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皮肤性病学课程改革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圣菊 丁琦 +6 位作者 方晶 蔡恒骥 顾黎雄 张捷 傅琳玲 陈晓栋 王建力 《科技信息》 2014年第4期85-85,88,共2页
我科结合南通大学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特点的具体要求,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侧重点,具体表现为临床医学注重训练临床思维能力、护理学突出结合专业特点、医学法学着重联系相关学科、... 我科结合南通大学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特点的具体要求,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侧重点,具体表现为临床医学注重训练临床思维能力、护理学突出结合专业特点、医学法学着重联系相关学科、成人教育强调提高基础理论修养、留学生探索实施全英语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皮肤性病学理论与临床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性病学 改革 本科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皮肤科中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董达科 王建力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4期210-213,共4页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的一项具有发展潜能的认识微观世界的新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各学科的研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纳米技术介入生物医学领域,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人们探索在纳米尺度上认识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的一项具有发展潜能的认识微观世界的新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各学科的研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纳米技术介入生物医学领域,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人们探索在纳米尺度上认识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联系,利用纳米微粒进行细胞染色、生物显像,研制基因载体和药物载体用于治疗疾病等,已初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及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皮肤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鳞癌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捷 王建力 陈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l den-sity,MVD)在皮肤鳞癌(sk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56例SSCC和10例正常皮肤组...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l den-sity,MVD)在皮肤鳞癌(sk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56例SSCC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ICAM-1表达,并通过CD34标记血管内皮来测定肿瘤中MVD,观察它们与SSCC之间的关系。结果56例鳞癌中,ICAM-1表达增高,癌细胞分化越差表达率越高(P<0.05)。肿瘤中MVD增高,暴露部位高于非暴露部位,低分化鳞癌高于高分化鳞癌(P<0.05)。ICAM-1和MVD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r=0.4260,P=0.0011)。结论ICAM-1和MVD异常表达可能与鳞癌的发病有关,MVD异常的程度可能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鳞状细胞癌 ICAM-1 M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皮瓣在头面部恶性皮肤肿瘤切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崔小莉 徐保安 朱菊红 《交通医学》 2008年第2期171-171,173,共2页
目的:探讨头面部恶性皮肤肿瘤切除后局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头面部旋转皮瓣为35例头面部恶性皮肤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后创面修复。结果:35例(40个皮瓣)旋转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坏死,大部分瘢痕不明显,面部皮瓣颜色与周围正... 目的:探讨头面部恶性皮肤肿瘤切除后局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头面部旋转皮瓣为35例头面部恶性皮肤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后创面修复。结果:35例(40个皮瓣)旋转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坏死,大部分瘢痕不明显,面部皮瓣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头发无脱落,外观满意。结论:旋转皮瓣对于头面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的修复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 恶性皮肤肿瘤 创面修复 局部旋转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扮演法在临床皮肤病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丁琦 季周婧 +3 位作者 邵红梅 傅琳玲 陈晓栋 曹双林 《交通医学》 2021年第5期540-541,550,共3页
目的:探讨角色扮演法在临床皮肤病见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在皮肤科实习的120例临床医学本科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带教,观察组采用角色扮演法结合传统教学法带教。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认同度、对... 目的:探讨角色扮演法在临床皮肤病见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在皮肤科实习的120例临床医学本科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带教,观察组采用角色扮演法结合传统教学法带教。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认同度、对教学模式满意度以及理论和见习考试成绩。结果:观察组对教学效果8个方面的认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对教学模式满意度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理论考试和见习考试成绩分别为89.0±2.6分和96.6±2.2分,高于对照组的74.7±3.1分和86.5±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皮肤病见习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法可显著提高临床医学生的皮肤病理论考试和见习考试成绩,增强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培养临床沟通技巧,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扮演法 皮肤病学 临床见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联疗法治疗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观察与术后护理
6
作者 顾青 许小平 谢玉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7期4172-4173,共2页
目的:探讨二联疗法治疗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观察与术后护理。方法: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积极去除导致血管痉挛的诱发因素:如疼痛、寒冷、吸烟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管危象。结果:本组20例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皮瓣、皮片无坏死,... 目的:探讨二联疗法治疗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观察与术后护理。方法: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积极去除导致血管痉挛的诱发因素:如疼痛、寒冷、吸烟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管危象。结果:本组20例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皮瓣、皮片无坏死,术后随访3个月~7a,无复发。结论:我们认识到二联疗法(手术治疗+干扰索治疗)治疗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可靠,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管危象是保证皮瓣成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治疗 皮肤肿瘤/治疗 干扰素类/治疗应用 综合疗法 手术后医护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在皮肤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甘泉 周晓伟 +1 位作者 陈晓栋 刘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年第4期249-253,共5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组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近年研究发现,lncRNA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皮肤癌发生和发展相关的lncRNA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皮肤癌 皮肤黑素瘤 非黑素瘤皮肤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基因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敬果 翟晓翔 +1 位作者 张翠侠 王建力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8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研究Survivin基因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S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SSCC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RT-PCR对38例SSCC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SSCC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 目的研究Survivin基因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S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SSCC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RT-PCR对38例SSCC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SSCC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Survivin的表达与S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RT-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urvivin mRNA及其蛋白在SSCC中高表达,且与SSCC的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SSCC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能促进SS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可作为判断SSCC恶性程度、评价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皮肤鳞状细胞癌 RT-PCR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与CD3^+T细胞的浸润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敬果 翟晓翔 +1 位作者 张翠侠 王建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目的:研究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与CD3+T细胞浸润情况,探讨它们在CSCC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CSCC组织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生存素蛋白的表达及CD3+T细胞的浸润情... 目的:研究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与CD3+T细胞浸润情况,探讨它们在CSCC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CSCC组织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生存素蛋白的表达及CD3+T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生存素蛋白在CSCC中阳性表达率为68.33%(41/60),正常皮肤组织中生存素无表达。生存素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CD3+T细胞的数量均与CSCC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二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生存素蛋白可作为判断CSCC恶性程度、评价预后的指标。CD3+T细胞可成为反映机体抗肿瘤特异性细胞免疫状态和生物学行为及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素 CD3 皮肤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感染状态下梅毒患者血清白介素2、10和12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傅琳玲 丁琦 +4 位作者 方晶 蔡恒骥 杨圣菊 符梅 曹双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1-353,共3页
梅毒是由梅素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部分患者在出国、婚检、献血及手术等情况下意外发现,具体感染日期不明,且无临床表现,在排除神经梅毒后,称之为潜伏梅毒;... 梅毒是由梅素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部分患者在出国、婚检、献血及手术等情况下意外发现,具体感染日期不明,且无临床表现,在排除神经梅毒后,称之为潜伏梅毒;另外部分患者经积极正规治疗,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在早期梅毒半年、晚期梅毒1年以上不能下降或阴转,称之为血清固定:而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RPR能够下降直至阴转。上述3类患者均无临床症状,但处于不同的感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血清固定 潜伏梅毒 白介素2 白介素10 白介素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疙瘩下埋植扩张器治疗大面积瘢痕疙瘩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晓琰 陈晓栋 +4 位作者 许攀 Ahmed Ali 姚晓东 崔晓美 朱文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17-822,共6页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下埋植扩张器治疗大面积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7年8月,60例瘢痕疙瘩患者共65个部位的瘢痕疙瘩接受瘢痕疙瘩下埋植扩张器治疗。扩张器容量70~600 m L。经50~126 d注水扩张,行瘢痕疙瘩切除或部分切...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下埋植扩张器治疗大面积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7年8月,60例瘢痕疙瘩患者共65个部位的瘢痕疙瘩接受瘢痕疙瘩下埋植扩张器治疗。扩张器容量70~600 m L。经50~126 d注水扩张,行瘢痕疙瘩切除或部分切除、扩张器取出和扩张皮瓣转移术,术中即时给予残留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以及术后浅层电子束照射联合治疗。术后随访12~50个月不等。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评价疗效。结果:61个部位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4个胸部扩张器因外露提前取出。随访12个月以上,治愈47个部位(占77%);部分复发14个部位(占23%);完全复发0个部位。术前和术后12月的总POSAS评分分别为(59.31±4.94)分和(18.15±1.51)分(P<0.05)。结论:瘢痕疙瘩下埋植扩张器是治疗大面积瘢痕疙瘩较为理想的选择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手术切除 组织扩张 瘢痕疙瘩下 糖皮质激素 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治疗疗效评估方法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0
12
作者 姚晓东 陈晓栋 杨立群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2-275,共4页
目的:探索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的评估方法,以便于临床准确有效地评估瘢痕疙瘩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09年12月确诊为瘢痕疙瘩患者223例,对患者进行复方倍他米松皮损内注射治疗。以体积、硬度、痛痒觉、外观自我... 目的:探索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的评估方法,以便于临床准确有效地评估瘢痕疙瘩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09年12月确诊为瘢痕疙瘩患者223例,对患者进行复方倍他米松皮损内注射治疗。以体积、硬度、痛痒觉、外观自我评价4项因素为研究指标,制定出瘢痕疙瘩注射疗效评估方法。然后采用该评估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新收集的145例瘢痕疙瘩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验证评估方法的合理性。结果:对145例瘢痕疙瘩患者数据应用该疗效评估方法进行分析,各组例数分布均呈正态性分布趋势。各组间体积、硬度、痛痒觉、自我评价4项指标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30、0.01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以上指标为评价瘢痕疙瘩疗效的重要因素;而各组间年龄、性别、家族史、病程因素比较P值分别为0.975、0.225、0.489、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治疗疗效的评估方法,可操作性强,结果客观准确,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瘢痕疙瘩患者的注射治疗疗效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注射治疗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联合A型肉毒素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静 吴晓琰 陈晓栋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29-632,共4页
目的:探索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共选取瘢痕疙瘩患者35例(90个皮损),采用随机表单盲法,将皮损分为3组(A、B、C组),分别进行皮损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A型肉毒素、复方倍他米松+氟尿嘧啶、单独复方倍他米松。以瘢痕... 目的:探索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共选取瘢痕疙瘩患者35例(90个皮损),采用随机表单盲法,将皮损分为3组(A、B、C组),分别进行皮损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A型肉毒素、复方倍他米松+氟尿嘧啶、单独复方倍他米松。以瘢痕体积、硬度、痒痛感觉及外观自我评价4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共32例患者的85个皮损完成试验(A组29个,B组28个,C组28个)。体积、硬度、外观自我评价各组间及组内配对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痒痛评分疼痛值上A组和C组疗程结束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A型肉毒素皮损内注射对于缓解瘢痕疙瘩痒痛有明显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糖皮质激素 A型肉毒素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培他滨引起Ⅲ度手足综合征1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圣菊 陈晓栋 王建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0-250,共1页
患者男,73岁,因结肠癌术后化疗,于2006年3月11日入住我院肿瘤化疗科.患者17个月前在我院行腹部肿块及结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示结肠(肝曲)低分化腺癌.侵及全层,结肠旁淋巴结转移,术后予以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奥沙... 患者男,73岁,因结肠癌术后化疗,于2006年3月11日入住我院肿瘤化疗科.患者17个月前在我院行腹部肿块及结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示结肠(肝曲)低分化腺癌.侵及全层,结肠旁淋巴结转移,术后予以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方案化疗6个疗程.5个月前复查腹部CT示:结肠癌术后胰体及肝内多发转移,腹腔内多枚小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综合征 卡培他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切除联合术后单次浅表放疗治疗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晓栋 顾黎雄 +2 位作者 吴晓琰 沈聪聪 赵洪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7-178,共2页
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AKN)是发生于枕、项部的一种慢性毛囊炎。临床上多见于年轻男性,表现为项部紧贴发际线下方的炎性丘疹、脓疱或结节,病程缓慢,常可迁延数年或数十年,进展为散在或融合的瘢痕疙瘩样斑块,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 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AKN)是发生于枕、项部的一种慢性毛囊炎。临床上多见于年轻男性,表现为项部紧贴发际线下方的炎性丘疹、脓疱或结节,病程缓慢,常可迁延数年或数十年,进展为散在或融合的瘢痕疙瘩样斑块,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对本病多采用外用和系统使用抗生素、外用或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口服异维A酸、激光脱毛、紫外线照射、He-Ne激光照射等方法,也有报道应用自家疫苗或多价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炎 瘢痕疙瘩性 项部 手术切除 浅表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和免疫细胞在尖锐湿疣和鲍恩样丘疹病皮损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6
作者 傅琳玲 曹双林 +3 位作者 蔡恒骥 黄华 符梅 邵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56-558,共3页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和鲍恩样丘疹病患者皮损内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应用EnVision法对尖锐湿疣和鲍恩样丘疹病皮损进行Toll样受体(TLR)2、4及CD3、CD4、CD8、CD68免疫组化标记。结果:①尖锐湿疣和鲍恩样丘疹病皮损中均...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和鲍恩样丘疹病患者皮损内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应用EnVision法对尖锐湿疣和鲍恩样丘疹病皮损进行Toll样受体(TLR)2、4及CD3、CD4、CD8、CD68免疫组化标记。结果:①尖锐湿疣和鲍恩样丘疹病皮损中均有TLR 2和4阳性表达,TLR 2在棘细胞、基底细胞、真皮浅层炎性细胞中强表达;②尖锐湿疣和鲍恩样丘疹病真皮浅中层均有以CD3^+、CD8^+、CD68^+细胞为主的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尖锐湿疣浸润细胞量明显多于鲍恩样丘疹病。结论:①尖锐湿疣和鲍恩样丘疹病皮损内表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阳性表达,说明当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入侵时,表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能对HPV抗原进行识别和处理。②尖锐湿疣和鲍恩样丘疹病的真皮浅中层均发生了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细胞免疫反应,且CD4^+/CD8^+比值明显下降,但两病的局部免疫仍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鲍恩样丘疹病 TOLL样受体 免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皮病皮损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子重 曹双林 张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1-273,共3页
硬皮病是以皮肤及各种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为探讨硬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本病与种族、地域分布、自身抗体、细胞因子以及基因遗传等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的热点是... 硬皮病是以皮肤及各种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为探讨硬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本病与种族、地域分布、自身抗体、细胞因子以及基因遗传等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的热点是细胞因子与本病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硬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谱UVB治疗白癜风129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捷 钱美娟 +1 位作者 杨圣菊 王建力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4期293-294,共2页
目的:观察窄谱UVB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窄谱UVB(311 nm)对129例白癜风患者不同部位的皮损进行照射治疗,每周2~3次,共50次,在30次和50次照射后进行疗效评价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窄谱UVB治疗白癜风有效率8... 目的:观察窄谱UVB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窄谱UVB(311 nm)对129例白癜风患者不同部位的皮损进行照射治疗,每周2~3次,共50次,在30次和50次照射后进行疗效评价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窄谱UVB治疗白癜风有效率84.21%,显效率58.42%;不同部位皮损的疗效显示:对面颈部皮损显示了很好的疗效,躯干部次之,四肢尤其是远端疗效最差,可能需要更长的疗程。结论:窄谱UVB照射治疗白癜风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对于正常皮肤无显著影响;其疗效与皮损解剖部位相关,适当增加治疗次数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紫外线 中波 窄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癜风磨削治疗后继发瘢痕疙瘩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晓栋 吴晓琰 +1 位作者 顾黎雄 沈聪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9-230,共2页
患者 男,17岁。因左肩胛部色素脱失斑处瘢痕6年,术后进行性瘢痕增生2年,于2009年7月23日收入我科。患者2002年9月无明显诱因左肩背部出现色素脱失斑,面积增大。数量增多,无自觉症状。2003年5月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白癜风”,予皮肤... 患者 男,17岁。因左肩胛部色素脱失斑处瘢痕6年,术后进行性瘢痕增生2年,于2009年7月23日收入我科。患者2002年9月无明显诱因左肩背部出现色素脱失斑,面积增大。数量增多,无自觉症状。2003年5月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白癜风”,予皮肤磨削术治疗并外用药膏(具体不详),同时VI服糖皮质激素。术后皮损处结厚痂,近3个月痂皮方完全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瘢痕疙瘩 黑素细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在鉴别皮脂腺瘤和基底细胞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顾黎雄 张德志 +6 位作者 吴晓琰 邵雪宝 李阿梅 杨圣菊 曹双林 陈晓栋 陈浩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鉴别皮脂腺瘤和基底细胞癌(BCC)中的意义。方法:对31例皮脂腺瘤和31例结节型BCC患者标本分别行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其结果。结果:免疫组化示31例皮脂腺瘤患者上皮抗原(EA)均为阴性;上皮膜...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鉴别皮脂腺瘤和基底细胞癌(BCC)中的意义。方法:对31例皮脂腺瘤和31例结节型BCC患者标本分别行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其结果。结果:免疫组化示31例皮脂腺瘤患者上皮抗原(EA)均为阴性;上皮膜抗原(EMA)在导管及成熟皮脂腺细胞中均呈阳性表达;24例雄激素受体(AR)呈阳性表达,余7例均为阴性;D2-40阳性表达28例,阴性3例。而结节型BCC患者中30例EA阳性,1例阴性;EMA阳性4例,阴性27例;AR阳性表达15例,阴性16例;D2-40 5例灶状阳性,余26例均阴性。结论:免疫组化示皮脂腺瘤患者EA阳性、EMA阴性和D2-40阳性,可较好地与结节型BCC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脂腺瘤 基底细胞癌 结节型 上皮膜抗原 上皮抗原 雄激素受体 D2-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