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UR模型模拟的南昌市PM_(2.5)浓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 被引量:20
1
作者 阳海鸥 陈文波 梁照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2-239,共8页
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大气污染具有重要影响,探究两者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首先利用土地利用回归(land use regression,LUR)模型模拟南昌市中心城区PM_(2.5)浓度空间分布。其次,根据土地... 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大气污染具有重要影响,探究两者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首先利用土地利用回归(land use regression,LUR)模型模拟南昌市中心城区PM_(2.5)浓度空间分布。其次,根据土地利用主导方式的不同,在南昌市中心城区选择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教育区和对照区各5个,作为样本功能区,分春、夏、秋、冬四季统计各样本功能区PM_(2.5)浓度,运用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法定量研究不同类型功能区四季PM_(2.5)浓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四季LUR模型调整R2分别为0.713、0.741、0.898、0.964,检验样本平均绝对误差率为12.03%,说明构建的四季LUR模型拟合情况好,可以有效地对监测点以外区域PM_(2.5)浓度进行估计;2)功能区类型对PM_(2.5)浓度影响显著,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PM_(2.5)浓度,且这种影响与季节无关;3)各类功能区之间PM_(2.5)浓度差异显著水平不一致,工业区与商业区、居住区与教育区均无显著差异,工业区、商业区均与教育区和居住区有显著差异,对照区与其他4类功能区均有显著差异。该研究探索了城市土地利用与大气污染耦合的新思路,研究结果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缓解大气污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土地利用 方差分析 功能区 PM2.5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次平衡计算的南昌市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空间配置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屠代豪 陈文波 +1 位作者 刘云 刘梦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5-104,共10页
研究目的:探讨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空间配置思路与方法,并以南昌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提出基于线性规划及OD成本矩阵方法的两次平衡计算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土方空间配置思路。首先,确定剥离、覆土优... 研究目的:探讨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空间配置思路与方法,并以南昌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提出基于线性规划及OD成本矩阵方法的两次平衡计算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土方空间配置思路。首先,确定剥离、覆土优先度并结合供求关系划定供需圈,在供需圈内部进行第一次调配平衡;其次,对于内部不能平衡的供需圈,进行第二次跨圈调配平衡,达到缩短运输距离,控制成本目的。研究结果:(1)南昌市耕作层剥离量能够满足覆土数量与质量的需求;(2)空间配置结果共划定18个供需圈,供需圈内土方调配加权平均运输距离为6682 m,小于期望值10 km,满足项目实施要求;(3)共有15个供需圈存在土方量不平衡问题,跨圈调配的距离平均为72071 m,满足短距离运输的要求。研究结论:以耕作层土壤剥离、覆土优先度及供求关系为基础划定供需圈,基于线性规划及OD成本矩阵的两次平衡计算的空间配置思路与方法,可以优化运输距离,减少运输成本,提高项目实施效益。本文提出的空间配置思路可以为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土壤剥离 线性规划 空间配置 OD成本矩阵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潜力与再利用方向
3
作者 刘云 李海峰 屠代豪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9期43-48,共6页
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昌市域范围内可剥离耕作层土壤的数量和规模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市理论上可剥离的耕层土壤总面积为8947.12 hm^(2),可剥离土方量为2387.42×10^(4) m^(3);南昌市非农建设拟... 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昌市域范围内可剥离耕作层土壤的数量和规模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市理论上可剥离的耕层土壤总面积为8947.12 hm^(2),可剥离土方量为2387.42×10^(4) m^(3);南昌市非农建设拟占用耕作层实际可剥离耕地面积为7036.94 hm^(2),可剥离土壤土方量为1958.95×10^(4) m^(3);南昌市拟补充耕地资源总面积为15091.01 hm^(2),覆土需求总量为4527.31×10^(4) m^(3),其中拟实施旱地改水田项目新增耕地覆土需求量占全市新增耕地覆土需求量的53.1%;以耕地提质改造为目标的旱地改水田项目表土回覆利用、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为目标的土地整治项目表土回覆利用及城市绿地再造的表土回覆利用是南昌市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主要方向。南昌市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可剥离土壤资源较为丰富,可满足拟补充耕地资源地块40%以上的覆土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土壤剥离 非农建设 潜力评价 再利用方向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植被景观对PM2.5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文波 谢涛 +1 位作者 郑蕉 吴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7044-7053,共10页
我国当前城市日益频发的雾霾问题引发公众广泛关注,PM2.5被认为是雾霾的主要成因。研究认为,在某一区域短时间尺度上(如日),PM2.5浓度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但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如季,年),由于气象条件基本相似,则PM2.5浓度主要受土地利... 我国当前城市日益频发的雾霾问题引发公众广泛关注,PM2.5被认为是雾霾的主要成因。研究认为,在某一区域短时间尺度上(如日),PM2.5浓度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但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如季,年),由于气象条件基本相似,则PM2.5浓度主要受土地利用特别是地表植被景观的影响。如何耦合地表植被景观格局与PM2.5浓度信息,定量分析其影响是当前相关科学研究的一个难点,需要引入新思路。首先基于季节气象条件基本相似的科学假设,采用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分四季高精度模拟PM2.5浓度空间分布。其次,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分四季估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法通过统计回归模型耦合植被覆盖度与PM2.5空间分布,定量研究植被覆盖度对PM2.5分布影响及其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度与PM2.5浓度在本研究选择的空间尺度上,都显著负相关,说明植被覆盖度对PM2.5具有显著影响;同一个季节不同尺度上,以及不同季节同一尺度上的植被覆盖度对PM2.5浓度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2)植被覆盖度对PM2.5浓度的影响方式比较复杂,不同的季节的表现方式不同,总体来说PM2.5浓度与植被覆盖度曲线回归模型的拟合度高于线性回归模型,说明植被覆盖度对PM2.5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3)不同的PM2.5浓度水平下,植被覆盖度对PM2.5浓度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PM2.5浓度越高,植被覆盖度对其浓度的影响越明显。本研究提出的区域尺度耦合地表植被覆盖与PM2.5浓度的思路与方法,有效的揭示了植被覆盖度对PM2.5浓度分布的影响方式与尺度效应,为通过优化城市植被缓解大气污染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景观 耦合 尺度效应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格局特征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林世滔 谢弟炳 +1 位作者 刘郁林 陈文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81-1688,共8页
景观格局决定景观的功能和生态过程,影响着景观内的物种流、信息流、能源流,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显著作用。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运用SPSS 17.0和Fragstats 3.3等统计分析软件,从38个县区的景观特征中选取具有生态意义的景观... 景观格局决定景观的功能和生态过程,影响着景观内的物种流、信息流、能源流,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显著作用。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运用SPSS 17.0和Fragstats 3.3等统计分析软件,从38个县区的景观特征中选取具有生态意义的景观指数与生物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探讨景观格局特征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景观类型水平上景观指数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表现不一,耕地部分指标如PLAND、NP、COHESION(0.476^(**),P<0.01)与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耕地的景观特征与各物种大部分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呈不显著的负相关,表现出耕地景观与生物多样性具有复杂关系。区域内林地PLAND(0.439^(**),P<0.01)、NP、COHESION(0.609^(**),P<0.01)与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林地PD、LPI、AWMSI与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呈弱程度的负相关。林地景观除了跟植物的PLAND(0.655^(**),P<0.01)、COHESION(0.729^(**),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他多数指标呈负相关。湿地景观大部分指标与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2)景观水平上景观指数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的景观特征除MPS与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外,其他景观指标都与区域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其中TA、NP、LSI、SHDI与区域生物多样性关系较为显著,说明景观的面积大小、数量、形状、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物过程都有较大影响。区域景观特征与生物多样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关系较为复杂。区域内的湿地景观、林地景观是区域生物种的主要栖息场所,同时,作为产粮主产区,耕地景观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保护区域内的湿地、林地、耕地景观对于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物多样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景观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恋 陈文波 谢弟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7-393,共7页
森林资源减少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确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森林景观因子对深入了解森林景观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从森林景观的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选取1... 森林资源减少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确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森林景观因子对深入了解森林景观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从森林景观的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选取11个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森林景观指标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所选用的表征森林景观的指标,除平均树高外,均与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相关(显著水平0.05),与森林密度(每公顷株数)的相关性最好;区域生物多样性对平均胸径变动的敏感程度最强,森林景观分布均衡度次之,有林地面积最弱;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表明在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指标作用大小为:活立木蓄积量>每公顷株数>平均胸径>森林景观分布均衡度>林地面积。研究结论为科学管理森林景观,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区域生物多样性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功能连通度的鄱阳湖草洲生境斑块重要性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成 陈文波 黄芳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72-3687,共16页
以鄱阳湖草洲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水位变化与物种扩散生态过程,在识别不同水位梯度下草洲生境范围和斑块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图论的景观连通度方法分析不同水位梯度和不同扩散距离下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的变化特征,分别运用可能连通度... 以鄱阳湖草洲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水位变化与物种扩散生态过程,在识别不同水位梯度下草洲生境范围和斑块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图论的景观连通度方法分析不同水位梯度和不同扩散距离下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的变化特征,分别运用可能连通度指数的相对值(dPC)和中介度指数(BC)识别重要草洲斑块和关键草洲节点.结果表明,鄱阳湖草洲呈现“水落滩出、水进草退”的景观特征,草洲生境同时面临水体的淹没效应和分割效应.随着水位的增加,草洲分布范围不断缩小,从7.54m水位下的1813.61km^(2)减小到17.17m水位下的182.36km^(2),大斑块破碎与小斑块消失并存.从水位变化过程来看,随着水位的增加,草洲斑块在生态功能上的链接数减少、难以连接的独立组分增加、连接的可能性降低,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逐渐降低.从物种扩散过程来看,物种扩散距离对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具有绝对正向作用,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显著增加.共识别出重要草洲斑块124个,这些斑块一般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中部,集中分布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识别出关键草洲节点16个,这些节点主要由小型斑块构成且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中部和南部的边缘地带.巨型斑块和大型斑块对于维持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处于关键节点位置的小型斑块作为脚踏石或连接要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草洲 景观功能连通度 生态过程 生境斑块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生物一体化视角的鄱阳湖草洲景观连通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成 陈文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0-1396,共17页
分析景观连通度动态变化特征是研究景观生态过程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鄱阳湖草洲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影响景观连通度的生境(水位变化)与生物(物种扩散)一体化视角,在识别不同水位梯度下草洲生境范围和斑... 分析景观连通度动态变化特征是研究景观生态过程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鄱阳湖草洲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影响景观连通度的生境(水位变化)与生物(物种扩散)一体化视角,在识别不同水位梯度下草洲生境范围和斑块组成的基础上,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不同水位梯度下草洲景观结构连通度的变化特征,通过基于图论的景观连通度方法对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分别进行不同水位梯度和不同扩散距离下的情景模拟,并剖析景观结构连通度与功能连通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鄱阳湖草洲呈现“水落滩出、水进草退”的景观特征,草洲生境同时面临水体的淹没效应和分割效应。随着水位的增加,草洲分布范围不断缩小,大斑块破碎与小斑块消失并存。(2)从水位变化过程来看,随着水位的增加,草洲斑块的面积不断萎缩、形状趋于简单、密度减小、破碎化程度加剧,草洲景观结构连通度下降。此外,随着水位的增加,草洲斑块在生态功能上的链接数减少、难以连接的独立组分增加、连接的可能性降低,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降低。(3)从物种扩散过程来看,物种扩散距离对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具有绝对正向作用,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显著增大。(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表征功能连通度水平的Flux指数(F)与表征结构连通度水平的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能连接度指数(PC)与最大斑块指数(LPI)和凝聚度(COHESION)的正相关性最显著,而与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呈负相关;链接数(NL)与LPI、ED、COHESION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随着物种扩散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草洲生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草洲 水位变化 物种扩散 景观连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0年赣江上游主要支流水沙变化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戴中山 李海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6,198,共10页
[目的]探讨近十年来赣江流域上游主要支流水沙变化的基本特征,阐明赣江上游水土保持措施与河川输沙量的关系,为赣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赣江流域上游4条主要支流把口站2011—2020年水沙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累... [目的]探讨近十年来赣江流域上游主要支流水沙变化的基本特征,阐明赣江上游水土保持措施与河川输沙量的关系,为赣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赣江流域上游4条主要支流把口站2011—2020年水沙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累积距平、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对支流水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水土保持措施统计数据对输沙模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赣江上游主要支流的降雨量和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主要支流的输沙量呈现“丰水丰沙,贫水贫沙”的特征。(2)四条支流的输沙量均表现出持续2~3 a的上升(下降)随后出现下降(上升)的间歇性态势。除平江流域外其他流域输沙能力受非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影响因素较为复杂。(3) 2011—2020年赣江流域上游支流中平江、桃江及贡水流域输沙模数与5个水土保持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章水流域输沙模数与新增水保林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章水流域输沙模数与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关系方程如下:Mz=0.019S水保林+5.126(Mz表示章水的年输沙模数,S水保林代表对应支流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年新增面积)。(4)提出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的面积占比:封育治理(52.0%~60.0%),经果林(22%~25%),水保林(20%~23%),种草(2%~3%),坡改梯(2%~3%)。[结论]赣江上游主要支流的降雨量和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大体相同,但个别年份存在径流量与降雨量不成正比的反常情况。影响赣江上游主要支流输沙能力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水土保持措施是影响赣江上游章水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章水流域输沙模数与新增水保林面积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输沙 累积距平 双累积曲线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对PM2.5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琪 陈文波 +2 位作者 郑蕉 谢涛 卢陶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855-3862,共8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PM2.5作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城市绿地作为一种半自然的地表景观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M2.5的浓度与分布,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尺度上,在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PM2.5作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城市绿地作为一种半自然的地表景观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M2.5的浓度与分布,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尺度上,在景观尺度上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采用土地利用回归模型进行监测点加密,基于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实现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高精度模拟.然后与通过遥感解译的城市绿地进行耦合,定量分析了城市绿地景观特征、质量等对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PM2.5浓度由市中心向周边不断递减;绿地类型对PM2.5浓度影响显著;绿地斑块形状对PM2.5浓度没有显著影响;绿地斑块的面积、质量与PM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区绿地景观对PM2.5消减作用距离小于100 m.在消减作用距离内,距离绿地斑块越近,PM2.5浓度越低.其中,附属绿地和公园绿地对PM2.5浓度的消减作用距离大于其他绿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PM2.5
原文传递
萍乡市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空间的多尺度影响——基于sDNA与MGWR模型的研究
11
作者 陈文波 陈端怡 +1 位作者 党迎春 盛珍妍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8,共10页
为了探究萍乡市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的影响,以2011-2020年萍乡市中心城区出让住宅地价样点为例,基于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究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的多尺度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萍乡... 为了探究萍乡市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的影响,以2011-2020年萍乡市中心城区出让住宅地价样点为例,基于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究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的多尺度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萍乡市住宅空间分布呈现轴向发展、向内填充与向外扩散并进、多中心圈层结构相融合的演化趋势;路网形态总体呈现块状聚集,轴向延伸的空间格局;路网接近度对住宅用地价格呈现出正向的城区边缘高,中心区低的空间格局,密度、穿行度与之相反,同时出现跨尺度相似性。研究成果可为市政完善土地市场价格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为城市交通规划以及房地产选址布局提供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用地价格 路网形态 空间设计网络分析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萍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特征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赵丽红 陈文波 邵虹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86-1292,共7页
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已经成为地理学、土地科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从中观尺度科学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布规律和趋势,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已经成为地理学、土地科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从中观尺度科学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布规律和趋势,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全域Moran′s I和局域Moran′s I系数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度的空间自相关格局(依赖性),揭示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局部聚集和局部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全域空间相关性和局域空间相关性指标均显著,从城市边缘到中心区(或副中心)呈现递增的空间形态,其中居住功能区集约度空间相关性最高,教育功能区则最低;各功能区都存在正局域相关,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空间聚集现象。对于高值聚类区应以结构挖潜为主,通过旧城改造和用地置换优化用地布局,低值和高低值聚类区应以管理潜力挖潜为主,通过规划管理和政策引导提高集约度,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可为南昌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 空间相关性 南昌市
原文传递
赣县烤烟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艳春 余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2-1317,共6页
通过对区域烟草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了解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及其演变趋势,指导适宜植烟区的土壤保育和烤烟平衡施肥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为合理制定区域的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种植规划。以赣县... 通过对区域烟草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了解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及其演变趋势,指导适宜植烟区的土壤保育和烤烟平衡施肥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为合理制定区域的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种植规划。以赣县范围内的耕地为研究对象,结合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基础数据,如坡度、灌排条件、营养状况、耕层厚度等进行分析,再结合适宜性评价的模型,进行赣县烤烟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赣县范围内以大埠乡、沙地镇、江口镇等5个乡镇为烤烟种植的一类适宜区,最适宜种植烤烟;韩坊乡、王母渡镇、阳埠乡等镇为二类适宜区,适宜种植烤烟,但产量略逊于一类适宜区;湖江乡、田村镇等划分到三类适宜区,种植烤烟会略有一些限制性因素,如排管设施落后、土壤钾含量不充分等。该结果与赣县烟草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相符合,为赣县烟叶的稳产增产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也为土地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AHP(层次分析法) 烟草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种方法结果差异的市域土地整治功能分区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文波 陇灵宇 刘宇琼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6-182,共7页
市域土地整治功能分区是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市域土地整治功能分区的理论与方法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以上饶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分区指标体系和权重,采用了系统聚类和星座图两种数学... 市域土地整治功能分区是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市域土地整治功能分区的理论与方法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以上饶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分区指标体系和权重,采用了系统聚类和星座图两种数学方法进行初步分区,根据分区结果差异,进行逐步细化,结合专业知识,将上饶市土地整治功能分区最终分为信江河谷平原综合整治区,东南部山地城乡统筹主导区,中东部丘陵农用地整理主导区,东北部山区城乡统筹主导区,西南部滨湖土地生态保育主导区,西北部低山综合整治区等6个土地整治主导区,分析了功能区特点,确定了土地整治重点与方向。该分区结果符合上饶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实际,为土地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同时提出的分区思路与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分区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功能分区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功能分区 上饶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种方法结果差异的市域耕地综合整理潜力分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文波 刘欣 郭松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4-570,共7页
采用模糊综合判断法、综合评价法两种数学方法,从扩展可利用空间潜力、提高生产能力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潜力和整理的实现潜力等4个方面构建了14个评价指标的上饶市耕地整理综合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权重。以县为单元进行初步分区,... 采用模糊综合判断法、综合评价法两种数学方法,从扩展可利用空间潜力、提高生产能力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潜力和整理的实现潜力等4个方面构建了14个评价指标的上饶市耕地整理综合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权重。以县为单元进行初步分区,找出两种方法的分区差异,其次对于差异县以乡为单元根据主导因素进行细分,通过综合分析,确定耕地整理综合潜力的最终分区,将上饶市分为3个潜力级别。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两种方法对比的耕地整理综合潜力分区方法更具科学性,能有效反映分区单元的共性与差异,完善耕地整理综合潜力分区的理论与方法,为上饶市耕地资源保护与耕地整理项目的合理布局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整理 综合潜力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江志猛 陈文波 郑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9-97,104,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与完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三生"空间重构等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江西省湘东区为例,从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迫切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系统分... 研究目的:探索与完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三生"空间重构等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江西省湘东区为例,从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迫切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的影响因素,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ping,SOFM)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结果:(1)湘东区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迫切性和适宜性空间差异显著;(2)湘东区140个行政村被划分为8个项目区,并与传统分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分区影响因素,将8个项目区归纳为近期优先、近期适度、中期紧缩和远期限制4个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结论:考虑生态风险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结果较传统未考虑生态风险的结果更具实地符合性;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方法将地理位置和空间属性有机结合,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将为新时期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三生空间 “土地整治+” SOFM神经网络 时空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开发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吴双 陈文波 郑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3-60,共8页
研究目的:针对以往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仅考虑单一层次且多集中于宏观、中观尺度的问题,尝试从微观企业尺度分析企业、开发区两层因素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和分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江西省开发区企... 研究目的:针对以往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仅考虑单一层次且多集中于宏观、中观尺度的问题,尝试从微观企业尺度分析企业、开发区两层因素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和分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江西省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偏低,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赣北>赣东>赣西>赣中>赣南的特征,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地域分布一致;开发区企业用地集约度受到企业和开发区两个层次影响。企业层次主要受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行业类型、研发投入和初始基础设施影响;开发区层次主要受开发区级别、工业用地率和土地利用集约度影响,并且通过影响企业资本类型、研发投入和初始基础设施的系数对企业用地集约度产生加成效用。研究结论:分层线性模型有效解决了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结构分层和嵌套问题,揭示了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有针对性的制定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工业用地 分层线性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UE-S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动态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天 陈文波 +1 位作者 李芳颢 罗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96-1302,共7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而如何科学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是制定生态环境规划和研究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前提和基础。以南昌市为研究区,首先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文物古迹及森林公园、地质灾害、水环境、土壤综合质量...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而如何科学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是制定生态环境规划和研究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前提和基础。以南昌市为研究区,首先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文物古迹及森林公园、地质灾害、水环境、土壤综合质量4个因子,评价了南昌市土地综合生态敏感性;然后运用CLUE-S模型,模拟了南昌市2010—2020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最后通过GIS叠加分析工具分别提取了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不同土地生态敏感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结果表明:土地生态敏感性的等级差异性比较明显:轻度敏感区占40.83%,中、重度敏感区分别占21.68%和18.39%,微度敏感区占5.14%,极度敏感区占3.96%;到2020年耕地和其它用地处于减少趋势,园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处于增加趋势,南昌县、进贤县和新建县的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各敏感区内地类变化速率不一,并针对性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对策。该研究将为南昌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也为区域土地环境影响的动态模拟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E-S模型 生态效应 生态敏感性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田块空间和权属信息的耕地细碎化MAVF评价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彭思卿 陈文波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95,共8页
研究目的:结合土地整治内容提出田块尺度多属性耕地细碎化评价体系,完善耕地细碎化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以江西省乐平市双田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上河村片为研究对象,选择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经营潜力的田块细碎化待整治特征为指... 研究目的:结合土地整治内容提出田块尺度多属性耕地细碎化评价体系,完善耕地细碎化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以江西省乐平市双田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上河村片为研究对象,选择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经营潜力的田块细碎化待整治特征为指标,采用AHP和MAVF法制定评价体系,测算研究区的细碎化程度。研究结果:(1)将田块空间信息叠加非空间权属信息后,基于多属性价值函数和权重测算得出251户农户细碎化指数最低为0.170,最高为0.870,中位数为0.469,平均数为0.493,细碎化指数呈现右偏态;(2)研究区耕地细碎化综合指数为0.493,细碎化程度处于中差水平.研究结论:基于田块空间和权属信息,采用MAVF法构建的田块尺度耕地细碎化评价指标体系,较传统耕地权属破碎评价指数更科学全面地反映了耕地细碎程度,本研究为完善耕地细碎化评价理论和实践应用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细碎化 多属性价值函数 耕作地块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中心城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分布模拟及土地利用对其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梁照凤 陈文波 +1 位作者 郑蕉 卢陶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05-1014,共10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及其土地利用影响对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UR)模拟了PM_(2.5)、PM_(10)...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及其土地利用影响对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UR)模拟了PM_(2.5)、PM_(10)、SO_2、NO_2、CO、O_3等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基于主导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南昌市中心城区内居住、商业、教育和工业用地各15个样本区,为了减少气象因子的影响,分四季统计各样本区6类大气污染物浓度,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定量分析土地利用(样本区)对6类大气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LUR模型模拟研究区PM_(2.5)、PM_(10)、SO_2、NO_2、CO、O_3浓度的平均绝对误差率分别为11.9%、13.4%、12.5%、12.0%、12.7%和13.5%,模型误差较小,方法可行.研究区6类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PM_(2.5)、PM_(10)、SO_2、NO_2和CO浓度在冬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低;O_3浓度则为夏季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低.PM_(2.5)、PM_(10)、SO_2、NO_2、CO浓度整体呈现从城区中心到郊区递减的趋势,而O_3浓度则反之.不同季节与不同土地利用样本区间6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差异显著,表明在中心城区尺度上,气象条件和土地利用都对大气污染物有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对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PM_(2.5)、NO_2和O_3的影响较大,对CO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区 大气污染物 土地利用回归模型 土地利用样本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