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T1突变致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1
作者 林琳 赵晓娴 +3 位作者 姚一琳 张颖 黄润语 吴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9-633,共5页
目的:分析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基因突变致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CMC)的口腔表现、临床特点和致病机制。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目的:分析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基因突变致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CMC)的口腔表现、临床特点和致病机制。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病科2018~2023年确诊为CMC的患者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进行文献回顾分析。结果:3例患者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1~4岁,3例患者均出现口腔黏膜反复念珠菌感染,2例反复皮肤和指趾甲真菌感染,1例复发性角膜炎,1例呼吸道感染。基因检测证实均存在STAT1功能获得性突变,STAT1突变导致辅助性T细胞17发育缺陷和信号通路功能受损是CMC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结论:反复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是CMC的重要临床表现,完善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需要长期随访以减少不良结局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 功能获得性突变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电泳分析口腔白斑蛋白表达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文梅 郑春兰 +2 位作者 蒋文晖 黄晓峰 胡黎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初步观察人口腔白斑及正常黏膜组织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探讨口腔白斑发病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的双向电泳技术,对口腔白斑和正常黏膜组织中蛋白质表达进行比较,观察其差异点。结果:得到了分辨率和重复... 目的:初步观察人口腔白斑及正常黏膜组织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探讨口腔白斑发病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的双向电泳技术,对口腔白斑和正常黏膜组织中蛋白质表达进行比较,观察其差异点。结果:得到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好的人口腔白斑及正常黏膜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1726±67)个和(1608±73)个。发现人口腔白斑与正常黏膜组织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数共38个,主要是蛋白表达量的增加和减少,其中16个点在白斑中为高标达,22个点在白斑中为低表达。结论:口腔白斑发生发展可能与口腔黏膜组织中某些蛋白质的表达和修饰改变有关,对这些差异蛋白质点的进一步分析有助于研究口腔白斑发病机制及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白斑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IAP、XAF1在口腔鳞癌癌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与定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翔 王文梅 高文信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目的:明确人口腔鳞癌癌周角质形成细胞中XIAP与XAF1的表达与定位情况。方法:对人口腔鳞癌癌周角质形成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中XIAP和XAF1蛋白的表达与亚细胞定位。结果:XIAP在口腔鳞癌癌周角... 目的:明确人口腔鳞癌癌周角质形成细胞中XIAP与XAF1的表达与定位情况。方法:对人口腔鳞癌癌周角质形成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中XIAP和XAF1蛋白的表达与亚细胞定位。结果:XIAP在口腔鳞癌癌周角质形成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胞浆和胞核均有分布,以胞核荧光染色更强。而XAF1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尤以核膜和核仁染色较强。结论: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XIAP可能通过过度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的变化而发挥重要的抗凋亡作用,而XAF1表达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不能有效拮抗XIAP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PXAF1口腔黏膜癌 鳞状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例接触性口炎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柳 王翔 +5 位作者 段宁 赵毛毛 许开源 吴开慧 黄帆 王文梅 《口腔疾病防治》 2021年第6期388-394,共7页
目的探讨接触性口炎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表现,为临床诊断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55例明确诊断为接触性口炎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致病因素、病损类型、发生部位。结果 55例患者中,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男性19例,... 目的探讨接触性口炎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表现,为临床诊断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55例明确诊断为接触性口炎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致病因素、病损类型、发生部位。结果 55例患者中,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男性19例,女性36例,男女比例为1∶1.89。55例患者中,78.18%(43/55)因口腔黏膜接触牙科材料致病,银汞合金充填物致病占52.73%(29/55),金属冠致病占9.09%(5/55),活动义齿塑料基托致病占9.09%(5/55),树脂充填物致病占5.45%(3/55),藻酸盐印模材料致病占1.82%(1/55);因口腔黏膜接触食物、日用品等致病占21.82%(12/55)。接触性口炎的临床病损类型表现为苔藓样反应、红斑型及糜烂型。本组病例接触性口炎发生部位以颊部最多见,舌部次之,再次之为唇部,而牙龈和腭部则相对少见。在颊部黏膜,苔藓样反应的发生率为55%(22/40),高于糜烂型20%(8/40)和红斑型25%(1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舌、唇、龈、腭部位,3种病损类型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触性口炎患者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较多,牙科材料,尤其金属类和丙烯酸酯类(活动义齿塑料基托、树脂充填物、粘接剂、自凝塑料)材料,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在颊部黏膜,苔藓样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口炎 致病因素 临床表现 苔藓样反应 红斑型 糜烂型 过敏 牙科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中青年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生活习惯调查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许开源 周憧憧 +5 位作者 刘婷 段宁 王翔 王演怡 郑丽纯 王文梅 《口腔疾病防治》 2020年第11期714-717,共4页
目的了解南京市中青年人群生活习惯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患病率的影响,为预防中青年RAU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中青年850人,通过问卷调查南京市中青年RAU患病情况、生活习惯,... 目的了解南京市中青年人群生活习惯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患病率的影响,为预防中青年RAU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中青年850人,通过问卷调查南京市中青年RAU患病情况、生活习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回收有效问卷799人,男性357人,女性442人,RAU患病率为20.5%。中、低精神压力水平发生RAU风险分别为高精神压力水平的0.533倍和0.419倍(P<0.05),说明高精神压力是RAU发病的危险因素。运动水平低者发生RAU风险为运动水平高者的1.513倍(P<0.05),说明高运动水平是RAU的保护因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就寝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压力、运动是RAU患病的独立影响因素,运动水平较高、精神压力较低者RAU患病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横断面研究 中青年 生活习惯 吸烟 饮酒 精神压力 运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7抑制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的体内研究
6
作者 杨建堂 付丽丽 +1 位作者 杨焱淼 林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85-1890,共6页
目的: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极差,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研究抑制其转移相关的分子及机制对其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7作为抗炎细胞因子,不仅与多种炎症性疾病有关,还具有抗肿瘤... 目的: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极差,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研究抑制其转移相关的分子及机制对其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7作为抗炎细胞因子,不仅与多种炎症性疾病有关,还具有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小鼠模型,研究IL-37对小鼠体内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的作用。方法:将IL-37过表达(IL-37 overexpression,IL-37 oe)和Vector质粒分别转染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设置IL-37 oe组(加入转染试剂及IL-37 oe质粒)、空白对照(Blank)组(只加入转染试剂)和Vector组(加入转染试剂及Vector质粒)。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分别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lank组、Vector组和IL-37 oe组B16F1细胞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小鼠尾静脉注射。每3天称量并记录小鼠体重。1个月后,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分别解剖并分离各组小鼠肺器官及心、肝、脾、肾等脏器,肺器官采图并记录转移结节数;小鼠心、肝、脾、肾等各脏器组织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结果:蛋白质印迹显示质粒构建成功。第1、4、7、10、13、16、19、22、25和28天,IL-37 oe组小鼠体重较Blank组和Vector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解剖小鼠肺器官发现肺部肿瘤结节,表明建模成功。HE染色发现IL-37 oe组小鼠心、肝、脾、肾等脏器组织形态学变化较Blank组和Vector组均无明显差异。3组小鼠的肺组织中,Blank组肺转移的结节数为(24.00±2.08)个,Vector组肺转移的结节数为(24.67±0.88)个,IL-37 oe组为(5.33±1.45)个;IL-37 oe组肺部的转移结节数目明显低于Blank组和Vector组(均P<0.05),而Blank组和Vec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7在小鼠体内能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肺转移结节数,且对小鼠体重及其他脏器无明显影响,有望成为恶性黑色素瘤基因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潜在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白细胞介素-37 转移 B16F1细胞 过表达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白斑差异表达蛋白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文梅 郑春兰 +5 位作者 蒋文晖 黄晓峰 唐恩溢 唐巍 黄政 段宁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通过筛选口腔白斑及正常黏膜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为研究白斑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口腔白斑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提取组织蛋白,进行二维电泳,选择在表达差异量较大的11个点进行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所分析的蛋... 目的:通过筛选口腔白斑及正常黏膜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为研究白斑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口腔白斑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提取组织蛋白,进行二维电泳,选择在表达差异量较大的11个点进行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所分析的蛋白质类型。结果:人口腔白斑及正常黏膜组织的二维电泳图谱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1726±67和1608±73,蛋白质点重复性较好。人口腔白斑与正常黏膜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数为38个,其中16个点在白斑中为高标达,22个点在白斑中为低表达,选择11个表达差异量较大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其中的5个点,分别为膜联蛋白A2,角蛋白8,角蛋白1,II型角蛋白亚基,免疫球蛋白(Ig)κ型轻链的恒定区(C区)片段等。结论:膜联蛋白A2,角蛋白8,角蛋白1,II型角蛋白亚基,Igκ型轻链的C区片段等在口腔白斑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白 斑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 膜联蛋白A2 角蛋白8 Ⅱ型角蛋白亚基 角蛋白1 Igκ型轻链的C区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新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顽固性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帆 段宁 +4 位作者 蒋红柳 黎景景 林琳 王翔 王文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43-947,共5页
目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文中旨在比较康复新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顽固性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Mi RAU)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南... 目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文中旨在比较康复新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顽固性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Mi RAU)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门诊诊断为顽固性Mi RAU的15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5组:康复新液组(康复新液)、生长因子组(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吞服盐水组(吞服等渗盐水)、喷涂盐水组(喷涂等渗盐水)、空白对照组(不接受治疗),每组30例。记录第1、3、5、7天溃疡面积、疼痛指数及首次用药后的止痛起效时间、止痛维持时间、平均溃疡期等。结果第3、5、7天,康复新液组溃疡面积明显小于吞服盐水组、空白对照组(P<0.05);生长因子组明显小于喷涂盐水组、空白对照组(P<0.05)。第3、5天,生长因子组疼痛指数[(3.35±1.23)、(2.32±1.80)]明显小于喷涂盐水组[(5.08±1.83)、(3.53±1.50)]、空白对照组[(5.50±1.69)、(3.79±1.34)],康复新液组[(4.21±1.47)、(2.97±1.69)]明显小于吞服盐水组[(5.29±1.73)、(3.74±1.42)]、空白对照组(P<0.05);第3天,生长因子组明显小于康复新液组(P<0.05)。康复新液组平均溃疡期较生长因子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康复新液组止痛起效时间较生长因子组明显延长,止痛维持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康复新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RAU均有较好的短期临床疗效,康复新液患者的平均溃疡期改善更加明显,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止痛起效快,维持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康复新液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喷雾剂 短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除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次要组分FimCDE的载体构建 被引量:3
9
作者 黎景景 高鑫 +1 位作者 李宽钰 王文梅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3-627,共5页
目的:构建重组质粒pPHU281-C-Spec-E,用于敲除菌毛蛋白次要组分基因fimCDE。构建fimCDE缺陷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为进一步研究FimCDE在感染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厌氧罐培养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株ATCC33277,提取基因组DNA后,PCR扩增获得含... 目的:构建重组质粒pPHU281-C-Spec-E,用于敲除菌毛蛋白次要组分基因fimCDE。构建fimCDE缺陷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为进一步研究FimCDE在感染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厌氧罐培养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株ATCC33277,提取基因组DNA后,PCR扩增获得含有人工设计的酶切位点的fimC基因的上游片段及fimE的下游片段,将其克隆到自杀质粒pPHU281内,命名为pPHU281-C-E;再将抗大观霉素的抗性基因插入到C及E片段之间,最终获得重组质粒pPHU281-C-Spec-E。结果:酶切及DNA序列分析验证重组质粒pPHU281-C-Spec-E构建成功。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蛋白次要组分基因fimC上游及fimE下游片段的重组质粒pPHU281-CSpec-E,可用于构建菌毛蛋白次要组分FimCDE缺陷的的突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菌毛蛋白次要组分FimCDE突变体 载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芮彤 魏云鹏 +2 位作者 林琳 徐家根 王文梅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9年第11期2261-2267,共7页
目的 系统评价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9年4月前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R... 目的 系统评价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9年4月前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RCT)、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Pubmed、Sciencedirect中的相关文献,并对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数据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项研究(包含1 3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康复新液(治疗组)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总有效率[OR=5.45,95%CI (3.77,7.88),P<0.000 01]显著高于西瓜霜喷剂和(或)氯己定含漱液(对照组).治疗组的平均溃疡期[SMD=-1.05,95%CI(-1.39,-0.71),P<0.000 01]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7d后的VAS疼痛评分[SMD=-1.32,95%CI(-1.94,-0.71),P<0.0001]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近期疗效较好,能够缩短平均溃疡期及降低VAS疼痛评分,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证实.对其安全性及RAU的复发性也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新液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临床疗效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室外气态污染物暴露对肺结核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冬梅 陆峰 王文梅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4-558,594,共6页
目的探索室外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_(2))和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_(2))暴露与肺结核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收集南通市2014-2018年肺结核的逐日报告病例数,以及同期的空气污染物浓度、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 目的探索室外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_(2))和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_(2))暴露与肺结核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收集南通市2014-2018年肺结核的逐日报告病例数,以及同期的空气污染物浓度、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通过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来探索气态污染物SO_(2)和NO_(2)暴露对肺结核风险的影响。结果2014-2018年南通市共报告肺结核15799例。在此期间,南通市SO_(2)和NO_(2)周平均浓度分别为21.14(16.43,28.35)μg/m^(3)和35.57(25.07,46.29)μg/m^(3)。在单污染物模型和双污染物模型中,NO_(2)浓度每增加10μg/m^(3),肺结核在滞后24周的累积RR分别为1.41(95%CI:1.02~1.96,P=0.040)和1.56(95%CI:1.02~2.39,P=0.042)。结论室外NO_(2)暴露会增加肺结核的风险,降低室外NO_(2)的浓度将有利于控制肺结核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肺结核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