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WI图像的急性脑卒中病灶自动分割及复发风险预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高希法 彭明洋 +3 位作者 任军 马跃虎 陈国中 王同兴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基于DWI图像开发一种急性脑卒中病变自动分割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急性脑卒中1年复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1年内临床及影像学资... 目的基于DWI图像开发一种急性脑卒中病变自动分割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急性脑卒中1年复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1年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无复发组和复发组。应用开发的EfficientNet-B0网络分割DWI图像上急性脑卒中病变并评估其分割效能。基于自动分割和人工勾画标签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构建急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两个模型的差异。结果共268例患者纳入研究,无复发组161例,复发组107例。DWI病灶自动分割模型的敏感度为0.791、特异度为0.999、准确度为0.817、Dice相似系数为0.803。基于自动分割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急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8(95%CI:0.834~0.923)(敏感度:0.879、特异度:0.851);基于人工勾画标签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急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的AUC为0.865(95%CI:0.819~0.911)(敏感度:0.860、特异度:0.832)。两个模型间预测效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Z=0.526,P=0.599)。结论本研究提出的网络可很好的分割DWI急性脑卒中病灶,基于该模型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可很好的预测急性脑卒中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复发 DWI 分割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模型评估直肠癌周围神经或脉管侵犯的价值
2
作者 于静舟 吕晓静 +2 位作者 孙亚琳 任帅 王中秋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9期3738-374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在直肠癌周围有无神经或脉管侵犯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2月至2021年06月经病理证实的19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后病理提示107例无神经及脉管侵犯,89例有神经或脉管侵犯。...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在直肠癌周围有无神经或脉管侵犯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2月至2021年06月经病理证实的19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后病理提示107例无神经及脉管侵犯,89例有神经或脉管侵犯。患者术前均接受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以8∶2的比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157例vs 39例),利用PyRadiomics软件从术前CT影像中提取113个组学特征,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与LASSO的方法进行特征的筛选与模型构建。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训练集及验证集的模型验证,评价CT影像组学模型在直肠癌周围有无神经或脉管侵犯中的预测价值。结果:经过特征筛选,平扫图像中13个组学特征及静脉期图像中15个组学特征用于构建评估直肠癌周围有无神经或脉管侵犯的模型。训练组中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1(95%CI:0.86~0.96),敏感性、特异度与准确度分别为91.8%、76.6%、83.3%;测试组中AUC是0.91(95%CI:0.82~0.97),敏感性、特异度与准确度分别为85.7%、80.0%、82.7%。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可用于评估直肠癌周围有无神经及脉管侵犯,且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直肠癌 诊断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MRI联合血清STIP1、YKL-40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张翔 王荣洲 +3 位作者 崔文静 梁鑫 陈井亚 于小利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0期3075-3078,3083,共5页
目的探究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1)联合血清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STIP1)、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7月进行乳腺癌治疗的76例女性患者作为乳腺癌组,另选取同期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乳... 目的探究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1)联合血清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STIP1)、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7月进行乳腺癌治疗的76例女性患者作为乳腺癌组,另选取同期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76例作为良性组,比较2组血清STIP1、YKL-40表达水平以及多模态MRI检查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比较多模态MRI、血清STIP1、YKL-40三者单独及联合诊断乳腺癌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ROC分析血清STIP1、YKL-40水平联合多模态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组血清STIP1、YKL-40水平比良性组高(P<0.05)。经多模态MRI、血清STIP1、血清YKL-40三者联合检测显示共69例患者,三者联合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极高,Kappa值0.803(P<0.05)。三项联合诊断的阳性预测值89.61%、阴性预测值90.67%、准确度90.13%、灵敏度90.79%、特异度89.47%,高于单独诊断(P<0.05)。ROC分析显示,三项联合诊断的AUC为0.922(95%CI:0.883~0.961),均高于单独检测(Z三项联合-STIP1=4.318、Z三项联合-YKL-40=2.720、Z三项联合-多模态MRI=3.171,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中血清STIP1、YKL-40表达水平升高,二者联合多模态MRI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 甲壳质酶蛋白40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与不伴抑郁的早泄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特征差异分析
4
作者 刘绍伟 陈建淮 +2 位作者 李静 钟庆芳 于小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从脑功能角度分析早泄患者伴发抑郁的中枢机制。方法选取96例早泄患者,其中48例伴抑郁的早泄患者(HAMD-17>7分)、48例不伴抑郁的早泄患者(HAMD-17≤7分),另选取40例健康对照者(HCs)(HAMD-17≤7分)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 目的探讨从脑功能角度分析早泄患者伴发抑郁的中枢机制。方法选取96例早泄患者,其中48例伴抑郁的早泄患者(HAMD-17>7分)、48例不伴抑郁的早泄患者(HAMD-17≤7分),另选取40例健康对照者(HCs)(HAMD-17≤7分)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计算AAL模板中90个脑区局部一致性值(ReHo)。对脑区ReHo值进行方差分析与双样本t检验,使用AlphaSim方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1)与HCs相比,不伴抑郁的早泄患者表现出左距状裂、左枕上回、左枕中回ReHo值下降;左脑岛、左尾状核、右脑岛、右中央后回、右直回ReHo值上升;2)与HCs相比,伴抑郁的早泄患者左楔前叶、左距状裂、左枕上回、左枕中回、右颞中回、右枕上回、右枕中回、右楔叶ReHo值下降;左楔前叶、左脑岛、左壳核、左补充运动区、左旁中央小叶、左中央后回、左罗兰多壳盖、右中央后回、右罗兰多壳盖、右尾状核、右壳核ReHo值上升;3)与不伴抑郁的早泄患者相比,伴抑郁的早泄患者左顶下回ReHo值下降;左扣带回前部ReHo值上升。结论早泄患者的抑郁情绪可能与左顶下回活动同步性下降以及左扣带回前部上升相关,导致对负面情绪感受与识别能力上升,对与情绪相关的外界刺激注意与调控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泄 抑郁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颅脑平扫和弥散成像诊断脑梗塞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张翔 胡星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45-0148,共4页
分析脑梗塞磁共振颅脑平扫和弥散成像检查的效果。方法 选取脑梗塞患者66例,均接受磁共振颅脑平扫和弥散成像检查。结果 弥散成像检查阳性患者的年龄高于阴性患者(P<0.05)。在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方面,... 分析脑梗塞磁共振颅脑平扫和弥散成像检查的效果。方法 选取脑梗塞患者66例,均接受磁共振颅脑平扫和弥散成像检查。结果 弥散成像检查阳性患者的年龄高于阴性患者(P<0.05)。在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方面,颅脑平扫检查分别为94.44%(34/36)、10.00%(3/30)、54.55%(36/66)、55.74%(34/61)、60.00%(3/5);弥散成像检查分别为94.44%(34/36)、46.67%(14/30)、72.73%(48/66)、68.00%(34/50)、87.50%(14/16);联合检查分别为97.22%(35/36)、83.33%(25/30)、90.91%(60/66)、87.50%(35/40)、96.15%(25/26)。颅脑平扫和弥散成像联合检查均高于颅脑平扫检查、弥散成像检查(P<0.05)。结论 脑梗塞磁共振颅脑平扫和弥散成像联合检查的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磁共振 颅脑平扫 弥散成像 联合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血管平滑肌瘤的CT及MRI特征和鉴别诊断
6
作者 凌丽芳 李静 +3 位作者 王中秋 王智涛 陈苓珊 韩梅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237-1240,共4页
目的 分析四肢血管平滑肌瘤的CT、MRI影像特征,提高临床对血管平滑肌瘤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四肢血管平滑肌瘤,上肢3例、下肢7例,8例患者的病灶处于长期稳定状态并短期有所增大后6例出现疼痛,2例为偶然发现... 目的 分析四肢血管平滑肌瘤的CT、MRI影像特征,提高临床对血管平滑肌瘤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四肢血管平滑肌瘤,上肢3例、下肢7例,8例患者的病灶处于长期稳定状态并短期有所增大后6例出现疼痛,2例为偶然发现。所有肿瘤位于四肢皮下浅表处,病灶最大径为7~35 mm。其中1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1例行CT及MRI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表现,总结影像特征。结果 2例CT平扫瘤体呈软组织密度伴内部粗大钙化;MRI表现为T1WI类圆形等信号,T_(2)压脂像呈不均匀高信号,较大瘤体内部可见暗网状征5例,瘤体周围血管征6例均无明显弥散受限,MRI增强扫描增强呈渐进性显著强化。结论 血管平滑肌瘤的CT、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反映其组织学成分,有助于术前的精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瘤 四肢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及其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小双 王中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23-1227,共5页
目前研究显示糖尿病和胰腺癌密切相关,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亦或是胰腺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但两者具体关系仍不明确。因此,探究胰腺癌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及其分子机制对两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常规影像技术... 目前研究显示糖尿病和胰腺癌密切相关,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亦或是胰腺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但两者具体关系仍不明确。因此,探究胰腺癌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及其分子机制对两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常规影像技术及分子影像技术可对胰腺癌和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异常进行评价。文中将对胰腺癌和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相互分子机制,如高血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氧化应激、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及Kruppel样因子Ⅱ基因突变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糖尿病 相关性 分子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典型软骨样脂肪瘤一例
8
作者 任帅 岳亚丽 +1 位作者 刘林祥 王中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76-777,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43岁。2年前偶然发现左大腿背侧肿块,未予重视,2个月前发现肿块逐渐增大,遂来本院检查。体格检查:左大腿肌层内实性包块约8cm×6cm,无红肿,无疼痛,肤温正常,末梢感觉良好,无麻木,无肿胀,关节活动尚可,
关键词 软骨样脂肪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胰腺癌的中医证型与增强CT影像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任帅 钱丽超 +5 位作者 汤汇涓 郭凯 王智涛 杨惠民 王中秋 舒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546-5549,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胰腺癌的中医证型与增强CT影像表现的相关性。方法:70例原发性胰腺癌患者均接受增强CT检查,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并对不同证型患者的增强CT影像表现统计分析,探讨不同生化指标及增强CT影像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 目的:分析原发性胰腺癌的中医证型与增强CT影像表现的相关性。方法:70例原发性胰腺癌患者均接受增强CT检查,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并对不同证型患者的增强CT影像表现统计分析,探讨不同生化指标及增强CT影像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70例胰腺癌患者包括26例气滞血瘀型、21例肝胆湿热型及23例脾肾虚损型,3种证型对应的肿瘤大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10±0.78)cm vs (3.70±0.74)cm vs(3.43±1.30)cm,P<0.05];与另外两型比较,气滞血瘀型患者CA19-9表达水平更高(P<0.05),且肿瘤呈囊实性及出现胰周侵犯的概率更高(P<0.05);病灶在胰实质期、门脉期的CT值与病灶/胰实质的CT比值比对于证型的鉴别诊断具有提示意义(P<0.05)。结论:CA19-9表达水平及增强CT影像表现能够对原发性胰腺癌的临床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胰腺癌 中医证型 增强CT 影像表现 CA19-9
原文传递
弥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构建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预测模型
10
作者 高希法 彭明洋 +4 位作者 马跃虎 谢光辉 王同兴 陈国中 唐露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 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后无效再通预测模型并与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的预测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对100例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机械取栓治疗后完全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 目的 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后无效再通预测模型并与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的预测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对100例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机械取栓治疗后完全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急诊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无效再通定义为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完全再通但3个月时预后不良(mRS 3~6分)。应用A.K.软件进行提取DWI急性脑卒中病灶区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筛选与无效再通相关的最佳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建立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预测模型(模型1: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模型2:DW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两个模型的效能。结果 共提取396个DWI影像组学特征,经降维后共筛选出6个与无效再通预测最相关的特征。ROC分析显示模型1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AUC为0.88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5、0.833。模型2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AUC为0.96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0、0.917。两个模型的效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4,P=0.036)。结论 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的预测模型明显优于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的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DWI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无效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曝光控制技术在数字化X射线胸部摄影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岩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在胸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中的应用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AEC技术和根据经验设置曝光条件法,分别采集50张胸部后前位X射线图像,分为2组。试验组使用AEC技术: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 目的探讨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在胸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中的应用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AEC技术和根据经验设置曝光条件法,分别采集50张胸部后前位X射线图像,分为2组。试验组使用AEC技术: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9-81岁,平均年龄43.6岁。对照组使用手动选择曝光条件: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5.3岁。记录每次成像的曝光指数(EU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E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1.00vs1961.80,P〉0.05),且绝大多数图像质量都在可诊断范围之内。但AEC技术EI的标准差较小.说明AEC技术能更精确地控制曝光量。结论AEC技术可以减少因曝光量不足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也可以避免因曝光过度而产生不必要的患者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X线摄影 自动曝光控制 曝光指数 影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对胰腺浆液及黏液性囊性肿瘤鉴别诊断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帅 陈晓 +2 位作者 陈井亚 崔文静 王中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10期92-95,共4页
目的使用CT影像组学方法,建立6种机器学习模型,鉴别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N)及黏液性囊性肿瘤(MCN),试图提高该两种疾患的诊断能力,并探索和比较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胰腺SCN患者及28例MCN患者的C... 目的使用CT影像组学方法,建立6种机器学习模型,鉴别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N)及黏液性囊性肿瘤(MCN),试图提高该两种疾患的诊断能力,并探索和比较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胰腺SCN患者及28例MCN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做过CT增强扫描。所有病变在CT门脉期图像上手动勾画体积感兴趣区(VOI)并提取720个影像组学参数,纳入病例按7:3分为训练组及验证组数据。在训练组中采用单变量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及Lasso方法进行降维处理,并联合降维后的参数应用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引导聚集算法、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及朴素贝叶斯共6种机器学习方法建模,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预测效能并进行比较。结果在训练组中从门脉期提取出的720个影像组学参数降维后筛选出11个参数,6种机器学习联合参数创建的模型在验证组中预测均有较好的效能,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验证组中表现最佳[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敏感性为0.750,特异性为0.999,准确性为0.895)]。结论基于胰腺门脉期CT的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建模对胰腺SCN及MCN有很好的鉴别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 黏液性囊腺瘤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X线成像不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视角鉴别良恶性分叶状肿瘤的效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崔文静 俞志成 +3 位作者 陈馨 王雅杰 崔灿 仇英萍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34-144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乳腺X线成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对G1级与G2/G3级分叶状肿瘤鉴别诊断的研究及不同特征提取视角对其诊断效能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7年12月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分叶状肿瘤80例,并筛选其中45名患者的乳腺X线... 目的:探讨基于乳腺X线成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对G1级与G2/G3级分叶状肿瘤鉴别诊断的研究及不同特征提取视角对其诊断效能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7年12月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分叶状肿瘤80例,并筛选其中45名患者的乳腺X线成像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分析,包括G1级14例,G2/G3级31例。并分别采用CC位单视角、MLO位单视角、人工干预的混合单视角以及CC位及MLO位双视角方法提取病变的影像组学特征。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来判定每种方法对于预测分叶状肿瘤分级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并进行对照。结果:CC位单视角、MLO位单视角、人工干预的混合单视角以及CC位及MLO位双视角模型的对应的AUC分别为0.694、0.689、0.730、0.850。其中双视角较其他方法相比可明显提升诊断效能,敏感度为87.1%,特异度78.6%。在双视角模型中大小、灰度和及方差等8个参数为G2/G3级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特征值在两组患者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乳腺X线成像影像组学特征提取方法能有效鉴别G1级与G2/G3级分叶状肿瘤,其中CC位及MLO位双视角方法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叶状肿瘤 分级 乳房X线摄影术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D-二聚体、CA19-9联合CT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雅平 曹营营 +2 位作者 邱雯莉 任帅 王中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4期131-133,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D-二聚体(D-D)、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检查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64例胰腺癌患者为观察组,41例胰腺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 目的 探讨血清D-二聚体(D-D)、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检查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64例胰腺癌患者为观察组,41例胰腺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根据肿块的形状、边界、钙化、囊实性、强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肿大、血管累及、胰管扩张及胆管扩张来评估病灶的良恶性,检测血清D-D、CA19-9水平,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血清D-D、CA19-9、MSCT单独及联合诊断胰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 病理诊断64例胰腺癌患者中,CT正确诊断51例,误诊13例;41例胰腺良性病变患者中,CT正确诊断33例,误诊8例。观察组患者D-D水平及CA19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D及CA19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9-9、D-D、MSCT单独及三项检查联合诊断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70.31%、76.56%、79.69%、89.06%;特异性分别为85.37%、75.61%、80.49%、95.12%;准确性分别为76.19%、76.19%、80.00%、91.43%。结论 MSCT联合血清D-D、CA19-9可提高胰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D-二聚体 糖类抗原19-9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X线及CT成像在乳腺分叶状肿瘤分级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兆春 张翔 +3 位作者 王荣洲 张鸽 丁媛媛 崔文静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第10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X线及CT成像鉴别乳腺分叶状肿瘤G1级与G2/G3级的影像特征,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方法本研究搜集了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乳腺分叶状肿瘤,对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乳腺X线及40例CT从临床、X线及CT征象进行评估。... 目的探讨乳腺X线及CT成像鉴别乳腺分叶状肿瘤G1级与G2/G3级的影像特征,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方法本研究搜集了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乳腺分叶状肿瘤,对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乳腺X线及40例CT从临床、X线及CT征象进行评估。应用卡方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有意义的特征及两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当X线及CT上肿瘤直径分别大于4 cm及3.25 cm时,提示为G2/G3级肿瘤,P=0.025、0.05。高级别肿瘤更易呈现深分叶或多结节融合状,P值为0.004及0.046。CT上肿瘤的边界、均匀性对于分级的鉴别P值为0.018及0.016。X线对于分叶状肿瘤的分级鉴别曲线下面积达0.831(敏感性74.2%,特异性85.7%),CT检查曲线下面积达0.834(敏感性72.4%,特异性81.8%)。结论乳腺X线及CT成像均对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价值且效能相近,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任意一种检查,均可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术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X线检查 CT 分叶状肿瘤 良恶性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CTA在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愉 孙鑫 +1 位作者 曾亮 陈虎 《北方药学》 2015年第10期94-96,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64排CTA头颈部血管中颈动脉斑块的成像特点,研究其与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我院临床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行头颈部CTA检查... 目的:通过分析64排CTA头颈部血管中颈动脉斑块的成像特点,研究其与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我院临床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行头颈部CTA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斑块发生部位。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均以钙化性斑块为主,大部分位于颈动脉分叉处,观察组非钙化性斑块及溃疡型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CTA检查利于早期发现颈部血管斑块,通过对斑块的性质、部位的特点分析有助于早期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值得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A 缺血性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风后运动功能恢复相关神经重塑机制的MRI研究进展
17
作者 吴泳儿 李静 +1 位作者 厉励 侯思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2-135,155,共5页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中风后占比最大、影响最大的后遗症状。中风后运动功能恢复与神经的可塑性和重组密切相关。MRI技术已经实现了在体研究神经重塑过程。本文从灰质形态、白质微结构及功能活动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中风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中风后占比最大、影响最大的后遗症状。中风后运动功能恢复与神经的可塑性和重组密切相关。MRI技术已经实现了在体研究神经重塑过程。本文从灰质形态、白质微结构及功能活动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中风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MRI研究,有助于明确中风患者的神经康复机制,为中风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 神经重塑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胰腺癌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8
作者 吕晓静 冯强(综述) +1 位作者 任帅 王中秋(审校)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00-2003,共4页
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极低。据统计2020年全球胰腺癌患者死亡率在男女癌症死亡中位居第七位^([1])。研究表明,到2040年胰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将高居全球癌症死亡中的第二位^([2])。影像学检查在胰腺癌的诊断、生物学行为... 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极低。据统计2020年全球胰腺癌患者死亡率在男女癌症死亡中位居第七位^([1])。研究表明,到2040年胰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将高居全球癌症死亡中的第二位^([2])。影像学检查在胰腺癌的诊断、生物学行为、预后预测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影像学检查仅在胰腺癌肿块的形态特征以及强化程度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定性或半定量信息,在识别肿瘤异质性、反映生物学行为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对胰腺癌诊断的准确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检查 胰腺癌患者 强化程度 胰腺癌诊断 恶性程度 疗效评估 肿瘤异质性 影像组学
原文传递
MS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和囊实性胰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吕晓静 曹营营 +4 位作者 钱丽超 魏昪 孙亚琳 王中秋 任帅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1-596,共6页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与囊实性胰腺癌(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32例SPN和14例囊实性P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灶长径、位置、形状、边界...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与囊实性胰腺癌(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32例SPN和14例囊实性P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灶长径、位置、形状、边界、质地、强化方式、“浮云征”、钙化、胰管扩张、胰腺萎缩、侵犯或转移情况的发生率,测量计算病灶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和比值比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诊断模型在SPN和囊实性PC鉴别诊断中的效能。结果 SPN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2岁,囊实性PC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N组病灶平均长径大于囊实性P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1 cm vs. 3.90 cm,P=0.017);SPN组“浮云征”的发生率高于囊实性PC组(84.4%vs. 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囊实性PC较SPN发生侵犯或转移的概率更高(42.9%vs. 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患者性别、病灶位置、边界、形状、质地、钙化、胰腺萎缩、胰管扩张、强化方式及各期CT值和增强CT比值比在两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提示“浮云征”、“侵犯或转移”是鉴别SPN和囊实性PC有统计学价值的预测因素。联合上述指标建模后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0.714~0.991),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6%、90.6%和86.9%。结论 SPN多见于年轻患者,且病灶多边界清晰,很少出现转移或侵犯,“浮云征”为其增强后的特异性征象;而囊实性PC多边界模糊,“浮云征”少见,发生转移或侵犯的概率较高;相较于SPN,囊实性PC的病灶往往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囊实性胰腺癌 鉴别诊断 多层螺旋CT
原文传递
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22
20
作者 诸静其 汤光宇 +3 位作者 周国兴 邵泓达 张建华 王中秋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37-1242,共6页
目的分析横纹肌肉瘤(RMS)的CT和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方法结合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22例RMS患者的CT及MRI完整资料,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范围、CT密度、MRI信号、钙化、出血、骨质破坏、转移及强化表现... 目的分析横纹肌肉瘤(RMS)的CT和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方法结合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22例RMS患者的CT及MRI完整资料,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范围、CT密度、MRI信号、钙化、出血、骨质破坏、转移及强化表现等,并比较胚胎型RMS(eRMS)和非eRMS的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22例RMS患者中,发生在头颈部占45.5%(10/22),18岁以下占54.5%(12/22),单发占95.5%(21/22),肿块>5cm占72.7%(16/22),实性占68.2%(15/22),边界清但无包膜占86.4%(19/22)。CT呈等密度占70.6%(12/17),T1WI呈等信号占75%(12/16),T2WI呈稍高信号占93.8%(15/16)。肿块均匀强化占59.1%(13/22),不均匀强化占40.9%(9/22)。骨质破坏占68.2%(15/22),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占22.7%(5/22)。所有肿块未见出血、钙化。eRMS(15例)和非eRMS(7例,其中腺泡型5例,多形型2例)的CT与MRI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MS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头颈部及青少年多见,常为单发、实性较大肿块,CT和MRI能准确显示肿瘤位置、形态、范围及转移情况,但缺乏特异性;RMS以胚胎型为主,不同病理亚型之间的影像学表现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肉瘤 病理亚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