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经营方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生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赛克 高广磊 +2 位作者 于明含 丁国栋 赵媛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3,共7页
以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为研究区,调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生态特征,探究近自然、常规和对照3种经营方式对华北落叶松幼龄林、中龄林和近成熟林林下草本层多样性和生物量、枯落物层持水特性以及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林龄... 以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为研究区,调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生态特征,探究近自然、常规和对照3种经营方式对华北落叶松幼龄林、中龄林和近成熟林林下草本层多样性和生物量、枯落物层持水特性以及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林龄的增长,近自然经营方式的林下草本多样性呈上升趋势,对照区呈下降趋势,常规经营方式无明显变化;常规经营在幼龄林阶段草本生物量更高,达1.0t/hm2以上,而中龄林和近熟林则为近自然经营优于常规经营和对照经营;常规经营在中龄林阶段枯落物积累更多,达到29.07t/hm2,拦蓄量也更高,达到58.86t/hm2,近熟林阶段则为近自然经营更有利于提高枯落物的蓄积和拦蓄效果,分别达到了39.27t/hm2和81.38t/hm2;林分土壤容重为近自然经营下最小,常规经营下最大,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综合来看,近自然经营模式更有利于林下草本植被的生长和枯落物的积累,特别是在林分趋于成熟时,对于提高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增强地表保水保土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林 多样性 生物量 枯落物持水特性 土壤容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不同母岩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群生态位差异 被引量:3
2
作者 董茜 尤勇刚 +4 位作者 罗为群 刘绍华 王根柱 刘玉国 周金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9-859,共11页
以广西平果市纯石灰岩、石灰岩夹白云岩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群落调查基础上,应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纯石灰岩生境下调查到维管植物56种,隶属于35科45属,石灰岩夹白... 以广西平果市纯石灰岩、石灰岩夹白云岩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群落调查基础上,应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纯石灰岩生境下调查到维管植物56种,隶属于35科45属,石灰岩夹白云岩生境下调查到维管植物44种,隶属于33科42属。两种生境下桑科(Moraceae)物种丰富度均占有明显优势,主要为榕属及波罗蜜属。豆科(Leguminosae)、荨麻科(Urticaceae)、楝科(Meliaceae)植物在纯石灰岩生境占优势;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在石灰岩夹白云岩生境下占优势,群落总体相似性较低。乔木层植物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灌木层植物葡萄叶艾麻(Laportea violacea)与草本层植物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为两种母岩生境植被中的共有物种且生态位宽度指数较高。纯石灰岩森林乔木层与灌木层优势种生态位完全不重叠种对数量较石灰岩夹白云岩森林高14对,纯石灰岩森林乔木、灌木物种相对丰富。在岩溶区进行植被恢复建设中,应依据不同岩性背景优先选择生态位宽度较宽的物种作为先锋树种,同时考虑与其生态位重叠指数低的树种作为伴生种,避免植物不适宜生长或生态位功能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岩 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异质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高寒草甸区次生群落特征及种间关联性 被引量:9
3
作者 徐赟 罗久富 +2 位作者 周金星 王丽娜 杨梅香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期41-51,共11页
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决定了群落的特征和动态。为揭示青藏铁路对高寒草甸区植被物种组成和种间关联的影响,沿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至那曲段,分别在距离铁路垂直距离5 m和300 m处设置样方,研究铁路沿线工程迹地次生群落和非工程迹地高寒草甸... 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决定了群落的特征和动态。为揭示青藏铁路对高寒草甸区植被物种组成和种间关联的影响,沿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至那曲段,分别在距离铁路垂直距离5 m和300 m处设置样方,研究铁路沿线工程迹地次生群落和非工程迹地高寒草甸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联性;在对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法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法,对植被群落总体关联性和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非工程迹地群落相比,工程迹地次生群落物种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次生物种数少于非工程迹地群落,但耐旱物种增加;次生群落植物分属17科,36属,46种;非工程迹地群落植物分属18科,38属,54种。方差比率检验发现,次生群落与非工程迹地群落统计量W分别为51.84 (χ0.05(36)^2=51.00),42.09 (χ0.95(36)^2=23.27),说明非工程迹地群落内总体关联度为不显著正关联,而次生群落群落总体关联度为显著正关联。主要物种种对间关联性显示,与非工程迹地群落相比,工程迹地次生群落种对间正关联比例上升,群落内各物种间的联结程度增强。总体上,工程迹地次生群落物种组成近10年内仍以耐旱耐贫瘠植物为主,处于演替过程中一个较稳定的阶段,短期或者较长时间内难以恢复至顶级高寒草甸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关联 青藏铁路 植物群落 高寒草甸 工程迹地 Spearman秩相关 Χ^2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典型退耕恢复植被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鑫 魏天兴 +3 位作者 陈宇轩 沙国良 任康 于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99-1907,共9页
为探究不同植被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黄土丘陵区油松、刺槐、沙棘和草地4种典型退耕恢复植被0~1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植被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黄土丘陵区油松、刺槐、沙棘和草地4种典型退耕恢复植被0~1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植被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刺槐的SOC、STN最高,油松的SOC、STN最低,STP表现为草地>刺槐>油松>沙棘。(2)不同恢复植被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性”,随土层深度增加,SOC和STN含量呈下降趋势,而STP的变异性较弱。特别是刺槐的SOC和STN在60~100 cm呈增加趋势。(3)不同恢复植被土壤SOC:STN(C:N)、SOC:STP(C:P)差异不显著(P>0.05),刺槐的土壤STN:STP(N:P)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土壤C:N、C:P、N:P均低于全球及全国平均水平,研究区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较快,P的有效性高,植被生长主要受N元素限制。(4)研究区土壤C:N、C:P和N:P主要受SOC和STN影响;土壤养分与土壤含水量(SWC)和土壤容重(BD)呈负相关,与土壤粉粒(slit)和黏粒(clay)含量呈正相关,STP对土壤细颗粒的响应强度大于SOC和STN。研究区土壤化学计量在不同退耕恢复植被间差异显著,其中刺槐的土壤养分含量较其他植被类型更好,可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恢复植被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柏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草本多样性的差异性影响及其关联度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林 周飘 +3 位作者 齐实 张岱 伍冰晨 崔冉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94-1801,共8页
探讨林分结构与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解析影响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主导林分结构因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可为北京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可持续发展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7个标准样地的实... 探讨林分结构与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解析影响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主导林分结构因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可为北京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可持续发展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7个标准样地的实测数据,选取了林分密度、郁闭度、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林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等8个林分结构指标,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筛选出影响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主导林分结构因子,并用响应面分析法将主导林分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影响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林分结构因子为郁闭度(P<0.01)、林分密度(P<0.01)和混交度(P<0.05);影响Pielou均匀性指数的林分结构因子为郁闭度(P<0.01)、林分密度(P<0.05)和混交度(P<0.01);影响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林分结构因子为林分密度(P<0.05),而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角尺度和大小比与各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郁闭度是影响林下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主导林分结构因子,郁闭度和混交度是影响林下Pielou均匀性指数的主导林分结构因子,林分密度是影响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主导林分结构因子,而对多样性整体水平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林分结构因子为郁闭度和混交度。(3)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林分结构的最优配置调整为:林分郁闭度=0.58,混交度=0.60,与优化前的侧柏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的平均水平(0.57)相比,预期值将提高约41.19%。综上所述,维持合理的林分结构是提升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林 林分空间结构 草本多样性 多元逐步回归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及其时间稳定性剖面分布 被引量:7
6
作者 李紫恬 王盛萍 +4 位作者 袁亚男 王旭 牛勇 张志强 朱金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1-499,共9页
了解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对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SM)及其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华北土石山区北京八达岭林场内分别选取阴、阳坡的高、中、低3个密度等级油松样地,观... 了解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对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SM)及其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华北土石山区北京八达岭林场内分别选取阴、阳坡的高、中、低3个密度等级油松样地,观测0~60 cm土壤深度SM,统计分析不同林分密度对剖面SM的影响,并采用平均相对偏差(MRD)、标准差(STD)和时间稳定性指数(ITS)等指标分析SM的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1)当水分环境条件较好时(如阴坡)密度对SM没有显著影响,只在水分条件较差情况下(如阳坡或平水年)不同密度间SM差异才有一定体现;(2)从SM剖面分布看,密度越高表层(0~20 cm)SM越低;而阴坡次表层(>20~40 cm)和深层(>40~60cm)则SM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大,表明阴坡油松植被密度的增大并没有引起显著的土壤干旱;(3)高密度STD值更低,SM较为稳定,且该现象在阳坡更明显。总体来看,随着SM增大,阴坡和阳坡ITS不同程度增大,但阳坡较阴坡ITS分布更为分散,ITS均值较大,而阴坡ITS分布更为集中,均值相对较小,进一步证实阴坡密度增大并没有引起显著的土壤干旱。因此,该地区种植密度对阳坡SM及其稳定性影响更明显,阳坡宜采用低密度林分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时间稳定性 种植密度 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兰围场典型林分土壤健康评价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曹红雨 高广磊 +3 位作者 丁国栋 赵媛媛 王岳 李旭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0期713-718,共6页
[目的]研究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林分下土壤健康状况,对人工林培育提出合理建议。[方法]以河北木兰围场天然次生林、落叶松林、油松林、落油混交林、落桦混交林5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容重、质量含水量、pH、<1mm物理性粘粒、有... [目的]研究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林分下土壤健康状况,对人工林培育提出合理建议。[方法]以河北木兰围场天然次生林、落叶松林、油松林、落油混交林、落桦混交林5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容重、质量含水量、pH、<1mm物理性粘粒、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有效磷8项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土壤健康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健康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然次生林、落白混交林、落叶松林、油松林、落油混交林。[结论]人工针叶林采伐后应适当补植乡土阔叶树种,促进人工林向复层、异龄、混交林结构方向发展,以提升土壤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人工林 土壤健康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常规果农间作模式下果树遮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晶晶 毕华兴 +3 位作者 郭孟霞 孙于卜 段航旗 彭瑞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5-191,共7页
为探讨晋西黄土区常规苹果树与农作物间作模式条件下不同树龄果树遮阴范围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合理的间作作物种植区域,以山西吉县果农间作条件下4~7 a生苹果树为试验材料,遵循平行光线下的相似性原理,将果树按其树体缩小50倍,制作不同... 为探讨晋西黄土区常规苹果树与农作物间作模式条件下不同树龄果树遮阴范围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合理的间作作物种植区域,以山西吉县果农间作条件下4~7 a生苹果树为试验材料,遵循平行光线下的相似性原理,将果树按其树体缩小50倍,制作不同林龄的苹果树3D模型,利用树体模型在研究区进行果树遮阴范围的动态测定。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单株苹果树遮阴面积在一天内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中午12∶00果树遮阴面积最小;在空间上,苹果树遮阴范围整体呈现不等宽弧型分布,且果树北侧遮阴大于南侧遮阴距离0.5~0.6 m。(2)在一天中,4~7 a生苹果树行间均受到同行苹果树(目标果树与邻株果树)的叠加遮阴,遮阴时长为4~9 h。(3)4 m×5 m株行距配置下间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域为1.41~1.91 m,5 m×5 m 株行距配置下间作作物的种植区域为1.63~2.14 m,且种植区域均随树龄的增加而减小。(4)间作作物行间适宜种植区域应采用南北向不等间距种植,并且适宜种植区北向距离大于南向距离0.6~0.7 m。综合研究区常规果农间作配置果树遮阴范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传统果农间作系统下不同树龄时期,间作作物的南北方向等间距种植模式存在不合理性。本研究依据晋西黄土区常规果农间作配置模式果树遮阴范围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果农复合系统间作作物的不同株行距配置下不同树龄的间作作物合理种植区,间作作物种植需考虑南北不等间距,且随着树龄增长间作范围应不断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 果农间作模式 遮阴面积 遮阴范围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排矸场对周边土壤种子库及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林雅超 郭小平 +4 位作者 李文烨 杨帆 罗超 郝嘉航 吴禹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1,共7页
煤矿排矸场的长期占压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然而,排矸场如何影响周边土壤种子库和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宁夏灵武市宁东矿区羊场湾第二排矸场为对象,通过调查排矸场周边不同距离的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探究排矸场对土... 煤矿排矸场的长期占压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然而,排矸场如何影响周边土壤种子库和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宁夏灵武市宁东矿区羊场湾第二排矸场为对象,通过调查排矸场周边不同距离的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探究排矸场对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的植物种类和密度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土壤种子集中分布在0~10 cm土层,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随着与排矸场距离增加,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植物多样性和密度随之增加后趋于稳定,排矸场对土壤种子库影响范围达300~500 m,对地上植被影响范围达100~300 m。排矸场对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格局影响不显著,对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的水平分布格局影响显著,排矸场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是周边的100~300 m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生态恢复 植被动态 干扰距离 相似性指数
原文传递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在中国北方10省(区)引种的适宜性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蒙蒙 丁国栋 +3 位作者 高广磊 赵媛媛 于明含 王德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1028,共8页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是中国北方常见的针叶乔木,也是沙区人工造林的重要树种。近年来,樟子松在部分地区出现衰退现象,引起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确定樟子松在中国北方引种的适宜区,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是中国北方常见的针叶乔木,也是沙区人工造林的重要树种。近年来,樟子松在部分地区出现衰退现象,引起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确定樟子松在中国北方引种的适宜区,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樟子松引种的主要气候因子;基于气候相似理论,以呼伦贝尔沙地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为固定样本区,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气候因子熵权,并计算加权气候相似距,再综合考虑加权气候相似距和土地资源环境因子,划分引种区类型。结果表明:(1)温度是影响樟子松引种的主导气候因子,其次是湿度、光照与海拔,风速对樟子松引种的影响相对较小;(2)将樟子松引种区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等4个类型区,引种类型区与中国气候区区划存在显著一致性(Kappa=0.7494);(3)樟子松引种的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寒温带湿润大区(ⅠA)、中温带湿润大区(ⅡA)和中温带亚湿润大区(ⅡB),较适宜区主要处于中温带亚干旱地区(ⅡC)和部分中温带湿润大区(ⅡA),较不适宜区主要位于暖温带亚湿润大区(ⅢB)、暖温带干旱大区(ⅢC)和高原地区,不适宜区主要处于中温带干旱大区(ⅡD)、中温带极干旱大区(ⅡE)暖温带极干旱大区(ⅢD)和北亚热带湿润大区(Ⅳ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 引种 气候相似理论 植被重建 荒漠化防治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区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 被引量:22
11
作者 赵媛媛 丁国栋 +2 位作者 高广磊 彭玏 崔晓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5-643,共9页
毛乌素沙区在自然条件、沙漠化程度和变化趋势及产业经济发展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合理地进行区域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选取自然条件、沙漠化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等方面12个指标,... 毛乌素沙区在自然条件、沙漠化程度和变化趋势及产业经济发展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合理地进行区域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选取自然条件、沙漠化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等方面12个指标,将毛乌素沙区划分为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过渡区、毛乌素沙地腹地典型草原区和西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区3个区、7个亚区、12个小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亚区和小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沙漠化防治 区划
原文传递
基于GF-2遥感影像的塑料大棚提取方法对比 被引量:18
12
作者 高梦婕 姜群鸥 +2 位作者 赵一阳 杨文涛 史明昌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5-134,共10页
为实现GF-2遥感影像在农业领域的有效利用,针对GF-2遥感影像提取塑料大棚,对比分析随机森林、CART决策树及支持向量机3种分类方法的应用,以GF-2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为研究区,通过潜在分割误差(PSE)、分割强... 为实现GF-2遥感影像在农业领域的有效利用,针对GF-2遥感影像提取塑料大棚,对比分析随机森林、CART决策树及支持向量机3种分类方法的应用,以GF-2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为研究区,通过潜在分割误差(PSE)、分割强度(NSR)、欧氏距离(ED)3个指标确定最优分割参数组合,利用随机森林(RF)算法筛选出参与分类的最优特征子集,采用随机森林、CART决策树、支持向量机3种分类器进行了塑料大棚提取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基于PSE、NSR和ED最优分割参数选择方法,应用于面向对象连片塑料大棚特定地物提取的研究分割效果较好;2)通过RF算法分析包含光谱、纹理、形状及相邻关系等多种特征,得出特征个数与分类精度之间呈现先逐渐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该方法在保证分类精度的同时,可有效删除冗余与不相关特征,以提高分类器性能;3)将采用最优特征子集的3种分类器进行对比,随机森林分类效果最好,分类正确率达到89.65%,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取GF-2遥感影像连片塑料大棚,为提取设施农业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2遥感影像 分割参数 随机森林 特征选择 塑料大棚提取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赵媛媛 武海岩 +2 位作者 丁国栋 高广磊 屠文竹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土地沙漠化过程及驱动力、沙漠化的生态环境影响、沙漠化防治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相关研究的指标、方法和主要发现,并展望了进一...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土地沙漠化过程及驱动力、沙漠化的生态环境影响、沙漠化防治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相关研究的指标、方法和主要发现,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浑善达克沙地开展的土地沙漠化相关研究于2003年以后突变式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00年是区域沙漠化的快速发展期,之后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沙漠化减缓。气候变化是触发区域沙漠化的关键自然因子,而过度放牧和植被建设是区域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直接人为主导因素。土地沙漠化是浑善达克沙地及周边地区沙尘天气频发的主要诱因,也影响了牧草供给、侵蚀控制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固沙植被的生理特征、不同治沙模式和技术的效益评估等研究为防沙治沙提供了理论支撑。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聚焦国家需求,准确提炼科学问题,丰富研究尺度和科学方法,以正确认识复杂的沙漠化过程,为沙漠化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土地沙漠化 生态环境效应 沙漠化防治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我国土壤盐碱化问题研究脉络和热点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马凯 饶良懿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0-102,共13页
为全面了解我国盐碱地研究的演化脉络、现状及前沿热点,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ce,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2—2021年国内发表的22606篇论文,从发文量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2—2021年盐碱地研究经历... 为全面了解我国盐碱地研究的演化脉络、现状及前沿热点,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ce,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2—2021年国内发表的22606篇论文,从发文量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2—2021年盐碱地研究经历了稳定发展、快速增长和相对饱和3个时期,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研究主题围绕盐胁迫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盐碱地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改良修复措施、土壤水盐运移机理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土壤盐碱化监测管理和盐生植物开发利用等5个主题展开;3)演化脉络历经盐碱地基础研究、盐碱化动态监测和盐碱地生态修复这3个阶段。综上,当前我国土壤盐碱化问题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生态修复对新方法、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探索与利用方面,未来盐碱地应加强基因技术、植物根际促生菌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等前沿热点在盐碱地治理中的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文献计量 CITESPACE 研究脉络和热点
原文传递
若尔盖县景观破碎化及湿地恢复优先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高跃鹏 张学霞 +2 位作者 方宇 张雪 郭建斌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5-158,共14页
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1980—2015年湿地景观破碎化及恢复优先性进行研究,以1980、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ArcGIS与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获取景观破碎化及湿地变化信息,实现对... 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1980—2015年湿地景观破碎化及恢复优先性进行研究,以1980、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ArcGIS与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获取景观破碎化及湿地变化信息,实现对若尔盖湿地景观破碎化及湿地动态演变过程的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湿地景观演变函数,揭示若尔盖湿地多年变化类型分布,并给出该区域湿地恢复的优先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和蔓延度指数的萎缩,斑块密度的上升及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增大。整个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湿地斑块平均面积减少了249.77 hm^2,斑块密度上升0.013 hm^-2。2)根据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涵义,将研究区湿地划分为稳定型、退化型、恢复型和波动型4种类型,研究发现退化型湿地的面积与稳定型湿地相比,是其75.43%,与恢复型湿地相比,是其2.27倍,若尔盖湿地退化严重,亟需进行湿地恢复。3)采用熵值法,以行政乡镇为若尔盖湿地恢复单元,得出若尔盖8个受影响的乡镇中,有2个一级恢复区、3个二级恢复区、3个三级恢复区。三级恢复区(阿西乡、嫩哇乡、达扎寺镇)应当予以优先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景观演变函数 熵值法 景观破碎化 湿地恢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