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锯齿状息肉与传统腺瘤风险因素对比及结直肠癌适宜筛查年龄 被引量:4
1
作者 代倩 刘江 +2 位作者 钟慕晓 朱薇 张亚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3-677,共5页
目的对锯齿状息肉(SPs)及传统腺瘤(CA)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两类息肉风险因素间异同。方法收集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2015行全结肠镜及息肉病理检查的病例。随机选取健康对照103例,SPs 100例,CA 115例,采集各病例性别、... 目的对锯齿状息肉(SPs)及传统腺瘤(CA)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两类息肉风险因素间异同。方法收集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2015行全结肠镜及息肉病理检查的病例。随机选取健康对照103例,SPs 100例,CA 115例,采集各病例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临床数据。运用SPSS软件,先对各因素进行组间多重比较,对具有显著性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风险因素及其OR值。结果 SPs平均发病年龄48.87岁(95%CI 47.22-50.52),较CA更早(P=0.038)。以青年组为参照,中年组发生SPs风险增加2.31倍(95%CI 1.46-3.65)、CA风险增加4.10倍(95%CI 2.50-6.72);老年组发生SPs风险增加2.77倍(95%CI 1.52-5.04)、CA风险增加6.00倍(95%CI 3.26-11.05)。其中,年龄与CA的发生较SPs关系更为密切(老年组:OR=2.14,95%CI 1.21-3.78,P=0.009)。男性较女性SPs发病风险增加2.75倍(95%CI 1.50-5.07)、CA增加2.19倍(95%CI1.22-3.95)。BMI每增加1个单位,SPs发病风险增加1.18倍(95%CI 1.06-1.30)、CA增加1.20倍(95%CI 1.09-1.32)。结论两类息肉风险因素类别相同,可使用同一方案进行高危人群筛查。SPs平均发病年龄早于50岁且有可能快速进展为癌,提早CRC筛查年龄值得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齿状息肉 传统腺瘤 风险因素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和鉴定CD133^+CD200^+大肠癌干细胞相关基因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珊珊 黎丽旋 +2 位作者 黄载伟 辛小敏 肖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87-1791,共5页
目的筛选CD133+CD200+大肠癌细胞并鉴定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流式细胞术分选CD133+CD200+和CD133-CD200-大肠癌细胞,应用Affymetrix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这两群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初步筛选CD133+CD200+与CD133-CD200-大肠癌细胞... 目的筛选CD133+CD200+大肠癌细胞并鉴定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流式细胞术分选CD133+CD200+和CD133-CD200-大肠癌细胞,应用Affymetrix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这两群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初步筛选CD133+CD200+与CD133-CD200-大肠癌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而寻找与大肠癌干细胞特异性相关的主效基因,最后利用qRT-PCR实验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以确定芯片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芯片结果显示差异在3倍以上的基因共655个,CD200+细胞表达上调的基因290个,表达下调的基因共365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GENEMANIA共表达构建,筛选出3条(MDM2;PRKACG;CACNA1G)有特异相关的差异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完全相符。结论基因芯片技术通过筛选和鉴定CD133+CD200+大肠癌干细胞相关基因,建立了特异性大肠癌干细胞基因表达谱,为大肠癌基因靶向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33 CD200 大肠癌干细胞 基因芯片 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血清培养CD133^+Colo205大肠癌细胞可高表达ALDH1 被引量:1
3
作者 黎丽旋 张珊珊 +4 位作者 梁芬芬 林英豪 李润华 陈楚弟 肖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9-893,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serum-free medium,SFM)培养的Colo205细胞,研究其对CD133与ALDH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对Colo205细胞进行培养,以含血清培养基(serum-supplimented medium,SSM)组作为对照... 目的通过观察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serum-free medium,SFM)培养的Colo205细胞,研究其对CD133与ALDH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对Colo205细胞进行培养,以含血清培养基(serum-supplimented medium,SSM)组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表达的阳性率;流式分选SFM组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CD133和ALDH1的表达;分别将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在NOD/SCID小鼠皮下进行成瘤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肿瘤组织检测ALDH1表达。结果 SFM组CD133+细胞比例明显高于SSM组(P<0.05);CD133+细胞在SFM中可以形成肿瘤干细胞球,而CD133-则不能形成;CD133+细胞高表达CD133和ALDH1,且两者共表达,而CD133-细胞则是阴性表达;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成瘤后,CD133+细胞组肿瘤组织ALDH1阳性表达,而CD133-细胞组阴性表达。结论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CD133+Colo205大肠癌细胞能够形成肿瘤干细胞球及高表达ALDH1,ALDH1可能是大肠癌干细胞候选的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大肠癌干细胞 CD133 ALDH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使用维生素K1预防出血的临床证据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园园 白岚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对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的影响,评估维生素K1注射液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CNKI、维普、万方及CBM数据库中关于肝硬化患者使用维生素K1预防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对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的影响,评估维生素K1注射液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CNKI、维普、万方及CBM数据库中关于肝硬化患者使用维生素K1预防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运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索国内外关于维生素K1不良反应的报道,总结不良反应的特点。结果未检索出肝硬化患者使用维生素K1预防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国内外关于维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共569例,其中原发疾病为肝硬化的占11.9%。结论肝硬化患者使用维生素K1预防出血的必要性有待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目前专家共识认为阻塞性黄疸、肠功能障碍及服用华法林或长期应用影响维生素K吸收及代谢的抗菌药物患者连续补充3 d维生素K1,可恢复体内的维生素K储备,对于维生素K1治疗无效的肝病患者,不能继续使用维生素K1,应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酌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1 肝硬化出血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