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历史文献中寻绎岭南文化的支点
1
作者 徐乐军 戴伟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6-128,共3页
从当代价值、受容与转境、学术理念、历史文献、近代转换、岭南方言等方面继续研讨岭南文化问题,以期从新的角度推进岭南学的建构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岭南文化 历史文献 支点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文化研究 学理意义 文化积淀 文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学海堂文学教学与先贤宗奉情结 被引量:2
2
作者 翁筱曼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6-161,164,共6页
在岭南诗学发展过程中,先贤宗奉情结根深蒂固,这种宗奉前贤的方式,是一乡之人地域意识的集体投射。作为晚清岭南的著名书院,学海堂通过在文学教学中渗透和加深这种先贤典范的力量,深化了士子的地域认同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 学海堂 文学教学 先贤宗奉 岭南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州古代文学的滥觞——唐陈元光潮人身份及诗歌考辨
3
作者 翁筱曼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31-37,共7页
作为潮人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潮州古代文学因史料之匮乏而迟至唐以后方有记载。唐陈元光之《漳州新城秋宴》《晓发佛潭桥》《示子珦》及其后人辑录的《龙湖集》,是今日能够见到的珍贵遗存。这些珍贵遗存是潮州古代文学之滥觞。然而,因... 作为潮人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潮州古代文学因史料之匮乏而迟至唐以后方有记载。唐陈元光之《漳州新城秋宴》《晓发佛潭桥》《示子珦》及其后人辑录的《龙湖集》,是今日能够见到的珍贵遗存。这些珍贵遗存是潮州古代文学之滥觞。然而,因陈元光的潮人身份今尚存疑,故未为学界确认。对陈元光的籍贯、平蛮开漳人生轨迹以及诗歌进行重新考辨,认为尽管陈元光的潮籍身份存疑,但其潮人身份是无可置疑的,其诗歌创作及生活经历为其潮人身份提供了重要佐证,陈元光的诗歌创作应是潮州古代文学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元光 诗歌 潮州古代文学 潮人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家方言“粄”类词与客家民俗 被引量:4
4
作者 练春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2-126,共5页
"粄"是客家方言的特色词。在各地客家方言中,其使用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和丰富性,对外则显示出较强的排他性。本文主要从客家方言丰富多彩的"粄"类词透视客家的民俗风情。全文分四部分:一、客家方言"粄"... "粄"是客家方言的特色词。在各地客家方言中,其使用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和丰富性,对外则显示出较强的排他性。本文主要从客家方言丰富多彩的"粄"类词透视客家的民俗风情。全文分四部分:一、客家方言"粄"的独特性;二、客家方言"粄"的一致性;三、客家方言"粄"的丰富性;四、"粄"与客家的民俗风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方言 民俗风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语”考论——兼论二宋文人的文体观念革命 被引量:1
5
作者 马茂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61,共6页
具有现代文体意义的文体概念"散语"出现于宋代,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与宋四六一样,"散语"同时具有文体和句式的双层含义。唐宋时代文人的文体观念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现代文体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一类... 具有现代文体意义的文体概念"散语"出现于宋代,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与宋四六一样,"散语"同时具有文体和句式的双层含义。唐宋时代文人的文体观念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现代文体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一类文体概念已经产生、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语 现代意义 一类文体 句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方言的“镬”
6
作者 黄蕾 练春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6-176,共1页
"镬"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盛于鼎。"粤方言"镬"的基本义指炒菜用的铁锅,宽口无足,底部圆弧形。英语wok指中式炒锅,是粤语借词。"镬"在粤... "镬"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盛于鼎。"粤方言"镬"的基本义指炒菜用的铁锅,宽口无足,底部圆弧形。英语wok指中式炒锅,是粤语借词。"镬"在粤方言的分布如表Ⅰ所示。"镬"的构词能力很强,表Ⅱ反映出它已发展出丰富的语素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文献 周礼·天官 语素义 构词能力 郑玄注 词义引申 直接引申 基本义 推卸责任 大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河源水源音“把”的意义和用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立恒 练春招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8,共8页
河源水源音中"把"语法功能和意义很丰富,本文以河源源城话为代表,详尽描写了"把"作动词和介词时的用法,探讨了其虚化为被动标记的途径。
关键词 客家话 水源音 被动标记 虚化
原文传递
广东粤语的入声格局及舒促对应关系
8
作者 邵慧君 梁施乐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9-297,共9页
广东粤语入声大多数为三分格局,即上阴入、下阴入、阳入,入声与舒声调值之间存在整齐的对应关系,因此以广州为代表的粤语也常被定为六个调位的“九声六调”系统。如广州话:上阴入■与阴平■对应,多读高调;下阴入■与阴去■对应,多读中调... 广东粤语入声大多数为三分格局,即上阴入、下阴入、阳入,入声与舒声调值之间存在整齐的对应关系,因此以广州为代表的粤语也常被定为六个调位的“九声六调”系统。如广州话:上阴入■与阴平■对应,多读高调;下阴入■与阴去■对应,多读中调;阳入■与阳去■对应,多读低调。本文利用广东粤语语音数据库语料,全面分析广东境内粤语入声格局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的舒促对应关系,以此揭示广东粤语内部声调特征的复杂性和交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粤语 入声格局类型 舒促对应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