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PAP联合布地奈德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治疗中的有效性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韩丹 闫鸿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13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BiPAP联合布地奈德用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来我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疾病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6例... 目的探讨BiPAP联合布地奈德用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来我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疾病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生命体征、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EF、FEV1、FVC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而动脉血氧分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用于急诊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促进血气指标达到正常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呼吸衰竭 无创呼吸机 布地奈德 肺功能 血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疗效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韩丹 闫鸿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11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9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34例,观察组(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胺碘酮治疗)35例,比较临床疗效、治... 目的探讨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9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34例,观察组(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胺碘酮治疗)35例,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为20.5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效果满意,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压及心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型心律失常 胺碘酮 急诊 血压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力性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技术方案(第1版)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景春 宋青 +3 位作者 宁波 李海玲 高燕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7-370,共4页
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训练极易发生劳力性中暑甚至热射病。劳力性中暑患病官兵在完成常规治疗后,其热耐力损伤可持续存在数月甚至数年。因此,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特制定劳力性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技术方案,以期为发生劳力性中暑的... 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训练极易发生劳力性中暑甚至热射病。劳力性中暑患病官兵在完成常规治疗后,其热耐力损伤可持续存在数月甚至数年。因此,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特制定劳力性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技术方案,以期为发生劳力性中暑的官兵在医院进行热耐力重建提供保障。本文主要阐述劳力性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的基本概念、技术要求、启动时机、实施评估及随访方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性中暑 热耐力 军事医学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在劳力型热射病大鼠肝损伤中作用机制研究
4
作者 王玲 王林林 +4 位作者 郭俊峰 金红旭 张富源 陈相 高燕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4年第5期301-304,共4页
目的观察劳力型热射病大鼠肝损伤的病理变化特点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HO)-1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组)、劳力型热射病组(构建劳力型热射病大鼠动物模型,分为EHS 2 h组、EHS 6 h组和E... 目的观察劳力型热射病大鼠肝损伤的病理变化特点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HO)-1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组)、劳力型热射病组(构建劳力型热射病大鼠动物模型,分为EHS 2 h组、EHS 6 h组和EHS 12 h组)共4组,每组6只大鼠。所有大鼠均经过梯度强度适应性跑台后开始实验。Con组大鼠在经过适应性跑台训练后正常饲养。劳力型热射病组进行跑台训练直至大鼠发生劳力型热射病。按照发病后2、6、12 h随机选取EHS组大鼠,并留取肝组织备用。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形态学,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肝Nrf2、磷酸化核因子E2相关因子2(pNrf2)、HO-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热射病各组肝细胞肿胀、胞浆脂肪变性及肝细胞坏死明显,门静脉淤血、扩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Nrf2、pNrf2、HO-1在EHS组不同时间点阳性细胞表达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f2/HO-1信号通路在劳力型热射病大鼠肝损伤中存在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型热射病 肝损伤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磷酸化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脂肪酸结合蛋白4、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意义及其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志远 邹蕾 +1 位作者 李娇 崔婷婷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意义及其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62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意义及其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62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病例组,另选8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Nrf2、HO-1、FABP4、HIF-1α及肝功能指标水平,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Nrf2、HO-1、FABP4、HIF-1α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Nrf2、HO-1、FABP4、HIF-1α水平联合检测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Nrf2、HO-1、FABP4、HIF-1α及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Nrf2水平与血清ALT、AST、TBIL水平呈负相关(r=-0.763、-0.741、-0.685,均P<0.05);血清HO-1水平与血清ALT、AST、TBIL水平呈负相关(r=-0.489、-0.524、-0.568,均P<0.05);血清FABP4水平与血清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r=0.509、0.512,均P<0.05);血清HIF-1α水平与血清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r=0.527、0.486、0.542,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rf2、HO-1、FABP4、HIF-1α水平联合检测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19,高于血清Nrf2、HO-1、FABP4、HIF-1α水平单独检测(0.787、0.822、0.824、0.772,均P<0.05)。结论:血清Nrf2、HO-1、FABP4、HIF-1α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肝功能损伤有关,且四者联合检测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脂肪酸结合蛋白4 缺氧诱导因子1Α 肝功能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裂解液在大鼠脊髓损伤中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玲 金红旭 +2 位作者 刘颖 陈哲远 项良碧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7期566-570,共5页
目的验证血小板裂解液(PL)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治疗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大鼠暴露脊髓后不予砸击;损伤组大鼠暴露脊髓后以20 g自制打击器砝码从5 cm高度垂直落下砸击脊髓,持续5... 目的验证血小板裂解液(PL)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治疗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大鼠暴露脊髓后不予砸击;损伤组大鼠暴露脊髓后以20 g自制打击器砝码从5 cm高度垂直落下砸击脊髓,持续5 s,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治疗组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给予腹腔注射PL 2 mL,每日1次,连续19 d。采用脚印分析(BBB)评分及斜坡实验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于第7天分别取大鼠脊髓进行HE染色及电镜扫描,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术后第3、7、14天,3组大鼠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BBB评分高于损伤组(P<0.05)。治疗组、损伤组在术后第7、14天斜坡实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损伤组比较神经元变性坏死减少,细胞肿胀改善,小胶质细胞吞噬现象减少;电镜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损伤组比较星形胶质细胞胞质水肿及细胞膜局部破损均减轻,线粒体肿胀、变性等减轻。结论PL能够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减轻脊髓损伤后病理改变,对于大鼠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血小板裂解液 脚印分析 斜坡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核心体温的劳力性中暑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特征: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7
作者 林青伟 宋景春 +6 位作者 宋青 高燕 李海玲 张伟 张玉想 李庆华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解放军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72-1378,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核心体温(Tc)的劳力性中暑(EHI)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11月24家军队医院急诊或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46例EH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Tc分为Tc<39℃组(n=223)、39℃≤Tc<40℃组(n=... 目的探讨不同核心体温(Tc)的劳力性中暑(EHI)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11月24家军队医院急诊或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46例EH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Tc分为Tc<39℃组(n=223)、39℃≤Tc<40℃组(n=60)、40℃≤Tc<41℃组(n=35)、41℃≤Tc<42℃组(n=17)和Tc≥42℃组(n=11)。根据是否发生热射病,将346例EHI患者分为热射病组(n=63)与非热射病组(n=283)。收集各组EHI患者的基础资料,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不同Tc组基础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HI患者发生热射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对EHI患者发生热射病的诊断价值。结果Tc超过39℃时,EHI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随Tc升高而进一步升高(P<0.05)Tc超过40℃时,EHI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PT延长(P<0.05);Tc超过41℃时,EHI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PT(OR=1.120,95%CI 1.015~1.236)、D-二聚体(OR=1.322,95%CI 1.129~1.549)、血小板计数(OR=0.991,95%CI 0.985~0.997)是热射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二聚体诊断热射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95%CI 0.732~0.860,P<0.001),当D-二聚体>0.9μg/ml时,诊断热射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和80%。PT诊断热射病的AUC为0.708(95%CI 0.628~0.788,P<0.001),当PT>16.4 s时,诊断热射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和97%。血小板计数诊断热射病的AUC为0.72(95%CI 0.642~0.807,P<0.001),当血小板计数<140×10^(9)/L时,诊断热射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和94%。结论EH患者的Tc升高幅度与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T延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血小板计数减少是EHI患者发生劳力性热射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性中暑 核心体温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凝血酶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大鼠低温失血性休克的预警指标
8
作者 邵兵 史秀云 +3 位作者 张建宇 李思阳 高晶 刘欣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7期631-634,共4页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大鼠低温失血性休克预警指标。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低温失血25%组和低温失血50%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于正常环境中(22±2)℃饲养,低温失血25%组和低温失血50%组大鼠于低温环境(-10±2...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大鼠低温失血性休克预警指标。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低温失血25%组和低温失血50%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于正常环境中(22±2)℃饲养,低温失血25%组和低温失血50%组大鼠于低温环境(-10±2)℃中饲养。采用定容性失血性休克的模型建立方法,监测失血总血量25%和50%时生命体征和凝血功能变化;收集失血总血量25%和50%后血浆,使用LC-MS/MS筛选代谢物差异表达。结果 生命体征监测发现,相较于对照组,低温失血25%组和低温失血50%组体温分别下降到(37.60±0.12)℃和(35.10±0.19)℃,心率分别升至(389.0±5.3)次/min和(438.0±7.2)次/min,平均动脉压降至(69.0±6.1)mmHg和(40.0±5.1)mmHg,氧分压(PaO_(2))降至(100.5±2.1)mmHg和(79.5±1.8)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升至(51.1±2.0)mmHg和(72.3±1.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失血25%和失血50%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至(25.3±1.1)s和(32.3±1.7)s,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升至(16.4±0.9)s和(23.1±2.1)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升至(4.7±0.6)g/L和(5.9±1.0)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维持在(1.6±0.4)μg/L和(1.6±0.7)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组学发现,大鼠低温失血后血浆中创伤激素、牛去氧胆酸盐、4-氨基丁酸等代谢物具有明显变化。结论 大鼠随失血量增加,生命体征和凝血功能发生进行性改变,基于代谢组学筛选的差异代谢物,可为低温失血性休克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低温 失血性休克 大鼠 生命体征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DF-1、TIM4水平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重构程度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张嘉芳 张利娜 张喜报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1681-1686,共6页
目的探究分析对于支气管哮喘疾病患者机体内血清SDF-1、TIM4水平对该病气道重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在我院2022年6月-2023年11月,选取100例患有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患者气道重构程度分成两组。分别是支气管哮喘伴有轻症气道重构程度患... 目的探究分析对于支气管哮喘疾病患者机体内血清SDF-1、TIM4水平对该病气道重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在我院2022年6月-2023年11月,选取100例患有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患者气道重构程度分成两组。分别是支气管哮喘伴有轻症气道重构程度患者40例作为轻症组;支气管哮喘伴有重症气道重构程度患者60例作为重症组。从而对两组血清SDF-1、TIM4水平、气道炎症标志物进行比较,分析影响支气管哮喘患者预后的多因素、血清SDF-1和TIM4水平相关性、血清SDF-1和TIM4水平与支气管患者气道重构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血清SDF-1、TIM4预测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重构程度的效能。结果对于轻症组的患者,重症组患者的血清SDF-1、TIM4水平明显更高(P<0.05);轻症组和重症组患者的炎症标志物(IgE、FeNO)相比,重症组患者相较于轻症的炎症标记物(IgE、FeNO)水平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生气道重构的危险因素包括RV%、FeNO、TIM4、IgE、SDF-1、CRP、IL-8(P<0.05);ROC曲线显示,SDF-1、TIM4联合检测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重构程度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SDF-1、TIM4水平与气道重构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可能是影响支气管气道重构加重的危险因素,对气道重构程度存在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气道重构 气道炎症标志物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炎症因子及Th17/Treg平衡探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10
作者 邹蕾 黄志远 +1 位作者 崔婷婷 李娇 《四川中医》 2024年第9期136-140,共5页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62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31例)和联合组(3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西...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62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31例)和联合组(3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柳氮磺胺吡啶),联合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Th17和Treg细胞百分率、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改良梅奥评分(Mayo评分)、UC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白介素-6(IL-6)水平、IL-17水平均下降,IL-10水平升高,且联合组上述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Th17细胞、Th17/Treg百分率下降,Treg细胞百分率升高,且联合组Th17、Treg细胞及Th17/Treg百分率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上述免疫功能指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二胺氧化酶(DAO)活性、D乳酸(LA)、内毒素(ET)水平、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均下降,且联合组上述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Mayo评分、UCEIS评分均下降,且联合组上述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治疗UC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可以调节免疫功能,改善UC的临床症状和肠道屏障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的表达,纠正Th17/Treg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因子 TH17 TREG 葛根芩连汤 白头翁汤 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对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性和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齐静 陈韦 +6 位作者 于乐 裘淼涵 李超 周鑫 于开锋 刘仕利 侯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59-1262,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的年龄>65岁的NSTACS患者553例,根据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情况分为氯吡格雷组374例和替格瑞洛组179例,随访12个... 目的对比分析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的年龄>65岁的NSTACS患者553例,根据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情况分为氯吡格雷组374例和替格瑞洛组179例,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2组出血情况、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呼吸困难发生率。结果随访12个月替格瑞洛组全部出血及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22.9%vs 9.4%,P=0.000;1.7%vs 0,P=0.034)。2组MACCE发生率及大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3个月,替格瑞洛组全部出血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15.6%vs 2.4%,Plog-rank<0.01)。DAPT 3~12个月,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全部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log-rank>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混杂因素校正后,DAPT 3个月内应用替格瑞洛出血风险是氯吡格雷的6.277倍(95%CI:2.668~14.767,P=0.000),DAPT 3~12个月应用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是氯吡格雷的1.726倍(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比较,应用替格瑞洛PCI术后3个月内出血增多,大出血未见增加,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老年NSTACS行PCI术的患者中12个月MACCE相似,替格瑞洛的呼吸困难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出血 呼吸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预测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窦建林 宋景春 +4 位作者 张玉想 高燕 李海玲 宋青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4期1100-1104,共5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预测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1年11月24家医院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77例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基本指标(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血小... 目的探讨D二聚体预测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1年11月24家医院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77例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基本指标(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常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肝肾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肌酸激酶),以D二聚体是否>0.5μg/mL分为D二聚体正常组(n=176)和D二聚体升高组(n=101),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广义可加模型确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热射病发生率呈U型曲线关系。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患者发生热射病的显著因子[Crude model(D二聚体):OR 3.28(95%CI:1.95~5.52,P<0.001)]、[modelⅠ(D二聚体、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OR 2.21(95%CI:1.25~3.91,P=0.006)]、[modelⅡ(D二聚体、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OR 1.97(95%CI:1.02~3.82,P=0.045)]。结论高水平的D二聚体是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中暑 热射病 危险因素 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通过抑制NLRP3活化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槐松 邹正 +2 位作者 赵忠惠 郝广志 董玉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目的:研究外源性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SAH)早期脑损伤(EBI)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SAH组和褪黑素治疗组(SAH+Melatonin),用注射自体血液的方法制备SAH大鼠模型,腹腔注射方法给予褪... 目的:研究外源性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SAH)早期脑损伤(EBI)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SAH组和褪黑素治疗组(SAH+Melatonin),用注射自体血液的方法制备SAH大鼠模型,腹腔注射方法给予褪黑素进行治疗。通过检测大鼠脑的含水量评估脑水肿程度,利用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mRNA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脑皮层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LRP3和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结果:SAH大鼠皮层发生水肿,IL-1β、IL-6和MCP-1 mRNA的表达增加,NLRP3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的表达增加。褪黑素能减轻SAH大鼠脑水肿,抑制皮层中IL-1β、IL-6和MCP-1 mRNA的表达,下调皮层NLRP3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的表达。结论:褪黑素通过抑制NLRP3活化减轻SAH大鼠的早期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NLRP3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丹 闫鸿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12期28-30,38,共4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比较两组实验室指标、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CRP、LAC、PC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RP、LAC、P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温控制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效果良好,可降低CRP、LAC、PCT水平,缩短体温控制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脓毒性休克 糖皮质激素 C反应蛋白 血乳酸水平 血清降钙素原 住院时间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CASC19通过miR-152-3p上调HMGA2影响骨肉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符泰胜 刘春勇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癌症易感基因19(lncRNA CASC19)通过miR-152-3p/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对骨肉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实验设置si-NC组、si-CASC19组、pcDNA-NC组、pcDNA-CASC19组、miR-NC组、miR-152-3p组、anti-miR-NC组、anti...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癌症易感基因19(lncRNA CASC19)通过miR-152-3p/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对骨肉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实验设置si-NC组、si-CASC19组、pcDNA-NC组、pcDNA-CASC19组、miR-NC组、miR-152-3p组、anti-miR-NC组、anti-miR-152-3p组、si-CASC19+anti-miR-NC组、si-CASC19+anti-miR-152-3p组、si-CASC19+anti-miR-152-3p+si-NC组、si-CASC19+anti-miR-152-3p+si-HMGA2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lncRNA CASC19、miR-152-3p、HMGA2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HMGA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ASC19和miR-152-3p以及miR-152-3p和HMGA2的靶向关系。结果骨肉瘤细胞Saos2、U2OS、HOS中lncRNA CASC19高表达,miR-152-3p低表达,HMGA2高表达(P<0.05)。相较于si-NC组,si-CASC19组骨肉瘤细胞Saos2中lncRNA CASC19表达水平降低,HMGA2表达水平降低,CyclinD1表达水平降低,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miR-NC组,miR-152-3p组骨肉瘤细胞Saos2中miR-152-3p表达水平升高,HMGA2表达水平降低,CyclinD1表达水平降低,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tarbase软件预测显示CASC19可直接靶向结合miR-152-3p,miR-152-3p可直接靶向结合HMGA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结果显示,共转染miR-152-3p和野生型CASC19和HMGA2的载体时,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而共转染miR-152-3p和靶向突变的CASC19和HMGA2的载体时,miR-152-3p对荧光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丧失。抑制CASC19表达后miR-152-3p表达水平升高(P<0.05),过表达CASC19后miR-152-3p表达水平下降(P<0.05);过表达miR-152-3p,HMGA2表达水平下降(P<0.05),抑制miR-152-3p表达,HMGA2表达水平升高(P<0.05)。相较于si-CASC19+anti-miR-NC组,si-CASC19+anti-miR-152-3p组Saos2细胞中miR-152-3p表达水平降低,CyclinD1表达水平升高,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CASC19+anti-miR-152-3p+si-NC组相比,si-CASC19+anti-miR-152-3p+si-HMGA2组HMGA2表达水平降低,CyclinD1表达水平降低,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lncRNA CASC19通过上调miR-152-3p进而下调HMGA2的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CASC19 miR-152-3p HMGA2 骨肉瘤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子嫩肤联合舒敏之星导入谷胱甘肽治疗女性面部黄褐斑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园程 王立群 +6 位作者 张艺晗 尹涵 唐琪 王静 刘美曦 李玲辉 马瑞珩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7期115-116,共2页
黄褐斑为一种常见的色素性皮肤病,好发于女性面颊部、额部等,表现为面部黄褐色色素沉着,随季节变化,对称性分布。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激素水平、遗传、紫外线照射、自由基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皮肤微生物失衡及... 黄褐斑为一种常见的色素性皮肤病,好发于女性面颊部、额部等,表现为面部黄褐色色素沉着,随季节变化,对称性分布。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激素水平、遗传、紫外线照射、自由基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皮肤微生物失衡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其中日光紫外线照射、激素水平为影响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尽管黄褐斑患者无主观症状与全身不适,但发病位置特殊,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嫩肤 舒敏之星 谷胱甘肽 黄褐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肌酸钠联合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聪聪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联合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0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5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观察组患者使用磷酸...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联合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0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5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观察组患者使用磷酸肌酸钠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心率、矫正的QT间期(QTc)、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4 d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 d后的心率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14 d后QTc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4 d后心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14 d后QTc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cTnI、CK-MB、BNP、TNF-α、IL-6和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可以降低血清中的炎症因子水平,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磷酸肌酸钠 炎症因子 胺碘酮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联合免疫三氧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渊博 吴海燕 +1 位作者 郑长虹 张怡冰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0年第6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免疫三氧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11月收治的100例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患...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免疫三氧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11月收治的100例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片剂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常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0.0%(40/50),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的94.0%(47/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患者餐后2 h血糖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而HDL-C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量均有上升,且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二醛的表达量均有下降,且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免疫三氧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明显,尤其是在降脂方面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Ⅱ型糖尿病 免疫三氧 瑞舒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脉冲光联合5%咪喹莫特治疗婴幼儿皮肤草莓状血管瘤临床效果观察
19
作者 张园程 马瑞珩 +6 位作者 张士发 林庚 韩阳 崔琳 杨玲玲 冯葳 马靓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93-194,198,共3页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PL)联合5%咪喹莫特治疗婴幼儿皮肤草莓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72例草莓状血管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皮损位置,将172例患儿分为面部组(n=50)、颈部组(n=5)、...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PL)联合5%咪喹莫特治疗婴幼儿皮肤草莓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72例草莓状血管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皮损位置,将172例患儿分为面部组(n=50)、颈部组(n=5)、躯干组(n=41)、四肢组(n=76)。根据不同月龄,将172例患儿分为0~3个月组(n=46)、4~6个月组(n=38)、7~9个月组(n=34)、10~12个月组(n=54)。所有患儿均采用IPL联合5%咪喹莫特治疗。记录并比较不同皮损位置患儿与不同月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172例患儿治疗的总痊愈率为40.70%(70/172),总有效率为90.70%(156/172),均未出现色素减退、色素沉着及瘢痕等不良反应。面部组、颈部组、躯干组、四肢组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部组、颈部组、躯干组、四肢组治疗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个月组、4~6个月组、7~9个月组、10~12个月组患儿的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个月组、4~6个月组、7~9个月组、10~12个月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L联合5%咪喹莫特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佳,未发现不良反应,其临床疗效与皮损位置及月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咪喹莫特 血管瘤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急性下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20
作者 张瑞军 冯涛 +3 位作者 杨桥 王鑫 杨光 金红旭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225-228,234,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消化道穿孔的病因、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结局,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6月医院急诊收治的老年急性下消化道穿孔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患者的消化道穿孔不同部位,...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消化道穿孔的病因、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结局,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6月医院急诊收治的老年急性下消化道穿孔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患者的消化道穿孔不同部位,将其分为小肠穿孔组与结直肠穿孔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辅助检查、病因、治疗方案及结局等进行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小肠穿孔20例,穿孔原因分别为异物9例、淋巴瘤4例、不明原因4例、憩室炎2例、炎症性肠病1例;结直肠穿孔34例,穿孔原因分别为结肠肿瘤19例、粪石性6例、医源性5例、憩室炎3例、异物1例。两组患者CT检查的阳性率均为100%;结直肠组炎症指标及乳酸水平高于小肠组。小肠穿孔组患者均通过穿孔修补或病变肠管切除吻合获得治愈,并发切口感染2例、腹腔残余脓肿1例。结直肠组行穿孔修补6例(5例医源性穿孔和1例憩室穿孔),病变肠管切除、Ⅰ期吻合16例,病灶切除、肠造口术8例,仅肠造口术4例;结肠直组治愈28例,死亡6例;切口感染6例。结论:异物是导致老年人小肠穿孔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是结直肠穿孔的最主要原因,粪石、医源性所致结直肠肠穿孔亦占较高的比例。腹部CT阳性率较高,可作为首选辅助检查。对于小肠穿孔、右半结肠及憩室炎穿孔、医源性穿孔以及无合并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待吻合肠管血供良好的可切除肿瘤穿孔修补或切除后Ⅰ期吻合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小肠 结直肠 穿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