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动物饲料营养与家畜饲料营养的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寇红岩 闫立新 +4 位作者 苗玉涛 冼健安 潘训彬 王安利 刘跃昌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5-37,共3页
实验动物饲料是研究者利用动物实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为保证实验动物所完成的实验数据准确性好、重复性好、精确度高,对实验动物饲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实验动物饲料营养和家畜饲料营养作对比,使实验动物养殖人员和... 实验动物饲料是研究者利用动物实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为保证实验动物所完成的实验数据准确性好、重复性好、精确度高,对实验动物饲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实验动物饲料营养和家畜饲料营养作对比,使实验动物养殖人员和研究人员对实验动物的饲料营养引起足够重视,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实验动物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饲料 营养 家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动物饲料硬度和粒度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寇红岩 潘训彬 +2 位作者 闫立新 刘跃昌 苗玉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323-326,共4页
本文简述了饲料粒度和硬度对饲料生产和对实验动物的影响.适度的粉碎粒度可以有效控制生产成本,适当的饲料粒度和硬度可以提高实验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
关键词 饲料 粒度 硬度 饲料利用率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饲料诱食剂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潘训彬 冼健安 +2 位作者 寇红岩 王安利 苗玉涛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4-18,共5页
诱食剂是水产配合饲料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可增强水产动物对人工配合饲料的嗜好性,提高摄食量和饲料利用率,并促进生长,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并大大降低养殖水体的污染。文章对诱食剂的作用方式及主要诱食剂种类和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 诱食剂是水产配合饲料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可增强水产动物对人工配合饲料的嗜好性,提高摄食量和饲料利用率,并促进生长,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并大大降低养殖水体的污染。文章对诱食剂的作用方式及主要诱食剂种类和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水产动物诱食剂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 诱食剂 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糊精水平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刘襄河 叶超霞 +2 位作者 郑丽勉 欧成成 王安利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59-1368,共10页
配制等蛋白质(42%),等脂肪(9%),糊精水平分别为10%、15%、20%、25%、30%的5组饲料,饲养暗纹东方鲀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0.25±0.51)g]60 d,考察饲料中不同糊精水平对其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饲料糊精... 配制等蛋白质(42%),等脂肪(9%),糊精水平分别为10%、15%、20%、25%、30%的5组饲料,饲养暗纹东方鲀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0.25±0.51)g]60 d,考察饲料中不同糊精水平对其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饲料糊精水平的升高,暗纹东方鲀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先增加后降低,25%组最高,并显著高于10%和15%组。30%组鱼的脏体比和肝体比显著高于10%组,同时其肝脂肪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组。10%组的肝糖原和血浆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10%和15%组鱼的肝胰脏和肠道中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而其肝胰脏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30%组。25%和30%组的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10%和15%组。10%和15%组的血浆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15%和20%组的血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30%组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活性氧(ROS)和钙离子(Ca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饲料糊精水平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的血糖含量、血浆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及肝胰脏和肠道中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暗纹东方鲀幼鱼饲料中糊精的适宜水平为2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 生长 消化酶 血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糖/脂肪比对暗纹东方幼鱼生长、血液指标、肝代谢酶活性及PEPCK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刘襄河 叶超霞 +3 位作者 沈碧端 王春艳 彭键 王安利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9-1158,共10页
配制6种不同糖/脂肪比例(CHO∶L分别为4.29、2.79、1.86、1.19、0.73和0.42)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暗纹东方鲀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1.2±0.5)g]60 d,探讨饲料中糖与脂肪比例对其生长、饲料利用、生理生化指标和PEPCK基因表达的影... 配制6种不同糖/脂肪比例(CHO∶L分别为4.29、2.79、1.86、1.19、0.73和0.42)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暗纹东方鲀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1.2±0.5)g]60 d,探讨饲料中糖与脂肪比例对其生长、饲料利用、生理生化指标和PEPCK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饲料中CHO∶L降低,暗纹东方鲀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效率(FE)先升高后降低,且均在CHO∶L为1.86时达最大,显著高于CHO∶L为0.42、0.73和4.29时的值(P〈0.05)。血浆甘油三酯和肝脏脂肪含量随CHO∶L降低而显著增加(P〈0.05),而血糖和肝糖原含量随CHO∶L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随饲料中CHO∶L降低,肝脏脂肪酶和脂肪合成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CHO∶L为1.19和1.86时活性最高。CHO∶L为1.86~4.29时丙酮酸激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CHO∶L为0.42和0.73时,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P〈0.05),而PEPCK活性和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饲料中CHO∶L对暗纹东方存活率和血浆总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分别用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拟合SGR、PER、FE和CHO∶L的关系,得到暗纹东方幼鱼饲料中CHO∶L的适宜范围为2.01~2.16,且其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要高于脂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 糖脂比 生化指标 PEPCK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对虾类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6
作者 冼健安 钱坤 +3 位作者 郭慧 苗玉涛 王安利 王冬梅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52-58,共7页
氨氮是虾类蛋白质代谢产物排泄的主要形式,因此氨氮是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水体环境污染物之一,具有较强的毒性,对虾类的存活、生长代谢、组织结构、生理和免疫功能等均有显著的毒性影响。文章综述了氨氮对虾类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 氨氮是虾类蛋白质代谢产物排泄的主要形式,因此氨氮是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水体环境污染物之一,具有较强的毒性,对虾类的存活、生长代谢、组织结构、生理和免疫功能等均有显著的毒性影响。文章综述了氨氮对虾类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更深入的毒性机制研究提供资料,并为虾类的养殖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虾类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虾类血细胞总数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7
作者 冼健安 张秀霞 +3 位作者 郭慧 钱坤 王安利 王冬梅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9-94,共6页
通过对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虾类血细胞总数(THC)的条件和方法进行优化,为虾类血细胞学研究提供快捷、准确的测定方法。2012年7-9月,应用SYBR Green I作为荧光染料标记完整血细胞,设置3个不同染料浓度(1×、10×和100×),测... 通过对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虾类血细胞总数(THC)的条件和方法进行优化,为虾类血细胞学研究提供快捷、准确的测定方法。2012年7-9月,应用SYBR Green I作为荧光染料标记完整血细胞,设置3个不同染料浓度(1×、10×和100×),测定不同孵育时间下染色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显示,染料终浓度为10×时染色效果最佳,其最佳孵育时间为60 min;应用建立的FCM方法和显微计数方法测定10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THC,平均值分别为(16.68±1.57)×106个/m L和(15.09±1.76)×106个/m L,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关性极显著(R2=0.8064,P<0.01)。凡纳滨对虾经不同浓度(0.5 mg/L和5.0 mg/L)的Cd2+胁迫,利用建立的FCM方法测定Cd2+胁迫下对虾THC的变化。结果显示,0.5 mg/L和5.0 mg/L Cd2+胁迫下,对虾THC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胁迫48 h时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78.7%和64.7%,可见Cd2+胁迫对虾类血细胞产生毒性,抑制了血细胞活性,表明该方法适用于虾类的血细胞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总数 流式细胞术 虾类 血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蛋白制备及其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8
作者 范兰芬 王安利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8-51,共4页
为建立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蛋白质的双向电泳体系,实验将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蛋白质提取后,用双向电泳技术(2-DE)分离蛋白质,分别对蛋白质样品的制备方法、不同pH值范围IPG胶条、上样量等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索和优化。结果显示,采用裂解液裂解-1... 为建立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蛋白质的双向电泳体系,实验将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蛋白质提取后,用双向电泳技术(2-DE)分离蛋白质,分别对蛋白质样品的制备方法、不同pH值范围IPG胶条、上样量等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索和优化。结果显示,采用裂解液裂解-10%TCA/丙酮沉淀法制备蛋白质样品,使用17 cm pH值5~8的IPG胶条进行第一向等电聚焦电泳,第二向SDS-PAGE电泳采用浓度为12.5%的凝胶进行,上样量为每胶条200μg蛋白,第二向电泳后的凝胶采用硝酸银染色,扫描得到的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蛋白质分离程度好、蛋白点清晰、分辨率高、横纹少等优点。文章建立并优化了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蛋白质组学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对虾等甲壳动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该双向电泳体系适用于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蛋白质的分离,可用于后续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血细胞 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