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本位·师法传统·理论再塑——“中国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的研究路径与理论地图
1
作者 王海洲 丁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共7页
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电影试图走出一条民族化之路,涌现出诸多具有东方式审美品格与民族风格的影像作品,这些作品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化为本位,师法传统,建构民族化的理论路径,正是“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与中... 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电影试图走出一条民族化之路,涌现出诸多具有东方式审美品格与民族风格的影像作品,这些作品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化为本位,师法传统,建构民族化的理论路径,正是“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研究”现阶段的工作。可以说,追寻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观念,透过中国电影具体的实践创作,捕捉两者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理论体系,是中国电影研究者始终践行的方向和理应完成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中国文艺传统 电影民族理论 中国电影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文化症候:当代中国电影的城中村图绘 被引量:1
2
作者 叶航 李新纪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新世纪以来,城中村空间日渐成为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图绘对象,《奇迹·笨小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路过未来》等影片聚力于展呈与城市“似近实远”的城中村空间,细描城中村人具体而微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人与空间的“互塑”... 新世纪以来,城中村空间日渐成为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图绘对象,《奇迹·笨小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路过未来》等影片聚力于展呈与城市“似近实远”的城中村空间,细描城中村人具体而微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人与空间的“互塑”关系、阶层流动的空间向度、空间认同与身份认同--这些电影文本是对城中村的空间再生产,表征着某种社会文化症候。一定程度上,这些经影像叙事建构/重构的城中村空间可被视为勘察当代中国历史变迁、社会情状与文化症候的重要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当代中国电影 空间生产 文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电影“风物”修辞下的隐秘叙事--《在街上》“城市风物”叙事研究
3
作者 章龙 张仲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6,共5页
城市对于电影意味着什么?通常情况下,城市仅仅是电影叙事的发生空间,就如戏剧舞台上的布景一般,总是承担一种辅助的功能。然而,在建筑研究中,对“风物”的关注却为人们理解电影中的城市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学者马援指出:“‘城市风物... 城市对于电影意味着什么?通常情况下,城市仅仅是电影叙事的发生空间,就如戏剧舞台上的布景一般,总是承担一种辅助的功能。然而,在建筑研究中,对“风物”的关注却为人们理解电影中的城市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学者马援指出:“‘城市风物’是打开一座城市历史文化意义的标签,它刻录着一座城市远古今朝的发展过程。城市风物是活在当下的历史,是时空叠加的沉积;它不是孤立的、无结构和无序的,而是被一串串联动的空间隐喻符号以历史的、文化的、语言的或是艺术的方式相互交织而凝结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研究 戏剧舞台 历史文化意义 风物 电影叙事 活在当下 隐喻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范式的《似水流年》:中国电影的东方意趣与文化景观
4
作者 丁明 郑洁丽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6-103,共8页
中国电影从业者群体总是意图寻找建构东方现代电影美学的方法与路径。一百多年来,中国导演创作了许多颇具传统文化韵味的电影作品,但少见能够创建范式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陆港两地合拍片,《似水流年》试图在新旧文化交替与城乡发展变... 中国电影从业者群体总是意图寻找建构东方现代电影美学的方法与路径。一百多年来,中国导演创作了许多颇具传统文化韵味的电影作品,但少见能够创建范式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陆港两地合拍片,《似水流年》试图在新旧文化交替与城乡发展变换的时代变局中,以对故土家园的深情书写,完成文化层面的再度审思,因而使自身成为具有特殊价值与意义的文化样本。该部作品以“空”“远”“游”为空间造型方法,形塑乡土景观,以意象化空间建构为思路,显现出其深受中国古典艺术审美传统中“立象尽意”观念影响的事实。此外,影片也以伦理叙事为路径,踏上文化寻根的旅途,发出时代转角的叩问,可谓是经由文化传统实现现代影像转换的典型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似水流年》 影像范式 诗意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民喜剧电影的跨文化翻拍研究——以《家族之苦》和《麻烦家族》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洲洋 《新闻研究导刊》 2017年第13期126-126,202,共2页
日本导演山田洋次以其独特的平民喜剧风格,在日本影坛独树一帜。其电影紧紧围绕着日常生活开展,人物的悲欢都是在日本独有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发生的。这样的电影往往是比较难翻拍的,但是黄磊将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翻拍成了《麻烦家族... 日本导演山田洋次以其独特的平民喜剧风格,在日本影坛独树一帜。其电影紧紧围绕着日常生活开展,人物的悲欢都是在日本独有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发生的。这样的电影往往是比较难翻拍的,但是黄磊将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翻拍成了《麻烦家族》。平民喜剧跨越两个不同的文化后,能否将原有的喜剧元素进行保留、呈现?还是本土化后呈现新的面貌?本文旨在分析比较这两部电影,探寻市民喜剧跨文化翻拍的特点,为今后研究翻拍电影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田洋次 《家族之苦》 《麻烦家族》 平民喜剧 跨文化翻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主电影知识体系建设的挑战与愿景——对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的讨论及其延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道新 侯光明 +5 位作者 饶曙光 丁亚平 吴冠平 陈刚 李镇 赵丽芳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10期55-65,I0002,共12页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正在展开的重大命题,而中国自主电影知识体系的建设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跟文学、艺术以及美术、音乐等领域知识体系建设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电影知识体...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正在展开的重大命题,而中国自主电影知识体系的建设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跟文学、艺术以及美术、音乐等领域知识体系建设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建设,在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其中,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hinese Cinema Knowledge System,简称CCKS)的建设就是一个有力抓手,也是中国自主电影知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个案。2024年7月7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邀请李道新、侯光明、饶曙光、丁亚平、吴冠平、陈刚、李镇、赵丽芳等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愿景等,进行了颇有针对性的对话交流,以期把对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建设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平台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对话交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CCK 典型个案 取得的成绩 加快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制人题材电影的伦理透视
7
作者 李蕊 袁园 +1 位作者 赵斌 韩贵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145-160,共16页
主持人语近年来,随着人体克隆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数字孪生、“数字纪念”的产品和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越发普遍,人类与各种形式的自我复制体之间的伦理关系成为热门话题,大量“复制人”题材的科幻电影随之涌现,将“本体人”与“复制人”... 主持人语近年来,随着人体克隆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数字孪生、“数字纪念”的产品和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越发普遍,人类与各种形式的自我复制体之间的伦理关系成为热门话题,大量“复制人”题材的科幻电影随之涌现,将“本体人”与“复制人”的角色冲突深化为人类中心主义危机和主体性存在焦虑的主题,契合了当前“后人类”伦理困境与人文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复制 科幻电影 主体性存在 主持人 伦理关系 热门话题 人类中心主义 角色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香港电影与中国文化传统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海洲 虞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60,共11页
百余年来,在娱乐本位的表象下,中国香港电影始终在多个维度保持着与内地主流文化的内在联系。在价值取向上,中国香港电影自萌芽之初便以儒家文化及岭南文化为精神内核,以“导人向善,导人向上”的文化追求聚焦于平民生活的日常呈现;一些... 百余年来,在娱乐本位的表象下,中国香港电影始终在多个维度保持着与内地主流文化的内在联系。在价值取向上,中国香港电影自萌芽之初便以儒家文化及岭南文化为精神内核,以“导人向善,导人向上”的文化追求聚焦于平民生活的日常呈现;一些代表性的中国香港影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追求古典化的影像风格,为海外华人观众提供了抒发故国思绪的影像载体;此外,对戏曲元素及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运用也彰显了中国香港电影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另一层联结。这些继承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构成了中国香港电影独特的美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电影 民族性 中国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发》:民族诗性电影的“再次出发”
9
作者 王海洲 虞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3-28,共6页
2024年7月1日,刘智海新作《出发》登陆内地院线,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的献礼片,该片讲述了1917年,临近师范毕业的学生毛泽东和学长萧子升决定徒步千里游学的故事。在创作方法上,电影则延续了导演刘智海在《云霄之上》中的民族... 2024年7月1日,刘智海新作《出发》登陆内地院线,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的献礼片,该片讲述了1917年,临近师范毕业的学生毛泽东和学长萧子升决定徒步千里游学的故事。在创作方法上,电影则延续了导演刘智海在《云霄之上》中的民族化实践与探索,力求突破同类题材中脸谱化和模式化的束缚,并从中国古典山水绘画经验中借力,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挪用与转化,在叙事、影像和空间上尝试将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审美进行有机融合与嫁接,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民族形态探索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创作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 山水美学 诗性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象、仁道与意境:中国电影中的传统美学精神显现
10
作者 王海洲 张琳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9-87,共9页
中国电影的形式风格,深受中国美学精神的影响。在中国电影发展的一百一十多年间,众多创作者在其作品内,融入了从传统中继承而来的审美旨趣和美学观念。中国美学经由儒、道、释精神不断融合、凝炼,形成其独特的民族品格,追求一种建立在... 中国电影的形式风格,深受中国美学精神的影响。在中国电影发展的一百一十多年间,众多创作者在其作品内,融入了从传统中继承而来的审美旨趣和美学观念。中国美学经由儒、道、释精神不断融合、凝炼,形成其独特的民族品格,追求一种建立在“美”的基础之上的真善美的统一。本文聚焦“中国电影美学风格”命题,以“兴象”“仁道”“意境”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为依托,试图探究两者之间存在的某种逻辑演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中国美学 仁道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小说叙事志趣的复兴:网络文学与IP电影的“情”“志”表达
11
作者 王海洲 孟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5-53,共9页
近年来,消费文化盛行,以短视频、博客段子等为代表的碎片化、娱乐化的视觉狂欢文化逐渐代替传统的文字、图像艺术成为中国社会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症候。网络文学生成于这样的大环境之中,其作品改编IP电影也随着行业的鼎沸成为一股流行趋... 近年来,消费文化盛行,以短视频、博客段子等为代表的碎片化、娱乐化的视觉狂欢文化逐渐代替传统的文字、图像艺术成为中国社会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症候。网络文学生成于这样的大环境之中,其作品改编IP电影也随着行业的鼎沸成为一股流行趋势。然而市场喧嚣之余,大量创作者却始终保有一定的“寄怀”思绪,通过对外“感物”和向内自醒的咏志抒情表达,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传统叙事志趣与现代人文意识之间的桥梁,在传承与复苏中国叙事志趣传统的同时,为当代通俗文化与大众美学赋予更细腻的情感结构与更多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叙事志趣 网络文学 IP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形象的差异化建构:当代中国艺术电影在泰国的传播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淞可 刘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25,共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将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电影局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也指出2025年中国银幕总数将超过10万块,2035年中国将建成电影强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将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电影局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也指出2025年中国银幕总数将超过10万块,2035年中国将建成电影强国。文化强国与国家的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文化形象建设密切相关。国家文化形象承载着内外部公众对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精神品格、行为模式等的综合认知,是提升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艺术 中国电影发展 电影强国 文化影响力 外部公众 国家文化形象 精神品格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溯与对话:气氛美学的电影批评向度——批评的批评与批评的接续
13
作者 黄素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8,共6页
回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学界出现了本体批评、叙事批评和文化批评等批评范式,它们既丰富了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话语实践,又促进了电影镜头语言的创新;但随着时代发展日益凸显出积弊。“气氛”是德国美学家波默“气氛美学”思想的... 回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学界出现了本体批评、叙事批评和文化批评等批评范式,它们既丰富了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话语实践,又促进了电影镜头语言的创新;但随着时代发展日益凸显出积弊。“气氛”是德国美学家波默“气氛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恰巧在电影中气氛也是无处不在。故而从“气氛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20世纪80年代电影理论批评的历史图景,发掘电影批评中与气氛有关的美学批评传统,并立足当下思考一种以“气氛”为本体的美学批评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理论批评 气氛美学 气氛 具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再现的争论--基于认识论角度的考察
14
作者 王俊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9-24,共6页
关于电影再现的争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对“再现”概念的理解和电影特性的把握。而对“再现”概念的认识论争端则主要可以分为分析哲学与符号学两条脉络。分析哲学将“像”作为电影再现问题的讨论核心;符号学则从“指示”入手,试图... 关于电影再现的争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对“再现”概念的理解和电影特性的把握。而对“再现”概念的认识论争端则主要可以分为分析哲学与符号学两条脉络。分析哲学将“像”作为电影再现问题的讨论核心;符号学则从“指示”入手,试图构建电影再现的符码系统。这两种认识论看上去相互争执,甚至可能有所对立。然而如果将朗西埃的“政治学”观点引入其中,就会发现,两条脉络对电影“再现”问题的争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电影认识论的分层。而这一分层导致的认识论断裂则为电影知识生产带来了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再现 认识论 朗西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韵生动”的跨媒介美学流变——兼论戏曲电影中的“气韵”
15
作者 桑陌 章龙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90,共6页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念,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然而对于“气韵生动”的概念理解却呈现出各种分歧。从绘画而来的“气韵生动”本身就处于技艺与美学的双重身份中。本文拟从美学角度考察“气韵生动”是如何被建构的,并从“...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念,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然而对于“气韵生动”的概念理解却呈现出各种分歧。从绘画而来的“气韵生动”本身就处于技艺与美学的双重身份中。本文拟从美学角度考察“气韵生动”是如何被建构的,并从“气韵生动”的美学概念入手,以戏曲为例,考察“气韵生动”的跨媒介流变,兼论戏曲电影创作中如何以“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为支点,完成戏曲到戏曲电影的跨媒介美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方美学 跨媒介融合 戏曲电影 气韵生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香港警匪电影中的动作设计与表达
16
作者 方兆力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5期28-33,共6页
21世纪以来,香港地区警匪电影在总体创作格局变革之下,开启了一段自觉且艰难的突围路程。其间叙事的调整、人物形象的重新定位,在一定程度上皆突破了20世纪纯粹港产的既定类型面貌,特别是在文戏中增大了人物内心戏的比重,相较于文戏而言... 21世纪以来,香港地区警匪电影在总体创作格局变革之下,开启了一段自觉且艰难的突围路程。其间叙事的调整、人物形象的重新定位,在一定程度上皆突破了20世纪纯粹港产的既定类型面貌,特别是在文戏中增大了人物内心戏的比重,相较于文戏而言,动作戏的调整却是好坏参半,既有新的尝试也有东施效颦式的癫狂,整体水平参差不一,在动作设计思路与技巧上略显单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 狭窄空间 长镜头 追逐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中西电影的思维共有与精神融通
17
作者 马翱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5-92,共8页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虚实概念是中西方共有的“哲学—美学”思维。虚实美学思维的共有,催生了融通中西电影美学的虚实精神。因思维认知的迥异有别,中西电影用于生成虚实审美的具体路径不尽相同;因民族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先在差异,中西电影...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虚实概念是中西方共有的“哲学—美学”思维。虚实美学思维的共有,催生了融通中西电影美学的虚实精神。因思维认知的迥异有别,中西电影用于生成虚实审美的具体路径不尽相同;因民族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先在差异,中西电影虚实精神的审美追求亦有分殊。以“虚实”为对象,窥见中西电影共有的思维方式,从审美生成与审美追求两个向度,洞明共存于二者之中的虚实美学精神,无疑是中国电影理论话语建构的先行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实 中西电影 思维共有 精神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露与疗愈:电影《驾驶我的车》中“创伤”叙事
18
作者 周玲玉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2期116-121,共6页
滨口龙介的影片创作风格独特,多以自然主义为基础,注重对于细节和人物情感的表现,热衷于在自己的作品中设置生活的谜题或困境,结合实验性的叙事方法,让电影文本和生活文本充分融合,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和复杂性。滨口龙介的新作《驾... 滨口龙介的影片创作风格独特,多以自然主义为基础,注重对于细节和人物情感的表现,热衷于在自己的作品中设置生活的谜题或困境,结合实验性的叙事方法,让电影文本和生活文本充分融合,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和复杂性。滨口龙介的新作《驾驶我的车》也延续了这种创作特色,从故事的具象化讲述和艺术化呈现中揭露导演对情感关系的态度。《驾驶我的车》将创伤记忆作为电影文本分析的方法论,回到具体的文本层面,且探讨创伤记忆是如何在视觉表达和道具运用中被呈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口龙介 驾驶我的车 创伤记忆 呈现与疗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衍生品研究的新视角与开发探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楚天 《花炮科技与市场》 2019年第1期55-56,67,共3页
电影衍生品是电影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方向,这一点成了当今中国从业者和研究者们的共识。文章以电影衍生品的再理解为出发点,从新的角度看待已有的实践和成熟案例,探究电影衍生品发展的经济和文化规律,推断中国电影衍生品产业的阻碍和未来... 电影衍生品是电影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方向,这一点成了当今中国从业者和研究者们的共识。文章以电影衍生品的再理解为出发点,从新的角度看待已有的实践和成熟案例,探究电影衍生品发展的经济和文化规律,推断中国电影衍生品产业的阻碍和未来应该被重视的潜力空间,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生 电影衍生品 影游联动 主题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底层”问题研究
20
作者 程珊珊 樊华 《视听》 2019年第12期64-66,共3页
本文研究的是2000年以来,在中国电影全面进入消费化时代后,电影如何对底层进行呈现。从叙事的转变、空间的显现、阶层与性别交织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发现电影中的底层呈现已经由统一走向了多元,它看似逐渐消隐在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实... 本文研究的是2000年以来,在中国电影全面进入消费化时代后,电影如何对底层进行呈现。从叙事的转变、空间的显现、阶层与性别交织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发现电影中的底层呈现已经由统一走向了多元,它看似逐渐消隐在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实则以多元化、碎片化的姿态曲折地显现于银幕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底层 商业化 消隐 显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