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足部血管交叉征象在判断跖背动脉分型中的初步应用
1
作者 谭哲伦 杨勇 +7 位作者 李金勇 李斌 李峰 王志新 王扬 徐小龙 黄行健 曹梦琦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中一种足部血管交叉征象在判断第一跖背动脉分型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治疗的11例住院患者,均单侧拇指缺如,并在趾甲皮瓣术式修复拇指的术前...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中一种足部血管交叉征象在判断第一跖背动脉分型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治疗的11例住院患者,均单侧拇指缺如,并在趾甲皮瓣术式修复拇指的术前进行了供区足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对第一跖背动脉的Gilbert分型进行判断,并在术中进行验证。结果入组的11例患者中,根据DSA结果的后前位和侧位判断第一跖背动脉分型,其中GilbertⅠ型3例(27.3%),Ⅱa型4例(36.4%),Ⅱb型1例(9.1%),Ⅲ型共3例(27.3%)。GilbertⅠ型和Ⅱ型的足背和第一跖背动脉与足底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均在DSA时显影构成血管交叉征象。术中显露跖背动脉后所见血管情况与术前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判断的Gilbert分型完全吻合,准确率为100%。本组患者术后趾甲皮瓣全部成活。结论第一跖背动脉在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交叉征象是明确判断其Gilbert分型的重要征象,对于切取长血管蒂趾甲皮瓣术前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穿支皮瓣 跖背动脉 Gilbert分型 血管交叉征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_1透皮乳膏局部用药扩血管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流 田文 +4 位作者 田光磊 李迟 梁德江 赵雨辰 刘建龙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742-746,共5页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 (PGE1 )透皮乳膏剂局部应用的扩血管效果 ,为临床开发理想的局部扩血管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新西兰成年兔 60只 ,分为 6组 (每组 10只 ) :实验 1组 (含透皮剂的 0 .1%PGE1 乳膏组 ) ,实验 2组 (含透皮剂的 0 ....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 (PGE1 )透皮乳膏剂局部应用的扩血管效果 ,为临床开发理想的局部扩血管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新西兰成年兔 60只 ,分为 6组 (每组 10只 ) :实验 1组 (含透皮剂的 0 .1%PGE1 乳膏组 ) ,实验 2组 (含透皮剂的 0 .2 %PGE1 乳膏组 ) ,实验 3组 (含透皮剂的 0 .4%PGE1 乳膏组 ) ,实验 4组 (含透皮剂的 0 .8%PGE1 乳膏组 ) ,不含透皮剂的 0 .4%PGE1 乳膏的药物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全麻后 ,用 0 .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于兔耳部制成血管痉挛模型 ,出现典型血管痉挛后于每只兔耳皮肤表面抹药。测量注射肾上腺素前、痉挛后 10min时及用药后 10 ,15 ,3 0 ,60 ,90和12 0min各时间点血管管径及血液灌流量的变化。结果 同一组内各时间段血管管径与血液灌流量成正比关系。实验 3 ,4组在用药 10min起血管管径及血液流量均已恢复注射肾素前的水平 ,且在各时间段的结果与实验 1,2组、药物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第 3 ,4组间各时间段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GE1 在透皮剂作用下可透过皮肤有效缓解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管痉挛 ,其扩血管效果与药物浓度成依赖关系。该药作为局部扩血管药物具有适应证广 ,显效快 ,副作用小 ,作用持久等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脉素El/投药和剂量 乳剂 血管/药物作用 前列腺素El/药理学 投药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闭合性髂股血管损伤9例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建龙 贾伟 +1 位作者 刘坤 蔺锡侯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14-216,T002,共4页
目的 探讨闭合性髂股血管损伤的机制、特点及救治。方法 对2001年5月至2001年5月至2003年3例重症闭合性髂股动静脉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闭合性髂股血管损伤发病凶险,早期表现隐匿,致残率及致死率高,合并症较多。结论... 目的 探讨闭合性髂股血管损伤的机制、特点及救治。方法 对2001年5月至2001年5月至2003年3例重症闭合性髂股动静脉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闭合性髂股血管损伤发病凶险,早期表现隐匿,致残率及致死率高,合并症较多。结论 早期诊断及尽早恢复肢体血运或合理利用侧支循环,可降低致残率。不能单一靠主干血管损伤时间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管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髂股血管损伤 病理学 重症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损伤传统血管重建与覆膜支架治疗后保肢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田轩 刘建龙 +5 位作者 贾伟 蒋鹏 程志远 张蕴鑫 李金勇 田晨阳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5期549-552,共4页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损伤后不同治疗方法的保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44例锁骨下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32例)和介入手术组(12例),分别采用传统血管重建(直接...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损伤后不同治疗方法的保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44例锁骨下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32例)和介入手术组(12例),分别采用传统血管重建(直接缝合、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间位移植)治疗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保肢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传统手术组32例患者中30例保肢成功,截肢2例,保肢率为93.7%;介入手术组12例患者中11例保肢成功,截肢1例,保肢率为91.7%。两组保肢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传统手术组合并神经损伤23例(71.9%),介入手术组合并神经损伤10例(83.3%)。结论锁骨下动脉损伤应尽快手术重建血运以保存肢体,通过介入手术放置覆膜支架重建血运也可达到较佳的保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损伤 血管移植 人工血管 介入治疗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溶栓治疗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萌萌 梁陶媛 +2 位作者 陈耀涵 刘建龙 田轩 《中国医刊》 CAS 2022年第10期1093-109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缝合器在下腔静脉溶栓治疗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进行溶栓治疗的118例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溶栓后穿刺点止血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 目的探讨血管缝合器在下腔静脉溶栓治疗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进行溶栓治疗的118例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溶栓后穿刺点止血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穿刺点采用血管缝合器进行处理,对照组采用徒手压迫法止血。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 injury,MARSI)发生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止血成功。术后6h和12h观察组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24h两组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2例(3.6%)发生MARSI,均位于大腿内侧,皮肤损伤程度较轻;对照组12例(19.4%)发生MARSI,其中11例位于大腿内侧。观察组MARS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后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患者康复,为临床静脉介入治疗后止血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缝合器 止血效果 下腔静脉溶栓治疗术 下腔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高凯迪 杨明辉 +1 位作者 霍妍 张蕴鑫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血栓组(...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3)和对照组(n=147)。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和手术相关指标,分析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血栓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对照组患者,合并糖尿病、认知功能下降、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年龄≥80岁)、认知功能下降、糖尿病、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均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年龄≥80岁)、认知功能下降、糖尿病、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均会增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风险,临床中可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髋部骨折 下肢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校正术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进展
7
作者 张蕴鑫 刘芳 +1 位作者 范宝文 刘建龙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50-53,共4页
血流动力学校正术(CHIVA)作为一种微创血流改造手术,是一种前沿的静脉曲张治疗手段,也是一种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保守型门诊手术。CHIVA手术相较于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具有创口小、疗效好、恢复时间短的优点,但复发率较高。... 血流动力学校正术(CHIVA)作为一种微创血流改造手术,是一种前沿的静脉曲张治疗手段,也是一种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保守型门诊手术。CHIVA手术相较于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具有创口小、疗效好、恢复时间短的优点,但复发率较高。因此,本文综述了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以及CHIVA、泡沫硬化剂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整理总结CHIVA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进展情况,CHIVA手术效果良好,但CHIVA手术联合泡沫硬化剂可以提升临床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效果,且不增加下下肢静脉曲张复发风险,可靠性较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CHIVA手术 泡沫硬化剂 静脉腔内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药师与护师协同合作在提高血栓性疾病患者用药合理性中的作用
8
作者 任爽 武丹威 +3 位作者 王萌萌 刘建龙 甄健存 张威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5年第1期43-47,共5页
本文介绍抗凝治疗专业临床药师针对专科护理人员开展的以提升护理团队对于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的药学实践工作内容,同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索临床药师与护师协同合作模式。通过调查护师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认可程度,表明... 本文介绍抗凝治疗专业临床药师针对专科护理人员开展的以提升护理团队对于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的药学实践工作内容,同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索临床药师与护师协同合作模式。通过调查护师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认可程度,表明临床药师定期对护师进行抗血栓药物知识培训并给予药学支持工作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临床药师应充分发挥其药学专业特长,探索药师与护师优势互补的药护协同合作模式,增加血栓性疾病患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疾病 抗血栓药物 药剂师 护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时间对老年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9
作者 赵晨肖 蔚思洋 蒋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探讨手术时间对老年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中位手术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短时组(n=140,<159 min)和长时组... 目的 探讨手术时间对老年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中位手术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短时组(n=140,<159 min)和长时组(n=140,>159 min)。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共25例患者发生下肢DVT,其中,症状性下肢DVT为14例,无症状下肢DVT为11例。不同性别、是否发生恶性肿瘤、是否进行骨科手术中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时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5.0%,低于长时组患者的12.9%(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感染率、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时间与老年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风险有关,临床实践中应注意评估患者的发生风险,积极做好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手术时间 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联合覆膜支架治疗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闭塞的疗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密 田轩 +7 位作者 贾伟 蒋鹏 程志远 张蕴鑫 李金勇 刘笑 田晨阳 刘建龙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4期395-398,408,共5页
目的 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联合覆膜支架治疗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闭塞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8例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联合覆膜支架治疗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闭塞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 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联合覆膜支架治疗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闭塞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8例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联合覆膜支架治疗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前与术后的踝肱指数(ABI)和卢瑟福分级,观察术后12个月的动脉通畅率、靶血管再干预率。结果 8例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手术时间为(68±19)min,术中出血量为(185.3±59.1)ml,住院时间为(8.0±2.4)d 1例患者术中出现远端动脉栓塞,经导管抽吸后血流恢复。术后ABI为(0.77±0.10),高于术前的(0.2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卢瑟福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8例患者均门诊随访至少12个月,随访率为100%,术后12个月的动脉通畅率、靶血管再干预率分别为87.5%(7/8)、0。1例高龄患者随访过程中出现间歇性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示支架内狭窄率﹥50%,经强化抗血小板抗凝、扩血管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闭塞病变中使用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联合覆膜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切除术 覆膜支架 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干预流程联合利伐沙班对脊柱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新雪 黄洁 +2 位作者 韩莹 王惠婷 张蕴鑫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5期561-564,584,共5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干预流程联合利伐沙班对脊柱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脊柱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围手术期接受预防性干预流程管理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43... 目的探讨预防性干预流程联合利伐沙班对脊柱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脊柱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围手术期接受预防性干预流程管理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43)和对照组(n=57)。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接受常规管理,术后均使用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预防性干预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术后D-二聚体水平及其升高的患者比例、血清应激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空腹血糖和白细胞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其升高的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干预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空腹血糖和白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干预组患者的PT、TT和APTT均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干预流程联合利伐沙班可降低脊柱外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缓解手术应激造成的血液高凝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干预流程 利伐沙班 脊柱 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D 现代外科治疗概况
12
作者 刘建龙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4期117-117,共1页
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治疗的目标为通畅闭塞动脉,以缓解症状、避免截肢。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PAD的治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药物治疗、运动疗法、腔内治疗技术、外科手术、中医药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均... 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治疗的目标为通畅闭塞动脉,以缓解症状、避免截肢。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PAD的治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药物治疗、运动疗法、腔内治疗技术、外科手术、中医药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外科治疗 PAD ARTERIAL 周围动脉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医学技术 药物治疗 运动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营养状况评分与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修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蕴鑫 贾伟 +1 位作者 程志远 蒋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6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控制营养状况(COUNT)评分与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修复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1月20日—2022年11月20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DFU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创面修复情况的不同分为非创面修复组(n=47)和创面修复组(n=33)。记录... 目的探讨控制营养状况(COUNT)评分与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修复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1月20日—2022年11月20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DFU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创面修复情况的不同分为非创面修复组(n=47)和创面修复组(n=33)。记录创面修复与住院时间,比较创面修复组与非创面修复组的临床特征及CONUT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FU创面修复的影响因素。结果非创面修复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是16.00(10.50,24.00)d,短于创面修复组患者的44.00(31.00,61.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创面修复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踝肱指数(ABI)、CONUT评分以及营养不良比率均高于创面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NUT评分、营养不良、TC、ABI是DFU创面修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DFU患者的营养不良、ABI、TC和CONUT评分均会对其创面修复造成不利影响,而CONUT评分可以准确预测患者的创面修复风险,可以作为临床医生早期评估DFU的可靠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营养状况评分 糖尿病足溃疡 创面修复 相关性 糖尿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乔萌萌 贾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82-286,共5页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GSV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138例GSV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VTE的46例患者作为VT...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GSV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138例GSV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VTE的46例患者作为VTE组,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根据VTE组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按1:2的比例选取92例术后未发生VTE的患者作为NVTE组。分析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TE组患者术前有下肢静脉炎病史的比例、术后1dD-二聚体(D-D)水平、术后1 d血小板计数(PLT)、术后1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NVTE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NVTE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有下肢静脉炎病史、术中出血量较高、术后1dD-D水平较高、术后1 d PLT较高及术后1dhs-CRP水平较高均为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有术前下肢静脉炎病史、术中出血量≥86.43 ml、术后1dD-D水平≥443.36μg/L、术后1dPLT≥295.63×10~9/L、术后1dhs-CRP水平≥10.62 mg/L时,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发生VTE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前有下肢静脉炎病史,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D-D、PLT、hs-CRP水平较高的患者术后发生VTE的风险更高,应尽早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 高位结扎剥脱术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对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芳 贾伟 崔海月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42-446,共5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对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接受综合...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对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接受综合干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93,接受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和对照组(n=107,未接受围手术期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专科信息和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相关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启动低分子肝素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但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感染、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比例、下肢DVT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可降低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DVT的发生率,降低全身麻醉和术中低体温的比例,缩短术后启动低分子肝素的时间,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下肢骨折 围手术期 综合干预 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血流动力学校正术的综合疗法对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16
作者 张蕴鑫 徐圣杰 +1 位作者 刘建龙 蒋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血流动力学校正术(CHIVA)的综合疗法对下肢静脉曲张(VVLE)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80例VV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 目的探讨基于血流动力学校正术(CHIVA)的综合疗法对下肢静脉曲张(VVLE)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80例VV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腔内激光结合泡沫硬化剂治疗的方案,干预组患者采取CHIVA结合泡沫硬化剂治疗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前和术后12周的静脉血流速度、病情、疼痛程度,术后6个月、1年的复发率和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术后12周,干预组患者浅静脉血流速度、深静脉血流速度、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干预组患者皮肤灼烧、皮下淤血、术后疼痛及皮肤溃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HIVA的综合疗法能有效提高VVLE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静脉血流速度和疼痛程度,改善病情,提高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校正术 下肢静脉曲张 综合疗法 疗效 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栓压力带对胸部创伤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
17
作者 胡淼 张冬 程志远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536-539,568,共5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栓压力带对胸部创伤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98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n=162,使用低分...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栓压力带对胸部创伤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98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n=162,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栓压力带进行VTE预防)和对照组(n=136,仅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VTE预防)。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VTE的发生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以开放性创伤、合并肺损伤为主,少数患者存在意识障碍。两组患者创伤情况、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共13例患者发生VTE,其中,联合组患者VTE发生率为1.8%(3/16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3%(10/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栓压力带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胸部创伤患者术后发生VTE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抗血栓压力带 胸部创伤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术中流程对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
18
作者 李春霞 李慧 +1 位作者 郭榕晨 贾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2-45,97,共5页
目的探讨优化术中流程对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手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合并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采取术中常规处理的患者... 目的探讨优化术中流程对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手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合并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采取术中常规处理的患者作为常规处理组(n=51),将自2021年5月开始采取术中优化流程的患者作为优化流程组(n=6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结局。结果优化流程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处理组患者,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及术中输血的比例均低于常规处理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处理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流程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常规处理组患者(P﹤0.05)。优化流程组患者术后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及血栓长度均短于常规处理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病例。优化流程组无患者发生肺栓塞,常规处理组有6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肺栓塞,经过积极治疗后均治愈。两组患者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对于合并下肢DVT的手术患者,优化术中流程可以降低全身麻醉的使用率和术中输血的比例,减少术中出血量和低体温的发生,最终改善下肢DVT相关的临床表现,并有效预防继发的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优化流程 D-二聚体 肺栓塞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综合改良措施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19
作者 叶红莎 田雅静 田轩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1175-1179,1235,共6页
目的探讨术中综合改良措施对大隐静脉曲张(GSV)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GS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采用... 目的探讨术中综合改良措施对大隐静脉曲张(GSV)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GS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术中干预措施)和改良组(采用术中综合改良措施),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默契度、术后恢复进程、不同时刻[麻醉诱导前(T_(0))、手术10 min(T_(1))、术毕即刻(T_(2))]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D-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治疗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常规组患者,手术默契度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出院时间、患肢酸胀感消失时间和患肢沉重麻木感消失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_(0)、T_(1)时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T_(2)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改良组患者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PT、APTT、TT均长于常规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4.65%(2/43),低于常规组患者的23.26%(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术中综合改良措施可有效减轻GSV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从而降低术后炎性应激反应与血液高凝反应程度,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 血流动力学 术后应激反应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20
作者 张文洁 张曼 +2 位作者 林孟如 曲莹莹 贾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1423-1427,1442,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支架植入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随访期间(术后1年内)...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支架植入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随访期间(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n=36)和对照组(n=16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支架植入术和术后管理情况,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再狭窄组患者年龄≥65岁、长期大量吸烟、糖尿病、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5 mg/L及支架数量≥2个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年龄≥65岁)、长期大量吸烟、糖尿病、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5 mg/L)、植入多个支架(≥2个)均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与老年、长期大量吸烟、糖尿病、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以及植入多个支架均有关,临床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及时识别高危患者,强化治疗并定期复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支架植入术 支架内再狭窄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