性,以及极强的黏附基体的功能,这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多巴(DOPA)介导的链间交联和与底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有关,并且,它还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是一类极具优势和潜力的生物胶黏剂... 海洋贻贝粘附蛋白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防水性,以及极强的黏附基体的功能,这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多巴(DOPA)介导的链间交联和与底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有关,并且,它还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是一类极具优势和潜力的生物胶黏剂.本文主要就粘附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粘附蛋白的粘附机理以及有关粘附蛋白生物粘剂等问题对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贻贝 足丝 粘附蛋白 胶黏剂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对肿瘤转移的诊断意义初探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天和 林建忠 +5 位作者 王馨 王月琴 陈忠 卢建华 陈志伟 张盛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48,共4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临床上晚期肿瘤病例的增多,为了解治疗前、后全身转移瘤的大小及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以往多采用分部位进行CT和(或)MR扫描,少部分有条件的患者采用PET检查,但这些方法可能存在过多地暴露于射线、检查时间过长及经济负担... 背景与目的:随着临床上晚期肿瘤病例的增多,为了解治疗前、后全身转移瘤的大小及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以往多采用分部位进行CT和(或)MR扫描,少部分有条件的患者采用PET检查,但这些方法可能存在过多地暴露于射线、检查时间过长及经济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我们探讨磁共振的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方法对肿瘤及转移灶的检出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8例临床已发现原发肿瘤及多个转移灶或发现多个肿瘤病灶,但原发灶不明确的患者进行WBDWI检查,其中男性4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1岁。68例均与CT和(或)MRI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其中17例与PET的检查结果相比较。对病灶的检出率,以病灶长径大小分为:<1cm,≥1~<2cm,≥2~<3cm及≥3cm以上4组进行计数分析,同时,对不同部位间的病灶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WBDWI对4组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30%、78%、96%及100%。在各个部位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中以骨骼最高。对位于肺部小于1cm的病灶和位于颈部、盆腔小于2cm的淋巴结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结论:WBDWI对大范围的肿瘤病灶筛查是安全、简便、有效和经济的检查新方法。随着技术参数的进一步完善,WBDWI在发现和诊断全身多发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因此,本技术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效果好于PET的全身检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 弥散 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莉萍 张建锋 +4 位作者 李辉 王秀燕 张召武 王霜 张其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99,共5页
研究了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在不同pH值时的相互作用以及金纳米粒子与不同碱基序列单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为12.6的强碱性条件下,单链DNA能使金纳米粒子稳定分散在溶液中;在pH为1.4的强酸性条件下,单链DNA能保护金纳米粒子不发... 研究了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在不同pH值时的相互作用以及金纳米粒子与不同碱基序列单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为12.6的强碱性条件下,单链DNA能使金纳米粒子稳定分散在溶液中;在pH为1.4的强酸性条件下,单链DNA能保护金纳米粒子不发生融合,而只发生团聚,且团聚现象具有可逆性.不同寡核苷酸对金纳米粒子的亲和力按poly dA>poly dC>poly dT的顺序依次减弱.单链DNA对纳米金的保护作用强度与单链DNA的长度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单链DNA 相互作用 SS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