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我国前期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应用于后期临床实践教学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我院影像科教学读片会变革传统模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应用PBL教学模式,提高了诊...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我国前期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应用于后期临床实践教学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我院影像科教学读片会变革传统模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应用PBL教学模式,提高了诊断水平,增强了全科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科室管理的进一步改善。展开更多
目的:基于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序列参数图像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脉管浸润进行术前预测。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术前行DKI检查的乳腺癌患者169例,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浸润组(73例)和非浸润组(96例),按照7︰3...目的:基于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序列参数图像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脉管浸润进行术前预测。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术前行DKI检查的乳腺癌患者169例,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浸润组(73例)和非浸润组(96例),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118例,浸润49例)和验证集(51例,浸润24例)。基于DKI参数图像提取肿块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逻辑回归联合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在测试队列中,列线图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临床模型(0.864 vs 0.725,P<0.05)。结论:使用基于DKI提取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乳腺癌患者术前的脉管浸润情况。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DCE-MR)图像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规范的影像特征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DCE-MR)图像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规范的影像特征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MRI检查的9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Luminal A型26例、Luminal B型34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过表达型19例、三阴性18例。比较4种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因素及其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结果: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肿瘤最大径、子灶、周围血管增多及乳头改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子灶、周围血管增多及乳头改变是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四者联合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准确率分别为72.0%、88.6%、84.2%、73.7%,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为80.6%。结论:肿瘤最大径、子灶、周围血管增多及乳头改变可有效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9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CT平扫、MR SE T_1WI、T_2WI和T_1WI增强扫描,仔细复习影像征象并和手术病理作...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9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CT平扫、MR SE T_1WI、T_2WI和T_1WI增强扫描,仔细复习影像征象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9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中,位于股骨5例,胫骨3例和髂骨1例。位于长管状骨者,5例位于干骺端,2例位于骨干,1例接近骨端。肿瘤直径6.3~11.8 cm。所有肿瘤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呈椭圆形5例,不规则地图形4例。病灶呈囊状9例,7例病灶境界不清,7例病变见骨膜增生,伴软组织肿块8例,所有病例软组织肿块境界清楚。5例行CT检查,病灶密度低于肌肉或与肌肉相仿,CT显示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块较平片清楚,增强扫描软组织明显强化。4例行MR检查,T_1WI为混杂信号3例,低信号1例;T_2WI为低、等和高信号混杂4例。T_2WI 4例均可见明显囊状改变和液-液平面,均可见软组织成分,软组织构成囊壁和分隔,部分呈不规则肿块结节,T_2WI软组织信号高于肌肉。结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呈卵圆形或地图样溶骨性破坏,容易呈多囊状坏死,但肿瘤内常见软组织成分,常伴骨膜增生和骨外软组织肿块,CT增强扫描和MR有助于显示病灶的软组织成分。展开更多
文摘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我国前期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应用于后期临床实践教学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我院影像科教学读片会变革传统模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应用PBL教学模式,提高了诊断水平,增强了全科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科室管理的进一步改善。
文摘目的:基于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序列参数图像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脉管浸润进行术前预测。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术前行DKI检查的乳腺癌患者169例,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浸润组(73例)和非浸润组(96例),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118例,浸润49例)和验证集(51例,浸润24例)。基于DKI参数图像提取肿块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逻辑回归联合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在测试队列中,列线图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临床模型(0.864 vs 0.725,P<0.05)。结论:使用基于DKI提取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乳腺癌患者术前的脉管浸润情况。
文摘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9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CT平扫、MR SE T_1WI、T_2WI和T_1WI增强扫描,仔细复习影像征象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9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中,位于股骨5例,胫骨3例和髂骨1例。位于长管状骨者,5例位于干骺端,2例位于骨干,1例接近骨端。肿瘤直径6.3~11.8 cm。所有肿瘤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呈椭圆形5例,不规则地图形4例。病灶呈囊状9例,7例病灶境界不清,7例病变见骨膜增生,伴软组织肿块8例,所有病例软组织肿块境界清楚。5例行CT检查,病灶密度低于肌肉或与肌肉相仿,CT显示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块较平片清楚,增强扫描软组织明显强化。4例行MR检查,T_1WI为混杂信号3例,低信号1例;T_2WI为低、等和高信号混杂4例。T_2WI 4例均可见明显囊状改变和液-液平面,均可见软组织成分,软组织构成囊壁和分隔,部分呈不规则肿块结节,T_2WI软组织信号高于肌肉。结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呈卵圆形或地图样溶骨性破坏,容易呈多囊状坏死,但肿瘤内常见软组织成分,常伴骨膜增生和骨外软组织肿块,CT增强扫描和MR有助于显示病灶的软组织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