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个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多个CT特征的影像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在最终纳入的780例肺腺癌伴大小正常的淋巴结患者中,14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轴向位置、结节性质、形态学特征、胸膜牵拉征、胸膜毗邻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OR=1.019,95%CI:1.002~1.036,P=0.028)、结节性质(OR=0.361,95%CI:0.202~0.646,P=0.001)、胸膜牵拉(OR=1.835,95%CI:1.152~2.924,P=0.011)和纵隔胸膜毗邻(OR=1.796,95%CI:1.106~2.919,P=0.018)是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预测因子建立的影像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53.1%。结论:基于胸部CT平扫建立的影像学特征模型,在预测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上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医生的无创性术前决策及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的MRI影像表型与各种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3年12月164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将所有患者的肿瘤和盆腔淋巴结通过基于影像...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的MRI影像表型与各种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3年12月164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将所有患者的肿瘤和盆腔淋巴结通过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一致性聚类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差异。结果:基于肿瘤的聚类分析显示,两组在平均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血管间隙侵犯以及宫旁浸润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与组1相比,组2患者的术后国际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更晚[ⅡA期及以上:22/72(30.6%)vs.56/92(60.9%),P=0.001]、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更大[9/72(12.5%)vs.30/92(32.6%),P=0.002]、肿瘤更大[短径:(16.67±6.32)mm vs.(28.38±9.73)mm,长径:(21.02±7.39)mm vs.(34.34±9.72)mm,高度:(18.93±8.01)mm vs.(29.92±10.61)mm,P均<0.001],且具有更深的间质浸润深度[>2/3:26/72(36.1%)vs.62/92(67.4%),P<0.001]。基于淋巴结的聚类分析显示两组在短径、长径、短长比、信号、边缘和淋巴结转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肿瘤的多参数磁共振影像组学一致性聚类分析有助于识别早期宫颈癌患者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联,从而为术前危险分层提供了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基于瘤内及瘤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组学构建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N2-3期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的列线图并验证模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规范治疗前乳腺MRI检查的320例(训练集224例,验证集9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资料。根据病理报告中腋窝转移淋巴结数量将患者分为N0-1期组(转移<4枚)和N2-3期组(转移≥4枚)。从5个MRI序列的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3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中分别提取并筛选与ALN分期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器构建3个影像组学模型(瘤内模型、瘤周模型及瘤内+瘤周模型),计算各自的影像组学评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独立预测因子,构建临床模型。整合最优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中的特征构建联合模型,并可视化为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并比较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在单纯影像组学模型中瘤内+瘤周模型的表现最优,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11和0.858。整合了瘤内+瘤周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瘤周水肿和病灶强化形态)的列线图在所有模型中具有最佳的N2-3期ALN预测效能,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23和0.892。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一致性良好。DCA显示列线图临床效用较高。结论:联合多区域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对浸润癌乳腺癌N2-3期腋窝淋巴结的个性化预测有较高价值。
文摘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个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多个CT特征的影像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在最终纳入的780例肺腺癌伴大小正常的淋巴结患者中,14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轴向位置、结节性质、形态学特征、胸膜牵拉征、胸膜毗邻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OR=1.019,95%CI:1.002~1.036,P=0.028)、结节性质(OR=0.361,95%CI:0.202~0.646,P=0.001)、胸膜牵拉(OR=1.835,95%CI:1.152~2.924,P=0.011)和纵隔胸膜毗邻(OR=1.796,95%CI:1.106~2.919,P=0.018)是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预测因子建立的影像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53.1%。结论:基于胸部CT平扫建立的影像学特征模型,在预测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上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医生的无创性术前决策及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文摘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的MRI影像表型与各种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3年12月164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将所有患者的肿瘤和盆腔淋巴结通过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一致性聚类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差异。结果:基于肿瘤的聚类分析显示,两组在平均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血管间隙侵犯以及宫旁浸润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与组1相比,组2患者的术后国际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更晚[ⅡA期及以上:22/72(30.6%)vs.56/92(60.9%),P=0.001]、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更大[9/72(12.5%)vs.30/92(32.6%),P=0.002]、肿瘤更大[短径:(16.67±6.32)mm vs.(28.38±9.73)mm,长径:(21.02±7.39)mm vs.(34.34±9.72)mm,高度:(18.93±8.01)mm vs.(29.92±10.61)mm,P均<0.001],且具有更深的间质浸润深度[>2/3:26/72(36.1%)vs.62/92(67.4%),P<0.001]。基于淋巴结的聚类分析显示两组在短径、长径、短长比、信号、边缘和淋巴结转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肿瘤的多参数磁共振影像组学一致性聚类分析有助于识别早期宫颈癌患者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联,从而为术前危险分层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