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普通话语音教学与PSC的关系 |
冯子薇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1 |
0 |
|
2
|
南京方言声调的若干问题 |
孙华先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3 |
4
|
|
3
|
对象、概念和词之间的关系及变化模式 |
徐实曾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1 |
2
|
|
4
|
媒体时代、道德失序、话语重构? |
邵建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5
|
从《手稿》看马克思美学和美育思想 |
邵建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6
|
一次奇异的思想合辙——胡适鲁迅对苏俄的态度 |
邵建
|
《社会科学论坛》
|
2006 |
6
|
|
7
|
贫穷·革命·犹疑——20世纪30年代乡土文学的三个关键词 |
余荣虎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8
|
网络语言中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趋势 |
陈晓浒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1 |
14
|
|
9
|
三一修辞学与三一语言学 |
王希杰
何伟棠
郑荣馨
胡开兰
钟玖英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0
|
作为异文化现象的渡边文学——兼论日本文学中的“女”与“自然” |
冯羽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3 |
6
|
|
11
|
笨有笨的作为──电影《阿甘正传》赏析 |
韦晓瑛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1 |
5
|
|
12
|
对外汉语综合课词汇分类教学的策略 |
刘倩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4 |
5
|
|
13
|
论打油诗 |
王宜早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
2004 |
1
|
|
14
|
本文的特征及意义生成——重读李昂的《杀夫》 |
李槟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2 |
4
|
|
15
|
林语堂对辜鸿铭的文化认知与借鉴 |
冯羽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5 |
4
|
|
16
|
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 |
邵建
|
《社会科学论坛》
|
2005 |
2
|
|
17
|
真实而崇高的解释——从现实主义角度看优秀文学作品的特征及其使命 |
韦晓瑛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1
|
|
18
|
近代启蒙美学的理论建构与价值追求 |
张青运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9
|
1931-1934年:作为《申报》新闻改革家的陶行知 |
吴翔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4 |
2
|
|
20
|
新月知识分子的“人权论战”(1929~1931) |
邵建
|
《社会科学论坛》
|
200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