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北52种景观树种对大气硫、氟污染物吸收富集能力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颉洪涛 顾沈华 +3 位作者 刘丽月 吴小双 王宝印 虞木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6-464,共9页
为探究浙北地区常见景观树种对大气硫、氟污染物的吸收净化能力,采用典型调查法对嘉兴市北部化工区(污染区)和中央公园(清洁区)共52种景观树种叶片的硫、氟含量进行测定,对其在污染环境中吸收富集硫、氟污染物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为探究浙北地区常见景观树种对大气硫、氟污染物的吸收净化能力,采用典型调查法对嘉兴市北部化工区(污染区)和中央公园(清洁区)共52种景观树种叶片的硫、氟含量进行测定,对其在污染环境中吸收富集硫、氟污染物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浙北地区52种景观树种叶片硫、氟含量差异较大,不同采样点和不同生活型之间的变异也较大。灌木树种叶片硫和氟含量略低于乔木,但高于小乔木;落叶树种叶片硫和氟含量均高于常绿树种。依据叶片对硫、氟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和叶片的硫、氟含量,将这52种景观植物分为5大类,筛选出对硫、氟污染的综合修复能力较强的树种,如杨树(Pterocarya stenoptera)、柳树(Salix babylonic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红花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榉树(Zelkova serrat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和红枫(Acer palmatum‘Atropurpureum’)等。这些可为浙北地区植物修复化工区硫、氟污染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树种 大气污染 植物修复 浙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3种海滨植物形态和生理响应特征及耐盐性差异 被引量:13
2
作者 林雪锋 颉洪涛 +1 位作者 虞木奎 陈顺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5-103,共9页
[目的]研究盐胁迫条件下3种海滨植物的生理生态动态响应特征及其耐盐性差异,为盐碱地绿化树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中山杉、小叶榕和海滨木槿幼苗为材料进行为期56 d的盆栽试验,设置3个盐分梯度对其生长和形态、抗氧化酶系... [目的]研究盐胁迫条件下3种海滨植物的生理生态动态响应特征及其耐盐性差异,为盐碱地绿化树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中山杉、小叶榕和海滨木槿幼苗为材料进行为期56 d的盆栽试验,设置3个盐分梯度对其生长和形态、抗氧化酶系统以及渗透调节系统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比较,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来明确3种植物在耐盐性上的差异。[结果]短期盐胁迫(14 d)对3种植物存活率、叶形和叶色影响较小,但长期盐胁迫(56 d)对小叶榕产生较大影响,盐胁迫下3种植物固定枝条相对生长率动态特征差异明显。3种植物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盐处理时间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先增加后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呈现总体降低趋势。盐胁迫下3种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叶片相对电导率则随着盐浓度增加而显著提高。盐处理时间和物种的交互作用对SOD和POD活性以及MDA含量有显著影响,3种植物耐盐性主成分有明显差异,表明它们不同的耐盐响应特征。[结论]3种植物的生态生理响应特征表明盐处理对小叶榕影响最大,中山杉次之,对海滨木槿影响最小,因此海滨木槿和中山杉有优先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盐碱地绿化树种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海滨植物 形态 生理 动态响应 耐盐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披针叶茴香对变化光环境的表型可塑性 被引量:21
3
作者 成向荣 邢文黎 +2 位作者 苑海静 熊静 虞木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35-1944,共10页
植物对变化光环境的表型可塑性大小影响其在林下生境中分布、生长和更新。为探讨披针叶茴香在不同光环境下的整体表型可塑性及其适应机制,采用遮荫试验模拟5种光照条件(100%、52%、33%、15%和6%相对光照强度),研究了不同光环境下披针叶... 植物对变化光环境的表型可塑性大小影响其在林下生境中分布、生长和更新。为探讨披针叶茴香在不同光环境下的整体表型可塑性及其适应机制,采用遮荫试验模拟5种光照条件(100%、52%、33%、15%和6%相对光照强度),研究了不同光环境下披针叶茴香叶片形态、生理、解剖结构、根系形态以及生物量分配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生物量在5种光照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均随光照强度减弱显著增加。遮荫处理增加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但叶绿素a/b比值随光照强度减弱而降低。遮荫降低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淀粉和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加了叶片氮和磷含量,对叶片氮/磷比影响较小。在52%和33%相对光照处理下,叶片中硝酸盐含量最低,而在100%和6%相对光照处理下硝酸盐积累较多。根生物量、细根和粗根的长度、表面积以及比根长和比根表面积在5种光照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根系氮含量在低光环境(15%和6%相对光照处理)中显著降低。随光照强度减弱,披针叶茴香采取保守生存策略,并没有增加叶生物量的分配,而是分配较多的生物量给枝条和树干,储存能量。综合来看,披针叶茴香具有较宽的光生态幅,在6%—100%光照强度下均能正常生长,遮荫有利于披针叶茴香地上和总生物量的积累,52%的相对光照条件下生长最佳。变化光环境下根系性状和整体结构的可塑性相对较低,叶片生理性状的可塑性在披针叶茴香适应光环境变化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针叶茴香 光环境 表型可塑性 生态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砂根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形态和生理响应 被引量:34
4
作者 熊静 王臣 +3 位作者 邢文黎 虞木奎 成向荣 张翠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6-744,共9页
通过人工遮荫模拟不同生境光强(100%、52%、33%、15%和6%的相对光照)的方法,对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幼苗形态、生物量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朱砂根单株生物量在52%相对光照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处理,... 通过人工遮荫模拟不同生境光强(100%、52%、33%、15%和6%的相对光照)的方法,对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幼苗形态、生物量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朱砂根单株生物量在52%相对光照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处理,在15%~52%相对光照处理下分配给叶片的生物量比例高于全光照(100%)和极弱(6%)光照处理,但根冠比不受光强影响,其结构可塑性相对较低。硝酸盐含量随遮荫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在6%相对光照处理下显著增加,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同硝酸盐含量变化规律一致,表明朱砂根主要通过改变叶面积和比叶面积等形态指标,以及调整生物量的分配和光合色素含量来适应不同的光环境。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在15%~52%相对光照处理下,叶绿体数量较多且细胞结构较完整,而100%和6%光照处理下的叶绿体数量明显减少,且细胞结构严重受损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因此,朱砂根适宜生长的光照条件为15%~52%,尤其是33%~52%的相对光照条件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砂根 光强度 形态 生理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栎优树自由授粉家系生长性状3地点间动态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 被引量:12
5
作者 苑海静 成向荣 +4 位作者 虞木奎 汪阳东 邰建武 张春祥 王新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8,共10页
[目的]研究麻栎优树自由授粉家系随林龄变化的生长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为麻栎人工林高效培育筛选优良种质材料。[方法]在江西永丰、浙江开化和安徽滁州3个试验点,以来自广西融水的18个优树自由授粉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家系间林木生... [目的]研究麻栎优树自由授粉家系随林龄变化的生长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为麻栎人工林高效培育筛选优良种质材料。[方法]在江西永丰、浙江开化和安徽滁州3个试验点,以来自广西融水的18个优树自由授粉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家系间林木生长变异规律、主要经济性状(地上单株生物量)随林龄的动态变化,基于AMMI模型进行生长性状稳定性评价,并进行优良家系选择。[结果]3个试验点麻栎家系间的树高、胸(地)径和地上单株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差异。麻栎地上单株生物量受地点、家系、家系×地点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其中地点对生长变异影响最大,其次为家系和家系×地点。不同试验地点麻栎1~3年生和6~11年生家系的生长表现具有较大差异。根据11年生时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筛选试验地表现较好的家系,江西永丰试验点优良家系为M11、M9和M15,遗传增益为4.08%~7.45%;浙江开化试验点优良家系为M16和M2,遗传增益为28.01%~37.02%;安徽滁州试验点优良家系为M17、M1和M18,遗传增益为15.05%~30.29%。综合生长表现和稳定性分析发现,M18和M20家系适宜在3个试验点栽培,地上单株生物量均值为31.38 kg,Dg(e)均值为0.88。[结论]麻栎优树自由授粉家系间生长受地点和家系交互作用影响,筛选出一批适于不同区域人工林培育的优良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自由授粉家系 生长性状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栎和闽楠幼苗叶功能性状及生物量对光照和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26
6
作者 徐海东 熊静 +4 位作者 成向荣 凌高潮 郑文华 胡卫明 虞木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29-2139,共11页
光照和养分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响应机制不同。以落叶阔叶树种麻栎和常绿阔叶树种闽楠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光照梯度(全光照和45%全光照)和4个施肥梯度(不施肥、氮磷供应比为5、15和45)共... 光照和养分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响应机制不同。以落叶阔叶树种麻栎和常绿阔叶树种闽楠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光照梯度(全光照和45%全光照)和4个施肥梯度(不施肥、氮磷供应比为5、15和45)共8种处理,研究光照和施肥及其交互作用对麻栎和闽楠生物量和叶形态、生理及化学性状的影响,并探讨了叶功能性状和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光照、施肥及其交互作用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除水分利用效率外)、叶绿素荧光参数、叶形态指标(除比叶面积外)、单位质量叶氮含量和根冠比影响显著(P<0.05)。此外,光照和施肥对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2)全光照显著增加了麻栎和闽楠单株总叶面积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P<0.05),而遮荫降低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光合氮利用率和根冠比,增加了单位质量叶氮含量。(3)在全光照处理中,施肥显著增加了麻栎和闽楠水分利用效率(P<0.05);在遮荫处理中,氮磷供应比45显著增加了麻栎和闽楠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P<0.05)。(4)麻栎和闽楠在全光照中倾向于资源获取策略,在遮荫中偏向于资源保守策略。在光照和施肥处理中,麻栎和闽楠单株总叶面积与地上生物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总之,单株总叶面积是预测麻栎和闽楠幼苗地上生物量变化的稳定指标,施肥有助于增加低光环境下麻栎和闽楠幼苗的生态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叶形态性状 生物量 麻栎 闽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和大叶榉幼苗功能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查美琴 成向荣 +3 位作者 虞木奎 韩有志 汪成 江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556-8567,共12页
了解林木功能性状在不同培育模式下的变异和关联,对揭示林木生态适应性及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了亚热带地区两种常见人工林树种杉木、大叶榉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栽培模式的盆栽试验:单一杉木(4C),单一大叶榉(4Z)和杉木... 了解林木功能性状在不同培育模式下的变异和关联,对揭示林木生态适应性及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了亚热带地区两种常见人工林树种杉木、大叶榉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栽培模式的盆栽试验:单一杉木(4C),单一大叶榉(4Z)和杉木、大榉树3种混栽模式(1C3Z、2C2Z、3C1Z),研究不同混交比例对其叶、茎、根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杉木总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混栽模式下显著减小,而比叶面积显著增大;根长和比根长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叶、茎、根生物量和单株总生物量在混栽模式下显著低于4C处理,不同混栽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2)大叶榉单叶面积在3C1Z处理下最高,总叶面积随大叶榉在树种组成中所占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增大,比叶面积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叶干物质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在2C2Z处理下最大,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在2C2Z处理下最小;根长在3C1Z处理下显著增大,比根长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叶、茎、根生物量和单株总生物量随大叶榉在树种组成中所占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增大。综合来看,杉木和大叶榉混合处理中杉木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而大叶榉相反;随杉木在混栽处理中比例减少,其主要通过增加比叶面积,提高净光合速率,减少茎生物量积累来适应种间竞争关系;而大叶榉随其在混栽处理中比例的减少,显著增加叶面积和根长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地下资源分配,提高地上茎生物量积累。因此,树种混交比例将显著影响林木功能性状及其生物量积累,选择适宜混交比例对混交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比例 功能性状 种间关系 杉木 大叶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和氮磷供应比对木荷生长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熊静 虞木奎 +2 位作者 成向荣 汪成 邹汉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40-2150,共11页
光照和养分限制是影响林下植物生长和更新的关键影响因素,以亚热带主要常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实生幼苗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光照(全光照、遮阴即45%全光照)和N、P供应比例(5,15,45)对幼苗生长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 光照和养分限制是影响林下植物生长和更新的关键影响因素,以亚热带主要常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实生幼苗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光照(全光照、遮阴即45%全光照)和N、P供应比例(5,15,45)对幼苗生长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遮阴不仅严重抑制了木荷各器官和单株生物量积累,更加剧了P限制。尽管N、P添加对木荷生长没有显著促进作用,但N、P供应比例为5时的性状组合更有利于木荷后期生长,但高N、P供应比例可能导致P限制。(2)遮阴下叶N、P含量显著增加,但叶C/N和C/P比显著降低;不同光照处理组中各器官及总N含量均随N、P供应比例增大而显著增加,而C/N比逐渐降低;P的分配格局发生改变,全光照组各器官P含量为茎>叶>根,遮阴组各器官P含量为根>茎>叶。(3)随N、P供应比例增加或光照强度降低,木荷均趋向降低根冠比和根质比、增加叶质比或茎质比。(4)木荷生物量与各器官N、P含量、叶质比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C/N和C/P比及根冠比、茎质比、根质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光强和N、P比例变化均显著影响了木荷幼苗的养分利用特征,因而木荷作为伴生树种优化林分环境对其早期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 氮磷供应比例 化学计量 生长性状 生态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栎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异 被引量:9
9
作者 苑海静 邢文黎 +3 位作者 徐海东 汪阳东 成向荣 张春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105,共9页
[目的]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 [目的]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长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分析种源间林木生长差异,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源麻栎1年生幼苗平均成活率为89.50%,11年生林分平均保存率为72.82%,不同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3.70%。不同种源树高、胸径(地径)、地上单株生物量的差异随林龄增加逐渐减小,总体上地上单株生物量变异最大,其次为胸径(地径),而树高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发现,四川、贵州等地种源在试验区幼林期具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优势,而山东、湖北等地的种源表现较差。[结论]麻栎种源间生长量和生物量差异随林龄增加呈动态变化,试验区以云贵高原地区种源的生长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生长 地上单株生物量 种源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浦东东滩湿地围垦对土壤碳氮储量及酶活性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邢文黎 王臣 +2 位作者 熊静 成向荣 虞木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1-657,共7页
沿海滩涂湿地围垦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土地资源,同时也深刻影响土壤质量演变及碳氮循环过程。以上海浦东东滩湿地光滩、2000年围垦后自然演替草地、2000年围垦林地和1994年围垦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土壤总氮... 沿海滩涂湿地围垦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土地资源,同时也深刻影响土壤质量演变及碳氮循环过程。以上海浦东东滩湿地光滩、2000年围垦后自然演替草地、2000年围垦林地和1994年围垦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土壤总氮、总有机碳、水解性氮、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围垦时间延长,土壤碳氮储量显著增加(P<0.05),1994年围垦后的林地土壤碳氮储量分别比光滩增加了58t·hm^(-2)和3.64t·hm^(-2),2000年围垦后的林地和草地碳氮储量分别比光滩增加了31.79t·hm^(-2)、2.85t·hm^(-2)和29.75t·hm^(-2)、1.77t·hm^(-2)。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水解氮含量也随围垦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围垦后随植被恢复的进行,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但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在不同围垦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尿酶和蔗糖酶活性随围垦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相同围垦期林地和草地之间4种土壤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碳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盐量的降低是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碳氮积累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该研究证实围垦有利于土壤碳氮储量的增加,围垦地造林提高了土壤固碳能力,加速了土壤肥力改善,但林分不同生长阶段对沿海围垦地土壤固碳增肥的效果具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氮储量 土壤盐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兴市化工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硫氟含量水平变异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颉洪涛 顾沈华 +2 位作者 刘丽月 吴小双 虞木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3-478,共6页
采用典型设点调查法对嘉兴市北部化工区污染源正西方向上3条样带(分别距污染源100、600和1 200 m)和无污染区(距污染源8 000 m)的土壤、28种绿化树种叶片和空气进行取样分析,以明确该区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硫、氟含量在水平方... 采用典型设点调查法对嘉兴市北部化工区污染源正西方向上3条样带(分别距污染源100、600和1 200 m)和无污染区(距污染源8 000 m)的土壤、28种绿化树种叶片和空气进行取样分析,以明确该区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硫、氟含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硫质量分数随水平距离增加而减少,而土壤氟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少;表层土壤硫质量分数最高(0.036%),而20 cm深处土壤氟质量分数最高(35.7 mg?kg^(-1))。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叶片硫浓度均随水平距离增加而降低,但叶片氟浓度先增加后降低;各样带上乔木叶片硫浓度均高于小乔木和灌木,而氟浓度则比较接近,灌木叶片硫、氟浓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异均大于乔木和小乔木。空气中SO_2质量浓度峰值(0.176 mg?m^(-3))出现在100 m样带上,随水平距离增加而持续减小,但HF质量浓度的峰值(1.487μg?m^(-3))出现在600 m样带上,二者浓度呈现不同的水平变异特征。对土壤、树木叶片和空气硫、氟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空气中的SO2和HF可能是土壤中的硫和氟的主要来源,凋落物的贡献次之。总体上,研究区SPAC系统硫、氟含量水平变异特征是统一的,3种介质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SPAC系统硫、氟的动态平衡。对于SPAC系统硫、氟含量水平变异特征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城市工业区硫、氟污染,采取相应的土壤和植物修复措施,营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区 硫氟污染 SPAC 水平变异 环境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杉人工林细根和粗根碳氮磷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问宇翔 冯坤乔 +2 位作者 童冉 吴统贵 王高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1-168,共8页
[目的]研究水杉细根和粗根碳(C)、氮(N)、磷(P)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揭示细根和粗根N、P养分分配格局的变化,为科学认识水杉对N沉降的适应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在江苏省东台市林场水杉人工林进行长期N添加试验,设置对照(CK,0 kg·... [目的]研究水杉细根和粗根碳(C)、氮(N)、磷(P)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揭示细根和粗根N、P养分分配格局的变化,为科学认识水杉对N沉降的适应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在江苏省东台市林场水杉人工林进行长期N添加试验,设置对照(CK,0 kg·hm^(−2)·a^(−1))、低N(LN,56 kg·hm^(−2)·a^(−1))、中N(MN,168 kg·hm^(−2)·a^(−1))、高N(HN,280 kg·hm^(−2)·a^(−1))4个N添加处理,测定水杉细根(直径<2 mm)和粗根(2 mm≤直径≤5 mm)C、N、P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果](1)N添加对水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水解氮含量存在明显促进作用,且随着N添加量增加,这种促进作用有所减弱。N添加对土壤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和pH均无显著影响。(2)随着N添加量的增加,水杉细根和粗根N含量、C:P、N:P显著增加,P含量和C:N显著下降。此外,细根和粗根N含量、C:N和N:P在HN处理下对N添加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细根N含量、C:N和N:P在HN处理下对N添加响应减弱。(3)水杉粗根N含量和C:N可塑性响应在HN处理下显著高于细根,粗根N:P可塑性响应在MN和HN处理下显著高于细根。[结论]水杉细根和粗根C、N、P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较为一致,分析发现粗根N含量、C:N、N:P的可塑性响应在HN处理下显著高于细根。研究结果为认识N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林木地下部分养分分配策略提供新的思路,也为沿海防护林养分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杉 N添加 细根 粗根 C、N、P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变化对5种耐阴植物氮磷养分含量、分配以及限制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颉洪涛 虞木奎 成向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9-569,共11页
增强对耐阴植物在不同光环境下氮磷生理响应的理解可以为改善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借鉴。该文选取5种亚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耐阴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实验模拟不同光环境,设置5个梯度探究光照强度... 增强对耐阴植物在不同光环境下氮磷生理响应的理解可以为改善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借鉴。该文选取5种亚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耐阴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实验模拟不同光环境,设置5个梯度探究光照强度变化对耐阴植物氮磷养分含量、分配以及限制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光强减弱,5种耐阴植物的总生物量和总氮磷积累均呈降低趋势,但各器官氮磷含量有增加趋势。其中,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氮含量最高,红茴香(Illicium henryi)氮含量最低;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和栀子的磷含量明显高于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朱砂根(Ardisia crenata)和红茴香。栀子和乌冈栎在极低光强(6%自然光强)下氮和磷含量均为最高,朱砂根和红茴香则分别在低光强(15%自然光强)和中等光强(33%自然光强和52%自然光强)时氮磷含量最高;而杜英氮磷含量最高时对应的光照强度不同,分别为52%自然光强和6%自然光强。杜英、朱砂根和红茴香各器官的氮磷含量均为叶片>根系>枝干,栀子和乌冈栎为根系>叶片>枝干。随光强减弱,氮磷利用格局发生变化。在较高光强(100%自然光强)下,5种植物各器官氮含量变化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但在较低光强(15%自然光强和6%自然光强)下表现出明显的分异;光强减弱时,植物各器官磷含量变化在红茴香、栀子和乌冈栎上表现出一致性,但在杜英和朱砂根上表现为分异性。光强减弱显著影响耐阴植物器官氮磷比,但未根本改变植物生长的元素受限状况。光强变化和树种差异均对耐阴植物在异质性光环境中的氮磷利用和分配产生调节,进而影响总生物量和总氮磷积累,这源于植物氮磷利用策略的改变。因此,在构建复层异龄林时应考虑耐阴植物氮磷养分平衡对光强的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强 耐阴植物 氮含量 磷含量 分配 适应策略
原文传递
不同种源麻栎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 被引量:9
14
作者 苑海静 成向荣 +3 位作者 虞木奎 汪阳东 邰建武 张春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91-2799,共9页
本研究在江西永丰、浙江开化和安徽滁州3个试验点,以32个种源的麻栎试验林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种源间林木生长变异、主要经济性状(地上单株生物量)随林龄的动态变化,并基于AMMI模型进行生长性状稳定性分析和优良种源选择。结果表明:3个试... 本研究在江西永丰、浙江开化和安徽滁州3个试验点,以32个种源的麻栎试验林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种源间林木生长变异、主要经济性状(地上单株生物量)随林龄的动态变化,并基于AMMI模型进行生长性状稳定性分析和优良种源选择。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麻栎不同种源间的树高、胸(地)径和地上单株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差异。麻栎地上单株生物量受地点、种源、种源×地点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其中地点对生长变异影响最大,其次为种源和种源×地点。不同地点麻栎苗期(1~3年生)和幼林期(4~11年生)优良种源的选择结果具有较大差异。根据第11年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筛选了在当地表现较好的种源,江西永丰试验点7个优良种源,高出试验点均值15.6%~57.8%;浙江开化试验点7个优良种源,高出试验点均值19.2%~45.2%;安徽滁州试验点8个优良种源,高出试验点均值24.9%~63.3%。综合生长量和稳定性表现,筛选出4个适于3个地理区域短轮伐期炭用林培育的优良种源,这些种源地上单株生物量均值为36.55 kg,稳定性参数均值为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种源 生长性状 地理变异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