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骨肿瘤术后下肢不等长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鸿锋 刘巍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00-707,共8页
过去十年,儿童骨肿瘤领域下肢延长技术研究进展显著,以ilizarov牵张成骨为核心,通过个体化调整牵拉速度促进新生骨生成。外固定装置(如Ilizarov环形架和单边支架)虽操作便捷,但疗程长、并发症多,而优化固定方法和药物辅助再生成为研究... 过去十年,儿童骨肿瘤领域下肢延长技术研究进展显著,以ilizarov牵张成骨为核心,通过个体化调整牵拉速度促进新生骨生成。外固定装置(如Ilizarov环形架和单边支架)虽操作便捷,但疗程长、并发症多,而优化固定方法和药物辅助再生成为研究热点。针对特定情况(如骨缺损<5 cm),骨骺生长调节技术可提供治疗选项。可延长假体,尤其是针对大段骨缺损,其微创和无创设计减少了并发症,但仍需改进材料、结构以应对感染和机械故障。髓内延长钉(如Precice钉)表现出高舒适度和低感染风险,但并发症管理不可忽视。目前治疗策略强调个性化,通过改进材料和固定技术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未来国产化骨延长技术的发展与成本降低是研究与实践的关键,旨在提升儿童骨肿瘤手术后下肢不等长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骨肿瘤 下肢 骨延长术
原文传递
计算机导航辅助骨盆软骨肉瘤切除手术预后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卓宇 刘巍峰 +6 位作者 邓志平 金韬 李远 蒋协远 鱼锋 张清 牛晓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76-684,共9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手术和传统手术对骨盆软骨肉瘤功能和肿瘤学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术治疗的骨盆软骨肉瘤136例,男65例、女71例,年龄(46.07±13.37)岁(范围13~73岁);原发性120例、继发...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手术和传统手术对骨盆软骨肉瘤功能和肿瘤学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术治疗的骨盆软骨肉瘤136例,男65例、女71例,年龄(46.07±13.37)岁(范围13~73岁);原发性120例、继发性16例,其中普通型软骨肉瘤109例(病理分化程度分级Ⅰ级7例、Ⅱ级83例、Ⅲ级19例)、去分化软骨肉瘤21例、间叶型3例、透明细胞型2例、黏液型1例;12例为多发骨软骨瘤病恶变;Enneking分期ⅠB期104例、ⅡB期32例;按解剖部位分类为骨盆Ⅰ区14例、Ⅱ区1例、Ⅲ区13例、Ⅰ+Ⅱ区16例、Ⅰ+Ⅳ区16例、Ⅱ+Ⅲ区47例、Ⅰ+Ⅱ+Ⅲ区25例、Ⅰ+Ⅱ+Ⅲ+Ⅳ区4例。所有病例按照切除边界分为囊内、边缘、广泛切除,计算机导航手术(导航组)45例、非导航手术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术前肿瘤分期、手术特征、外科边界分类、肿瘤学指标、重建方法、术后并发症及骨与软组织肿瘤功能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core,MSTS)。结果导航组未发生计算机导航系统相关的手术并发症。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37.82)个月(范围6~197个月)和(76.85±52.60)个月(范围5~225个月)。导航组和非导航组MSTS分别为(25.43±2.854)和(24.56±4.19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1,P=0.237)。导航组边缘切除10例、广泛切除35例,非导航组囊内切除12例、边缘切除32例、广泛切除4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77,P=0.004)。导航组术后局部复发4例(8.9%,4/45),非导航组20例(21.9%,2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0,P=0.046);导航组复发患者最终截肢2例、再次切除2例,非导航组最终截肢6例、再次切除14例。导航组3例(7%,3/45)发生远处转移,非导航组18例(20%,1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8,P=0.034)。导航组和非导航组术后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3.3%、72.6%,三年、五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1.1%、84.4%和74.8%、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81,P=0.024;χ^(2)=6.800,P=0.009)。导航组ⅠB期肿瘤五年生存率为96.7%、非导航组为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7,P=0.048);导航组ⅡB期肿瘤五年生存率为75.0%、非导航组为3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1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双下肢不等长14例、假体脱位2例、淋巴水肿2例、疝气1例及异体骨吸收1例,两组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骨盆软骨肉瘤切除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有利于获得安全的肿瘤外科边界,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生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骨盆 软骨肉瘤 外科边界
原文传递
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转化及H3F3A突变综合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宫丽华 刘巍峰 +4 位作者 单华超 孙晓淇 张铭 丁宜 牛晓辉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77-1179,共3页
目的对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转化及伴有H3F3A突变的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综合征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后的骨巨细胞瘤病例。例1为49岁女性,4年前患肱骨骨巨细胞瘤。3个月前发现骶骨及腰5椎... 目的对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转化及伴有H3F3A突变的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综合征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后的骨巨细胞瘤病例。例1为49岁女性,4年前患肱骨骨巨细胞瘤。3个月前发现骶骨及腰5椎体前方肿物,考虑骨巨细胞瘤转移。经denosumab 4次注射治疗后,切除该两处肿物。例2为22岁男性,左桡骨远端溶骨性病变,穿刺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经denosumab 3次注射治疗后,手术切除。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例1发现骶骨溶骨性破坏呈现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常见表现,腰5椎体前方肿物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考虑为副神经节瘤,且两处肿瘤均显示H3F3A G34W突变蛋白阳性。例2经denosumab治疗后组织形态部分表现为纤维肉瘤形态。结论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同时存在且均伴有H3F3A G34W突变时,考虑为肿瘤综合征,副神经节瘤成分并非denosumab治疗后改变。经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可以发生恶性转化,应与其他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溶骨性破坏 椎体前方 溶骨性病变 DENOSUMAB 桡骨远端 骶骨
原文传递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骨与软组织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病例再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兰 张铭 +5 位作者 孙晓淇 刘美 徐海荣 张婷婷 黄啸原 丁宜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45-750,共6页
目的筛选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中的CIC重排肉瘤(CRS)或BCOR-CCNB3肉瘤(BCS),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病理诊断为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且疑为尤文肉瘤但荧光原位杂交(FISH... 目的筛选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中的CIC重排肉瘤(CRS)或BCOR-CCNB3肉瘤(BCS),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病理诊断为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且疑为尤文肉瘤但荧光原位杂交(FISH)未检测到EWSR1基因重排的病例28例,采用FISH检测CIC基因断裂及BCOR基因断裂情况,从中筛选出CRS或BCS,部分BCS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结果筛选出CRS 5例,BCS 6例,各占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的17.9%(5/28)和21.4%(6/28),两者总占比为39.3%(11/28)。CRS 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15~65岁。其中4例发生于软组织,1例发生于骨组织。肿瘤细胞稍大,泡状核,核仁明显,呈弥漫片状、分叶状或血管周生长,间质可见纤维间隔,部分黏液变。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D99,部分病例表达Fli-1、TLE1、DUX4、WT-1、Calretinin。5例CRS患者随访7~22个月,2例死亡,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BCS 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8~20岁。其中4例发生于骨组织,2例发生于软组织。肿瘤细胞短梭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排列成实性或束状生长,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间或有细胞稀疏区伴间质黏液变。肿瘤细胞表达TLE1、CCNB3,少部分病例表达CD99、Fli-1。3例经RT-PCR验证为BCOR-CCNB3基因融合。6例BCS患者随访1~68个月,1例死亡,5例无瘤生存。结论39.3%的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为CRS或BCS肉瘤,分子检测有助于其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原位杂交 荧光 基因重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