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铜负荷模型大鼠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尿液进行研究,分析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继而从小分子层面探讨铜过量对机体的损伤机...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铜负荷模型大鼠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尿液进行研究,分析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继而从小分子层面探讨铜过量对机体的损伤机制,以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病。方法:28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模型组(n=14)和健康对照组(n=14)。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NMR技术对大鼠尿液进行检测。采用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尿液醋酸盐(acetate)含量有显著升高,柠檬酸盐(citrate)、苯乙酰甘氨酸(PAG)、琥珀酸盐(succinate)、甲胺(methylamine)、肌氨酸+肌氨酸酐(creatine/creatinine)、丙酮酸盐(pyruvate)、二甲基甘氨酸(DMG)、丙氨酸(alanine)含量有所升高,胆碱(choline)、牛磺酸(taurine)含量有所降低。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能是潜在的WD铜负荷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可为进一步研究WD的铜过量代谢机制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disease,WD)模型大鼠及中药干预后的WD模型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分析中药干预后大鼠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从小分子代谢物层面上...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disease,WD)模型大鼠及中药干预后的WD模型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分析中药干预后大鼠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从小分子代谢物层面上探讨中药治疗Wilson病的内在机制。方法:33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健康对照组(n=11),WD模型组(n=11)和中药干预组(n=11)。健康对照组自由摄水饮食,WD模型组和中药干预组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肝豆灵治疗中药干预组大鼠。采用NMR技术对大鼠血清进行检测,以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Principle ComponentAnalysis)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将健康对照组和WD模型组相对比,WD模型组和中药给药组相对比,以分析中药给药之后大鼠血清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结果:相对于健康对照组,WD模型组大鼠血清甜菜碱(betaine),氧化三甲胺(TAMO)、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葡萄糖(glucose)含量有显著降低,胆碱(choline)、胆碱磷酸(phospho-rylcholine)有所降低,乳酸(lactate)、谷氨酰胺(glutamine)、糖蛋白(glycoprotein)有显著升高,肌酸酐(creatinine),精氨酸(arginine)有所升高。相对于WD模型组,中药干预组大鼠血清糖蛋白(glycopro-tein)、3-羟基丁酸(3-hydroxybutyrate)、脂质(Lipid,mainly VLDL/LDL)、葡萄糖(glucose)、胆碱(cho-line)、磷酸胆碱(phosphorylcholine)有显著升高,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有所升高,乳酸(lactate)显著下降,谷氨酰胺(glutamine)、肌氨酸+肌氨酸酐(Creatine+creatinine)、精氨酸(arginine)有所下降。结论: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中药干预WD的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参考,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治疗WD的内在代谢机制提供思路。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随着临床上晚期肿瘤病例的增多,为了解治疗前、后全身转移瘤的大小及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以往多采用分部位进行CT和(或)MR扫描,少部分有条件的患者采用PET检查,但这些方法可能存在过多地暴露于射线、检查时间过长及经济负担...背景与目的:随着临床上晚期肿瘤病例的增多,为了解治疗前、后全身转移瘤的大小及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以往多采用分部位进行CT和(或)MR扫描,少部分有条件的患者采用PET检查,但这些方法可能存在过多地暴露于射线、检查时间过长及经济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我们探讨磁共振的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方法对肿瘤及转移灶的检出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8例临床已发现原发肿瘤及多个转移灶或发现多个肿瘤病灶,但原发灶不明确的患者进行WBDWI检查,其中男性4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1岁。68例均与CT和(或)MRI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其中17例与PET的检查结果相比较。对病灶的检出率,以病灶长径大小分为:<1cm,≥1~<2cm,≥2~<3cm及≥3cm以上4组进行计数分析,同时,对不同部位间的病灶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WBDWI对4组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30%、78%、96%及100%。在各个部位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中以骨骼最高。对位于肺部小于1cm的病灶和位于颈部、盆腔小于2cm的淋巴结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结论:WBDWI对大范围的肿瘤病灶筛查是安全、简便、有效和经济的检查新方法。随着技术参数的进一步完善,WBDWI在发现和诊断全身多发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因此,本技术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效果好于PET的全身检查技术。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铜负荷模型大鼠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尿液进行研究,分析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继而从小分子层面探讨铜过量对机体的损伤机制,以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病。方法:28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模型组(n=14)和健康对照组(n=14)。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NMR技术对大鼠尿液进行检测。采用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尿液醋酸盐(acetate)含量有显著升高,柠檬酸盐(citrate)、苯乙酰甘氨酸(PAG)、琥珀酸盐(succinate)、甲胺(methylamine)、肌氨酸+肌氨酸酐(creatine/creatinine)、丙酮酸盐(pyruvate)、二甲基甘氨酸(DMG)、丙氨酸(alanine)含量有所升高,胆碱(choline)、牛磺酸(taurine)含量有所降低。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能是潜在的WD铜负荷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可为进一步研究WD的铜过量代谢机制提供参考。
文摘背景与目的:随着临床上晚期肿瘤病例的增多,为了解治疗前、后全身转移瘤的大小及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以往多采用分部位进行CT和(或)MR扫描,少部分有条件的患者采用PET检查,但这些方法可能存在过多地暴露于射线、检查时间过长及经济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我们探讨磁共振的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方法对肿瘤及转移灶的检出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8例临床已发现原发肿瘤及多个转移灶或发现多个肿瘤病灶,但原发灶不明确的患者进行WBDWI检查,其中男性4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1岁。68例均与CT和(或)MRI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其中17例与PET的检查结果相比较。对病灶的检出率,以病灶长径大小分为:<1cm,≥1~<2cm,≥2~<3cm及≥3cm以上4组进行计数分析,同时,对不同部位间的病灶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WBDWI对4组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30%、78%、96%及100%。在各个部位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中以骨骼最高。对位于肺部小于1cm的病灶和位于颈部、盆腔小于2cm的淋巴结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结论:WBDWI对大范围的肿瘤病灶筛查是安全、简便、有效和经济的检查新方法。随着技术参数的进一步完善,WBDWI在发现和诊断全身多发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因此,本技术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效果好于PET的全身检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