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缝折叠空间结构的宽带吸声超材料设计
1
作者 陈应航 徐驰 +4 位作者 黄唯纯 解龙翔 张建翔 汪双君 孙薇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1-178,共8页
如何实现低频宽带吸声,设计具有亚波长厚度的吸声超材料一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出了一种微缝折叠空间超材料结构,建立结构的理论解析模型与数值仿真模型,深入研究其声学特性和吸声机理,分析了典型结构参数对吸声特性的影响规律... 如何实现低频宽带吸声,设计具有亚波长厚度的吸声超材料一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出了一种微缝折叠空间超材料结构,建立结构的理论解析模型与数值仿真模型,深入研究其声学特性和吸声机理,分析了典型结构参数对吸声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此探究实现低频宽带吸声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通过调整折叠空间厚度及折叠通道数目,可以在较大的频带范围内调节结构的峰值频率,同时不改变其近完美的吸声性能。最后,提出了一种宽带吸声超材料,在500~2 000 Hz频率内获得平均吸声系数达0.931的连续高效吸声带宽。结构厚度为5.68 cm,仅为最低共振频率对应波长的1/12,试验结果良好。研究成果可为实现宽带吸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超材料 微缝 折叠空间结构 宽带吸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曹燕强 李爱东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83-490,共8页
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PEALD)是一种低温制备高质量超薄薄膜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正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广泛的关注。简要介绍了PEALD的发展历史和生长原理。描述了PEALD常见的三种设备构造:自由基增强原子层沉积、直接等离子体沉积和远... 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PEALD)是一种低温制备高质量超薄薄膜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正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广泛的关注。简要介绍了PEALD的发展历史和生长原理。描述了PEALD常见的三种设备构造:自由基增强原子层沉积、直接等离子体沉积和远程等离子体沉积,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着重评述了PEALD的特点,主要具有沉积温度低、前驱体和生长材料种类广、工艺控制灵活、薄膜性能优异等优势,但也面临着薄膜三维贴合性下降和等离子体损伤等挑战。列举了PEALD的一些重要应用,如在金属薄膜制备、铜互连阻挡层、高介电常数材料、薄膜封裹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展望了PEALD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原子层沉积(ALD) 薄膜沉积 金属薄膜 互连阻挡层 高介电材料 薄膜封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亚波长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被引量:2
3
作者 秦康 袁列荣 +5 位作者 谭骏 彭胜 王前进 张学进 陆延青 朱永元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67-174,共8页
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好的固态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板可作为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化学化工、纳米科技等领域的生化感测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传统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于金属颗粒提供的局域表面等离谐振这一物理机制,但其组装不... 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好的固态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板可作为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化学化工、纳米科技等领域的生化感测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传统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于金属颗粒提供的局域表面等离谐振这一物理机制,但其组装不易且模式损耗大.本文基于周期性金属亚波长结构,构建增强拉曼散射信号的“热点”,同时保证测量信号的可重复性.从表面光子能带结构出发,提出了区别于局域表面等离谐振的其他三种增强机制: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带边增强机制、间隙等离子极化激元增强机制以及二者相耦合增强机制.采用一定的工艺,提高金属表面平整度,抑制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的传播损耗,从而提高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增强因子.理论结合实验,且二者一致性好.研究结果有望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进一步向实用化方向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 亚波长结构 近场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镍负载Fe_(2)O_(3)@Ni_(3)S_(2)纳米线网状结构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 被引量:8
4
作者 乔清山 张晟 +3 位作者 周晓亚 胡立兵 陆洪彬 唐少春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21-1429,共9页
通过两步水热法制备泡沫镍(NF)负载Fe_(2)O_(3)纳米粒子@Ni_(3)S_(2)纳米线网状结构电极(Fe_(2)O_(3)@Ni_(3)S_(2)/NF)。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吸附-脱附测试等方法对电极材料的物相和微... 通过两步水热法制备泡沫镍(NF)负载Fe_(2)O_(3)纳米粒子@Ni_(3)S_(2)纳米线网状结构电极(Fe_(2)O_(3)@Ni_(3)S_(2)/NF)。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吸附-脱附测试等方法对电极材料的物相和微观结构特征等进行了表征。水热条件下原位表面化学刻蚀生成的Ni_(3)S_(2)纳米线与三维多孔NF基体间拥有强结合力和低界面电阻,Fe_(2)O_(3)粒子均匀分布在纳米线的表面。在1 mol·L^(-1)的KOH溶液中,运用线性扫描伏安测试(LSV)、计时电位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EIS)等对电极的电催化析氧(OER)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100 mA·cm^(-2)的超高电流密度下,Fe_(2)O_(3)@Ni_(3)S_(2)/NF电极的OER过电势仅为223 mV,比Ni_(3)S_(2)/NF材料的过电势降低了285 mV;经过10 h计时电位测试,性能保持率高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电催化 析氧反应 Ni_(3)S_(2)纳米线网状结构 Fe_(2)O_(3)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romonic溶致液晶及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欧梓健 杨朝雁 +2 位作者 李俊钢 李炳祥 陆延青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8,共16页
Chromonic溶致液晶(Lyotropic Chromonic Liquid Crystals,LCLCs)是由可溶性芳香族化合物自组装形成的一类溶致液晶。由于其丰富的物理各向异性、生物兼容性以及可调控性,LCLCs在生物检测、细菌操控等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 Chromonic溶致液晶(Lyotropic Chromonic Liquid Crystals,LCLCs)是由可溶性芳香族化合物自组装形成的一类溶致液晶。由于其丰富的物理各向异性、生物兼容性以及可调控性,LCLCs在生物检测、细菌操控等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回顾了LCLCs调控方面的研究,简要介绍了其特性,重点分析了外场调控、掺杂等调控手段对LCLCs的影响,最后讨论和总结了可行的调控手段和未来的发展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致液晶 Chromonic 外场调控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电化学储能技术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9
6
作者 周凡宇 曾晋珏 王学斌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6-405,共10页
针对碳中和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并网引发的电力系统不稳定的现状,介绍了电力系统各个环节对于储能的需求特性,讨论了电化学储能,包括超级电容器、碱金属离子电容器、碱金属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其他二次电池、氢能等技术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针对碳中和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并网引发的电力系统不稳定的现状,介绍了电力系统各个环节对于储能的需求特性,讨论了电化学储能,包括超级电容器、碱金属离子电容器、碱金属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其他二次电池、氢能等技术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分析了它们在适配大规模储能时所面临的挑战,展望了其未来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最后指出,电化学储能技术应朝着“高性能、高安全性、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可再生能源 电化学储能 电容器 电池 氢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CuXO(X=S、Se、Te)晶体的电输运与热输运性质研究
7
作者 田浩 董松涛 +4 位作者 李伊驰 吕洋洋 周健 陈延彬 姚淑华 《物理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9-277,共19页
BiCuXO(X=S、Se、Te)作为层状氧化物,具有良好的电输运性能以及低的热导率,是一种潜在的性能优异的热电材料。材料物理性能的优化离不开对晶体本征性能的研究。本文首先详细介绍BiCuXO晶体的生长工艺,通过生长方法和元素掺杂调节载流子... BiCuXO(X=S、Se、Te)作为层状氧化物,具有良好的电输运性能以及低的热导率,是一种潜在的性能优异的热电材料。材料物理性能的优化离不开对晶体本征性能的研究。本文首先详细介绍BiCuXO晶体的生长工艺,通过生长方法和元素掺杂调节载流子浓度,改善其电输运性质,并与文献报道的陶瓷样品进行了对比。其次介绍BiCuXO晶体的电输运性能和热输运性能,电输运性能主要包括导电行为、散射机制及磁阻演化;热输运性能主要是通过非弹性中子散射和拉曼实验研究,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其极低热导率的物理机制。最后介绍了基于热电效应BiCuSeO晶体在光热电领域的应用。本文总结了BiCuXO晶体的生长方法,研究其电学、热学以及光热电性能,希望为BiCuXO性能的优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CuSeO 晶体生长 热电性能 电输运 热导率 光热电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殷江 袁国亮 刘治国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6-38,43,共14页
铁电材料的优秀电学性能孕育了它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电子元件有着集成度高、能耗小、响应速度快等众多优点。而且目前研究者将铁电材料同其它技术相结合,使新诞生的集成铁电材料性能更为优秀。介绍了铁电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当前的研究概况... 铁电材料的优秀电学性能孕育了它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电子元件有着集成度高、能耗小、响应速度快等众多优点。而且目前研究者将铁电材料同其它技术相结合,使新诞生的集成铁电材料性能更为优秀。介绍了铁电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当前的研究概况。详细描述了几种铁电材料的性能特点与研究进展,包括压电材料及在微机电系统中的应用,储能用铁电介质材料,有机铁电薄膜材料,具备2种以上初级铁性体特征的多铁材料,铁电阻变材料等。最后,总结了铁电材料研究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展望了铁电材料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 压电材料 铁电储能 有机铁电薄膜 多铁材料 铁电阻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液晶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磊 肖芮文 +4 位作者 葛士军 沈志雄 吕鹏 胡伟 陆延青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0,共14页
液晶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可调控光电功能材料,基于液晶的太赫兹器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高性能太赫兹功能器件的研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综述了太赫兹领域液晶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液晶技术与太赫兹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液晶 太赫兹波 超材料 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太赫兹光子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磊 吴双悦 +6 位作者 宗顾卫 金萍 张绪 宋瑞琦 李炳祥 胡伟 陆延青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9-431,共13页
液晶作为液态和固态之间的中间态,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和晶体的各向异性,其指向矢灵活可调,从微波到紫外都有广泛应用。近年来液晶光子学在太赫兹波段展现出巨大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基于液晶的太赫兹源、可调太赫兹器件和太赫兹探测器的研... 液晶作为液态和固态之间的中间态,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和晶体的各向异性,其指向矢灵活可调,从微波到紫外都有广泛应用。近年来液晶光子学在太赫兹波段展现出巨大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基于液晶的太赫兹源、可调太赫兹器件和太赫兹探测器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未来液晶太赫兹光子学的发展趋势,如新型铁电向列相、液晶拓扑在太赫兹领域的应用,多模式、多参量的太赫兹波按需产生、调制与探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太赫兹源 太赫兹器件 太赫兹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金属材料的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琳 李爱东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是一种三维共形沉积金属薄膜或金属纳米结构的有效手段。简要介绍了AL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着重阐述和比较了ALD生长贵金属、过渡金属和活泼金属的不同工艺条件、化学过程和反应生长机理,如贵金属的燃烧反应与成... 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是一种三维共形沉积金属薄膜或金属纳米结构的有效手段。简要介绍了AL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着重阐述和比较了ALD生长贵金属、过渡金属和活泼金属的不同工艺条件、化学过程和反应生长机理,如贵金属的燃烧反应与成核孕育期、过渡金属铜互连的前驱体与表面平整性以及活泼金属的能量辅助沉积,探讨了前驱体、成核等对金属沉积和质量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原位监控手段在生长中的作用。最后简述了ALD沉积金属面临的瓶颈,由于一些重要金属前驱体的匮乏,新的反应路径和生长机理亟待发现,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沉积(ALD) 金属薄膜 反应和生长机理 前驱体 成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机和组合电解液的锂空气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童圣富 何平 +2 位作者 张雪苹 赵世勇 周豪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4-252,共19页
发展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是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对新能源材料及储能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以金属锂作为负极、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组成的锂-空气二次电池具有很高的理论比能量,因在纯电动汽车、混... 发展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是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对新能源材料及储能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以金属锂作为负极、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组成的锂-空气二次电池具有很高的理论比能量,因在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工作环境及介质条件,目前研究最多的锂-空气电池主要包括有机电解液、有机-水组合电解液及全固态电解质三种类型.由于锂-空气电池的发展历史较短,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电池的正极、负极、电解液(质)及综合性能等方面均存在诸多的困难与挑战.本文从作者课题组对有机电解液及组合电解液型锂-空气电池方面的研究出发,向读者简单介绍锂-空气电池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体系 组合电解液 锂-空气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表面极化激元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学进 陆延青 +2 位作者 陈延峰 朱永元 祝世宁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80-299,共20页
作为束缚于表面或界面的电磁波与极性元激发的耦合模量子,表面极化激元是克服衍射极限的核心物理.在紫外、可见以及近红外波段,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展现出了亚波长特性,具有高分辨成像等应用,并发展成为"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亚波长光... 作为束缚于表面或界面的电磁波与极性元激发的耦合模量子,表面极化激元是克服衍射极限的核心物理.在紫外、可见以及近红外波段,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展现出了亚波长特性,具有高分辨成像等应用,并发展成为"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亚波长光学"学科;在中红外波段,表面声子极化激元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太赫兹波段曾是人类认识的空白区域,近三十年来得以高速发展,其战略意义重大.具有克服衍射极限能力的太赫兹表面极化激元同样是小型化与集成化太赫兹器件,以及太赫兹超高分辨成像的重要物理基础.近几年来,对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的研究突飞猛进,诞生了"石墨烯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亚波长光学"这门学科,并贡献于太赫兹领域.本文对可在太赫兹波段工作的人工超构材料、掺杂半导体、二维电子气、二维材料、拓扑绝缘体等结构材料的表面极化激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与介绍,为研制克服衍射极限的太赫兹集成光子学器件提供可资借鉴的物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表面极化激元 二维材料 近场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磷纳米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沈志凯 元勇军 +1 位作者 于振涛 邹志刚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93-507,共15页
黑磷(black phosphorous,BP)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具有基于层数可调节的带隙(0.3~2.0 e V)和高的载流子迁移率(1000 cm 2·V^(-1)·s^(-1))等特性,在光催化领域被广泛关注。黑磷在可见光及近红外光区域具有强的吸收,是一种... 黑磷(black phosphorous,BP)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具有基于层数可调节的带隙(0.3~2.0 e V)和高的载流子迁移率(1000 cm 2·V^(-1)·s^(-1))等特性,在光催化领域被广泛关注。黑磷在可见光及近红外光区域具有强的吸收,是一种宽光谱响应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使其成为一种优异的光生载流子传输材料;此外,黑磷纳米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可以为光催化反应提供丰富的反应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催化效率。当前,黑磷纳米材料在光催化制氢、光催化固氮、光催化CO 2还原等领域被广泛研究,展现出独特的优点和良好的性能,是一种理想的光催化剂材料。基于此,详细介绍了黑磷材料的结构与特性,归纳了黑磷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黑磷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黑磷材料的构效关系,展望了黑磷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磷 光催化 光催化产氢 人工固氮 CO_(2)还原 二维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废微波快速制备泡沫碳负载CoO_(x)纳米片及电催化析氧性能
15
作者 张青原 龙威宇 +3 位作者 崔玉琛 徐磊 孟祥康 唐少春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48-8156,共9页
开发性能稳定、成本低廉的电催化剂对于电催化水分解实现大规模制氢至关重要。以固体废弃物三聚氰胺泡沫为原料,采用微波选择性加热的方法在碳化后的三维氮掺杂碳骨架上快速生长均匀分布的CoO_(x)纳米片多孔包覆层(CoO_(x)/N-C)。微波... 开发性能稳定、成本低廉的电催化剂对于电催化水分解实现大规模制氢至关重要。以固体废弃物三聚氰胺泡沫为原料,采用微波选择性加热的方法在碳化后的三维氮掺杂碳骨架上快速生长均匀分布的CoO_(x)纳米片多孔包覆层(CoO_(x)/N-C)。微波反应过程仅需45 s,反应速率比传统化学沉淀—热解法(制备时间6-8 h)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CoO_(x)/N-C电极在1M KOH电解液中过电位仅为340 mV;经过10 h循环测试,其电催化性能保持率高达97%。这主要归因于三维氮掺杂碳作为电子传输通道有效地提高了CoO_(x)的导电性,且CoO_(x)纳米片多孔层为电催化析氧反应(OER)提供了足够多的活性位点。研究为快速制备高性能OER电催化材料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固体废弃物高价值再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泡沫碳 CoO_(x)纳米片 微波加热 析氧反应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锡在钠离子电池层状铬基正极材料中的作用
16
作者 卞静静 褚世勇 +2 位作者 奚凯颖 郭少华 周豪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85-391,共7页
当今社会,人类对电子产品越来越依赖,因此,对电化学储能这项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剧增。迄今,广泛应用的锂电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等优点,但是它的发展受限于越来越少的锂储量。钠离子电池的潜在应用有望解决这一问题,钠在地球中的储量丰富、... 当今社会,人类对电子产品越来越依赖,因此,对电化学储能这项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剧增。迄今,广泛应用的锂电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等优点,但是它的发展受限于越来越少的锂储量。钠离子电池的潜在应用有望解决这一问题,钠在地球中的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价格低廉,并且与锂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作为锂的替代材料应用于电池中。在层状铬酸钠(NaCrO2)基础上发展的正极材料具有原料丰富、合成条件简单、成分可控等优点。但充电到高电压后,铬离子会从过渡金属层迁移到钠层中,铬酸钠的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结构转变,最终导致电池容量衰减。本研究通过向铬酸钠中掺入离子半径较大的锡(Sn)生成一种新的层状材料Na0.7Cr0.85Sn0.15O2。对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以及一系列的电化学测试和反应动力学测试,结果证明掺杂后的材料有平滑的电压曲线和稳定的晶体结构,并且缓解了容量的严重衰减,提高了循环稳定性。新型层状材料还具有更小的阻抗和极化,动力学性能更优异。此外,掺杂后的材料的空气稳定性也有很大提高。这种新型的层状铬基氧化物正极材料有望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层状正极 钠铬氧化物 锡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creation of surface charge transfer channels on photoanodes for efficient solar water splitting
17
作者 Zhiwei Li Huiting Huang +7 位作者 Wenjun Luo Yingfei Hu Rongli Fan Zhi Zhu Jun Wang Jianyong Feng Zhaosheng Li Zhigang Zou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9期2342-2353,共12页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is a popular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photo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water‐splitting photoelectrodes.In our previous study,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ation of Mo‐doped BiVO...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is a popular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photo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water‐splitting photoelectrodes.In our previous study,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ation of Mo‐doped BiVO_(4) electrodes was ascribed to the removal of MoO_(x) segregations,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surface recombination centers for photoinduced electrons and holes.However,this proposed mechanism cannot explain why activated Mo‐doped BiVO_(4) electrodes gradually lose their activity when exposed to air.In this study,based on various characterizations,it is suggested that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not only removes partial MoO_(x) segregations but also initiates the formation of H_(y)MoO_(x) surface defects,which provide charge transfer channels for photogenerated holes.The charge separation of the Mo‐doped BiVO_(4) electrode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these charge transfer channels.This study offers a new insight into 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ation of Mo‐doped BiVO_(4) photoanodes,and the new concept of surface charge transfer channels,a long overlooked factor,will be valu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photo)electrocatalyti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water splitting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Charge transfer channel Mo-doped BiVO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晶的太赫兹谷光子晶体可调拓扑边界态
18
作者 朱徐栋 陈召宪 +5 位作者 孟霞 李澳 李炳祥 王磊 胡伟 陆延青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21-128,共8页
通过引入液晶,设计一种拓扑边界态可调的太赫兹谷光子晶体,集中研究边界上液晶折射率变化对传输特性的影响。未加液晶时,在0.90~1.03 THz范围内的太赫兹波都保持较高的透射率;填充液晶后,当折射率n=1.8时,透射率曲线上边沿向低频收缩;... 通过引入液晶,设计一种拓扑边界态可调的太赫兹谷光子晶体,集中研究边界上液晶折射率变化对传输特性的影响。未加液晶时,在0.90~1.03 THz范围内的太赫兹波都保持较高的透射率;填充液晶后,当折射率n=1.8时,透射率曲线上边沿向低频收缩;随着液晶折射率变小,通带范围增大,受拓扑保护的边界态发生显著变化。此外,还构造一种太赫兹波分复用器,实现对拓扑边界态的动态调控,展示其优异的分波特性和缺陷免疫性。研究结果对深刻理解拓扑边界态特性和太赫兹集成芯片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光学 太赫兹 液晶 谷光子晶体 可调拓扑边界态 波分复用
原文传递
基于有机电解液的锂空气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蒋颉 刘晓飞 +2 位作者 赵世勇 何平 周豪慎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7-426,共10页
随着化石燃料的逐渐消耗和城市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受到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限制,目前电动汽车的连续行驶距离仍远低于内燃机动力汽车.作为新一代电动车供能设备,基于有机电解液... 随着化石燃料的逐渐消耗和城市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受到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限制,目前电动汽车的连续行驶距离仍远低于内燃机动力汽车.作为新一代电动车供能设备,基于有机电解液的锂空气电池由于结构相对简单,理论能量密度极高,成本低廉,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反应机理、电解液、空气电极以及金属锂负极等四个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锂空气电池的重要研究进展以及在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的科学问题,指出了该体系面临的挑战和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空气电池 反应机理 电解液 空气电极 催化剂
原文传递
一种反射型全光纤氢气传感器的设计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峰 邱孙杰 +2 位作者 罗炜 徐飞 陆延青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6-40,共5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光子晶体光纤(PCF)干涉仪的新型氢气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反射式光路设计,在氢气传感单元中引入一段PCF。该PCF的一端以及一部分包层外壁在真空条件下蒸镀了一层金属钯膜,另一端接入光路,构成一套全光纤氢气传感系统。实... 介绍了一种基于光子晶体光纤(PCF)干涉仪的新型氢气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反射式光路设计,在氢气传感单元中引入一段PCF。该PCF的一端以及一部分包层外壁在真空条件下蒸镀了一层金属钯膜,另一端接入光路,构成一套全光纤氢气传感系统。实验中记录了氢气浓度(体积分数)从0到5%变化时传感单元对应的干涉谐振波长的变化,谐振波长最大的移动可达1.2nm,相比大多数基于布拉格光栅的光纤氢气传感器,相同条件下灵敏度有很大的提高。整套传感系统未引入任何分立的光学元件,在兼顾了全光纤光路的条件下,实现了较高的检测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光子晶体光纤 反射型 全光纤 氢气传感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