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袁博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第7期1077-1078,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该院接受化疗治疗的7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化疗前后采用免疫荧光法对患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并对评... 目的研究分析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该院接受化疗治疗的7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化疗前后采用免疫荧光法对患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并对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3例患者化疗2周后的CD3+、CD4+、CD8+均较化疗前有一定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男、女性患者的CD8+与CD3+/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例患者化疗前后的CD3+/CD8+接近,不同性别患者化疗前的CD3+、CD4+及化疗后不同性别患者的CD3+、CD4+、CD8+、CD3+/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化疗前后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可及时了解患者免疫指标值的变化情况,对治疗的效果及监测预后情况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T淋巴细胞亚群 抗原 CD3 抗原 CD4 抗原 CD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安中汤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2
作者 闫伟伟 马磊 常占国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87-490,共4页
目的 分析扶正安中汤联合CHOP化疗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94例NHL患者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接受CHOP化疗方案治疗... 目的 分析扶正安中汤联合CHOP化疗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94例NHL患者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接受CHOP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接受扶正安中汤+CHOP化疗方案治疗),各47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癌胚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采用速率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采用免疫单扩散法测定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癌症化疗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LQ-CCC)、卡氏评分(KPS)、肿瘤标志物(β2-MG、CA125、LDH)、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59.57%(28/47)高于对照组38.30%(18/47)(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3个疗程、6个疗程后观察组KPS评分、QLQ-CCC评分较高(P<0.05);治疗3个疗程、6个疗程后观察组β2-MG、CA125、LDH低于对照组,IgA、IgM、IgG高于对照组(P<0.05);2组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脱发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扶正安中汤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NHL疗效显著,改善患者体能状态,保护机体免疫功能,还可下调肿瘤标志物表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扶正安中汤 CHOP化疗方案 免疫球蛋白 毒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E1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上皮间质转化和TGF-β/Smad信号
3
作者 袁博 马磊 +1 位作者 陈小兵 常占国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17-224,共8页
目的探索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ed protein 8-like 1,TIPE1)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RT-q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株中TIP... 目的探索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ed protein 8-like 1,TIPE1)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RT-q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株中TIPE1 mRNA水平。用慢病毒稳定转染法过表达TIPE1后,用CCK-8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的细胞活力,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TGF-β/Smad/EMT信号相关蛋白的表达。在裸鼠皮下种植过表达TIPE1的SW480细胞,种植21 d后处死动物,测量肿瘤的体积,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GF-β/Smad/EMT信号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TIPE1 mRNA表达下调。对结直肠癌细胞过表达TIPE1后,细胞的活力、迁移和侵袭的能力下降。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TIPE1后,结直肠癌细胞中E-cadherin的水平增加,vimentin的水平下降,TGF-β1和p-Smad2的水平降低。裸鼠实验显示,TIPE1过表达组瘤体生长缓慢且体积变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IPE1过表达组的瘤体中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TGF-β1和p-Smad2表达下调。结论过表达TIPE1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与EMT,这其中可能至少涉及到抑制TGF-β/Smad信号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 上皮-间质转化 迁移 侵袭 TGF-β/Smad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间歇性与连续性治疗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抗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晓冬 贺利民 +2 位作者 马磊 常占国 徐全晓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426-429,共4页
目的:探讨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间歇性治疗与连续性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抗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晚期前列腺癌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接受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间歇性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戈舍瑞... 目的:探讨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间歇性治疗与连续性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抗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晚期前列腺癌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接受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间歇性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连续性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6、9、12个月时,比较两组前列腺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功能、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两组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外周血中CD3^+、CD4^+、CD4/CD8淋巴细胞的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PSA、FPSA、VEGF、CD3^+、CD4^+、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6.25%vs 18.75%)(P>0.05)。结论: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间歇性治疗的疗效与连续性治疗相当,均能有效降低PSA、VEGF水平并调节免疫功能,但间歇性治疗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戈舍瑞林 比卡鲁胺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5和TGFβR2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常占国 张晓冬 +1 位作者 袁博 闫伟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12期2107-2112,共6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微小RNA-155(miR-155)与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GFβR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分别作为结肠癌组、正常组。采用qRT-PCR法检测两组miR-15...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微小RNA-155(miR-155)与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GFβR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分别作为结肠癌组、正常组。采用qRT-PCR法检测两组miR-155与TGFβR2 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TGFβR2蛋白表达。根据miR-155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分组,高于平均值为高表达组,低于平均值为低表达组,根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将TGFβR2分为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观察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法分析miR-155与TGFβR2的相关性;Kaplan-Meier对结肠癌患者3年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结肠癌组miR-15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TGFβR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miR-155、TGFβR2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miR-155与TGFβR2呈显著负相关(P<0.05);miR-155低表达组PFS、OS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P<0.05),TGFβR2阳性表达组PFS、OS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的miR-155与低表达的TGFβR2均可作为预测癌症进展情况的有效指标,二者呈负相关且异常表达均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微小RNA-155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石蜡标本C-MYC基因和蛋白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晓冬 贺利民 +1 位作者 马磊 常占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患者石蜡标本C-MYC基因和蛋白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于200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有详细随访记录的T-LBL/ALL 60例石蜡标本作为研究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对末...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患者石蜡标本C-MYC基因和蛋白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于200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有详细随访记录的T-LBL/ALL 60例石蜡标本作为研究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对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髓过氧化物酶(MPO)、Ki-67和CMYC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同期选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20例作为中C-MYC基因和蛋白表达异常的对照组。结果:在本次研究中,C-MYC基因断裂和拷贝数增加均未发生于20例RH。蛋白C-MYC表达率为66.7%(40/60),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均为阴性(0/20)。蛋白C-MYC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指数、纵隔增宽对C-MYC蛋白表达有影响(P<0.05),性别、原发部位、症状、年龄、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骨髓累及对其无甚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生存期结果表明:1年总体生存率为24.3%。患者预后通过单因素分析与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联(P<0.05)。蛋白阴性组的1年总生存率(44.0%)明显高于阳性组1年总生存率(15.0%)6例(10.0%)8q24染色体断裂发生,11例(18.3%)增加拷贝数。结论:在T-LBL/ALL的发生发展中,C-MYC的表达有重大意义,与预后差相关,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预后参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白血病 C-MYC基因 预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莫昔芬序贯来曲唑与来曲唑单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对比 被引量:2
7
作者 袁博 常占国 贺利民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7期129-130,共2页
目的对比他莫昔芬序贯来曲唑与来曲唑单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给予来曲唑治疗,实验组术后给予他莫昔芬序贯来曲唑治疗。结果两组3、5年的生存率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3年... 目的对比他莫昔芬序贯来曲唑与来曲唑单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给予来曲唑治疗,实验组术后给予他莫昔芬序贯来曲唑治疗。结果两组3、5年的生存率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3年的复发率差异不明显(P>0.05),而实验组5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莫昔芬序贯来曲唑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莫昔芬 来曲唑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妥珠单抗联合DC化疗方案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常占国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9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联合DC化疗方案治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HER-2阳性乳腺癌56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予以DC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联合DC化疗方案治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HER-2阳性乳腺癌56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予以DC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予以曲妥珠单抗联合DC化疗方案治疗。比较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29%,高于对照组的32.14%(P<0.05);2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DC化疗方案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乳腺癌 曲妥珠单抗 多西紫杉醇 卡培他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蟾素胶囊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疗效 被引量:1
9
作者 常占国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9年第8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华蟾素胶囊联合FOLFOX4(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晚期结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 目的探讨华蟾素胶囊联合FOLFOX4(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晚期结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华蟾素胶囊治疗。观察2组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生活质量改善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33%比33.33%,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79.17%比50.00%,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70.83%比41.67%,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50.00%、33.33%比83.33%、70.83%,均P<0.05)。结论华蟾素胶囊联合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治疗晚期结肠癌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结肠癌 FOLFOX4方案 华蟾素胶囊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低GLI3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和下调促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水平
10
作者 袁博 常占国 马磊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367-373,共7页
目的探讨GLI家族锌指蛋白3(GLI family zinc finger 3,GLI3)在胃癌的表达和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GLI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GLI3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shRNA干扰法敲低胃癌细胞中GLI3的表达,CCK-8... 目的探讨GLI家族锌指蛋白3(GLI family zinc finger 3,GLI3)在胃癌的表达和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GLI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GLI3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shRNA干扰法敲低胃癌细胞中GLI3的表达,CCK-8和EDU染色法评估细胞增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免疫荧光染色观察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和分布,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β-catenin以及上皮间质转化表型相关蛋白N-钙粘蛋白和E-钙粘蛋白的表达。结果GLI3表达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呈阴性,在胃癌组织中呈阳性且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增强。GLI3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敲低GLI3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降低β-catenin和N-钙粘蛋白水平,增加E-钙粘蛋白水平。结论GLI3促进胃癌进展;敲低GLI3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其作用可能与抑制上皮间质转化和β-catenin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GLI3 增殖 迁移 侵袭 上皮-间质转化 Β-连环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Ⅳ期老年局部宫颈癌临床疗效
11
作者 袁博 《北方药学》 2017年第8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Ⅳ期老年局部宫颈癌临床疗效。方法: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静脉滴注顺铂,研究组又给予紫杉醇静脉滴注。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SCC、CD105、CA125、CA724水平显著低...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Ⅳ期老年局部宫颈癌临床疗效。方法: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静脉滴注顺铂,研究组又给予紫杉醇静脉滴注。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SCC、CD105、CA125、CA72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Ⅳ期老年局部宫颈癌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紫杉醇 顺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25例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焦长林 马磊 +3 位作者 赵旭林 姚传山 高华伟 贺利民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8期4282-4282,共1页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α-干扰素治疗28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被引量:1
13
作者 焦长林 郑义强 +2 位作者 马磊 姚传山 贺利民 《中原医刊》 2007年第16期86-87,共2页
目的探索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以期能够延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变,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应用小剂量阿糖胞苷(LDAra-C)20 mg/(m^2.d),肌注,每月用10 d,联合干扰素(IFNα-2b)300万U/d,皮下注射,每日1次或隔日1次连用3-6个... 目的探索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以期能够延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变,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应用小剂量阿糖胞苷(LDAra-C)20 mg/(m^2.d),肌注,每月用10 d,联合干扰素(IFNα-2b)300万U/d,皮下注射,每日1次或隔日1次连用3-6个月。治疗慢粒白血病慢性期28例,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8例中17例获血液学完全缓解,6例获得部分缓解,有效率82.1%。其中获得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4例,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7例,微小细胞遗传学反应11例。不良反应主要为短暂发热、乏力、轻微恶心。结论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干扰素(IFNα-2b)为治疗CML慢性期的有效方案,对部分患者可延长其生存期。该方案不良反应轻微,较易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糖胞苷 干扰素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血液病并发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焦长林 郭伟 +1 位作者 高华伟 马磊 《临床医学》 CAS 2004年第11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痰热清注射液 血液病 呼吸道感染 疗效观察 并发症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及替吉奥治疗Ⅳ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常占国 马磊 +6 位作者 陈小兵 郭彦伟 张晓冬 闫伟伟 袁博 秦凡 陈芳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242-1246,共5页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治疗对Ⅳ期胃癌患者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存状况等影响。方法选取2017-01-02-2019-06-28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2病区和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治疗对Ⅳ期胃癌患者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存状况等影响。方法选取2017-01-02-2019-06-28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2病区和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Ⅳ期胃癌患者10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替吉奥胶囊80 mg/(m2·d)口服,奥沙利铂130 mg/(m2·d)静脉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复方苦参注射液静脉滴入,21 d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均进行2个周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生存状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为58.49%,高于对照组的37.74%,χ^(2)=4.573,P=0.032;疾病控制率(DCR)为86.79%,高于对照组的69.81%,χ^(2)=4.498,P=0.034。治疗后,观察组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为(32.46±5.67)U/mL,低于对照组的(48.62±6.72)U/mL,t=-13.380,P<0.001;癌胚抗原(CEA)水平为(5.82±1.33)ng/mL,低于对照组的(10.27±2.42)ng/mL,t=-11.732,P<0.001;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为(41.38±6.14)U/mL,低于对照组的(49.33±6.49)U/mL,t=-6.478,P<0.001。治疗后,观察组CD3+水平为(58.32±4.82)%,高于对照组的(51.38±5.43)%,t=6.959,P<0.001;CD4+/CD8+水平为1.25±0.36,高于对照组的1.02±0.28,t=3.671,P<0.001;NK细胞水平为(16.84±3.12)%,高于对照组的(11.26±2.50)%,t=10.161,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PFS分别为8.4个月(95%CI:7.381~9.419)和5.5个月(95%CI:4.277~6.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3,P=0.096。治疗后,两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治疗Ⅳ期胃癌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其血清CA19-9、CEA和CA724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苦参注射液 Ⅳ期胃癌 临床疗效 肿瘤标志物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小剂量环磷酰胺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初治激素无效的中老年ITP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晓冬 程林琳 +2 位作者 常占国 马磊 贺利民 《辽宁医学杂志》 2019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评价小剂量环磷酰胺联合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激素无效的中老年ITP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5例25例初治激素无效的ITP患者,给予环磷酰胺针400mg静滴每周一次,共4-8次,同时皮下注射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针15000U,每日一次... 目的评价小剂量环磷酰胺联合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激素无效的中老年ITP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5例25例初治激素无效的ITP患者,给予环磷酰胺针400mg静滴每周一次,共4-8次,同时皮下注射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针15000U,每日一次,若病人体重大于60公斤,增加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的用量,为30000u、15000u分别单日和双日交替应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患者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监测不良反应。结果 25例治疗的患者中,完全缓解8例,部分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2%。治疗前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为(11.76±8.67)×10~9/L,治疗14天后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为(63.20±63.01)×10~9/L,治疗后28天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为(77.4±71.97)×10~9/L,治疗结束后1月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为(55.65±55.35)×10~9/L,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血小板数量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1月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2.13±0.96)%、(3.35±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均为可控制、可纠正。结论小剂量环磷酰胺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初治激素无效的中老年ITP患者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环磷酰胺 血小板生成素 疗效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