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12
1
作者 肖倩蓉 范丽君 +6 位作者 蒋薇 赵德福 万亨 潘道延 林旭 张彤 沈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7-70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本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5年10月于南方医科大学体检中心及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共934例,其中糖尿病患者425例,糖尿病前期患者243例,血糖正常人群266例,收... 目的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本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5年10月于南方医科大学体检中心及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共934例,其中糖尿病患者425例,糖尿病前期患者243例,血糖正常人群266例,收集其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等数据。CKD诊断标准采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60 m L/min/1.73 m^2和/或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30 mg/g,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糖尿病前期与CKD的关系。结果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的CKD患病率分别为10.2%,26.3%,32.5%。糖尿病前期患者的CKD患病率较血糖正常组升高(P<0.001,OR=3.17,95%CI 1.94-5.17),糖尿病患者的CKD患病率较血糖正常组升高(P<0.001,OR=4.27,95%CI 2.72-6.65),糖尿病前期患者与糖尿病患者相比,CKD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115,OR=1.35,95%CI 0.95-1.91)。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血压、高血压病史、血尿酸等混杂因素后,糖尿病前期(OR=2.03,95%CI 1.02-4.03,P=0.044)、糖尿病(OR=2.22,95%CI 1.16-4.25,P=0.016)分别与CKD独立相关。结论糖尿病前期与CKD独立相关,因此提高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检出率和管理水平、积极从糖尿病前期就采取干预措施防治CKD是十分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后脂肪体积测定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治疗时机的判定价值 被引量:12
2
作者 蒋薇 蔡秋月 +4 位作者 李章芳 陈智毅 罗耀升 胡世弟 沈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0-645,共6页
目的探讨商业化软件计算球后脂肪体积,分析其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确诊的35例(70个眼眶)TAO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1.5T眼眶MRI球后脂肪体积及眼外肌信号强度比值(SIR)... 目的探讨商业化软件计算球后脂肪体积,分析其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确诊的35例(70个眼眶)TAO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1.5T眼眶MRI球后脂肪体积及眼外肌信号强度比值(SIR)分析其与临床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并收集12例(24个眼眶)健康人测量球后脂肪体积,初步比较TAO组及健康组体积的差异。结果脂肪体积与病程成正相关(r=0.480,P<0.01),病程6个月以内组与6~12个月组相比,脂肪体积差异不显著(P=0.084)。病程6个月以内组及病程6~12个月组球后脂肪体积均显著低于病程大于12个月组(P<0.01,P<0.05)。脂肪体积与突眼度存在相关性(r=0.622,P<0.01),突眼度每增加1 mm,球后脂肪体积将增加0.88 m L。临床活动性评分(CAS)与SIR值及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存在相关性(r=0.536,r=0.416,P<0.01)。TAO组球后脂肪体积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TAO病程1年以上可能是球后脂肪组织增多的高峰阶段,球后脂肪体积结合SIR值的测量有助于最佳激素治疗时机的探索及预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EXOPHTHALMOS orbit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rbital fat volume disease cour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预测糖尿病足发生发展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15
3
作者 黄泳清 沈洁 +1 位作者 袁思捷 潘道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716-3721,共6页
背景: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可能是预测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重要标志。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预测糖尿病足发生发展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糖尿病足患者81例、2型糖尿病患者8... 背景: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可能是预测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重要标志。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预测糖尿病足发生发展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糖尿病足患者81例、2型糖尿病患者82例、健康人67例做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临床研究的实施符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所有受试者及家属对试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3组受试者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相关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对预测糖尿病足发生的最佳切点及其敏感性、特异性;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糖尿病足组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高于2型糖尿病组及健康组(P=0.000);②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提示纤维蛋白原升高是糖尿病足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53,P=0.046);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糖尿病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6,0.724,0.797,P均小于0.001。③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预测糖尿病足发生的切点分别为40%、3g/L、329mg/L,敏感度分别为77.78%,72.73%、93.33%,特异度分别为71.95%、92.98%,88.24%;④结果说明,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对预测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红细胞分布宽度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骨密度、髋部几何结构的相关性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怀智 陈兴莹 +3 位作者 冯美晨 袁思捷 胡世弟 沈洁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大小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髋部几何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316例绝经后女性...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大小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髋部几何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316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数据,将纳入对象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斑块组)139例和无斑块组177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其配置的高级髋关节分析软件系统(advanced hip analysis,AHA),测量两组BMD,包括腰椎(lumbar1-4 BMD,L1-4-BMD)和左侧股骨颈(femoral neck BMD,FN-BMD)、股骨转子(trochanter BMD,TR-BMD)和髋部总体(total hip BMD,TH-BMD),以及髋部几何结构参数。结果斑块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比无斑块组高(48.2%vs 26.6%,P<0.05)。斑块组TR-BMD、TH-BMD、截面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截面力矩(cross-sectional moment of inertia,CSMI)、截面模量(sectional modulus,Z)均低于无斑块组,屈曲应力比(buckling ratio,BR)高于无斑块组(P<0.05),而两组间L1-4-BMD、FN-BMD、髋部轴长(hip axis length,HAL)以及股骨强度指数(femur strength index,FS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斑块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各相关因素后,斑块总面积仍与TR-BMD、TH-BMD、CSA、CSMI、Z、FSI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196、-0.161、-0.222、-0.188、-0.180、-0.114,P<0.05),与BR呈正相关(r′=0.497,P<0.05),而与腰椎骨BMD、HAL无明显相关(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进一步证实,斑块总面积是TR-BMD、TH-BMD以及CSA、CSMI、Z、BR、FSI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颈动脉斑块面积增大,患者并发髋部骨质疏松的风险会随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女性 2型糖尿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骨密度 髋部几何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re/lox P系统构建胰岛β细胞特异性敲除PDHA1基因的小鼠模型 被引量:6
5
作者 王肖 赖舒畅 +3 位作者 叶艳诗 许雪娟 白晓春 沈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1期5023-5029,共7页
背景: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及人体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表达量降低,PDHA1基因缺陷也是导致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酶活性改变最常见的原因。目的:构建并鉴定胰岛β细胞特异性敲除PDHA1基因小鼠,为后续探究PDHA1基因在糖尿病发... 背景: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及人体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表达量降低,PDHA1基因缺陷也是导致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酶活性改变最常见的原因。目的:构建并鉴定胰岛β细胞特异性敲除PDHA1基因小鼠,为后续探究PDHA1基因在糖尿病发病机制方面作用提供模型基础。方法:实验方案经南方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利用Cre/lox P系统理论,将PDHA1^loxp/loxp小鼠与胰岛β细胞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的小鼠进行数代杂交,3-4周龄小鼠通过PCR法鉴定筛选基因型,子2代中基因型为PDHA1^loxp/loxpCre^+/-小鼠即为实验所需要构建的模型小鼠。取4周龄PDHA1^flox/floxCre^+/-小鼠(βKO小鼠组)与Cre^+/-小鼠(对照组)各5只,给予相同的水和饲料,待8周龄时连续7d注射腹腔注射他莫昔芬50mg/kg诱导PDHA1基因敲除,观察3周后腹腔注射麻醉,取胰腺组织、脂肪组织、肝脏组织。采用q PCR法、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PDHA1基因敲除效果,观察小鼠表型。结果与结论:(1)PCR基因扩增筛选出基因型为PDHA1^loxp/loxpCre^+/-小鼠;(2)q PCR法检验小鼠胰腺、脂肪、肝脏组织,证实敲除效果具有组织特异性,胰岛中βKO组小鼠PDHA1 mRNA的相对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3)Western Blot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显示,βKO组小鼠PDHA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小鼠明显降低,证实敲除PDHA1基因效果明显;(4)结果说明,利用Cre/loxP系统成功构建胰岛β细胞特异性敲除PDHA1基因的小鼠模型,为动物水平上探究糖尿病发病机制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PDHA1 Cre/loxP Β细胞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