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06年Carnot首次发现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ctin,Epo)以来,对Epo的研究已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但直到1978年才纯化并搞清了Epo的一级结构;1985年由Jabos和Lin分别克隆了人类Epo基因,随后Jancs和Winkelmman又成功地克隆了其受体基...自从1906年Carnot首次发现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ctin,Epo)以来,对Epo的研究已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但直到1978年才纯化并搞清了Epo的一级结构;1985年由Jabos和Lin分别克隆了人类Epo基因,随后Jancs和Winkelmman又成功地克隆了其受体基因。随着对Epo分子生物学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十年来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体外大规模生产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rc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ctin,rHuEpo)成为可能,也为进一步研究Epo的组织分布、生物学作用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展开更多
文摘自从1906年Carnot首次发现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ctin,Epo)以来,对Epo的研究已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但直到1978年才纯化并搞清了Epo的一级结构;1985年由Jabos和Lin分别克隆了人类Epo基因,随后Jancs和Winkelmman又成功地克隆了其受体基因。随着对Epo分子生物学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十年来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体外大规模生产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rc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ctin,rHuEpo)成为可能,也为进一步研究Epo的组织分布、生物学作用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