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7
1
作者 牛永胜 李莉 +2 位作者 魏海燕 黄福华 章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22-626,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D)患者发生术后谵妄(PO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入ICU监护治疗的AAD手术患者110例,男74例,女36例,年龄≥18岁。根据术后5 d内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和非POD组... 目的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D)患者发生术后谵妄(PO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入ICU监护治疗的AAD手术患者110例,男74例,女36例,年龄≥18岁。根据术后5 d内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和非POD组。POD的评估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进行。收集患者围术期指标,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AD手术患者发生POD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AD手术患者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有32例(29.1%)患者发生POD。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酗酒史、术前ALT、术后当天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入ICU 6 h内MAP、入ICU 6 h内局部脑氧饱和度(SctO_(2))是AAD手术患者发生POD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每增大1岁,OR=1.240,95%CI 1.062~1.267,P=0.036)、酗酒史(OR=1.106,95%CI 0.927~1.270,P=0.042)、入ICU 6 h内MAP(<65 mmHg,OR=1.326,95%CI 0.863~1.974,P=0.016)和入ICU 6 h内SctO_(2)(≤50%,OR=1.182,95%CI 1.021~1.356,P=0.022)是AAD手术患者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POD组比较,POD组ICU内AKI、MODS发生率明显升高,ICU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后大出血发生率、术后5 d内再次手术率、ICU内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增大、酗酒史、术后早期低血压和低SctO_(2)是AAD手术患者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术后谵妄 危险因素 脑氧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7
2
作者 管华 杨蓓 +2 位作者 徐晨婕 朱才溢 张梦如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81-86,共6页
目的探讨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干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综合康复护... 目的探讨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干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综合康复护理。比较2组症状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度、等速肌力、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表(FMA)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自主神经、运动及总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WBV)、血小板聚集率(PAg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前屈、后伸、内旋、外展、内收、外旋等)、肩手等速肌力、FMA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率为92.22%,高于对照组的7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各项症状和生活质量,促进肩、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机体血液黏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综合康复护理 阶段性抗阻训练 肩关节主动活动度 血液流变学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肺复张预处理策略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施韬 史宏伟 +1 位作者 魏海燕 张勇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1219-1224,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肺复张预处理策略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每组40例。A组患者给予6~8 mL/kg小潮气量机械通气;B组患者在A组通气治... 目的探讨早期肺复张预处理策略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每组40例。A组患者给予6~8 mL/kg小潮气量机械通气;B组患者在A组通气治疗基础上给予5 cmH_(2)O呼气末正压通气;C组患者在A组通气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肺复张策略。比较3组患者切皮前(T_(0))、体外循环开始前主动脉插管时(T_(1))、体外循环停机后1 h(T_(2))、术后24 h(T_(3))的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_(2)]、呼吸指数(RI)、肺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峰压(Ppeak)、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记录3组患者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术后24 h低氧血症发生率。结果在T_(1)~T_(2)时,C组的OI、Cdyn均高于其余两组,P(A-a)O_(2)、RI均低于其余两组(均P<0.05);3组患者的Ppeak、CVP比较,以及各时间点组间MAP、心率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均短于A组和B组,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低于A组(均P<0.05),3组患者ICU停留时间与总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于气管插管后立即进行肺复张预处理,短时间内可改善患者的Cdyn与肺氧弥散功能,降低术后24 h低氧血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复张 预处理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机械通气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镇痛作用的研究
4
作者 高献忠 华敏 +2 位作者 岳侃 管华 徐晨婕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第22期3792-3796,共5页
目的观察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镇痛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疼痛科诊疗的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口服药物对照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 目的观察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镇痛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疼痛科诊疗的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口服药物对照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组(B组),每组38例。A组患者以口服加巴喷丁胶囊进行镇痛治疗;B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胶囊进行镇痛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4、6、8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前后睡眠质量量表(QS),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治疗后1、2、4、6、8周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Q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可有效缓解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锯肌平面阻滞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加巴喷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动脉与正中神经解剖关系的超声影像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龙平 李妍妍 +1 位作者 魏洁 韩流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840-849,共10页
目的:超声测量肘部肱动脉、正中神经的解剖参数,评估其空间关系,并总结相关因素对血管神经重叠的影响。方法:纳入手术患者共100例,分别在中位线(肘横纹)、高位线(肘横纹近端2 cm)、低位线(肘横纹远端2 cm)3个穿刺水平超声测量肱动脉半径... 目的:超声测量肘部肱动脉、正中神经的解剖参数,评估其空间关系,并总结相关因素对血管神经重叠的影响。方法:纳入手术患者共100例,分别在中位线(肘横纹)、高位线(肘横纹近端2 cm)、低位线(肘横纹远端2 cm)3个穿刺水平超声测量肱动脉半径(RA)、横径(TDA)、皮肤垂直距离(VDA)和正中神经半径(RN)、横径(TDN)、皮肤垂直距离(VDN),判断正中神经与肱动脉的相对位置及重叠情况。比较左右侧及不同穿刺水平、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者血管神经解剖参数和空间关系的差异。结果:(1)右侧中位线水平TDA宽于低位线水平,TDN宽于高位线及低位线水平;左侧中位线及低位线水平TDN宽于高位线水平;双侧中位线及低位线水平TDA宽于高位线水平,中位线水平VDA和VDN最为表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中神经多位于肱动脉的尺侧,但左侧高位线水平有18%的患者伴行于桡侧,明显高于右侧及同侧中、低位线(P<0.01)。(3)两侧中位线及左侧低位线水平,血管神经未重叠发生率明显高于高位线水平;右侧中位线水平未重叠发生率高于低位线。穿刺水平是影响血管神经重叠的独立因素。结论:肘中位线水平肱动脉穿刺条件更佳,正中神经穿刺损伤风险低,高位线水平穿刺损伤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动脉 正中神经损伤 动脉穿刺 解剖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区域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
6
作者 蒋宇智 尹海玲 +1 位作者 张勇 石莉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08-113,共6页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急慢性疼痛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99例,年龄35~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BMI 18~25 ...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急慢性疼痛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99例,年龄35~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BMI 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静脉自控镇痛联合TPVB组(TC组)、静脉自控镇痛联合SAPB组(SC组);TC组、SC组诱导前分别行TPVB和SAPB;记录区域阻滞操作的相关情况;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活动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采用ELISA检测患者麻醉前、术后12 h、术后48 h、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血浆TNF-α水平。结果与TC组相比,SC组阻滞操作时间短(P<0.05);与C组相比,TC组和SC组在术后2、4、8、12、24 h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均降低(P<0.05);3组间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PMP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C组和SC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在术后12、48 h,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均下调,且PMPS患者的VAS评分较低(P<0.05);与未发生PMPS患者相比,PMPS患者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血浆TNF-α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SAPB或TPVB可通过阻断外周损伤引起的痛觉信号传入,降低血浆TNF-α水平,有助于缓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慢性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前锯肌平面阻滞 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