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寒门贵子”是“补偿”还是“选拔”出来的?——对两所精英大学2018—2023年高校专项计划招生的追踪研究
1
作者 金文旺 柳夕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高校专项计划是我国促进高质量教育公平、破解农村学生上好大学难而出台的一项入学机会补偿政策。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本研究对两所精英大学2018—2023年间高校专项计划的选录情况进行了持续追踪研究。从初审、降分、录取人数的总... 高校专项计划是我国促进高质量教育公平、破解农村学生上好大学难而出台的一项入学机会补偿政策。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本研究对两所精英大学2018—2023年间高校专项计划的选录情况进行了持续追踪研究。从初审、降分、录取人数的总体规模及变化趋势看,近几年高校专项计划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进入精英高校。同时,精英大学高校专项计划实际招生呈现“补偿不均,选拔有余”的鲜明特点,经济欠发达、教育发展水平薄弱省域的农村学生和学校在该计划中并未获得更多优质高校入学机会的补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在高校自主选拔和高考选拔中处于劣势。为此,应调整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办法及相关政策,确立“补偿为主,兼顾选拔”的价值导向并切实付诸实践,推进“实质的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专项计划 补偿 选拔 教育公平 精英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35年北京市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及教育资源配置预测研究
2
作者 安超 巴音 +1 位作者 阳科峰 张继艳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1-27,共7页
基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多状态人口预测模型,考虑死亡率、生育率、人口净迁移等影响因素,对北京市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变动进行预测。研究发现:2020—2035年,北京市3~5岁学龄人口规模处于不断缩小趋势;北京市学前教育教师... 基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多状态人口预测模型,考虑死亡率、生育率、人口净迁移等影响因素,对北京市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变动进行预测。研究发现:2020—2035年,北京市3~5岁学龄人口规模处于不断缩小趋势;北京市学前教育教师的需求整体上呈现平稳下降的变动过程,在保持现有教师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学前教育的教师供给量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供求平衡,随后伴随学前教育需求的下降,学前教育教师供给过剩的数量在2025—2035年逐步扩大;2020—2035年,学前教育生均经费将逐渐增加。为此,建议摸清家底,调研北京市各区域学前人口变动趋势,为优化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供真实数据支撑;统筹分配,拓展普惠性教育资源布局,补齐农村普惠性资源短板;提前预案,统筹利用学前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人口变动 教育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论域与重点前瞻:2023年中国教育治理研究述评
3
作者 张铭雨 周羽飞 孔梅 《社会治理》 2024年第4期110-120,共11页
2023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战略和具体实践为中国教育治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中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产生了数量丰富、重点突出的系列学术成果,回应了中国教育... 2023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战略和具体实践为中国教育治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中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产生了数量丰富、重点突出的系列学术成果,回应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命题。本文遵循“理论—实践”的分析框架,梳理2023年教育治理研究相关文献可以发现,教育治理实践研究围绕各级各类教育治理、区域空间视域下的教育治理、教育治理的原则、手段与资源保障等多重维度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治理理论研究方面,已有研究成果围绕“教育治理”的概念、教育治理学学科体系建设、构建自主的教育治理学知识体系等话题进行探讨,在理论创新和经验总结方面富有成效。针对2023年中国教育治理研究的问题论域进行全景扫描,评述重点研究领域和热点研究话题,分析未来可能的着力方向和学术增长点,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治理研究的深化和进步,为中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学术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治理 教育治理研究 教育治理学 研究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范生教师教育质量认可度及其对从教意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宋萑 王恒 张倩 《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54,共7页
在我国开放多元教师教育体系转型中,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共同参与教师培养。在此背景下,师范生从教意愿如何、对教师教育质量认可度如何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对12省(市、自治区)3万多名师范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 在我国开放多元教师教育体系转型中,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共同参与教师培养。在此背景下,师范生从教意愿如何、对教师教育质量认可度如何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对12省(市、自治区)3万多名师范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多数师范生愿意从教,但这其中部分师范生未把从教作为第一职业选择;女生、师范大学和高年级师范生从教意愿相对较高;师范生普遍认可教师教育对其专业素养的增进,且师范院校认可度高于综合院校;专业理念增进对师范生从教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教学满意度对师范生从教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师范生对课程和教学的满意度不高。因此,可以从师范类专业实施专项支持计划、建立师范生动态进出机制、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融合三方面作出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教意愿 教师教育质量认可度 教师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新机遇、新趋势、新议题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一岩 吴国政 郑永和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4,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育创新变革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带来了新契机。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研究场域变化、分析手段革新、服务能力升级、实践样态变革,为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科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育创新变革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带来了新契机。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研究场域变化、分析手段革新、服务能力升级、实践样态变革,为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目标和重点亟需发生转变,表现为从关注知识学习到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从重视规律挖掘到强调服务能力提升,从追求技术创新到注重解决教育问题,从聚焦通用场景到关注学科教育实践,从研究跟随实践到研究引领实践创新。为了更好地顺应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新发展趋势,未来该领域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六大核心议题:一是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挖掘,二是学科教育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三是学科素养图谱的智能生成与动态优化,四是素养导向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关键技术,五是人机协同教育的实践创新和机理探索,六是人机协同胜任力的智能评测理论与技术。这些研究议题能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资助方向的改革提供理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机协同教育 学科素养图谱 教育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度十大基础教育研究热点
6
作者 褚宏启 李大圣 +8 位作者 徐洁 陈大伟 荣维东 宁本涛 陈家尧 杨昌义 潘德梁 丁书林 罗潇 《今日教育》 2024年第12期20-25,共6页
从中国知网导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所列基础教育类(G62/G63,除学科教育)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3年)转载指数排名所列基础教育教学类综合性期刊,共27本(见文末)含有关键词信息的刊物在2024年(截至11月底)发表的共7... 从中国知网导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所列基础教育类(G62/G63,除学科教育)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3年)转载指数排名所列基础教育教学类综合性期刊,共27本(见文末)含有关键词信息的刊物在2024年(截至11月底)发表的共7750篇文章的关键词信息,通过Bicomb2.04(书目分析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共提取出26052个关键词。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对关键词进行了合理范围内的数据清洗与筛查:将含义相近或具有从属关系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将“跨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等统称为“跨学科学习”,将“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课程”“AI”等合称为“人工智能”;剔除表示地名和人名的关键词,“职业教育”“高校”等与基础教育研究主题不相关或弱相关的关键词,以及“研究”“探析”等含义宽泛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基础教育研究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主题学习 跨学科学习 中国知网 从属关系 数据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百年发展的历史成就 被引量:1
7
作者 宋贵伦 宋明晏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3,共10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三大重要理论成果。其中有四个具体成果是带有标志性的,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的《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三大重要理论成果。其中有四个具体成果是带有标志性的,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发表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三大重要理论成果及四个标志性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历史性地回答了“时代之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创新发展,促进了中国文艺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标志性成果 历史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薛二勇 傅王倩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30,共9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国;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各级各类教育如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进行了战略部署和具体规划,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基于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国;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各级各类教育如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进行了战略部署和具体规划,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基于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政策的变迁路径,未来我国应当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精准促进优质均衡,多措并举地促进教育公平;多样化办学促进高中教育的普及,优化结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有效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分学段有重点地提升教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 质量 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薛二勇 刘爱玲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10,共3页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基本途径:将社会主...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基本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不同学段,融入所有教育活动;多措并举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制机制;营造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教育大会 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育人 家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内涵与进路
10
作者 王一岩 塔卫刚 郑永和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5,共7页
“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立足智慧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破除以往智慧教育研究中“重认知轻情感”“知情分离”的实践误区,将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与协同进化作为学习发生的本体性存在,构建“认知—情感”... “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立足智慧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破除以往智慧教育研究中“重认知轻情感”“知情分离”的实践误区,将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与协同进化作为学习发生的本体性存在,构建“认知—情感”协同表征的评价体系,揭示认知和情感的协同演化规律,引领智慧教育服务策略的转型升级,助力教育实践的创新变革。“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的实践落地,需要强化知情共重的育人目标引领、知情共探的评价体系构建、知情共生的学习机理揭示、知情共促的服务策略优化、知情共育的教育模式创新。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认知—情感”协同培育的教育范式创新,构建“认知—情感”协同表征的教育指标体系,推进“认知—情感”协同演化的教育规律研究,打造“认知—情感”协同增强的教育服务模式,以推动智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情共育 智慧教育新范式 人机协同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逻辑与政策创新
11
作者 李芳 钟思玉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4期26-36,共11页
乡村教育是面向全体村民的支撑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共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担负着培养“现代化的人”的时代使命。乡村教育规模自然萎缩、育人质量偏低等现实状态与其时代使命不相匹配,究其成因,除受“城乡二元对立”价值观、... 乡村教育是面向全体村民的支撑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共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担负着培养“现代化的人”的时代使命。乡村教育规模自然萎缩、育人质量偏低等现实状态与其时代使命不相匹配,究其成因,除受“城乡二元对立”价值观、城镇化发展形势影响之外,原有制度性障碍也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政策呈现出坚持系统性思维、以公平为主补齐短板、外援式与内生式发展相结合的价值逻辑,原有制度性障碍得以逐步破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以乡村教育振兴拉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政策框架。其着力点包括:以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为价值基点,以乡村教育“在地化”发展为特点,以师资城乡一体化建设机制为支撑点,以教育数字技术应用为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教育振兴 乡村振兴 教育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教育论纲:内涵、样态与图景
12
作者 郑永和 王一岩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0,共8页
数字技术变革新趋势、数字中国建设新使命、教育创新变革新需求,为数字教育的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数字教育聚焦于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形塑新质教育生产力,优化教育环境、资源与工具,聚焦教、... 数字技术变革新趋势、数字中国建设新使命、教育创新变革新需求,为数字教育的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数字教育聚焦于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形塑新质教育生产力,优化教育环境、资源与工具,聚焦教、学、管、评、研等业务场景,推动教育教学向着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旨在打造优质均衡、开放共享、个性终身、高效灵活、智慧创新、绿色安全的数字教育新生态。数字教育的实践落地需要加强政策驱动、理论牵引、技术赋能、伦理保障等方面的现实基础,打造数字教育发展的“新引擎”;重视数字教育环境、工具、内容、资源、数据等要素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打造数字教育变革的“新要素”;推动学习、教学、管理、评价、研究等业务场景的转型升级,打造数字教育实践的“新业态”。未来,数字教育的推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数字教育背景下新质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加强学科数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描绘新兴数字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整合的典型样态,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数字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教育 教育数字化转型 新质教育生产力 新质人才培养 人机协同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考试评价改革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第一届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论坛会议综述
13
作者 申继亮 王辉 陈红艳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0,共7页
2024年11月18至19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举办的第一届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深化考试评价改革,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会议由教育考试评价能力建设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特邀嘉宾主旨报告及四场... 2024年11月18至19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举办的第一届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深化考试评价改革,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会议由教育考试评价能力建设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特邀嘉宾主旨报告及四场高规格的教育考试评价专题分论坛组成。主旨报告和分论坛主要围绕考试评价能力建设、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改革,以及教育考试评价技术发展趋势等前沿热点问题展开交流研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助于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深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本次论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及相关从业人员等300余名代表参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考试评价改革 拔尖创新人才 综合素质评价 核心素养 评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集团化办学需要迭代升级
14
作者 褚宏启 《中国教育学刊》 2025年第2期I0001-I0001,共1页
集团化办学的目的在于实现集团内校际优质均衡,为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基础。集团化办学有多种模式,通过促进校际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强化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确在许多地方加快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容步伐,缩... 集团化办学的目的在于实现集团内校际优质均衡,为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基础。集团化办学有多种模式,通过促进校际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强化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确在许多地方加快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容步伐,缩小了城乡间、学校间的教育差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 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强国 优质均衡 教育差距 资源共享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优势互补
原文传递
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解读 被引量:27
15
作者 周海涛 乔刚 +6 位作者 廖苑伶 景安磊 李健 胡万山 刘永林 王新凤 郑淑超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7,共9页
当今全球体系格局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正发生巨变,未来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大变局将走向何方?我们身在何处?又应当何为?时代的大变局呼唤我们理性的预判和进取的谋划。面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聚焦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分类推... 当今全球体系格局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正发生巨变,未来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大变局将走向何方?我们身在何处?又应当何为?时代的大变局呼唤我们理性的预判和进取的谋划。面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聚焦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分类推动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也是关键之举。唯有如此,方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的时代,赶上潮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高等教育现代化 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立法 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被引量:33
16
作者 庞丽娟 王红蕾 +1 位作者 贺红芳 袁秋红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美好向往的民生,是直接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国计。近年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是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短板。事业发展的... 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美好向往的民生,是直接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国计。近年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是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短板。事业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特别是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和教师政策等依然滞后,这些与我国尚未有学前教育法密切相关。基于十余年深入研究,对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迫切性、立法宗旨和重点等提出思考,特别是对明确学前教育的教育性与公益性,明确政府主导责任,破解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和教师政策等关键性问题提出建议,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刚性的法律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立法 学前教育法 立法宗旨 立法重点
原文传递
被打断的教育与自我唤醒的学习--陈向明教授叙事行动研究访谈录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向明 安超 +1 位作者 方明军 卢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1,共9页
在陈向明教授带领团队进行教育叙事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突如其来的教学危机激发了整个教学团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跨界学习共同体和多层面教学互动方式的形成。疫情作为非人类因素参与了整个教学情境乃至研究结果的... 在陈向明教授带领团队进行教育叙事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突如其来的教学危机激发了整个教学团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跨界学习共同体和多层面教学互动方式的形成。疫情作为非人类因素参与了整个教学情境乃至研究结果的建构。由于整个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回应,疫情不再被认为是沟通的障碍,反而成为改变的刺激因素。通过一年的探索,很多学员产生了“顿悟式学习”,写出了生动的教育叙事,实现了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心智模式的改变和心灵层面的成长,但是也有一些学员深陷经验的疆界无法实现突破,这凸显了教师叙事过程中理论重构和再行动的重要性。跨界学习让理论和实践不断对话,并促使双方从沉睡状态转向唤醒状态,引发了真正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员主要起到了唤醒者、陪伴者、欣赏者的角色,实施的是一种“有所不知”“有所不教”“有所不为”的“弱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叙事行动研究 学习共同体 顿悟式学习 欣赏系统 弱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入普及化的中国高等教育:机遇、挑战与展望 被引量:113
18
作者 钟秉林 王新凤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3,共7页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一种计划性增长模式,时间跨度较短,新建高等学校是规模扩张的重要力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全面二孩'人口政策对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具有推进作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一种计划性增长模式,时间跨度较短,新建高等学校是规模扩张的重要力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全面二孩'人口政策对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具有推进作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与结构、质量、公平的关系需要重新加以思考,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国际化进程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迈入普及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将呈现出分类发展、因材施教、多元治理的发展趋势,基于欧美经验的大众化理论有待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及化 大众化理论 分类发展 因材施教 多元治理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支撑的乡村教育及其发展路径 被引量:120
19
作者 杜育红 杨小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6-81,192,共6页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既是美丽、宜居、富饶、现代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乡村生态建设与优化、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既是美丽、宜居、富饶、现代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乡村生态建设与优化、乡村文化保护与发掘、乡村文明复兴与传扬的原动力,更是通过信念坚定、思想解放、观念进步、知识更新、技能培养等造就新型乡民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瞄准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任务,应对新的挑战,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在于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建设要求,结合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构对于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关键抓手,强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高效供给,厚植乡村人力资本,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战略支撑 乡村教育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社会学思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建社 张民巍 谢宇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12,共8页
推进高校青年大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这种协同教育的效应就是实现全校全过程全方位培育人才,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通过对高校青年大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的分析,提出完善课程思政教... 推进高校青年大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这种协同教育的效应就是实现全校全过程全方位培育人才,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通过对高校青年大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的分析,提出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现代信息与时代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并利用实践案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融入各门课程的整体。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把专业精神与课程精神结合起来,探索课程思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青年大学生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