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值增加值均值的临界判断值在骨巨细胞瘤临床影像诊断中的敏感度
1
作者 李运奇 苏雪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第4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CT值增加值均值的临界判断值在骨巨细胞瘤临床影像诊断中的敏感度。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情况分为实验组(骨巨细胞瘤患者)和参照组(非骨巨细胞瘤患者),每组48例。对... 目的:探讨CT值增加值均值的临界判断值在骨巨细胞瘤临床影像诊断中的敏感度。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情况分为实验组(骨巨细胞瘤患者)和参照组(非骨巨细胞瘤患者),每组48例。对两组患者都进行CT扫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增强扫描后CT值和CT值增加值。结果:参照组的增强扫描后CT值和CT值增加值均低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同亚组增强扫描后CT值和CT值增加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描绘ROC曲线并进行分析可知,以41.5 HU为临界点,在CT值增加值均值≥该值时,相应的巨骨细胞瘤诊断特异度为49.05%,灵敏度为98.85%,对应的曲线下瘤面积为0.837;以96.5 HU为临界点,在CT值增加值均值≥该值时,相应的诊断特异度为60.35%,灵敏度为91.05%,对应的曲线下瘤面积为0.819。结论: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增强CT检查的过程中,CT值增加值均值的临界判断值为96.5 HU和41.5 HU时,敏感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增强CT CT值增加值均值 临界判断值 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定量参数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及其与恶性转化中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白丽 苏雪娟 陈体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558-563,共6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定量参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定量参数与恶性转化中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乳腺病变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原位癌、非典型... 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定量参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定量参数与恶性转化中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乳腺病变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原位癌、非典型增生、单纯增生乳腺病变患者各40例。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扫描获取定量参数[细胞外血管外空间的体积分数(Ve)、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比较各组患者DCE-MRI定量参数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血管内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lk-1/KDR)表达、微血管密度],并比较不同病变性质乳腺病变患者DCE-MRI定量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CE-MRI定量参数联合诊断乳腺癌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DCE-MRI定量参数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关系。结果浸润性导管癌组患者的Ve、Ktrans、Kep分别为0.17±0.05、(0.18±0.06)min、(1.37±0.32)min,明显高于导管内原位癌组的0.14±0.04、(0.15±0.04)min、(1.22±0.27)min,非典型增生组的0.12±0.04、(0.05±0.02)min、(0.74±0.07)min和单纯增生组的0.10±0.03、(0.04±0.01)min、(0.53±0.0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导管癌组患者的Flk-1/KDR半定量积分、VEGF半定量评分及微血管密度分别为(7.44±2.18)分、(7.85±2.46)分、(51.88±3.07)个/100倍镜,明显高于导管内原位癌组的(5.33±1.30)分、(5.72±1.44)分、(31.53±6.51)个/100倍镜,非典型增生组的(3.26±1.65)分、(3.36±1.73)分、(28.74±4.05)个/100倍镜和单纯增生组的(1.06±0.71)分、(1.26±0.74)分、(19.03±4.02)个/100倍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的Ve、Ktrans、Kep分别为0.16±0.05、(0.17±0.05)min、(1.30±0.38)min,明显高于良性组的0.11±0.03、(0.05±0.02)min、(0.64±0.1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Ve、Ktrans、Kep与Flk-1/KDR、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Ve、Ktrans、Kep诊断乳腺癌的AUC值均高于0.7,但各项参数联合预测恶性转化中血管生成的AUC值最大,为0.947(P<0.05)。结论DCE-MRI定量参数可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阳性检出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癌前病变阶段组织血管生成趋势,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 乳腺癌 定量参数 恶性转化 血管生成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李运奇 刘金岭 王力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2期1367-137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8例结肠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查对结肠癌、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8例结肠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查对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及对结肠癌T分期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8例结肠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35例。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联合检查诊断结肠癌的符合率高于二者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查诊断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结肠癌T1~2期25例,T3期54例,T4期19例。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联合检查诊断结肠癌T3、T4期的符合率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查(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联合肠腔充盈超声造影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多层螺旋CT 肠腔充盈超声造影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多平面重建及增强扫描对脐尿管癌的诊断 被引量:4
4
作者 苏雪娟 刘帆 +1 位作者 鲍红梅 马文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8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建及增强扫描对脐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脐尿管癌的CT表现,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及增强后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多轴位图像显示5例肿瘤均表现为中线或略偏向一侧、脐与膀胱顶部及前壁之间的...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建及增强扫描对脐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脐尿管癌的CT表现,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及增强后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多轴位图像显示5例肿瘤均表现为中线或略偏向一侧、脐与膀胱顶部及前壁之间的占位性病变,呈类圆形1例,分叶状4例。肿块呈实性或囊实性,表现为实性2例,囊实性3例,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表现为轻-中度强化、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肿瘤内或周边区域伴钙化3例。结论脐尿管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多平面重建及增强扫描有利于脐尿管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尿管癌 多层螺旋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场强下的磁共振波谱成像对肝性脑病局部脑代谢改变的评价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马文伟 侯海燕 +1 位作者 蒋冬 高俊 《肝脏》 2019年第6期653-655,共3页
目的 探讨3.0T场强下的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对肝性脑病(HE)局部脑代谢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及30例健康志愿者,肝硬化患者分为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8例)和HE组(肝... 目的 探讨3.0T场强下的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对肝性脑病(HE)局部脑代谢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及30例健康志愿者,肝硬化患者分为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8例)和HE组(肝性脑病并发症的慢性肝性脑病患者,24例)。记录3组患者的颅脑MRI表现,并比较3组脑代谢物峰下面积比值NAA/Cr、Cho/Cr、Glx/Cr和mI/Cr。结果 肝硬化组与HE组患者的脑实质T2WI上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基底节区的苍白球及邻近区域的T1WI上可见双侧对称性高信影,患者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以双侧额叶等部位较为常见。HE组与肝硬化组的Cho/Cr、mI/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E组与肝硬化组Cho/Cr、mI/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组Glx/Cr高于肝硬化组与对照组(P<0.05),但肝硬化组与对照组Glx/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NAA/C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与HE患者均存在脑代谢异常,证实脑代谢改变早于HE症状,且Glx峰的升高可较准确地预示HE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成像 肝硬化 肝性脑病 局部脑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在脑胶质瘤病理级别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李运奇 尹先哲 +1 位作者 汤韬 赵智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3期1407-1412,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在界定脑胶质瘤病理级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11—2016-09经临床或者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14~70(46±12)岁。病理分级Ⅱ级19例,Ⅲ级11...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在界定脑胶质瘤病理级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11—2016-09经临床或者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14~70(46±12)岁。病理分级Ⅱ级19例,Ⅲ级11例,Ⅳ级9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每例手术样本进行CD105-微血管密度(CD105-MVD)检测。采用Mann-Whitney U-test对不同级别胶质瘤的Ktrans、Ve和CD105-MVD进行差别验证。采用Pearman相关性分析Ktrans和Ve与CD105-MVD的相关性。结果 Ktrans、Ve和CD105-MVD在低级神经胶质瘤(LGG)和高级神经胶质瘤(HGG)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P<0.001)。病理分级Ⅱ级的Ktrans、Ve和CD105-MVD明显低于Ⅲ级和Ⅳ级。在高级别胶质瘤中Ktrans与CD105-MVD,Ve与CD105-MVD均呈正相关(P<0.001、P<0.001)。结论 DCE-MRI在无创评估部分神经胶质瘤的MVD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值得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 CD105-MVD 诊断 病理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变异的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苏雪娟 李运奇 +3 位作者 刘金岭 毛亚菲 鲍红梅 刘帆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1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变异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87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资料,通过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及多平面重组等多种后处理技术方法进行重建,对冠状动脉走向及变异进行分析。结果5...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变异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87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资料,通过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及多平面重组等多种后处理技术方法进行重建,对冠状动脉走向及变异进行分析。结果5087例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共检出冠状动脉变异139例,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98例,检出率1.93%,其中高位开口35例,起自对侧冠状窦或对侧冠状动脉25例,起自无冠窦3例,左主干缺如(双开口)4例,单支冠状动脉4例,副冠状动脉27例;冠脉发育不良32例,检出率0.63%,其中右冠发育不良12例,左冠发育不良20例;冠状动脉瘘9例,检出率0.18%,其中冠状动脉右室瘘4例,冠状动脉左室瘘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3例。本研究不包括心机桥及窦房结动脉变异。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细节,是检出冠状动脉变异既安全有效又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变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源CT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增强扫描在判断中央型肺癌周围侵犯中的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苏雪娟 马文伟 +1 位作者 李运奇 刘帆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增强扫描在判断中央型肺癌对气管、支气管树及纵隔/肺门大血管侵犯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9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术前均行双源CT增强扫描,通过多种后处理技术分析气管、支气管树及纵隔/肺门大血管侵犯情况,并与手术/病理结... 目的:探讨双源CT增强扫描在判断中央型肺癌对气管、支气管树及纵隔/肺门大血管侵犯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9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术前均行双源CT增强扫描,通过多种后处理技术分析气管、支气管树及纵隔/肺门大血管侵犯情况,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共分析气管、支气管201支,DSCT诊断阳性149支,表现为管壁受压增厚、管腔轻度不规则56支(37.6%,其中有8支高估),管壁增厚、管腔狭窄71支(47.7%),管腔截断/闭塞22支(14.7%);DSCT诊断阴性52支(其中14支低估)。2共分析血管209支,DSCT诊断阳性120支,表现为血管壁轻度不规则17支(14.2%,其中9支高估),血管腔明显狭窄甚至闭塞93支(77.5%),血管腔瘤栓形成、充盈缺损10支(8.3%);DSCT诊断阴性89支(其中10支低估)。结论:双源CT增强扫描多种后处理技术可准确评价肺癌周围侵犯程度,对判断中央型肺癌侵犯气管、支气管及纵隔/肺门血管有重要价值,有助于胸外科医师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放化疗后增强磁共振早期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运奇 赵智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在脑胶质瘤放化疗后早期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经临床或者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的患者15例。病理分级全部为Ⅳ级。放化疗前对(放化疗前1 d)每位患者进行DCE-MR...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在脑胶质瘤放化疗后早期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经临床或者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的患者15例。病理分级全部为Ⅳ级。放化疗前对(放化疗前1 d)每位患者进行DCE-MRI检查,获得IAUGC和Ve值作为对照。放疗剂量达到30Gy后(放疗第22~24天)、放疗剂量达到60 Gy后(放疗第42~25天)进行DCE-MRI复查。采用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和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作为治疗中观察指标。按照Ktrans和Ve值的下降程度把患者分为下降显著组和不显著组,以12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观察终点,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并进行预后评价。结果 7例患者Ktrans(P=0.001)和Ve(P=0.04)在治疗后下降显著,预后分析表明治疗中Ktrans和Ve值的减少程度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01)。结论 DCE-MRI可以检测到胶质瘤治疗后的血流灌注变化,并具有预测预后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MRI 血流灌注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肺外周病灶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文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1期69-70,共2页
目的:分析对外周病灶使用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4月收治的73例疑似肺部周围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CT引导对其实施皮肺穿刺病理活检,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研究中,7... 目的:分析对外周病灶使用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4月收治的73例疑似肺部周围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CT引导对其实施皮肺穿刺病理活检,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研究中,73例患者均进行病理穿刺活检,穿刺成功65例,成功穿刺率89. 04%。病理活检显示,良性病变10例(13. 70%),恶性病变63例(86. 30%);发生并发症患者16例(21. 92%),其中,肺内出血11例(15. 07%),气胸5例(6. 85%);针对出血患者给予对症止血处理,并未出现咯血现象,不良并发症均好转;且穿刺后未出现死亡病例,并对本组73例患者进行为期半年随访,未发生肿瘤细胞沿针道种植或转移现象。结论:临床中使用CT引导皮肺穿刺活检,对诊断肺外周病灶临床价值显著,其诊断准确性高、安全性相对较佳,且可有效检出较小病灶,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周围性病变 组织活检 CT引导 经皮肺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与MRI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运奇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7年第9期1089-1090,共2页
目的分析及比较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工作中分别应用颅脑CT检查、MRI检查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本科室接收的患多发性脑梗死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共50例,以CT影像学检查技术进行诊断;研究组共50例,以... 目的分析及比较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工作中分别应用颅脑CT检查、MRI检查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本科室接收的患多发性脑梗死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共50例,以CT影像学检查技术进行诊断;研究组共50例,以MRI影像学检查技术进行诊断。观察及对比两组的脑梗死相关指标与病灶位置检出情况。结果研究组的病灶数量、病灶大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的发病到检查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短(P<0.05);研究组的额叶、颞叶、顶叶及小脑等病灶位置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高(P<0.05)。结论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应用颅脑MRI检查的价值较CT检查更为优秀,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脑梗死 老年 CT检查 MRI检查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诊断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运奇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分析研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中,抽取46例纳入到讨论中,患者均接受DR平片检查,此后再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并给予容积重建、表面遮盖法、多... 目的分析研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中,抽取46例纳入到讨论中,患者均接受DR平片检查,此后再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并给予容积重建、表面遮盖法、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并观察检出骨关节骨折状况。结果 4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包含14例脊柱患者,16例肋骨患者,16例股骨踝患者,均接受DR片和CT技术检查,对比总符合率,CT技术97.83%高于DR片82.61%,且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进行检查,可多方位、多角度直接、有效的观察微小骨折病变,并提供骨折立体图像,显著提升检查准确率,降低误诊或漏诊率,此方式也属于目前无创检查创伤性骨折的理想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创伤性骨折 多层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内多发灶性出血的诊断分析
13
作者 刘彦荣 苏雪娟 刘金岭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0期145-145,146,共2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内多发灶性出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多发灶性脑出血,行MRI的T1WI、T2WI、FLAIR及SWI扫描,分析SWI对多发灶性脑出血的检出率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3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86个T1WI检出病灶42个,...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内多发灶性出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多发灶性脑出血,行MRI的T1WI、T2WI、FLAIR及SWI扫描,分析SWI对多发灶性脑出血的检出率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3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86个T1WI检出病灶42个,T2WI检出病灶89个,FLAIR检出病灶115个,SWI检出病灶186个。结论 SWI较常规MRI扫描对颅内灶性出血有更高的检出率,并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出血 多发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聚类的多模态磁共振脑肿瘤图像的自动分割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红霞 魏园园 +2 位作者 王良敏 王力 许晓亮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21年第2期144-148,156,共6页
多模态磁共振脑肿瘤图像分割是医学图像应用的基础,在病理分析与手术引导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提升分割效率及精度,研究基于层次聚类的多模态磁共振脑肿瘤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利用Tamura的特征提取方法,以粗糙度与对比度为特征提... 多模态磁共振脑肿瘤图像分割是医学图像应用的基础,在病理分析与手术引导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提升分割效率及精度,研究基于层次聚类的多模态磁共振脑肿瘤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利用Tamura的特征提取方法,以粗糙度与对比度为特征提取的定量分析指标,提取多模态磁共振脑肿瘤图像的纹理特征构建数据集;通过融合稀疏代表点的亲和传播聚类算法与密度峰值算法构建多层次聚类算法;利用稀疏代表点的亲和传播聚类算法粗分纹理特征数据集,获取代表点集;利用密度峰值算法聚类代表点集,合并粗分与聚类结果,完成肿瘤图像自动分割。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精准分割多模态磁共振脑肿瘤图像,具有较高的自动分割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聚类 多模态 磁共振 脑肿瘤图像 自动分割 纹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联合多层螺旋CT检查用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疗效评定的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符媛媛 《临床研究》 2023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 探究MRI+MSCT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N=62)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介入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此为最终... 目的 探究MRI+MSCT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N=62)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介入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此为最终结果,并给予MRI和MSCT检查,分析MRI和MSCT以及MRI+MSCT对残留病灶和复发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62例患者中,残留病灶患者29个(46.77%),随访6个月,复发病灶16个(25.81%)。MRI检查残留阳性病灶27例,复发阳性病灶20例;MSCT检查残留阳性病灶28例,复发阳性病灶20例;MRI+MSCT检查残留阳性病灶30例,复发阳性病灶18例。MRI+MSCT对残留病灶检查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明显高于MS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MSCT对复发病灶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均高于MSCT检查,且MRI+MSCT检查复发病灶的准确度明显高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影像学方式联合检查能有效评估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能更准确地确定残留和复发病灶,检出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多层螺旋CT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疗效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联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诊断及危险分层中的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璇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探究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联合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在急性肺动脉栓塞(APE)患者临床诊断及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APE患者370例,入院后均行DEPI检查,并检测血浆中D-D水平,经病理诊断,确诊为APE 16... 目的:探究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联合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在急性肺动脉栓塞(APE)患者临床诊断及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APE患者370例,入院后均行DEPI检查,并检测血浆中D-D水平,经病理诊断,确诊为APE 160例,根据Wells评分和修正Geneva评分量表将其分为低危组(n=40)、中危组(n=47)和高危组(n=73)。比较DEPI与D-D检测对APE的诊断效能及各组栓塞分数、灌注缺损分数、RV/LV、D-D水平。结果:DEPI诊断APE敏感度及特异度为85.1%、96.5%,D-D检测诊断APE敏感度及特异度为97.2%、62.7%,二者联合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为89.4%、83.7%;高危组栓塞分数、灌注缺损分数、RV/LV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中危组栓塞分数、灌注缺损分数、RV/LV及D-D水平亦显著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DEPI联合血浆D-D检测可用于临床诊断APE,评估其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 D-二聚体 急性肺动脉栓塞 危险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小儿心外大血管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璇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208-209,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外大血管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心外大血管畸形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经过手术确诊,并分别接受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剂心脏超声检查,...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外大血管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心外大血管畸形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经过手术确诊,并分别接受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剂心脏超声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儿的诊断情况。结果 40例患儿共有118处心外大血管畸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出115处,诊断准确率97.46%;心脏超声检查出101处,诊断的准确率85.59%;组间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外大血管畸形进行诊断时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心脏超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使患儿心外大血管病理解剖结构清晰显示,在心外大血管畸形的诊断上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心外大血管畸形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双源CT用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璇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308-309,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用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40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于我院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扫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以CAG结果为金标... 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用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40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于我院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扫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分析双源CT诊断ISR的具体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 40例患者共78枚支架,双源CT对62枚支架显影良好;其中13枚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显示ISR,与CAG相符合有12枚;49枚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显示无ISR,与CAG相符合有46枚;双源CT诊断ISR与CAG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用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效果确切,分析并有效解决各类影响因素以促进其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螺旋C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19
作者 魏红霞 《实用医技杂志》 2021年第8期994-996,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106例疑似ACS患者,均行双源螺旋CT检查,并以临床综合诊断[冠状动脉造影(CAG)与超声心动图(ECHO)]为标准,统计双...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106例疑似ACS患者,均行双源螺旋CT检查,并以临床综合诊断[冠状动脉造影(CAG)与超声心动图(ECHO)]为标准,统计双源螺旋CT在ACS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经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显示,106例疑似患者中ACS 85例;双源螺旋CT诊断ACS的结果和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03,P<0.01);ACS患者软斑块、纤维斑块占比高于非ACS患者,钙化斑块占比低于非ACS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非ACS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高于非AC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螺旋CT在ACS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临床可结合双源螺旋CT中冠状动脉斑块图像与左心室功能检测结果筛选出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螺旋计算机 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MRI对乳腺疾病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20
作者 孙璇 刘聪慧 曾果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24年第4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究1.5T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疾病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78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行1.5TMRI检查并在MRI检查后1个月内进行病理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1.5TMRI... 目的探究1.5T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疾病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78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行1.5TMRI检查并在MRI检查后1个月内进行病理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1.5T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病变42例,恶性病变36例(其中浸润性乳腺癌35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1.5TMRI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Kappa值分别为88.89%、90.48%、88.89%、0.79。1.5TMRI对脂肪型乳腺组织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而对腺体型和纤维型乳腺组织的诊断价值略有降低。1.5TMRI对中病变和大病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相对较高,而对小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略有降低。1.5TMRI诊断浸润性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12%、88.24%、91.43%。结论1.5TMRI在乳腺疾病良恶性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1.5T磁共振成像 乳腺癌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