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疆部分地区绵羊捻转血矛线虫苯并咪唑抗性相关分子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1
作者 张颖 瓦热斯·吐尔松 +7 位作者 辛连喜 热依兰木·吐尔洪 卡力比夏提·艾木拉江 阿得力江·吾斯曼 胡敏 巴音查汗·盖力克 郭庆勇 赛福丁·阿不拉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9-56,共8页
为了解南疆地区绵羊捻转血矛线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抗性相关分子β-微管蛋白基因的多态性,本研究对克州及喀什的183条捻转血矛线虫成虫进行ITS-2基因特异性PCR鉴定后,对抗药相关的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并对该抗药基因... 为了解南疆地区绵羊捻转血矛线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抗性相关分子β-微管蛋白基因的多态性,本研究对克州及喀什的183条捻转血矛线虫成虫进行ITS-2基因特异性PCR鉴定后,对抗药相关的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并对该抗药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167、198和200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在2个地区种群中,198位点及200位点均发生不同程度突变,且以198位点突变为主,暂未在167位点发生突变;两地共发现了5种基因型,其中198位点纯合敏感型及200位点纯合抗药型(喀什12条占12.37%,克州2条占2.33%),198位点纯合抗药型及200位点纯合敏感型(喀什23条占23.71%,克州7条占8.14%)两地均存在,提示这2个种群都存在抗药性。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南疆部分地区捻转血矛线虫种群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存在苯并咪唑类药物抗药性突变,为新疆地区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有效防控及抗药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药性 苯并咪唑 捻转血矛线虫 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新疆南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研究进展
2
作者 邬沛伶 李依璇 +4 位作者 王浩杰 李亚菲 刘绍蒙 刘青芸 王湘如 《畜牧兽医学报》 2025年第3期1042-1058,共17页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肠道疾病,可造成猪群暴发腹泻和初生仔猪大量死亡。2010年,高致病性的PEDV变异毒株出现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肠道疾病,可造成猪群暴发腹泻和初生仔猪大量死亡。2010年,高致病性的PEDV变异毒株出现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已成为当前猪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疫苗免疫是防控PED的最主要措施。现有PED商品化疫苗以传统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为主。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和核酸疫苗等的研究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于PEDV变异频繁,不断给疫苗研发带来新的挑战,高效的疫苗研发平台及基因工程疫苗对未来PED防控至关重要。本文对PEDV的病原学特征和最新的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疫苗发展方向,以期为有效防控PED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灭活疫苗 弱毒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核酸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蹄疫病毒与塞内卡病毒灭活抗原免疫小鼠脾脏的转录组学差异分析
3
作者 郑紫萱 马雪青 +6 位作者 李坤 孙普 黄书伦 董开恒 赵琼琼 卢曾军 钱平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93-4508,共16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C57BL/6小鼠免疫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与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2种病原的免疫应答差异,为解析获得性免疫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将灭活纯化的FMDV与SVA抗原分别免疫C57BL/6小鼠,设置PB... 本研究旨在探究C57BL/6小鼠免疫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与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2种病原的免疫应答差异,为解析获得性免疫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将灭活纯化的FMDV与SVA抗原分别免疫C57BL/6小鼠,设置PBS免疫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14、28 d后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Th1与Th2细胞的比例,并进行小鼠脾脏转录组测序和分析;通过体外抗原刺激鼠巨噬细胞验证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小鼠免疫14d后,FMDV与SVA抗原免疫组诱导Th1/Th2型免疫应答水平无显著差异,免疫28d后,SVA抗原免疫组诱导Th1型与Th2型免疫应答水平均高于FMDV抗原免疫组;转录组测序获得2种抗原免疫后2组共有差异基因Rsad2和Tspan8等,可能参与FMDV和SVA抗原激活Th1/Th2型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FMDV与SVA抗原体外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12、IL-33,差异基因Tspan8、Rsad2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Rsad2的表达受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的调控。本研究获得了2种小鼠脾脏中抗原免疫应答相关的差异基因,为进一步研究FMDV和SVA免疫应答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A型塞内卡病毒 Th1/Th2型免疫应答 脾脏 转录组测序
原文传递
抗捻转血矛线虫天然H1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4
作者 刘峰 伍思敏 +4 位作者 张耀 廖树森 方六荣 胡敏 王春群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4-1212,共9页
为制备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天然H1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伴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凝集素提取的天然H11蛋白为免疫原,免疫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3次免疫后分离小鼠脾细胞并将其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 为制备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天然H1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伴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凝集素提取的天然H11蛋白为免疫原,免疫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3次免疫后分离小鼠脾细胞并将其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H1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A1E3和A10E1。通过亚型鉴定和免疫学分析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属于IgG1,轻链均为κ型,并且这2株单抗均能识别虫体天然抗原H11。免疫组化定位和体外幼虫发育抑制试验表明,mAb A1E3可以定位到成虫的肠道微绒毛部位,该抗体能够抑制四期幼虫的生长发育。单抗的成功制备不仅为研究H11蛋白保护性抗原表位以及开发表位疫苗奠定基础,也为单抗治疗动物捻转血矛线虫病提供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H11蛋白 单克隆抗体 生长发育
原文传递
粪类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和寄生性雌虫miRNA的鉴定
5
作者 覃裴溪 周彩显 +3 位作者 鲁志刚 张碧瀛 周涛勋 胡敏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2-420,共9页
目的鉴定粪类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iL3)和寄生性雌虫(pF)的微小RNA(miRNA),分析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的功能。方法从粪类圆线虫感染犬粪便中收集iL3。取4000~5000条iL3于颈后皮下注射感染健康犬,感染后21 d,从肠道中采集pF。提取iL3... 目的鉴定粪类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iL3)和寄生性雌虫(pF)的微小RNA(miRNA),分析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的功能。方法从粪类圆线虫感染犬粪便中收集iL3。取4000~5000条iL3于颈后皮下注射感染健康犬,感染后21 d,从肠道中采集pF。提取iL3和pF的总RNA并测序。测序数据与粪类圆线虫基因组和鼠类圆线虫miRNA比对筛选保守的miRNA,用miRDeep2通过颈环结构分析、成熟序列比对筛选miRNA。分析iL3和pF的mi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miRNA,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对log2(差异倍数)>1和每百万转录本上的读数(TPM)>1000的未注释miRNA的靶基因功能进行分析。用ClusterProfiler对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选取11个未注释或保守的差异表达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以粪类圆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BI773092.1)为参照基因,计算差异表达miRNA的相对转录水平。结果共鉴定出265个miRNA,包括130个保守的miRNA和135个未注释的miRNA。其中,134个miRNA在iL3和pF之间差异表达(包含77个保守的miRNA和57个未注释的miRNA),251个为iL3和pF所共有,10个为iL3特有,4个为pF特有。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57个未注释的miRNA中,有12个差异倍数>2且TPM>1000,有248个靶基因与秀丽隐杆线虫同源,其中35.08%(87/248)的靶基因与发育相关,其余与应激、运动和蜕皮等相关。大部分在pF高表达未注释的miRNA靶向SSTP_0000114700。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GO分析结果显示,共5595个靶基因被富集,其中富集靶基因数居前5位的分别为膜组成成分(1821个)、核酸结合(561个)、细胞核(450个)、蛋白质水解作用(365个)和信号传导(284个)。qRT‑PCR验证结果显示,sst‑miR‑86‑5p、sst‑84‑5p、sst‑novel‑104、sst‑miR‑92‑3p、sst‑miR‑34a‑3p、sst‑miR‑81a‑5p、sst‑miR‑1‑3p、sst‑novel‑108、sst‑miR‑124‑5p、sst‑miR‑50‑3p、sst‑novel‑51的log2(差异倍数)分别为-2.13、6.39、4.46、-3.69、-3.69、2.34、-2.48、-2.41、-2.30、2.25、-3.32,转录组分析获得的log2(差异倍数)分别为-3.05、4.98、4.07、-4.9、-3.66、0.98、-3.79、-2.61、-0.99、0.63、-1.55。qRT‑PCR与转录组分析获得的上调、下调趋势结果一致。结论获得粪类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和寄生性雌虫的miRNA表达谱和差异表达miRNA,差异表达miRNA与粪类圆线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类圆线虫 感染性Ⅲ期幼虫 寄生性雌虫 MIR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