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三种不同脱钙方法对骨肿瘤标本染色效果的差异 被引量:1
1
作者 蔡金华 宫丽华 +5 位作者 田萌萌 李兰 孙晓淇 王子艺 张铭 丁宜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5期499-500,516,共3页
活检病理诊断是骨病理诊断中重要的一环,由于骨组织质硬,必须经脱钙处理才能进行病理制片。骨组织中的钙盐以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形式存在,脱钙就是从有机基质中去除羟基磷灰石以软化骨标本的过程[1]。目前常见的脱钙剂大部分是酸类脱钙剂... 活检病理诊断是骨病理诊断中重要的一环,由于骨组织质硬,必须经脱钙处理才能进行病理制片。骨组织中的钙盐以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形式存在,脱钙就是从有机基质中去除羟基磷灰石以软化骨标本的过程[1]。目前常见的脱钙剂大部分是酸类脱钙剂,会不同程度地破坏组织形态、蛋白表达及核酸的完整性影响病理诊断,因此对于新的脱钙方法一直在探究中[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 脱钙 甲酸 依地酸 超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肿瘤分子病理诊断进展及2020版WHO分类变化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惠箴 丁宜 +2 位作者 杨婷婷 刘志艳 蒋智铭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21-1226,共6页
本文列举近几年对骨肿瘤诊断有价值的分子指标及相应的免疫标志物,并解读2020年第5版WHO骨肿瘤分类的一些主要变化,旨在更好地帮助完成临床诊断。
关键词 免疫标志物 分子指标 骨肿瘤 临床诊断 WHO分类 分子病理诊断
原文传递
H3.3 K36M突变蛋白表达在软骨母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宫丽华 张文 +4 位作者 董荣芳 张婷婷 孙晓淇 张铭 丁宜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H3.3的36位赖氨酸至甲硫氨酸(K36M)突变蛋白表达在软骨母细胞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软骨母细胞瘤及其他骨肿瘤病例,光镜观察并结合临床影像学明确诊断。EnVisio... 目的探讨组蛋白H3.3的36位赖氨酸至甲硫氨酸(K36M)突变蛋白表达在软骨母细胞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软骨母细胞瘤及其他骨肿瘤病例,光镜观察并结合临床影像学明确诊断。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3.3 K36M突变蛋白的表达。结果骨肿瘤共计196例:软骨母细胞瘤68例(包括6例复发病例),骨巨细胞瘤59例,内生软骨瘤9例,透明细胞软骨肉瘤3例,软骨肉瘤Ⅰ级9例,软骨肉瘤Ⅱ级9例,软骨肉瘤Ⅲ级2例,去分化软骨肉瘤11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9例,非骨化性纤维瘤9例,成软骨为主型骨肉瘤2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95.6%(65/68)的软骨母细胞瘤呈H3.3 K36M突变蛋白阳性表达,其余128例皆为阴性。诊断的灵敏度为95.6%,特异度为100.0%。结论免疫组织化学H3.3 K36M突变蛋白检测在软骨母细胞瘤中显示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母细胞瘤 北京积水潭医院 软骨肉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非骨化性纤维瘤 骨巨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成软骨
原文传递
denosumab治疗前后骨巨细胞瘤组织形态及分子表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宫丽华 董荣芳 +3 位作者 张文 孙晓淇 张铭 丁宜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denosumab治疗前后组织学形态与分子表型的改变。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10例经denosumab治疗的骨巨细胞瘤病例,行光镜观察。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进行H3.3、RANK、RANKL的表达检...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denosumab治疗前后组织学形态与分子表型的改变。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10例经denosumab治疗的骨巨细胞瘤病例,行光镜观察。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进行H3.3、RANK、RANKL的表达检测,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H3F3A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10例患者包括女性6例,男性4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发病部位在骶骨有5例,在股骨、桡骨、胫骨、肩胛骨及髌骨各有1例。术前使用denosumab治疗3~6个月。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5、6、11、14个月复发,其余术后经随访4~24个月未见复发。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表现为巨细胞消失伴显著的新骨形成。治疗后复发病例表现为经典巨细胞瘤结构的复现并伴有denosumab治疗后的成骨形态。免疫组织化学H3.3染色10例均显示治疗前后一致性的瘤细胞核表达,RANK表达于多核巨细胞与单核细胞,RANKL表达于肿瘤细胞。Sanger测序显示所有病例均存在H3F3A G34W突变。结论通过对denosumab治疗前后骨巨细胞瘤组织形态及RANK、RANKL、H3.3免疫表型辅助分析,显示骨巨细胞瘤的细胞组成,并能对denosumab的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北京积水潭医院 治疗前后 组织学形态 新骨形成 治疗机制 瘤细胞核 DENOSUMAB
原文传递
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转化及H3F3A突变综合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宫丽华 刘巍峰 +4 位作者 单华超 孙晓淇 张铭 丁宜 牛晓辉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77-1179,共3页
目的对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转化及伴有H3F3A突变的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综合征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后的骨巨细胞瘤病例。例1为49岁女性,4年前患肱骨骨巨细胞瘤。3个月前发现骶骨及腰5椎... 目的对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转化及伴有H3F3A突变的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综合征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后的骨巨细胞瘤病例。例1为49岁女性,4年前患肱骨骨巨细胞瘤。3个月前发现骶骨及腰5椎体前方肿物,考虑骨巨细胞瘤转移。经denosumab 4次注射治疗后,切除该两处肿物。例2为22岁男性,左桡骨远端溶骨性病变,穿刺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经denosumab 3次注射治疗后,手术切除。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例1发现骶骨溶骨性破坏呈现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常见表现,腰5椎体前方肿物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考虑为副神经节瘤,且两处肿瘤均显示H3F3A G34W突变蛋白阳性。例2经denosumab治疗后组织形态部分表现为纤维肉瘤形态。结论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同时存在且均伴有H3F3A G34W突变时,考虑为肿瘤综合征,副神经节瘤成分并非denosumab治疗后改变。经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可以发生恶性转化,应与其他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溶骨性破坏 椎体前方 溶骨性病变 DENOSUMAB 桡骨远端 骶骨
原文传递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骨与软组织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病例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兰 张铭 +5 位作者 孙晓淇 刘美 徐海荣 张婷婷 黄啸原 丁宜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45-750,共6页
目的筛选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中的CIC重排肉瘤(CRS)或BCOR-CCNB3肉瘤(BCS),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病理诊断为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且疑为尤文肉瘤但荧光原位杂交(FISH... 目的筛选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中的CIC重排肉瘤(CRS)或BCOR-CCNB3肉瘤(BCS),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病理诊断为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且疑为尤文肉瘤但荧光原位杂交(FISH)未检测到EWSR1基因重排的病例28例,采用FISH检测CIC基因断裂及BCOR基因断裂情况,从中筛选出CRS或BCS,部分BCS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结果筛选出CRS 5例,BCS 6例,各占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的17.9%(5/28)和21.4%(6/28),两者总占比为39.3%(11/28)。CRS 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15~65岁。其中4例发生于软组织,1例发生于骨组织。肿瘤细胞稍大,泡状核,核仁明显,呈弥漫片状、分叶状或血管周生长,间质可见纤维间隔,部分黏液变。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D99,部分病例表达Fli-1、TLE1、DUX4、WT-1、Calretinin。5例CRS患者随访7~22个月,2例死亡,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BCS 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8~20岁。其中4例发生于骨组织,2例发生于软组织。肿瘤细胞短梭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排列成实性或束状生长,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间或有细胞稀疏区伴间质黏液变。肿瘤细胞表达TLE1、CCNB3,少部分病例表达CD99、Fli-1。3例经RT-PCR验证为BCOR-CCNB3基因融合。6例BCS患者随访1~68个月,1例死亡,5例无瘤生存。结论39.3%的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为CRS或BCS肉瘤,分子检测有助于其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原位杂交 荧光 基因重排
原文传递
骨巨细胞瘤H3.3免疫组织化学阴性病例的H3F3A测序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宫丽华 张文 +2 位作者 孙晓淇 张铭 丁宜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H3.3免疫组织化学阴性病例存在的H3F3A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181例GCTB,行光镜观察并结合临床影像学明确诊断。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H3.3免疫组织化学阴性病例存在的H3F3A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181例GCTB,行光镜观察并结合临床影像学明确诊断。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H3.3染色检测H3F3A G34W突变蛋白的表达,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阴性的病例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H3F3A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H3.3以细胞核阳性反应为阳性标准,181例GCTB:阳性164例,阴性17例,阳性率90.61%。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阴性的17例采用DNA Sanger测序法检测H3F3A基因突变情况。测序结果显示8例存在突变,分别为:3例G34L(glycine 34 to leucine,3/181,1.66%),3例G34V(glycine 34 to valine,3/181,1.66%),2例G34R(glycine 34 to arginine,2/181,1.10%),其余9例均为野生型(glycine 34,9/181,4.97%)。经测序分析证实免疫组织化学H3.3阴性的病例中并无G34W突变。H3.3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测序分析,诊断GCTB总体阳性率可达95.03%。结论H3.3免疫组织化学可检测存在H3F3A G34W突变的GCTB,对其他罕见突变类型及野生型不具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突变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