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14家医院超/极早产儿早期预后的多中心调查 被引量:25
1
作者 孔祥永 张珊 +41 位作者 封志纯 徐凤丹 童笑梅 刘少君 刘子源 吕红艳 杨李红 吴素静 巨容 汪瑾 彭立 赵小林 郭金珍 李占魁 曾淑娟 丘惠娴 温伟溪 武辉 李莹 李楠 贾文峥 张雪峰 郭果 刘卫鹏 王凤 李改梅 刘芳 李薇 赵晓英 程红斌 许云波 陈文超 尹欢 丁艳洁 王晓亮 单瑞艳 许平 韩梅盈 杨春燕 陈铁强 张路 叶春华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12期1356-1362,共7页
目的报道国内14家医院产科收治的出生胎龄24~31周早产儿的早期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国内14家医院产科收治的出生胎龄24~31周早产儿的一般资料,分析各胎龄组早产儿的病死... 目的报道国内14家医院产科收治的出生胎龄24~31周早产儿的早期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国内14家医院产科收治的出生胎龄24~31周早产儿的一般资料,分析各胎龄组早产儿的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和败血症等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4~31周各胎龄组早产儿的存活率分别为0、28.0%、84.8%、83.5%、87.4%、90.7%、93.9%和96.0%,无严重合并症存活率分别为0、8.0%、60.6%、53.2%、62.3%、67.9%、79.1%和85.8%,随着胎龄的增加存活率及无严重合并症存活率均增加。胎龄<28周早产儿的产前激素使用率低于28~31周(28.0%~44.3%vs 49.7%~59.6%,P<0.05),总体使用率为56.0%,足疗程为32.3%。早产儿胎龄越小,并发症发生率越高。24~31周早产儿总体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为58.5%, BPD的发生率为12.5%,NEC的发生率为3.9%,IVH的发生率为15.4%,ROP的发生率为5.4%,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为28.4%,败血症的发生率为9.7%。低胎龄(OR=0.891,95%CI:0.796~0.999,P=0.0047)、低出生体重(OR=0.520,95%CI:0.420~0.643,P=0.000)、小于胎龄儿(OR=1.861,95%CI:1.148~3.017,P=0.012)和5分钟低Apgar评分(OR=1.947,95%CI:1.269~2.987,P=0.002)是早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低胎龄(OR=0.666,95%CI:0.645~0.688,P=0.000)、低出生体重(OR=0.921,95%CI:0.851~0.997,P=0.041)、男性(OR=1.235,95%CI:1.132~1.347,P=0.000)、小于胎龄儿(OR=1.511,95%CI:1.300~1.755,P=0.000)、5分钟时低Apgar评分(OR=2.262,95%CI:1.950~2.624,P=0.000)以及围产期合并症如前置胎盘(OR=1.452,95%CI:1.202~1.753,P=0.000)、胎盘早剥(OR=1.380,95%CI:1.082~1.760,P=0.01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2.262,95%CI:1.950~2.624,P=0.000)、多胎(OR=1.162,95%CI:1.056~1.278,P=0.002)和产前发热(OR=1.367,95%CI:1.228~1.521,P=0.000)等是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产前使用激素治疗可以降低超早产儿和极早产儿的死亡风险(OR=0.615,95%CI:0.483~0.801,P=0.033)。结论胎龄26周以下超早产儿的存活率较低,26~31周早产儿的存活率虽逐渐接近发达国家,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提高对围产期合并症的预防和管理有助于改善此类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产儿 极早产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内生长受限对早产儿脑功能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付薇 刘颖 刘敬 《临床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25-528,536,共5页
目的探讨宫内生长受限(IUGR)对早产儿脑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Nicolet One脑功能监护仪对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住院、胎龄32~36周的110例早产儿,其中小于胎龄儿(SGA)50例、适于胎龄儿(AGA)60例,于生后72小时内进行监测,每次连续监测... 目的探讨宫内生长受限(IUGR)对早产儿脑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Nicolet One脑功能监护仪对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住院、胎龄32~36周的110例早产儿,其中小于胎龄儿(SGA)50例、适于胎龄儿(AGA)60例,于生后72小时内进行监测,每次连续监测4~6小时,比较两组早产儿脑电波形的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爆发间期、最低和最高电压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SGA组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连续性脑电图及睡眠-觉醒周期的出现率及最高、最低电压值均低于AGA组,爆发间期则长于AG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GA组中,出生体质量<P_3组、P_3~P_5组、P_5~P_(10)组之间aEEG的连续性脑电图及睡眠-觉醒周期的出现率、爆发间期、最低和最高电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A早产儿连续性脑电图及睡眠-觉醒周期性出现率减少,爆发间期相对延长,最高及最低电压降低,提示IUGR一定程度上延迟或抑制了早产儿脑功能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生长受限 脑功能 振幅整合脑电图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早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孔祥永 杨常栓 +10 位作者 吴江永 陈佳 刘敬 崔其亮 黄为民 胡毓华 巨容 李文 夏世文 余加林 祝甜 《中国医刊》 CAS 2016年第8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胎龄<32周早产儿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国内9家医院进行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胎龄<32周的早产儿,分为预防组(生后30分钟内给药)和早期治疗...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胎龄<32周早产儿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国内9家医院进行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胎龄<32周的早产儿,分为预防组(生后30分钟内给药)和早期治疗组(出生后2小时内给药),均气管插管内滴入国产牛肺表面活性剂(70mg/kg)。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发生率、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预防组116例,早期治疗组91例。预防组RDS的发生率略高于早期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R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早期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预防组患儿中至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早期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重度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中至重度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气漏、肺出血及败血症的发生率预防组和早期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对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重度RDS、中至重度BPD和PDA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膜早破对胎龄<37周早产儿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段顺艳 孔祥永 +35 位作者 徐凤丹 吕红艳 巨容 李占魁 曾淑娟 武辉 张雪峰 刘卫鹏 刘芳 程红斌 丁艳洁 陈铁强 许平 杨李红 吴素静 汪瑾 彭立 赵小林 丘惠娴 温伟溪 李莹 李楠 文峥 郭果 王凤 李改梅 李薇 赵晓英 许云波 陈文超 尹欢 王晓亮 单瑞艳 韩梅盈 杨春燕 封志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7-891,共5页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PROM)对早产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取课题组各协作单位产科登记信息在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出生的胎龄〈37周的早产儿共7684例。各协作单位派专人培训后填写统一的表格,...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PROM)对早产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取课题组各协作单位产科登记信息在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出生的胎龄〈37周的早产儿共7684例。各协作单位派专人培训后填写统一的表格,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有无PROM、胎盘早剥、产前激素使用、Apgar评分、羊水污染、并发症等。按有无PROM分为PROM组与对照组,统一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PROM组病死率小于对照组,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95%CI分析:病死率〈1;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并发症〉1。(2)调整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分娩方式、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产前激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病和5 min Apgar评分〈7分等因素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OR 95%CI〉1,但病死率和IC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M是早产儿并发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规范处理PROM可减少早产儿并发症NEC、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早产儿 病死率 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C3肾小球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培丹 黄建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C3肾小球病(C3G)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对7例临床、肾脏病理确诊为C3G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预后转归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儿中女4例,男3例;起病年龄1.5~10.4岁[(7.7±3.1)岁]... 目的探讨儿童C3肾小球病(C3G)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对7例临床、肾脏病理确诊为C3G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预后转归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儿中女4例,男3例;起病年龄1.5~10.4岁[(7.7±3.1)岁];发病至肾活检时间1~6个月[(3.4±2.4)个月],其中例5发病4.2年重复肾活检;确诊年龄1.8~13.3岁[(8.4±3.6)岁]。临床特征:7例患儿中6例有血尿,其中1例肉眼血尿,5例镜下血尿;6例低补体C3血症;5例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2例伴贫血。5例行H因子、H因子抗体检测,其中1例H因子降低,H因子抗体均阴性。4例行基因检测,1例C3基因有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304R、T612T、V807V、A915A、P1632P)、CFH基因有2个SNP(p.H402Y、p.E936D),余患儿未检测出异常。诊断为肾炎型肾病综合征4例,肾炎综合征2例,单纯型肾病综合征1例。病理特征:免疫荧光显示均有C3沉积,其中6例伴其他免疫蛋白成分沉积。光镜表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IgA肾病1例。电镜诊断致密物沉积病3例,余4例均符合光镜诊断,结合临床诊断为C3肾小球肾炎。治疗及随访:给予甲泼尼龙冲击后足量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1.1~5.6年[(2.6±1.8)年],尿检完全正常4例,尿微量蛋白轻度增高伴少量镜下血尿2例,尿蛋白±~++伴镜下血尿1例。结论C3G临床、病理表现多样,诊断需要病理结合临床、血清学、基因学检测;早期诊断、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肾小球病 致密物沉积病 C3肾小球肾炎 儿童
原文传递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治疗心搏骤停17例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唐玲 马蕊 +5 位作者 周更须 刘颖悦 王辉 张晓娟 洪小杨 封志纯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快速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心肺复苏(CPR)在救治心搏骤停危重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陆军总医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因心搏骤停接受ECMO辅助CPR治疗的重症患儿的临... 目的探讨快速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心肺复苏(CPR)在救治心搏骤停危重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陆军总医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因心搏骤停接受ECMO辅助CPR治疗的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7例患儿接受ECMO辅助CPR治疗,男13例,女4例;年龄5 h~5岁;体质量3~16 kg;存活5例,存活率29.41%;死亡12例,病死率70.59%,其中5例因无法撤离ECMO死亡,7例撤离ECMO后死于并发症。其中年龄、性别比、体质量等人口统计学资料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原发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CPR时间和ECMO支持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1、0.375,均P〉0.05)。共11例患儿出现ECMO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4.71%,存活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死亡组(χ^2=8.709,P=0.003),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肢端坏死、感染、多器官衰竭、神经系统损伤和急性肾损害。开始ECMO支持时,存活组与死亡组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ECMO支持后24 h,存活组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t=2.896,P=0.014)。结论ECMO辅助CPR可提高常规CPR无反应的心搏骤停危重患儿的存活率。ECMO支持后24 h血清乳酸水平对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ECMO患儿并发症仍是影响ECMO辅助CPR患儿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乳酸 并发症
原文传递
480例住院新生儿的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64
7
作者 徐凤丹 孔祥永 封志纯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158,共7页
目的分析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以及死亡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为研究及制定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针对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480例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不同性别、... 目的分析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以及死亡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为研究及制定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针对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480例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不同性别、不同日龄新生儿的病死率,并进行死亡新生儿围产期异常因素、死亡原因及死亡等级总结。结果 41 910例住院新生儿中死亡480例,病死率为1.1%,其中早产儿病死率1.7%、足月儿病死率0.7%;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从2008年的1.4%降至2014年的1.1%,以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和出生体重<1 000 g新生儿的病死率下降最为明显。早产儿和足月儿中出生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过期产儿的病死率又有升高。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新生儿病死率以男性较高(1.31%vs 0.92%,P<0.05)。死亡新生儿中有明确围产期异常因素的占61.3%,包括羊水异常(29.4%),胎膜早破(16.9%),胎盘异常(16.9%),胎儿宫内窘迫(14.0%),脐带异常(12.3%)等。480例死亡新生儿中生后24 h内死亡者57例,占11.9%;2~7 d死亡者181例,占37.7%;8~28 d死亡者242例,占50.4%。前3位死亡原因为:感染、出生缺陷、呼吸窘迫综合征。2008~2011年以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012~2014年以感染为最主要的原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 500 g新生儿及生后24 h内死亡新生儿的最主要原因;感染是出生胎龄32~<42周、出生体重1 500~4 000 g及生后8~28 d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新生儿窒息是过期产儿主要死亡原因。480例中不可避免死亡(一级)的占54.4%;创造条件可能避免死亡(二级)占23.3%;因担心预后或因经济等原因不配合治疗死亡(三级)的占22.3%。结论新生儿救治水平逐步提高,病死率有下降趋势,尤其是胎龄较小及出生体重较低新生儿的病死率下降更明显。加强围产期管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等疾病,增强患儿家长救治信心,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死率 死亡原因 早产儿 足月儿
原文传递
重视改进新生儿转运 被引量:29
8
作者 孔祥永 封志纯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67-669,共3页
我国的新生儿转运虽然发展迅速,但转运体系还不完善,较规范的区域化新生儿转运网络仍较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规模、设备和技术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保证转运安全、降低转运风险,必须重视改进和不断优化我国新生儿转运工作,设立区... 我国的新生儿转运虽然发展迅速,但转运体系还不完善,较规范的区域化新生儿转运网络仍较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规模、设备和技术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保证转运安全、降低转运风险,必须重视改进和不断优化我国新生儿转运工作,设立区域性的新生儿救治中心和新生儿病房建设分级管理是提供安全高效新生儿转运网络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转运 改进
原文传递
极/超早产儿的生存现状和呼吸管理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孔祥永 封志纯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6年第10期797-802,共6页
极/超早产儿由于肺发育不成熟,病死率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呼吸管理和患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合理的产前皮质激素促肺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的应用和机械通气策略有助于改善极/超... 极/超早产儿由于肺发育不成熟,病死率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呼吸管理和患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合理的产前皮质激素促肺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的应用和机械通气策略有助于改善极/超早产儿的预后。采用无创技术进行呼吸支持,特别是生后立即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而后根据病情选择性给予PS作为预防性给予PS的替代呼吸支持策略已受到普遍推荐。新的机械通气策略与模式如高频振荡通气、神经调节辅助呼吸和目标容量通气是否具有更大的优势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产儿 极早产儿 病死率 呼吸管理
原文传递
牛乳铁蛋白对脂多糖体外诱导大鼠空肠上皮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孔祥永 郭婧 +2 位作者 杨梅 王瑞娟 封志纯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牛乳铁蛋白(bLF)在体外对大鼠空肠上皮细胞株(IEC-6)细胞增殖和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IEC-6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bLF时IEC-6细胞的活性,5-溴脱氧尿苷(Brdu... 目的探讨牛乳铁蛋白(bLF)在体外对大鼠空肠上皮细胞株(IEC-6)细胞增殖和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IEC-6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bLF时IEC-6细胞的活性,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检测bLF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LF对LPS诱导的炎症信号通路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核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bLF在体外可促进IEC-6细胞活性和增生能力,并呈浓度依赖效应(F=3.825、5.861,均P〈0.05),当处理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IEC-6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逐渐增强(q=5.240、3.765,均P〈0.05)。应用100 mg/L质量浓度的bLF预处理IEC-6细胞可明显降低IL-1β、IL-6及TNF-α 的mRNA表达水平(q=14.28、10.12、16.45,均P〈0.001),并降低IL-6和TNF-α蛋白的表达(q=15.06、6.74,均P〈0.001)。与单独LPS组相比,应用100 mg/L质量浓度的bLF预处理IEC-6细胞可使MAPK/NF-κB通路的激活水平下降(q=12.96、18.54,均P〈0.001)。结论bLF在体外可促进大鼠IEC-6细胞活性及增殖能力,并通过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起到抑制LPS诱导的炎性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乳铁蛋白 空肠上皮细胞 增殖 炎症
原文传递
牛磺酸促进生长受限胎鼠神经干细胞增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燕 付薇 刘敬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7期530-537,共8页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胎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增殖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全程饥饿法,即仅给予对照组孕鼠正常饮食的40%制作FGR模型。将进行体内实验的SD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胎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增殖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全程饥饿法,即仅给予对照组孕鼠正常饮食的40%制作FGR模型。将进行体内实验的SD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FGR组7只、牛磺酸组6只(FGR+牛磺酸),牛磺酸组除接受全程饥饿外,灌胃补充牛磺酸300 mg/(kg·d),自孕7 d开始至自然分娩。分娩后称取各组新生鼠出生体重、脑重;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新生鼠脑组织NSC中脂肪酸结合蛋白-7(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7,FABP-7)的表达。将进行体外实验的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FGR组,造模方法同前,于孕14.5 d体外分离胎鼠NSC,培养5 d后,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FABP-7在原代NSC中的表达;用不同浓度的牛磺酸(5、10、15、20、30、40 mmol/L)处理NSC,采用CCK8试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计数各组单细胞。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SNK检验和Tamhane'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FGR组新生鼠脑组织FABP-7阳性细胞面积(10 173±1 728)明显低于对照组(18 012±3 016),牛磺酸组新生鼠脑组织FABP-7阳性细胞面积(19 518±3 201)明显增加(F=200.8,P〈0.05)。对照组和FGR组胎鼠均可分离培养出具备形成神经球能力的NSC,各组神经球均可表达FABP-7;细胞增殖能力检测显示,对照组增殖指数为1时,FGR组、FGR+5 mmol/L牛磺酸组、FGR+10 mmol/L牛磺酸组、FGR+15 mmol/L牛磺酸组、FGR+20 mmol/L牛磺酸组、FGR+30 mmol/L牛磺酸组、FGR+40 mmol/L牛磺酸组胎鼠NSC增殖指数分别为0.80±0.07、0.92±0.11、1.33±0.24、1.20±0.15、1.11±0.14、0.80±0.12和0.82±0.08,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0、15、20 mmol/L浓度的牛磺酸组胎鼠NSC增殖指数明显高于FGR组(P均〈0.01)。对照组、FGR组、不同浓度牛磺酸组所得总细胞数依次为(24.50±0.60)×105、(20.23±1.09)×105、(22.80±0.86)×105、(27.53±1.22)×105、(25.30±1.05)×105、(22.70±0.72)×105、(21.81±1.80)×105和(18.06±0.90)×1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5、10、15、20 mmol/L浓度的牛磺酸组所得总细胞数明显高于FGR组(P〈0.01或0.05),而40 mmol/L浓度的牛磺酸组所得总细胞数低于FGR组(P〈0.05)。 结论 FGR胎鼠脑内NSC数量明显减少及体外增殖能力明显降低,产前补充牛磺酸可明显增加FGR胎鼠脑内NSC的数量及促进NSC体外增殖,且以10 mmol/L浓度促增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生长迟缓 神经干细胞 细胞增殖 牛磺酸
原文传递
乳铁蛋白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梅玉 孔祥永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7年第1期10-13,共4页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早产儿常见主要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可以导致多种远期并发症,如短肠综合征、全身感染、眼部疾病、营养不良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乳铁蛋白是母乳中的一种成分,具有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增...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早产儿常见主要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可以导致多种远期并发症,如短肠综合征、全身感染、眼部疾病、营养不良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乳铁蛋白是母乳中的一种成分,具有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作用。新近许多研究评估了乳铁蛋白防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和安全性。应用乳铁蛋白预防和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于提高早产儿的预后具有很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铁蛋白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